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屋路
洪屋路
洪屋路,又稱洪屋街,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舊城區東側海邊附近,其路名來源於此地的洪屋村。
廣東湛江市洪屋路天后宮
這並不奇怪,原來解放前生活在這裡的人本來就比其他街區的人窮苦,據史料顯示和過去曾聽洪屋路的老居民說過,解放以前,在洪屋路一帶居住生活的人除了洪屋村的村民,其他的就是“咕喱”(碼頭工人、搬運工)居多,或是外地逃難到“廣州灣”謀生的窮人,住的地方多是茅房,或是用廢舊材料搭起的簡易棚。後來聚居的人多了,慢慢才出現一些磚瓦結構的平房。
解放后,窮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便陸續有人建起一些磚木結構的矮樓房,政府又在靠人民大道附近建了一些樓房宿舍,就是“水運公社”這一片。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市政府根據相關規劃,就曾計劃對洪屋路、東堤路和漢口路一帶進行改造,開闢為霞山的環城路一段。後來洪屋路、東堤路和漢口路一帶改造規劃因市政府換屆的原因而擱置至今,所以,洪屋路一帶現在基本上保留了解放前的基本原貌。
一個城市需要有它的歷史,有歷史的城市才有底薀,才有影響力。“西營”(今霞山區)是“廣州灣”城市形成的一個重要城區,當時,法國殖民者就是在“西營”設置了“廣州灣法國公使署”、“廣州灣法國警察署”等行政管理機關,而且客觀上也促進了“西營”乃至整個“廣州灣”的城市發展。作為“西營”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一部分,洪屋路一帶聚居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居所都是全面反映當時的“西營”,乃至整個“廣州灣”城市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洪屋路是“廣州灣”歷史其中的一個縮影,是不可缺少的一頁。
湛江洪屋路
漢口路—東堤路—洪屋路片區位於廣東湛江市霞山區東南部的沿海地段,是湛江最為古老的城區之一,歷史悠久。清朝末年,這裡曾作為廣州灣法國殖民地租界,現時仍遺留有大量的反映殖民地特點的西式建築,體現了當時流行的建築風格,充滿濃郁的文化氛圍。20世紀90年代以前,該片區是城市核心區,是最為繁華的商業黃金地段之一。同時漢口路—東堤路—洪屋路也是霞山區城市內環路系統的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組織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和時間推移,當地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嚴重老化,建築結構危舊,道路破爛不堪,商業、居住功能逐漸衰退,逐漸成為城市中交通系統的瓶頸地段,當地居民工作、生活環境惡劣,社會矛盾非常突出,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和面貌,急需進行改造和更新。
為實施城市拓展與更新戰略,將城市道路拓寬與歷史街區保護有機結合,湛江市政府提出要適時編製《湛江市漢口路東堤路洪屋路“歐陸風情街”修建性詳細規劃》。並邀請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實際規劃經驗的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該項目的規劃研究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