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鋼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高鋼,,1953年11月出生,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徠,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73-1976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本科生
1984-1987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理論
碩士研究生
1988-1989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新聞系 訪問學者 研究深度報道

工作經歷

高鋼教授在新聞第一線采寫新聞二十五年,從記者到總編輯,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也注重理論上的總結與探索,在職業新聞生涯中,他采寫了大量反映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深度報道。一部凝聚其心血的44萬字的專著《新聞寫作精要》已於2005年4月出版(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
他在人大新聞學院主講新聞採訪寫作課,他的職業經歷讓他能夠用活生生的新聞實踐詮釋當今世界最前沿的新聞理念。他的課堂場場爆滿,在北京地區的第一線編輯記者、新聞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紛紛旁聽,教室總是顯得特別小。
高鋼教授還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傳播的第一代從業者,直接創辦和領導的《華聲報》電子版成為全球知名的中國新聞網站,其新聞信息被華淵生活資訊網(現新浪北美站)、YAHOO和路透社全程購買使用。2000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優秀新聞網站之一。高鋼現擔任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支持的《網路傳播》雜誌的學術顧問。
1976-1984 任北京日報社記者,從事高等院校和科技領域的新聞報道。
1987-1993 任鄧朴方先生主辦的《三月風》雜誌專職記者,從事中國社會問題背景新聞采寫和選題策劃。
高鋼
高鋼
1994-1995 任美國《新大陸》報主筆記者和美國《中國導報》主筆記者,從事中國新聞背景分析。
1996-2001 先後任《華聲月報》社記者、社長助理、《華聲報》電子版主編、《華聲月報》社副總編輯、從事中國背景新聞采寫和選題策劃,領導創辦和經營《華聲報》電子版。
2001-2003 《華聲報》總編輯,領導創辦和經營國家級僑務網站——中國僑網。
2003.9-今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新聞采寫、新媒體、媒介融合。
主講課程
本科生課程:基礎新聞採訪寫作、高級新聞採訪寫作、數字傳播技術應用、網路新聞編輯
研究生課程:新聞採訪寫作研究、網路傳播研究
個人主持項目
* “九八五”工程二期項目《數字化和全球化趨勢下中國新聞傳播創新性應用體系研究》
* 十五“211工程”項目《新世紀新聞傳播學科整合創新工程》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網際網路新聞傳播的結構、功能與效果研究》
* “九八五”工程校級重大攻關項目《數字媒體內容國家管理體系研究》
發表文章
高鋼在新聞第一線采寫新聞二十餘年,撰寫了大量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背景新聞和分析性報道,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關於網際網路新聞信息傳播的論文(發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社科院新聞研究所主辦國家級學術刊物)、《中國記者》(新華社主辦國家級學術刊物)、《新聞戰線》(人民日報主辦國家級學術刊物)等理論刊物上和《世界華文傳媒年鑒》、《中國電子商務年鑒》等工具書)
《迎接”第四媒體”時代的曙光》
《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
《中國網路新聞傳播業的缺陷分析》
《中國網路新聞傳媒面對的競爭勢力》
《中國網路新聞媒體面臨的與環境關係的調整》
《網路新聞媒體如何營造自身的傳播強勢》
《網路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學界限的突破》
《中國網路新聞媒體最初五年發展進程描述》
《中國網路新聞媒體新陣列形成》
《21世紀中國網路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趨勢預測》
《網路新聞傳播中受眾習性的變化和新聞傳播策略的調整》
《中國網路媒體的歷史發展進程》
在網際網路界參與的工作:
1997年領導創辦華聲報電子版,成為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新聞傳播的從業者。
1999年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國家九五科研課題《中國新聞數字化進程》課題組,寫作”中國新聞在網際網路上的發展”專題。
1999年起草”中國網際網路高層發展戰略會議倡議書”。
“21世紀中國網際網路大會”策劃顧問,2000年1月在北京主持21世紀中國網際網路大會的中國網路新聞媒體論壇。
