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性
鄰近性
鄰近性是指在(人際)吸引的研究中,兩個個體在住所、教室座位、工作場所等鄰近。物理距離越近,兩人因重複接觸而交往的可能性越高。
鄰近性:一個使陌生人成為熟人的途徑。在鄰近的地方,你會遇到陌生人,在鄰近的基礎上,你會一次又一次地接觸這些人,這種重複的接觸就會導致認識,增加正面評價,以及帶來更大的可能性讓你與你所接觸的人成為熟人。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居住著超過60億的人,你有可能喜歡其中的幾千人,而且把他們視為你的朋友。然而,這種情況並不會發生。我們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認識、接觸,並熟識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這個較小的群體里,只有極少的人會成為熟人,更少的人會成為朋友或敵人,而大部分人仍是陌生人。一個明顯但又不完全明顯的決定因素是我們被周圍的物質環境所控制。我們在什麼地方居住、工作、學習等許多看起來並不重要的細節顯示出重要的作用,而我們常常忽略了它們對我們的人際行為的影響。簡單地說,兩個人如果具有讓他們重複接觸外在因素(例如,宿舍、課桌、辦公桌的位置等等)時,就會成為熟人。這種接觸就是物理鄰近性——或者說親近性的結果。
鄰近性產生吸引的原因:重複接觸會迅速提高對這種刺激的正面評價
重複接觸:跟一個刺激頻繁地接觸,根據Zajonc的理論,對於任何稍微負面、中性或正面的刺激的重複接觸會導致對這個刺激正面評價的增加。Zajonc的解釋為,相信陌生人或者對我們新鮮而又不熟悉的事物有積極的反應很可能是危險的。然而,通過重複接觸,新鮮可怕的刺激會逐漸地變成安全和熟悉的事物。一個熟悉的面孔不僅得到正面的評價,還會激發正面的情感、激活表層肌肉及大腦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這預示著一種正面的情緒反應。
例如,對一個新刺激(陌生人的臉、一幅抽象畫、一件產品或其他什麼)的重複接觸通常會迅速提高對這種刺激的正面評價。即使是嬰兒也會對他們曾見過的人的照片發出微笑,而不會對他們第一次見的人的照片微笑。
需要強調的是,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種重複接觸效應有很多例外情況。最重要的一個例外是,如果一個人對另一人或物或其他什麼的初始反應是非常消極的,那麼重複接觸不僅不會提升好感,反而會導致更加厭惡。
過去五十多年來,在美國和歐洲的無數校園研究中已經發現,學生如果被安排到相鄰的座位,則會更傾向於成為熟人,很多學生在教師的座位表的基礎上認識並成為朋友或者成為伴侶。
大家熟知的鄰近性的運用中還有更具戲劇性的方法,建築師已經通過對辦公室和鄰居的設計來鼓勵接觸和交流。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人際行為受我們物理環境細節的影響。總而言之,利用我們所知道的來建立一種能夠提供我們所期盼的效果的物理環境是有可能的。
如果你並沒有要求住在特定的住所或坐到特定的座位上,你有可能要作出一個最適合你的需要的刻意選擇。你也許沒有利用這種可能性,但是你確實可以這樣做。例如,在教室中,如果你想結交新朋友,你應該在兩個可能的人選之間選擇一個座位,而不是坐在最後排或者旁邊的空位子上。同樣,如果你發現你並不十分喜歡你的鄰座而且允許調換的話,試著換個座位。與此相反,如果你並不需要結交新朋友或者僅僅想保留你的隱私,就應該儘可能選擇一個遠離他人的座位。許多學生似乎是這樣做的,因為那些喜歡獨處的人傾向於選擇教室的後排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