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草

禾本目禾本科植物

三毛草(學名:Trisetum bifidum),別名蟹鉤草,屬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三毛草生張於海拔490—2500米的山坡路旁、林蔭處及溝邊濕草地。多見於我國甘肅、西藏、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等省區。國外分佈於朝鮮及日本。

生長於海拔490-2500米的山坡路旁、林蔭及潮濕草地,路旁、地邊等地亦有散生。三毛草為叢生型多年生禾草,分櫱力不很強,每株叢僅數個至十餘個分櫱枝。適宜在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長,較能耐酸性土壤。

主要伴生植物獐芽菜;雀麥;狗尾草;白草

形態特徵


三毛草
三毛草
是禾本科三毛草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三毛草的鬚根細弱較稠密。稈直立或基部膝曲,光滑無毛,高30-100厘米,具2-5節;葉鞘鬆弛,無毛,常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0.5-2毫米;葉片扁平,長5-15厘米,寬3-6毫米,常無毛。圓錐花序疏展,長圓形,有光澤,黃綠色或褐綠色,長10-25厘米,寬2-4厘米,分枝纖細,光滑無毛,每節多枚,多上升,稍開展,長達10厘米;小穗長6-8毫米,含2-3小花;小穗軸節間長約1.5毫米,被白色或淺褐色短毛或下部稀疏;穎膜質,不相等,先端尖,背脊粗糙,第一穎長2-3.5毫米,具1脈,第二穎長4-6毫米,具3脈;外稃黃綠色、褐色,紙質,先端淺2裂,裂片長1-1.5毫米,邊緣膜質,背部點狀粗糙,第一外稃長6-7毫米,基盤被長0.5毫米短毛,頂端以下約2毫米處生芒,其芒細弱,長7-10毫米,常向外反曲;內稃透明膜質,甚短於外稃,長3.5-4毫米,背部向外拱作弧形,先端微2裂,具2脊,脊被小纖毛;鱗被2,透明膜質,長約1毫米,先端齒裂;雄蕊3,花藥黃色,長0.5-1毫米。花期4-6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90-2500米的山坡路旁、林蔭及潮濕草地,路旁、地邊等地亦有散生。三毛草為叢生型多年生禾草,分櫱力不很強,每株叢僅數個至十餘個分櫱枝。適宜在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長,較能耐酸性土壤。
主要伴生植物獐芽菜;雀麥;狗尾草;白草。

分佈範圍


中國的甘肅、西藏(亞東下司馬)、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等省區以及日本、朝鮮等地。

主要價值


莖葉質地較柔嫩,黃牛、水牛及山羊等牲畜喜食。青刈或刈制乾草用以喂牛。

繁殖方法


早春萌發,生長較快,5月開花,6月結實,種籽成熟后易脫落,主要行種子繁殖。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