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畫
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藝術
抽象畫就是與自然物象極少或完全沒有相近之處,而又具強烈的形式構成面貌的繪畫。但在一些人看來,抽象是一種不美觀的事物。
抽象藝術一般被理解為一種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藝術,反而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20世紀初期,抽象藝術主要是指表達自然世界的藝術,譬如立體主義和未來派藝術。雖然奪取某事它不變的內在質量而不是由仿效它的外在表現。
《抽象油畫》黃泰華抽象畫作品
抽象藝術,特別是由抽象繪畫是現代藝術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他完全打破了藝術原來強調主題寫實再現的局限,把藝術基本要素,進行抽象的組合,創造出抽象的形式,因而突破了藝術必須具有可以辨認形象的籓籬,開創了藝術新的發展天地。
抽象一詞的本義是指人在認識思維活動中對事物表象因素的捨棄和對本質因素的抽取。應用於美術領域,便有了抽象性藝術、抽象主義、抽象派等概念。
一般意義上說,抽象藝術是西方現代美術中特定的美術思潮和流派概念(可見,這一概念並不涵蓋傳統美術中具有“抽象因素”、“抽象手法”和“抽象樣式”的美術)。在實際運用中,抽象性藝術的含義較寬泛,可以和具象藝術相對,概指西方現代藝術中各種具有抽象特性的藝術現象。而抽象主義和抽象派的含義較為狹義,特指抽象主義思潮及其流派。
從整體上看,20世紀的現代抽象藝術是對西方模擬自然美術傳統的反叛。它反對客觀地描繪自然物象,主張抽象分析和抽象表現。寬泛地說,現代抽象藝術包含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從自然物象出發的抽象,形成與自然物象保持有一定聯繫的抽象藝術形象;第二類是不以自然物象為基礎的抽象,創作純粹的形式構成。狹義的抽象藝術,即抽象主義思潮和流派則表現為第二種類型。它否定描繪具體物象,也不以自然物象為基礎,僅以基本的繪畫語言和形式因素創作純粹的抽象繪畫,藉以表達某種情緒、意念等精神內容或美感體驗。
概括地說,抽象畫就是與自然物象極少或完全沒有相近之處,而又 具強烈的形式構成面貌的繪畫。主要通過隨機的圖形組合表達一種情緒或立體概念。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是就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繪畫(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它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於嘗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當代的中國抽象繪畫,應該包括:繼承傳統中國畫和現代中國畫,進化為內生性的朱明中國流藝術抽象國畫(始於朱明奠基創導“中國流藝術運動”下的“中國草書書法入抽象國畫”)和外生性的中國抽象油畫(始於西方的“抽象油畫”)兩大類。
世界上第一幅架上抽象畫 康定斯基作
抽象畫
構成主義(1915)是把立體雕塑和建築抽象化的行動。構成主義者相信藝術家的工作是革命活動,使用機器生產和圖表和攝影通信方式表達人民的志向。一些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是純凈地抽象的和包括: 巴尼特·紐曼,馬克·羅斯科和羅伯特·馬瑟韋爾。歐普藝術(1962)及簡約主義(1965)成了現代的成語。抽象藝術家的作品看似單獨個體而不是運動的一部分。Sean・Scully、約翰・McLaughlin、Callum Innes、羅伯特·純然和Yuko Shiraishi是當代的抽象畫家。
波洛克抽象畫
《透過玻璃窗的瓷磚》水墨畫 吳玉陽作
