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和博物館

冠和博物館

冠和博物館位於東莞市樟木頭鎮,莞惠大道中心廣場三樓,佔地三千多平方米,由冠和集團投資四千萬元,花了幾年時間籌備建設,是廣東省最大的民營博物館,也是全國第一家以古典傢具展覽為主的博物館。冠和博物館累積投資約市值2億元創辦,是廣東省最大的企業(私人)博物館,也是全國第一家以古典傢具展覽為主的博物館。

簡介


冠和博物館藏品頗豐,共有大小展品10000餘件,分為文革區、王府傢具區、大長條案橫匾區、民國傢具區、花轎木刻區、兵器樂器區、佛廟區、石碑磚雕陶瓷區、大櫃大床區、木雕區、明式傢具區、佛桌佛龕區、根雕區、嫁妝區、農具科普區、石雕區、近代西洋科普區和美術廳共18個展區。古典傢具展主要是以明、清兩個朝代為主,年代跨度為543年(公元1368—公元1911),這個時期是傳統傢具的黃金時代,明代傢具高大威昂,線條優美,花紋簡樸,很有氣派,不論是從點線的運用或是獨到的加工手法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清代傢具精雕細刻、圖案繁多,追求宮廷式的富麗堂皇,收藏品還有官家鐵釘大門、朝服、木刻、石雕、各式兵器、古代農村生活用具、民間工藝品等,流連在博物館里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傢具的造型、工藝、材質、實用等各方面,不但可以看出明清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可以領略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特點,欣賞明清文化燦爛的一頁。
展館布局
展館布局
冠和博物館除了古典傢具藏品外,另外收藏陳列的藏品還有兵器、陶瓷、書畫、木雕、根雕、古樂器、民間工藝綉品、古代農村生活工具、文革時期紀念品、西方古典用具等十幾個類別。
東莞市冠和博物館收藏品最早年代是距離現在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漢代(206-221)陶瓷、陶瓷瓦當、米罐等陪葬陶具;古典傢具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為主,年代跨度為543年(明初1368-清末1911)。以北方傢具居多,出產以河南、陝西、山東、山西等地區為主。因為當時中原地區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所以傢具工藝相對來說比較先進。其中也有少數清末民初的南方(浙江、上海)傢具,雕刻細緻、精密,人物、花卉栩栩如生,具有立體感,且帶有南方人的靈氣與精緻。
東莞市冠和博物館自2001年9月15日全面對外開放以來,接待了廣東省 文化廳、廣東省各地市文化局、廣東省政協、東莞市政協、廣東省文物專家考察團等部門領導。接待過香港《東周刊》雜誌、香港《大眾報》、《文匯報》、《商報》、日本《香港周報》、廣州《南方日報》、《南方信息報》、《東莞日報》、《東莞電視台》等新聞界記者。接待過香港、深圳、珠海、廣州、惠州、新加坡、日本等地的觀眾。曾派發贈票一萬多張給各界人士,專門接來樟木頭敬老院老人、學生參觀。從去年11月份以來,東莞市冠和博物館在原有陳列廳、免費區的基礎上,又裝修了書畫專題館、茶藝綜合館。現書畫專題館已舉辦了《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共計60幅作品,其中有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中國書協副主席、理事等;春節期間主辦了《劉雁冰祖孫三代書畫展》。
俗話說:“亂世饑民,盛世文物”,東莞市冠和博物館的創建,標誌著樟木頭的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定的新階段,是樟木頭文化、經濟的一個新標誌。
東莞市冠和博物館對促進樟木頭鎮與外界的文化交流,弘揚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發揮積極的作用。

