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5鋼盔

二戰德軍鋼盔的4個型號之一

M35鋼盔是二戰德軍鋼盔的4個型號(M35,M40,M42和傘兵盔)之一。二戰時期的德軍鋼盔和一戰時期的德軍鋼盔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二戰的德軍鋼盔是在一戰的M16,M17,M18三種鋼盔上發展而來。在1935年,德國的M35定型。該頭盔是為了滿足德軍的需要,來替代仍在試用的一戰時期的鋼盔。M35在基本的東西上和一戰時的M17很象,但是M35比M17更輕,功能也更強。另外M35採用了新的LINER(內盔)來減少佩戴時頭部的疲勞。事實證明,M35新的內盔比一戰時的頭盔佩戴更舒適。

裝備時間


黨衛軍M35鋼盔
黨衛軍M35鋼盔
M35在1935年開始生產,當時德國陸軍和空軍滿懷熱情的希望可以馬上裝備,可是結果卻令他們失望,他們並沒有拿到第一批出廠的M35,直到1936年,德國陸軍和空軍才開始正式裝備。德軍沒有在第一時間裝備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德國接到了大批的M35的出口訂單,在1936年以前生產的M35都出口到了中國和西班牙。
M35型鋼盔自1935年正式投產後的兩年時間內,便生產了大約一千四百萬頂。儘管如此,但德國陸軍直到1936年才接收了第一批新型鋼盔,因為當時鋼盔的大量定單都優先用於出口國外了。二戰爆發前,M35型鋼盔最大出口定單的買家便是中國和西班牙政府。

外觀特點


形狀

M35可以通過觀察鋼盔的外沿來判斷是否為M35。另外,M35的形狀和M40,M42比較,更接近卵形。這個差別很細微,如果不是把M35和M40,M42放在一起比較的話,很難會發現。
M35裡外都有噴漆,盔的兩側有陸軍,空軍或黨衛軍的標誌(有些M35隻有一側有標誌)。陸軍M35是半光滑的原野灰色塗裝,而且從戰爭中不難看出,多數的M35上的漆,看起來會比M40和M42上的顯的亮些。
很多M35在現在被重新油漆過,所以上邊的德軍標記已經看不到了。

附加補充

M35型鋼盔最初是埃森霍滕公司於1934年應德國軍方的要求開始進行新型作戰鋼盔的原型設計和測試工作的。這種新型鋼盔是在一戰時鋼盔外形的基礎上改良而成的,雖然外觀相似,但二者比較起來新鋼盔的重量更輕便,內襯結構更加緊湊堅固,給人以全新的感受。1935年7月1日,德國國防軍陸軍和海軍軍部在柏林正式將新鋼盔定型為M1935型(簡稱M35型鋼盔),並正式配發部隊。該型頭盔是用一整片鉬鋼板經過多次衝壓后才成形的,其邊緣是圓滑的弧線卷邊,內襯採用了更有利於保護頭部的M1931型,佩帶起來更加舒適。我們通常也可以通過觀察它的弧線形狀和底部的金屬卷邊來鑒別是否是M35型鋼盔,其下巴皮帶上還壓印有生產編號和製造商的標號。另外,對比M35型和後期改進生產的M40和M42型鋼盔的圓形頂部還可以發現M35的外形從前到後有些呈卵狀。但這個差別很細微,只有將這三款鋼盔同時作細微對比才可以看出來。

塗裝

M35無剪耳傘兵盔
M35無剪耳傘兵盔
M35型鋼盔投產後,陸續配發給了包括國防軍陸軍、海軍和空軍部隊,還在稍晚些時候發放給了武裝黨衛隊使用,其各軍種之間的差別則只能通過鋼盔出廠前噴塗的半光底油漆和不同的盔徽來區分了。具體的差別如下:陸軍的鋼盔是用有光澤的“田野灰”色塗裝,其左、右兩側分別是銀色的國防軍鷹徽和帝國國旗(黑白紅)三色盔徽;海軍的鋼盔最初塗裝了同陸軍一樣的“田野灰”色,後來則使用了偏暗些的“軍艦灰”色,其左、右兩側分別是金色的國防軍鷹徽和帝國國旗(黑白紅)三色盔徽;空軍的鋼盔是用有光澤的藍灰色塗裝的,其左、右兩側分別是展翅狀的空軍鷹徽和帝國國旗(黑白紅)三色盔徽;武裝黨衛隊的鋼盔由於其組織的特殊性質,它的塗裝和陸軍一樣使用了“田野灰”色(前期也曾使用過純黑色的塗裝),其左、右兩側分別是納粹黨的黨徽和古北歐文字的雙閃電樣式的盔徽。

