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勛

陳嘉勛

陳嘉勛(1901~1948年),字樹猷,丘北縣錦屏鎮人。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童年喪母,父親管教特嚴,養成謙虛謹慎的品德。少時就讀縣城小學。民國7年(1918年),考入雲南省立曲靖第三師範預科班讀書,學習刻苦,思想進步,品學兼優,深受師生喜愛。

主要簡歷


民國8年(1919年),畢業返丘,應聘到南區蕎地灣小學任教,按新的教學方法注入新的教學內容,教學生唱歌、做操、講故事、玩遊戲,使學校氣氛活躍,師生關係融洽。民國9年(1920年),被聘到縣立兩級小學校任教。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積極提倡教學白話文,第一個在丘北地區教學國語注音,使學生在拼音、認字、查字典等方面找到易學途徑。民國17年(1928年),境內遭張國治廣富軍之亂,學校停辦,陳嘉勛在節孝祠辦一個補習班,進行義務教學。
民國22年(1933年),陳任縣立兩級小學校校長,駐軍十七團團長龍霖指定其籌辦省立民族小學,他率領師生將城隍廟內塑象搗毀,利用其地辦學,遭到社會非議,家庭責難,認為城隍廟是神鬼在的地方,用來辦學一定不得安生,必然會遭禍祟。為了抵制這些流言蜚語,他索性把縣立小學搬進城隍廟上課一年,直到省立小學前來接手辦學。
民國27年(1938年),縣政府委何季華辦正俗小學,專門招收壯族學生入學。一無校舍,二無桌凳。陳嘉勛把縣立小學所屬文廟讓出作教室,並支持了一部分桌凳、黑板及經費,使全縣第一所壯族學校“正俗小學”順利辦成開課。
民國28年(1939年),陳嘉勛與教育界同仁集資創辦“晨鐘書社”,對傳播新文化,發展地方教育事業起到推動作用。
陳嘉勛生活儉樸,常參加體力勞動,每天放學回家,脫去長衫,不是挑水就是劈柴,不是拾糞就是挖地,不管是盛夏或是寒冬,堅持不懈。
民國35年(1946年)的一天夜裡,家裡僅有的一頭耕牛被盜,他以“塞翁失馬,安之非福”自解,並不介意。后經縣警察局偵破,牛已被殺,盜賊是平時有交往的熟人。對此,陳不僅不生氣,反而把所獲牛皮掛在縣城十字街口,附貼一張充滿善意的勸告,大意芊:“我一生為人,自問對得起你們,想不到你們竟會這樣對待我,我不願叫你們傾家蕩產’也不忍讓你們坐牢蹲監。”警察局處罰盜賊國幣3.8萬元作賠償,他將此款全部捐贈給何季華辦的自立小學蓋校舍,買圖書,受到民眾稱讚。
民國37年(1948年),在赴昆參加省參議會途中被土匪伏擊,中彈身亡。
陳嘉勛一生為人謙和誠直,致力教育,盡瘁桑梓,在群眾中(特別在壯族群眾中有較高聲譽。死後,省參議會舉哀,縣長呂隆元為其召開追悼會,縣城全體師生參加默哀尊念,部分群眾聯名贈了“邊民救星”匾額。馬繼武將軍也親筆題贈“盡瘁桑梓”匾額一塊。1950年,學生何季華為其撰寫碑文,銘日:“舊社會的賢君子,新時代的良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