館藏文物


第一區 彌足珍貴——明清傢具區
Ming & Qing Furniture Area
中國古典傢具的發展源遠流長,明清時代更是我國古典傢具創造的鼎盛時期。明式傢具線條流暢,簡約大方,以人體結構及形態的角度來設計,在世界傢具體系和美術史上都擁有崇高的地位;清式傢具則是造型多變,雕刻繁複,精美華麗。在明清古典傢具用材中,數紫檀木黃花梨木酸枝木最為珍貴。紫檀木更為明清的帝王所珍愛,具有“寸檀寸金”的美譽。
第二區 源遠流長——大長條案橫匾區
Long Table & Plaque Area
在中國古代的宮殿、廟宇、樓台的大門之上,屋檐之下可見到各類匾額。匾額的種類很多,有表彰功績的功德匾,有宣揚倫理道德的行為匾,有祝賀大壽的祝壽匾,有寄寓明志的提示匾,還有提醒後人的警世匾等等。匾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信息,它是集政治、歷史、文化、禮儀、宗教、音樂、藝術、書法、民俗、人物、家族、木刻等一體之大成。條案有平頭案、翹頭案和架几案三種,其作用是閱讀文件、審查案件,燒香供佛等。故今天所用的詞語“文案”、“審案”、“拍案稱奇”等是條案文化衍生而來的。
第三區 中西合璧——民國傢具區
The Republic of China’s Furniture Area
民國傢具產生於特殊的晚清和民國初期。中華民族處於亘古未有的大變局中,從閉關自守,到門戶大開,中西文化交流,封建的舊風俗與資本主義新風尚的相融合,腐朽落後的觀念與文明進步思想的相碰撞,產生了新的審美取向,中國傢具在明清傢具的基礎上,走上了西化的道路。中西合璧的民國傢具自此誕生。
第四區 迎親嫁娶——花轎木刻區
Sedan Chair & Wooduct Area
轎子自宋代從皇室專用發展到民間代步行走或者娶親使用。古代轎子的種類及樣式繁多,因各地的習俗、貧富及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而花轎中有二人抬的花轎、有四人及八人抬的大花轎,通常以大紅顏色陪吉祥的圖案,以烘托熱鬧喜慶氣氛。那時,新娘會在家裡打扮妥當,同時男方就派來迎親的大花橋趕在吉時迎娶新娘,這叫“趕時辰”。到清末明初,由於從日本輸入的人力車(俗稱黃包車)比較輕便快捷,遂在民間廣為使用,轎子逐漸被取代。
第五區 金戈鐵馬——兵器區
Weapons Area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戰爭手段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兵器式樣和功能也漸多。兵器又分為冷兵器和火器,用料亦從銅器漸變為鐵器。在本區展示的冷兵器有刀、劍、箭,火器則有手槍、洋槍、地雷和火炮。
第六區 藝術殿堂——佛廟區
佛廟區
佛廟區
Temple Area
廟宇是我國的宗教藝術殿堂,它不僅展示了我國悠久的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的歷史文化,而且廟宇的設計建築及神像雕刻藝術也非常精美璀璨。在本區展示的佛桌、佛龕造型獨特華麗,神像也栩栩如生。
第七區 雕塑文化——石雕磚雕、陶器區
Brick Carve and Pottery Area
石雕和磚雕主要用於墓葬以及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等處的裝飾,其雕刻刀法純熟洗鍊,線條流暢自然,留下許多石雕精品為人讚不絕口。雕刻內容多以趨吉避凶,鎮壓辟邪、富貴吉祥、積福添壽、仁義忠孝等名人典故為主。
出土的陶器中包括有陶罐、陶碟,陶俑和家禽等。陶俑是以人殉制度的代替品,當時的始作者們並不知道,原來他們沾滿泥巴的一雙手,卻推動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流存。
第八區 濃情蜜意——床榻大櫃區
床榻大櫃區
床榻大櫃區
Bed & Cabinet Area
床與榻同為卧具,卻是兩種相近而不同的傢具。床是晚間休息時的躺卧之處;而榻,則是專供休息與待客所用的坐具。明清床榻融會了製作者、使用者的大量心機和智能,做工精巧,蘊含獨特的人文意趣,反映了一個時代和地區使用者的風俗習慣,記載了一個家族的榮辱興衰。
第九區 刀隨意動——木雕區
Wood Carve Area
明清時代小型木雕擺件、建築木雕裝飾和木雕日用器物大為發展,雕刻的題材大多為民間傳說、戲曲故事、歷史人物。雕刻細膩,造型生動,是明清古典木雕的精品,也是反映了當時文化的精髓。
第十區 清新素雅——明式傢具區
傢具展品
傢具展品
Ming-style Furniture Area 明式傢具不事雕琢,裝飾洗鍊,加上工藝精巧,使傢具格外顯得雋永、古雅、純樸、大方。其造型結構十分重視與廳堂建築相配套,線條組合給人疏朗空靈的藝術效果,與繁複奢華的清式傢具相比,明式傢具以清新素雅、簡練概括而取勝,被稱之為明清工藝美術寶庫中的明珠。
第十一區 宗教文化——佛桌佛龕區
Shrine Area
宗教是自有人類以來在歷史上一種悠久而普遍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宗教反映了信教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觀,並指導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教、儒教和佛教這三大宗教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深遠。佛龕來自古印度,於漢代始進入信教者家中作供奉神佛之用。
第十二區 鬼斧神工——根雕區
根雕區
根雕區
Root Carve Area
根雕,是以樹根的自然生態及奇特多變的形態作為藝術創作,通過構思立意、因材施藝,創作出人物、動物等形象化藝術作品。根雕藝術是利用其自然美及藝術家的想象力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體現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雕刻家們的巧奪天工。
第十三區 十里紅妝——嫁妝區
Trousseau Area
舊時婚姻應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人們常用“良田千畝,十里紅妝”形容嫁妝的豐厚。大戶之家嫁妝驚人,床桌器具箱籠被褥一應俱全,日常所需無所不包。發嫁妝的隊伍排列綿延數里,故稱“十里紅妝”。
第十四區 漁樵耕織——農具科普區
Tools Area
漁樵耕織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田園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成為眾多脫俗之人的追求,從陶淵明的“賞菊東籬下”可見一斑。
第十五區 多功能展區——石雕區
Multifunctional Area(Stone Carve Area)
本區佔地面積200平米,包括一個多功能展區、特色休息室和洗手間。遊客可以欣賞到各類石雕如皇帝賞賜的五龍石雕、青石栓馬柱和魚子石門礅等雕件,此外還有清朝大水缸及酒缸,給遊客拍照留念。
在本區,還多次成功舉辦過各種不同主題的展覽,如海陸空生物展、蝴蝶展和海上生物展等等,吸引數萬名遊客前來參觀。此區休息室還特別設置了古代戰車輪改裝而成的休息桌椅,讓遊客切身感受到與眾不同的古典風格。
第十六區 古今往來——文革區
Culyural Revolution Area
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國由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政治運動,簡稱“文革”。本館通過展示毛澤東像及文革時期的宣傳畫報,讓遊客了解過去被稱為“十年浩劫”的動蕩時期。
第十七區 科技興國——近代西洋科普區
Modern Western Science Spread Area
中國的科技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在16世紀中期以前一直處於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及活字印刷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由於從明代14世紀60年代末始以來,中國長期閉館自守,影響了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與此同時,歐洲稱為現代科學的發源地,科學技術得到迅猛發展,生產力突飛猛進,在本科技區,遊客可以從麥克風、收音機、電話機等近代的科技產物中看到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
第十八區 流金歲月——美術廳
Art Gallery
美術展品
美術展品
“月份牌”畫的誕生,源於西方列強的強權政治,舶來品不斷入侵,所應運而生,“月份牌”採用中國傳統山水、或時裝美女、或戲曲故事宣傳外來商品,後來則發展為畫面以表現為主要形象。藝術手法上初以中國傳統工筆淡彩或重彩作表現,後來發展為以西洋擦筆水彩細膩的寫實手法作表現,色彩明凈鮮麗,並且大都用技術更為先進的銅板紙以膠版彩色精印,上下兩端還鑲有銅邊,上端銅邊居中穿孔,可以張掛,隨出售商品免費贈送顧客,廣受歡迎。