偽裝

二戰期間,德軍還使用了多種方法在不同作戰環境下對M35型鋼盔進行了偽裝。最常見的偽裝方式主要有迷彩塗裝、迷彩盔布、網狀鐵絲和纏繞樹葉等。其中,迷彩塗裝主要使根據部隊所處的環境而定,以起到相應的防護效果。如非洲軍使用的棕褐色、法國作戰部隊使用的綠色加棕褐色、東線部隊在冬季使用的雪白色等。對於鋼盔盔布的使用主要是專用於武裝黨衛隊,戰爭後期國防軍也少量發放給了前線部隊。武裝黨衛隊的偽裝盔布種類繁多,其是將盔布整體罩在鋼盔上,再用三個側面的鐵夾固定。在他們使用的迷彩圖案中,最常用的有棕櫚柃迷彩、橡樹葉迷彩、梧桐葉迷彩和模糊形薄荷迷彩等。相比較來說,國防軍的迷彩盔布樣式則比較單一,多是用五塊迷彩布料縫製而成的,稱為“碎片”迷彩和“沼澤”迷彩,它是將邊緣帶鬆緊帶的盔布整體套在鋼盔上使用的。還有一種就是鐵絲結構的偽裝,它是用鐵絲編成多種網狀結構固定在鋼盔外殼上的,多用於戰爭後期的法國和義大利戰場。有時還可以用樹葉插在上面進行偽裝。

鋼盔結構


M35型鋼盔的整體外殼是用一張金屬薄板經過多次衝壓后成形的,其周長各不相同包括:60、62、64、66、68和70厘米六種尺寸。外殼的內部都按照佩帶者頭部的不同尺寸安裝了兩種不同的皮製襯墊。鋼盔的襯墊帶是由金屬製成的,分為內外兩條,置於其內部用於連接皮製內襯和外殼。鋼盔的皮革襯墊是用金屬襯圈來固定的,它通過鉚釘將襯墊擰緊在兩個內外襯圈上。其中,金屬襯圈根據不同時期的材料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1935~1939年間用鋁製成的,上面配有四方形直角連接環,在其外層的左側還壓印有生產廠商的名字和製造年份等信息;另一種則是在1940~1945年間用鍍鋅的金屬板製成的,可以起到防鏽防腐蝕的效果,其與下顎皮帶的連接處還增加了附加金屬板,連接環也變成了四方形圓角環。鋼盔內部的皮革襯墊是用皮質柔軟堅固的羊皮或豬皮製成的,形狀為八個連在一起的“手指”,中央為圓形。八個“手指尖”分別用棉線穿連在一起,以方便佩帶者自行調節鬆緊度。襯墊上的每個“手指”上都有5個氣孔,個別襯墊上還會印有阿拉伯數字來顯示頭圍號碼。另外,用來連接皮革襯墊和金屬襯圈的是三枚帶鋁製平頭的開腳鉚釘,除了在30年代中期是用黃銅鍍鋅外,到戰爭結束之前都使用的是鋼鐵鍍鋅材料,也是出於防鏽蝕的意圖。最後介紹下鋼盔的皮帶。M35型鋼盔的皮帶是用結實耐磨的皮革製成,其上多被浸染成黑色或棕色,共13個扣眼。原品皮帶上通常都印有生產廠商的名字、生產日期和其它標記。

製作工藝


M35型鋼盔的製造工藝是在阿爾貝特-施佩爾掌管軍備生產後才得到的改進和細化。在1943年以前,M35型和後期的M40型鋼盔還是一直在使用一戰時老式的製造工序。在後來的M42型的製造過程中,便開始對其邊緣和透氣孔進行了技術改良,基本與當今的“熱壓”製造技術相仿。整個M35型鋼盔的製造工序中,首先是將一張金屬薄板經過多次機械模具衝壓后,然後將成形后的鋼盔邊緣進行卷軋,使其光滑柔和。隨後,工人將半成品的鋼盔放入一個大型的工業烘烤箱中進行一系列的熱處理將其恢復金屬的硬度。緊接著,工人們就將進行上漆工作,多數鋼盔在塗完油漆后還要回到爐中烘烤以增強漆層的附著力。最後就是對鋼盔的裝配和存放工作了。他們會將鋼盔倒置在襯布上安裝內襯,並貼上不同兵種的盔徽。鋼盔組裝完畢后,每個鋼盔都會用一張紙包裹起來5個一組堆放在一起,在裝進木箱中運往軍隊倉庫。這樣,一個M35型鋼盔就製造出來了。

