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子羊肉
垛子羊肉
垛子羊肉即徠是把整羊煮爛了,然後擠壓,碼成一垛,吃時用刀削成薄薄的片,夾在燒餅里,吃到嘴裡香而不膩,而且氣形兩補。據說,做這種羊肉的方法是從明朝宮廷里流傳出來的。屬於豫菜系的傳統風味美食。
關於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史料記載和很多的有趣傳說,他是一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帝王。
據民間傳說,朱元璋喜歡吃羊肉。宮廷里有一幫御廚專門為他做羊肉,這些御廚都是從全國各地挑選來的,做羊肉人人都有一套,有的蒸羊肉在行,有的炒羊肉有獨到之處,還有的燉羊肉湯是一絕,朱元璋每天可以吃到不同花樣的羊肉。然而時間久了,這幫御廚們也不免“江郎才盡”,再也做不出新鮮的口味,難免讓朱元璋失望。看到皇上吃羊肉沒有了興趣,御廚們誠惶誠恐,生怕有一天朱元璋怪罪下來,他們會受到責罰。
徠垛子羊肉
關御廚為皇上做了10多年的羊肉,中間他不斷改進,增減作料,使味道越來越地道,也因此屢屢得到朱元璋的獎賞。到了50多歲的時候,他告老還鄉,回到了寧陵縣東關老家。閑來無事,他便給家人和親友做成坨的羊肉吃,大家吃后齊聲叫好,問這羊肉叫啥名字。這一問還真讓關御廚答不上來了,這麼多年他一直都沒給自己做的羊肉起個名字。他略一思索,道:“既然是把羊肉垛起來吃的,就叫它垛子羊肉吧!”
提起垛子羊肉,不能不說關敬德,他是寧陵縣城東關的老戶。
垛子羊肉
關敬德
關敬德有個朋友叫姚昌禮,是當時的寧陵縣中醫院院長,也是個很有名氣的醫學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吃了關敬德的垛子羊肉后說,羊肉本身是大補的,如果能加入中藥,不但是很好的食品,而且可以起到保健作用。關敬德一聽便來了精神,兩個人馬上著手研究。他們一次煮二三斤羊肉,用20多味中藥,再加入作料,煮出來兩個人先嘗。可是每次不是中藥味重,就是作料味濃。兩個人不灰心,不斷增減藥量,然後選擇本地一歲左右的肥山羊的瘦肉為主料,實驗100多次,終於成功研製出補腎垛子羊肉。這種垛子羊肉不腥、不膻、不膩,特別適用於腎虛、糖尿病等患者食用。這種垛子羊肉,也是對傳統垛子羊肉的一次革命,味道和功用更貼近老百姓。
本來,祖上有個規矩:垛子羊肉的製作工藝傳男不傳女。但關敬德不這麼認為,他說他雖然是從祖上繼承的這門手藝,可他進行了很大的改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算是他本人的發明創造。另外,傳男不傳女的做法阻礙垛子羊肉的流傳和進一步發展。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閨女兒子都是自己的孩子,何況有的女孩比男孩子學得還好。關敬德說,他的孩子只要願意學,他都教。
垛子羊肉
接到劉尊哲總編輯的邀請后,關敬德不願去,婉言拒絕了他。關敬德認為,自己是個農民,很不起眼,只不過繼承了祖上的一門手藝,也談不出什麼。劉總編無奈,托柘城老家的哥哥一次次地找關敬德,總算把他請了過去。
在北京3天,關敬德和幾位專家促膝長談,專家們極力邀請他到北京發展。關敬德說,做垛子羊肉必須用河南本地的羊,其他地方的羊做不出這味道。最後,幾位專家與關敬德達成口頭協議,關敬德在寧陵給他們做垛子羊肉,他們在北京銷售。但後來“非典”肆虐,此事便擱置下來。直到2006年9月份,北京的專家又來邀請他,關敬德已經赴約商談相關合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