“跨世紀中國網際網路高層論壇”策劃人,2000年12月在上海主持”跨世紀中國網際網路高層論壇”上中國網路新聞媒體21世紀發展戰略論壇。
2001年10月作為中國專家被邀請參加第三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提交《21世紀網際網路新聞傳播的發展趨勢》論文,並在會上作發言。
代表性論文
* 《今日的美國新聞界》(上),《國際新聞界》,1987年第4期
徠* 《今日的美國新聞界》(下),《國際新聞界》,1988年第1期
* 《國際網際網路上的〈華聲報〉》,《中國記者》,1997年第12期
* 《迎接“第四媒體”時代的到來——《華聲報》電子版的實踐與思考》,《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年第3期
*《中國新聞媒體開展網路傳播的基本特徵》,《新聞戰線》,2000年第6期
*《傳媒網站如何營造自身的傳播強勢》,《中國記者》,2000年第9期
*《21世紀網路新聞業的十大發展趨勢》,《中國記者》,2001年第3期
*《受眾需求的變化與網路傳播策略的調整》,《中國記者》,2003年第5期
*《中國網路傳媒發展概況》,《世界華文傳媒年鑒》,2003年
*《受眾習性變化中的網路新聞策略》(上、下),《中華新聞報》2003年8月13日、2003年8月20日
*《怎樣為網路媒體寫新聞》,《新聞戰線》,2004年第4期
*《提升影響力:網路新聞的時代命題》(上、下),《中華新聞報 》,2004年4月28日、2004年5月12日
*《社會轉型期呼喚解釋性報道》,《新聞戰線》,2005年7期
*《提高新聞傳播影響力的實務策略》,《新聞實踐》,2005年第10期
*《捍衛新聞的真實性》,《國際新聞界》,2006年第1期
*《媒介融合時代的選擇〈第E種聲音〉》,《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7年3月
*《為21世紀的中國培養職業新聞人——履行新聞教育責任的思考和實踐》,《邁入21世紀的中國新聞教育》,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媒體融合:追求信息傳播理想境界的過程》,《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3期
*《三極力量作用下的網路新聞傳播》,《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6期
*《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教育四大基礎元素的構建》,《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7期
*《媒體融合時代 如何培養新聞專業人才》 《中國教育報》 2007.9.11
*《優化網際網路信息環境的國際共識思考》《新聞戰線》,2008.4
*《誰是未來新聞的報道者——維基技術的本質及對新聞報道的影響》,《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6期 *《從谷歌地球的功能演進看未來信息傳播的多元維度》 ,《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3期
*《繪製人的社會關係信息圖景的嘗試及意義——“人立方關係搜索”預示了什麼?》,《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5期
* 在“中美網際網路高層論壇”、 “中韓媒體論壇”、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六十周年“北京人權論壇”、“歐洲華文媒體論壇”以及多屆“中國網路媒體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代表作
*《面對民族繁衍的憂患》,《三月風》,1987年第9期
*《眼球:中國七百萬盲人的呼救信號》,《中國殘疾人雜誌》,1989年第4期
*《中國西部:歷史與命運的抉擇》,《新華文摘》,1991年第6期
*《回歸人的世界》,《新華文摘》,1992年第7期
*《讓理性主宰人類——面對中國精神疾患的思考》,《朔方》,1995第9期
*《中國農藥警示錄》,《工人日報》,1995年11月連載
*《農業機械化:夢想能否成真?》,《華聲月報》,1996年第2期
*《中國搶建跨世紀交通運輸動脈》,《華聲月報》,1996年第3期
*《面對信息時代中國如何選擇?》,《華聲月報》,1996年第4期
*《中國展開修復生命工程》,《華聲月報》,1996年第5期
*《百年中國郵政怎樣進入新世紀?》,《華聲月報》,1996年第6期
*《綠化中國的國家行動》,《華聲月報》,1996年第8期
*《荒漠化:威脅中國的陰影》,《華聲月報》,1996第8期
*《三峽能否蓄起一方清水?》,《華聲月報》,1996第9期
*《戰略西移:中國命運的再度抉擇》,《華聲月報》,1996年第10期
*《世紀末:兩億中國農民的徘徊》,《華聲月報》,1996年第11期
*《糧食:中國的世紀之憂》,《華聲月報》,1996年第12期
*《耕海牧漁:中國加緊開發水中食物資源》,《華聲月報》,1997年第2期
*《面對信息時代中國如何選擇》,《時代潮》,1997年第10期
*《遭遇美國教育》,《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03年第10期

獲得榮譽


時間獲獎作品
1981年中國新聞獎
1983年北京市優秀新聞獎
1984年北京市優秀新聞獎
1988年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桑市美中友協獎
1983年和1984年連續兩次獲”北京市新聞獎”
1981年”中國新聞獎”

個人作品


專著
《新聞寫作精要》,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