國外使用


對越作戰時,手持無消音器的64式微沖,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偵察兵
對越作戰時,手持無消音器的64式微沖,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偵察兵
十年中越邊境戰爭中中國士兵頭戴M35盔。
十年中越邊境戰爭中中國士兵頭戴M35盔。
中國軍隊裝備的M35
中國軍隊裝備的M35
上面提到了在二戰爆發前,M35型鋼盔主要用於出口國外軍隊,下面就簡要介紹下它在外國的使用情況。
德械師
德械師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西班牙的弗朗哥受到了德國的支持,其領導的反政府軍隊大量裝備的M35型鋼盔直至戰後。另外,中國國民政府聘請了許多從一戰退伍下來的德國高級軍官作為軍事顧問,抗戰初期的前幾任顧問分別為馬克斯"鮑爾上校、斯圖茲納中尉、霍姆爾少尉、漢斯"馮"西克特上將、法爾肯豪森將軍等,蔣介石對他們信任有加,更是委以重任並將其嫡系的中央軍部隊(初期全部配發的是第88、第87和第36師)全部購置了德式裝備與侵華日軍作戰,而其所轄的幾個師級部隊則被稱為“德械師”。
我們經常可以在國內反映“七。七事變”和“凇滬抗戰”的影視作品中發現這些早期M35型鋼盔的身影,當時也是首批投產的M35型鋼盔的出口型號。據資料顯示,截止至1936年中國總共從德國進口了31.5萬頂M35型鋼盔,其識別特徵是鋼盔上均鑲有一顆青天白日國徽。中國軍隊最早就是戴著它同侵華日軍作戰的。

後期發展


隨著戰爭進程的持續發展以及製造工藝的不斷改進,還出現了M36、M37和M38型傘兵鋼盔,去掉了鋼盔所有的護耳和護頸部分,以避免其在空降過程中對傘兵造成的傷害。後來,1940年3月出現了在M35型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M1940型鋼盔,它是首次採用自動化衝壓技術製造而成的。其外觀上最大的不同便是將頭盔側面的透氣孔由可插拔式變成一體式。到了1942年,一種為了適應成本低且生產效率高的新型改良鋼盔問世了,這就是在二戰中最普及的鋼盔—— M1942型。對於M35型鋼盔的最後一次改進工作是在1942年7月開始的,製造商們按照政府的要求取消了對M35型鋼盔進行邊緣卷邊的工序,還省去了高溫烘烤,大大的縮短了生產周期,這便成了M42型鋼盔,德國鋼盔生產的絕唱!
M35鋼盔
M35鋼盔

國內仿品


選購鋼盔

◎聲明:本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由於為避免涉及他人利益問題,文章中凡涉及鋼盔廠家的名稱的,均用字母表示,望讀者朋友們本著正確的態度閱讀,著重了解鋼盔知識,誤用此文作為不正當的商業競爭手段。

鋼盔外形

關於鋼盔的外形,是我們來選擇復刻品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既然是購買仿品,當然是要購買仿得像樣的。想購買鋼盔的朋友也一定在網上反覆查閱並反覆斟酌過,並注意到網上出售的M35復刻品主要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由C廠生產,另一個是J廠出品的,標明“第六代完美復刻版M35”的M35鋼盔。那麼這兩個版本的M35鋼盔的外形又都如何呢?我曾用兩者做過對比,也分別和原品圖片進行過反覆的比較,我認為,J盔與原品M35的外形更加接近,而C盔存在的明顯不足是,C盔盔頂前後不等高,也就是說,把鋼盔平放,從側面觀察會發現,C盔盔頂是前高后低的,盔前額部彷彿有個鼓包的感覺,這一點在原品盔上是絕對沒有體現的。這一形狀的差異我相信任何一個有幾年德盔收藏經驗的老盔友或者是對形狀和線條比較敏感的朋友通過觀察比較都可以輕易地發現。另外,我從某位賣家朋友那裡了解到,C廠的制盔模具是依照原品圖手工繪製的,而J廠則是通過購買原品M35盔,分解后,直接用真盔開模的。我不通曉機械加工,因此對以上的這種說法不敢完全苟同。但不管這這種說法是不是廠家為宣傳產品提高銷量的嚎頭,兩個版本鋼盔與真品在形狀上的差異是個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
當然,由於盔殼形狀的不同,也必然會導致通風孔和鉚釘位置的變化和內襯盔圈形狀的不同,這樣細小的差異都可以通過仔細的觀察對比得以發現。因此,在購買這兩款M35鋼盔時,不要僅僅考慮價格的低廉,而更多的該考慮其形狀的模擬度。