抽象畫很難被人理解,要把生僻的作品形象化,比如涉及波洛克的繪畫,就可以講述他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據說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曾舉辦過一次個人畫展,為了了解別人對自己作品的看法,他便以觀者的身份夾雜在參觀者中間。很多人看過他的作品后都搖搖頭走開了,波洛克很是無奈。忽然有一個小孩指著畫中的某一部位大聲喊道:“看呀,那個地方多像一隻小鳥啊!”波洛克一驚,順著那個小孩指的方向一看,果然那塊兒色彩像一隻小鳥。波洛克趕緊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畫筆和顏料迅速地在那裡畫了幾筆,然後問道:“現在還像小鳥嗎?”那個小孩搖了搖頭。於是波洛克露出了開心的微笑。這個故事雖然不一定真實可靠,但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抽象藝術不是以物象的客觀外表為表達標準的。再有學生和初始抽象美術的人會對藝術家產生誤解,認為他們是隨意地胡來。在這一點上可以把藝術家的成就或簡歷介紹給觀眾,以免產生誤解。如欣賞吳冠中的抽象繪畫可以結合他的寫實作品,介紹藝術家的成就,使學生對他們有一種崇敬之情,這樣可以避免輕視抽象藝術行為的發生。
油畫《似花非花》 吳冠中作
溫州游游畫
當繪畫成為生命方式的時候,繪畫是目的。形式就是為了形式而存在,抽象就是為了抽象而存在,這就是抽象畫純粹的目的和意義。
抽象畫
抽象畫提升空間品位,能將抽象畫搭配現代風格家裝,達到釋放整體空間感的效果。不僅在家庭上,酒店餐飲類大型高級場所抽象裝飾畫也是一處獨特的風景畫。喬頓藝術顧問(上海)有限公司在陳設配飾方案里,抽象畫一直是裝飾畫的首選。
藝術是抽象的,用你夢想中的東西取代自然吧!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
鄭維江水墨抽象畫冊
崇尚抽象是人的天性
人類對抽象的符號、文字、幾何圖形和圖像的崇拜與敬畏可以追溯到3萬多年前(舊石器時期)。從留存至今的洞穴壁畫和石刻雕像中我們發現,原始藝術家在觀察自然、描寫外部世界的時候,已經使用了誇張、寫意等抽象畫法,取得了彰顯人(物)特點的效果。舊石器時期作品維納斯雕像,像高11厘米。這一尊雕像突出了女性肥碩的身軀、巨大的乳房和隆起的腹部,強調了母親生殖繁衍的能力和特徵,也體現了抽象藝術的表達魅力。
到了西方科學文化起源的古希臘時期,人們對抽象的數字和圖像的崇拜更是有增無減。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了“萬物皆數”的觀點,認為世界萬物的背後都隱藏著“數”,只要掌握了數的結構就能夠控制世界。
公元前5至4世紀,雅典成為古希臘文化科學的中心,由於在波希戰爭中獲勝,得到了大量的奴隸,城裡的平民過上了悠閑的生活。但是,他們既不想發財也不想做官,只想泡泡澡、聊聊天,討論的全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最具普遍性的哲學命題。對於與生產和商業相關的實用性問題,大家都不屑一顧。後人嘲笑這些人,整天討論幾何學,自己的住房卻沒有一面牆是成直角的(已經傾斜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古希臘人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迫切希望能找到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保佑自己的命運,所以對抽象的圖像、文字、數字都會頂禮膜拜、充滿期待。其二,抽象思維無疑是人類認知活動的核心能力,而且它又主要與個人的內稟和氣質有關,所以為貴族和上流社會精英所推崇。
在建築、雕刻、繪畫和裝飾等方面,古希臘人也同樣表示出對抽象和理性的偏愛,雖然他們也提倡模仿自然,但更關注隱藏在形式背後的秩序、比例和數字。他們孜孜追求和諧與平衡,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美。在雅典衛城的帕提儂神廟裡,所有長方形的比例都符合數學中的黃金分割。當然,其中也不乏抽象元素:粗獷的多立克柱式體現了男性人體美,而纖細的愛奧尼克柱式則體現了女性人體美。古希臘的瓶畫,可以欣賞到古希臘繪畫藝術里的抽象特點(畫中的人和物是經過變形和誇張的)。
古希臘繪畫中的抽象元素在以後的年代里得到了傳承,在伊斯蘭、拜占庭和中世紀的建築裝飾的圖案里常常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
抽象符合認知的規律
抽象畫在西方的再次崛起已經是20世紀的事了。一枝獨秀的西方寫實繪畫光鮮了500年後漸漸露出了疲態,個別有想法的畫家開始嘗試新的探索。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說:“藝術是抽象的,用你夢想中的東西取代自然吧!”
