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里鎮
安徽亳州市轄鎮
十九里鎮,北倚亳州市新城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緊靠亳州市工業園區。十九里鎮是亳州市新城區規劃建設重點,是安徽省特色主導產業示範鎮(中藥材),是遠近聞名的“芍鄉”,中藥材種植面積近全國的百分之一。1958年成立十九里公社,1983年設區,1992年建鎮。位於市區東南9.5公里處。沿渦河有碼頭10座,亳(州)蚌(埠)公路貫穿東西,京九鐵路縱穿南北。十九里位於亳州市城南近郊。南臨大楊鎮、趙橋鄉,東濱渦河。
現有黨員345名,鎮黨委下轄3個黨總支44個黨支部。全鎮轄13個村委會,143個自然村,據史載:曹操屯兵譙,在譙城東南鳳尾溝入渦河處安營紮寨,擴兵屯糧,其位地距譙城十九華里,又位於鳳、渦之溝交匯之處,故命名十九里溝。因長期駐兵屯糧,形成集鎮,得名十九里集,沿革至今,距今已近1800年歷史。解放后,改稱十九里區,設十九里區。1992年撤區並鄉設十九里鎮。
2017年,十九里鎮行政區域面積3175公頃,常住人口37677人。
譙城區區點陣圖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兩基”工作取得明顯成果,教育改革穩步推進,以寄宿制育苗學校、皖北外國語學校、九陽中學、三星學校等為代表的一批私立學校異軍突起,社會辦學蔚然成風,涉及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以菱鎂溫室大棚與規模工業企業為標誌的科技發展進步較快,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低生育水平繼續保持穩定,體育事業蓬勃發展。耕地資源、土地市場得到進一步規範,紮實推進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取得成效;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和“雙擁”工作深入開展,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權益得到保障。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逐步加強,治安秩序明顯改善。普法深入推進,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十九里鎮
亳州市轄鎮。亳(州)蚌(埠)公路貫穿東西,京九鐵路縱穿南北。面積110平方公里,人口4.9萬。轄馬小樓、李新樓、馬寨、錢樓、劉閣、十九里、火神廟、園藝、孫庄、林場、楊橋、陳小廟、朱庄、張庄、馬庄、李大庄、湯庄、梁庄、郭井、李小樓、李小寨、李門樓、李樓、姜屯、劉大庄、薛菜園、溫陳、李大樓、小楊庄、沈營、王樓、馬老家、蘆樓、高庄、董庄35個村委會。
糧食以小麥、大豆、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蔬菜為主。林木生產、勞務經濟、養殖業成為農民的主要經濟支柱之一。盛產牡丹、桔梗、白芍、丹參等多種藥材,有大面積果園。鄉鎮企業有傢具廠、大理石廠、桐木加工廠等。
亳州市十九里鎮,遊客正在觀賞盛開的芍藥花。
芍花
十九里中藥材市場
亳州市的發展主要是向南部發展,而十九里鎮是亳州南部第一鎮,而且距離非常的近,亳州市南部新區的開發就把十九里鎮的部分區域劃分到南部新區的範圍之內,亳州市外環路到十九里集不到2公里的距離。未來的十九里鎮必是亳州南部新城的一顆明珠。
蔬菜產業發展迅速。農民種菜歷史悠久、經驗豐富。菜園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面積3000畝,其中露地蔬菜2000畝,日光溫室18座,塑料大棚300多座。露地蔬菜主要以大蔥、花菜、大白菜、茄子、豆角等品種為主;日光溫室、大棚種植以辣椒、番茄、西瓜、西葫蘆等品種為主。灌溉以深井滴灌及噴灌為主。十九里鎮委、鎮政府為做大、做強蔬菜產業,做好“菜”文章,打響“基地牌”。在大力發展蔬菜面積的同時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以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2000年投資70萬元在火神廟村程庄建了10個日光溫室大棚。40個菱鎂溫室大棚,佔地面積110畝,並配備了高壓滴灌設備,全部採用滴灌。2005年火神廟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順利通過國家農業部驗收。在生產技術上,推行標準化生產;在銷售上,成立了蔬菜銷售協會。蔬菜種植已發展為生態農業。
十九里鎮
作為東漢末年馳騁疆場的猛將,關羽以他忠肝義膽的偉大人格,千百年來為後人敬仰。在譙城區十九里鎮,就有一座頗具規模的清代鐵關帝廟,如今,儘管香火鼎盛的場面已不復存在,但這座洗盡鉛華的百年古剎依舊巍然而立。這座鐵關帝廟佔地面積近300平方米,高大的正殿保存基本完好,磚木結構屋頂呈馬鞍形,小弧形灰瓦覆頂,看起來既美觀又莊重大方,屋檐下的門梁雕花還隱約可見。除了正殿外,鐵關帝廟目前還保留有三間西偏殿和三間西廂房,由於年久失修,山門、耳房、東偏殿、東廂房等建築均已被拆除。市文物處工作人員侯永告訴記者,從建築風格來看,鐵關帝廟屬清代中晚期建築,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而主體建築能夠保存得如此完好,在農村地區很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