細節方面


說完了鋼盔的外形和顏色兩大方面,接下來我們一同來關注一下仿品M35鋼盔的細節處理。我們進行比較的對象依然是兩款分別由C廠和J廠出品的M35.在盔體鋼印上,兩款盔都仿出了鋼盔廠名代碼和外盔尺寸(ET68)與出廠代碼(如3919)。在下頜帶的末端位置,兩者也都有“BERLIN 1939”字樣。相同之處不再過多敘述,下面主要說兩者不同之處。C廠M35與J廠M35的不同之處在於,J廠M35盔內側盔頂部印有帝國質監部門對鋼盔檢驗合格扣印的合格章。對德軍鋼盔研究不深的朋友可能對這個章並不是很熟悉,因為現存的原品M35大多由於時間久遠,油漆脫落或被重新噴塗,上面的檢驗合格章的印記早已消失不見了,只有在個別保存極好的盔上才可以發現。另一點不同在於,J廠M35的內襯鍍鋅鐵圈上也有仿照原品的鋼印,主要是哪幾個鋼印不在此介紹,朋友們可以參考《閃電戰》第一期,有詳細介紹。對於這樣一個被藏在鋼盔內側,在日常佩戴中無法輕易發現的標誌的比較可能會被朋友們認為是吹毛求疵,不過我想說,正是這一點才反映出兩廠家在仿製M35時的一個態度問題,和忠於歷史的程度。在細節和盔型方面,我都完全肯定J廠的作品。

材質作工


鋼盔,不僅要外形美觀科學,塗裝便於隱蔽,更重要的是它的戰場實用價值。對於M35鋼盔來說,它的鋼材是否夠好,皮襯是否結實耐用也是很多盔友第一個考慮的問題。對於仿品M35的鋼材,也和某位賣家朋友探討過,得到的回答是“現在的仿品M35怎麼會用戰時那麼好的鋼材?一片薄鋼板衝壓幾次成型就得了,廠家也要節約成本啊……”細想來,不無道理。不過他也承認,C廠在盔的用料方面是稍強於J廠的。本人曾有一頂C廠第三代M35,無論在敲擊聲音上還是重量上都比我其他J廠的鋼盔上顯得厚實,而且皮料質量也不錯。只是由於此盔盔型不正,存在前文所述的C廠M35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被我轉手賣掉了。不過感覺C廠現在也沒那麼好的做工了。,都是為了節約成本,為了減少每頂盔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呵呵~,這讓我想起了馬老爺子的剩餘價值理論)。不過像比較而言,在做工上J廠還是比C廠略勝一籌。C廠的粗獷的風格實在讓我很難把它同德國人嚴謹細緻的風格下做出來的產品聯繫在一起。
至於油漆方面,我覺得兩廠都差不太多,都是磨砂表面的噴漆。相對烤漆而言,噴漆的附著能力稍差些,很容易在不小心磕碰的情況下掉漆,影響美觀。不過,歷史上M35和其他德軍作戰盔也因為戰事緊張而簡化了噴漆程序,因此,這也算是尊重歷史了吧。

不足之處


仿品畢竟是仿品,它的不足之處還是有的,無論是C廠還是J廠的出品都存在以下三點不足:
① 盔腰處(盔體部分和護耳部分的結合處)的折線不明顯。通過仔細觀察原品,我們發現原品在此處有一條明顯清晰的折線(而且外盔尺寸越小的盔此特徵越明顯),而國內仿品的這一特徵體現都不明顯。
② 卷邊做工粗糙。與原品M35相比,仿品的盔沿裁邊參差不齊,卷邊也不是很規則,通過和原品對比,你會被德軍原品上精湛細緻的工藝所折服。
③內襯皮革“手指”數量與原品不符。儘管有關資料中有記載德軍M35鋼盔內襯“手指”數量為8-9個,但本人所見的所有原品的盔襯“手指”數量都是八個,而仿品的數量為九個,不知是否與盔的尺寸大小有關係。
不過,世界上沒什麼東西是十全十美的,依照自己的喜好來挑選,還是可以買到自己中意的好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