灌溉水源

灌溉水源

灌溉水源是天然水資源中可用於灌溉的水體,有地表水、地下水兩種。地表水包括河川徑流、湖泊和匯流過程中攔蓄的地表徑流。地下水有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城市污水和灌溉回歸水用於灌溉,是水資源的重複利用。

目錄

簡介


地球上水的總儲量約為13.86億km3,其中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的淡水資源佔總量約 2.5%。它處於逐年不斷往複的水文循環中,是灌溉事業得以維持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中國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2.71萬億m3,多年平均地下水補給量為0.83萬億m3,扣除重複水量0.72萬億m3,中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為2.81萬億m3。中國畝耕地佔有水資源量僅為1770m3,約相當於世界平均值的 3/4,灌溉水源並不豐富。
中國可用作灌溉水源的水量,在地區分佈上與耕地面積的分佈很不適應。中國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各河流域,年徑流量佔全國總量的81%,但耕地只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35.9%;而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年徑流量只佔全國總量的6.6%,但耕地卻佔全國的40%,畝均佔有地表水資源量只有250m3,為全國畝均佔有地表水資源量的1/7。水土資源分佈的不平衡,是中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降水是地表水源的主要補給來源,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勻。長江以南地區多雨季節為3~6月或4~7月。雨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70%。華北東北地區,多雨季節為6~9月,雨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80%。因此,地表徑流量主要隨降雨的季節而變化,在時間上分配極不均衡,而作物在生長期內的需水是逐日變化且相對均勻的,這使徑流的時間分配與灌溉的需求不盡適應。此外,灌溉水源的年際變化也很大,南方河流豐枯年份水量比值在3倍以上,北方河流豐枯年份水量比值可達10~20倍。乾旱年份,特別是連續乾旱年份,水量不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極大,以至造成絕收。中國80年代初的年灌溉用水量約4000億m3,佔全國總用水量的84%,其中約90%取自地表水。河川徑流的開發利用程度,南方、北方差異很大。在中等乾旱年份,海灤河流域已達77%,黃河流域59%,長江流域僅19%。
地下水接受降雨入滲、河道滲漏、灌溉滲漏、山前側滲等補給,形成存在於地殼表層含水層(第四季鬆散岩體)中的地下水。在多年豐枯水文周期內的開採、補給交替作用下,可得到恢復和更新的多年平均水量為地下水資源量。其中淺層地下水是另一重要的灌溉水源。它與降水和地表水有著密切的聯繫,補給條件好,容易更新,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相對較淺,是中國華北和東北平原地區發展灌溉的重要水源。1981年海灤河流域平原地區地下水利用率已達90%。深層地下水補給距離長,不易更新,一般不宜作為灌溉常備水源。對深層地下水的開採,要注意採補平衡。
灌溉水源應在水量和水質兩方面滿足灌溉的要求。灌溉水源在水量、時間分佈、地理位置與灌溉的要求不相適應時,常建蓄水工程調節天然來水狀況,做到以豐補歉,及適應自流灌溉農田的要求;或修建引水工程以適應水土資源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平衡;或修建提水工程以滿足高地農田對灌溉的要求。在條件許可時,可修建蓄、引、提相結合的灌溉工程系統,在時間上和地區上對水資源進行更大程度的調節和利用。
灌溉水源的水質,如水的化學、物理性狀,水中含有污染物的成分及其含量等,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應符合作物生長和發育的要求,併兼顧人畜飲用及魚類生長的要求。灌溉水源的水質不能滿足灌溉要求時,可通過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加以改善,或與清水摻合,符合標準后再用於灌溉。(見灌排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