參觀信息


地址: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莞惠大道中心廣場三樓(不鏽鋼天橋側)
冠和博物館
冠和博物館
火車路線:
1、從廣州出發:在廣州站、廣州東站乘火車道樟木頭站下車,45分鐘即到,10分鐘/班次。
2、從深圳出發:在深圳火車站乘車到樟木頭站下車,22分鐘即到,10分鐘/班次。
汽車路線
在東莞、廣州、深圳、惠州、中山、佛山、江門等城市均有直達樟木頭鎮的公共汽車轉乘鎮內公交車到不鏽鋼天橋下車。
鎮內公交車:
公交總站(1路、2路、3路、5路等中巴車)——冠和博物館
專線旅遊巴士:
在東莞市區乘坐L4旅遊專線大巴可到達冠和博物館(途徑:東莞汽車總站—寮步—大朗—黃江—冠和博物館)。

重要活動


2013年5月2日 新莞人“五一”半價參加冠和博物館
2013年3月8日 婦女節主題活動——尋找家的溫馨元素
2012年12月19日 冠和博物館等獲評“廣東十大民間收藏館”
2012年12月12日 喜慶“十八大”書畫展風采
2012年10月27日“孫中山”“周恩來”為鄧新江書法藝術展捧場
2012年10月23日 樟木頭書法家辦展 喜迎“十八大”
2012年10月11日 長沙市望城區譚小平書記一行參觀冠和博物館
2012年9月15日 東莞太極達人參觀冠和博物館
2012年8月3日 華裔青少年參觀冠和博物館
2012年7月30日 慶祝建黨91周年,冠和博物館舉辦美術書法作品展
2012年7月7日 二十三國駐穗領事館官員參觀東莞冠和博物館
2012年5月18日 遠離煙草,健康生活——5.18世博日科普展
2012年5月4日 樟木頭冠和博物館:“優惠月”首迎敬老院長者參觀
2012年4月26日 今日起推“優惠月”迎“五一”
2012年3月8日 關愛女性健康,防止乳腺增生——冠和博物館·三八節科普展·女性遊客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