認知科學告訴我們,人在觀察世界的時候並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視覺來感受。而視覺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有所選擇,它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來關註:刪去次要信息,抓住主要環節——這就是一個抽象過程。從20世紀荷蘭抽象畫家凡·杜斯堡的作品《奶牛》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美妙的抽象過程的記錄。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頭完全可以辨認的奶牛,在經過抽象過程的兩個階段,牛漸漸變成了幾何模塊,與此同時畫中模塊的明、暗對比增強了,亮處更亮,暗處更暗,最後呈現的就是牛的抽象畫。當你了解了這個抽象的過程,你也許會很快知道畫的是一頭牛。但是,如果你對這一抽象過程還不知情,那麼你可能會把這幅畫看成是煙囪、房頂,或者其他什麼的。
抽象畫代表人物荷蘭畫家蒙德里安與凡·杜斯堡可謂亦師亦友,他的藝術實踐也展示了抽象的過程。《紅樹》是他的一幅早期作品,使用了野獸派的色彩,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樹的生命力。幾年後他畫的《灰樹》突出了樹榦和分支間的結構和關係,抹殺了樹的環境和地點的特徵走向了抽象。爾後,他又畫的《開花蘋果樹》已不再表達真實的東西,以免引起情感而遮蔽純凈的自然。畫中只見幾何的曲線和弧線。
蒙德里安定型后的作品嚴格地只用紅、黃、藍三色(當時以紅、黃、藍為原色)以及黑色、白色,圖形的邊緣也都是直線,有人稱之為“格子畫”。《紅、藍、黃構圖》是一幅極具活力的作品,色彩的張力使這些絕妙的圖形顯得緊密,粗細不等的黑色邊界線包含著完美的平衡。許多人都對他孜孜不倦地重複畫同一類作品感到不解,事實上這與他的宗教信仰有關係。他相信自己看到的山水、樹木、房舍都有潛在的本體,畫家的任務就是要把隱藏在其中的結構及和諧畫出來。蒙德里安與凡·杜斯堡等畫友組織了“風格畫派”,也稱“新造型主義”,他們的作品影響很大,也影響到建築和裝飾領域。
蒙德里安與畫家凡·高是同鄉,兩人的處世風格也有點像,都是“一根筋”。凡·高曾經邀請高更一起生活,可是住在一起不到兩個月就發生激烈爭執,最後凡·高一怒之下用刀割下自己的耳朵。而蒙德里安與凡·杜斯堡也是志同道合的畫友,一起創辦了《風格》雜誌,組織了學術社團。不過,後來分道揚鑣了,分手的原因居然是蒙德里安堅持畫中只能出現豎線和橫線,而凡·杜斯堡卻堅持斜線也是可以的。凡·杜斯堡的一幅唱對台戲的作品《不和諧音對位構圖》,和蒙德里安的作品相比,你認為哪一幅更好呢?
神經美學方興未艾
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畫與傳統繪畫有很大的差異,觀眾看了也是反響不一。蒙德里安本人多次說過:“畫作中那些矩形並不是隨意安放的,它們構成的圖案是平靜的,遠離緊張。”
但是,平靜與否又由誰來裁判呢?1993年,英國倫敦大學教授、著名神經科學家西蒙·澤基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發現,觀賞幾何抽象畫者的大腦局部的血流量明顯增加,增加最大的區域是腹側通路的梭狀回。他的論文《動感藝術的神經科學》發表在1994年的《腦科學》雜誌上,引起學術界許多領域專家的關注。因為這樣一來,對美感的研究不再依賴於對觀者的心理活動的估算,而是建立在用現代計算機技術跟蹤,並得到切實可靠的數據和圖像的基礎上。人們把這種方法稱為“神經美學”。日前這一項研究正在漸漸走熱,它不僅對繪畫的視覺效果做出了科學的解釋,還可以對大腦和視覺神經的疾患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手段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期待著它的新成果。
克利作品—魚的魔法
蒙德里安(P.Mondrian,1872~1944),幾何抽象派代表畫家。主要作品:《灰色的樹》
馬列維奇(K.C.Malevich,1878~1935),俄國構成主義倡導者,也是幾何抽象派畫家。主要作品:《手足病醫生在浴室》《玩紙牌的人》《無物象的世界》
庫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畫家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畫家
朱明(Allen,1967~),中國抽象國畫家、藝術思想家、世界經濟哲學家。主要作品畫集:《朱明中國流藝術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