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雀麥的結果 展開

雀麥

禾本目禾本科雀麥屬植物

雀麥,拉丁文名:BromusjaponicusThunb.exMurr.禾本科、雀麥屬於一年生。稈直立,葉鞘閉合,被柔毛;葉舌先端近圓形,兩面生柔毛。圓錐花序疏展,向下彎垂;分枝細,小穗黃綠色,穎近等長,脊粗糙,邊緣膜質,外稃橢圓形,草質,邊緣膜質,微粗糙,頂端鈍三角形,芒自先端下部伸出,基部稍扁平,成熟后外彎;脊背疏生細纖毛;小穗軸短棒狀,花果期5-7月。生於山坡林緣、荒野路旁、河漫灘濕地。

雀麥的全草藥徠用,性味甘,平,無毒。有止汗,催產之功效。主治汗出不止,難產。

形態特徵


一年生。稈直立,高40-90厘米。葉鞘閉合,被柔毛;葉舌先端近圓形,長1-2.5毫米;葉片長12-30厘米,寬4-8毫米,兩面生柔毛。圓錐花序疏展,長20-30厘米,寬5-10厘米,具2-8分枝,向下彎垂;分枝細,長5-10厘米,上部著生1-4枚小穗;小穗黃綠色,密生7-11小花,長12-20毫米,寬約5毫米;穎近等長,脊粗糙,邊緣膜質,第一穎長5-7毫米,具3-5脈,第二穎長5-7.5毫米,具7-9脈;外稃橢圓形,草質,邊緣膜質,長8-10毫米,一側寬約2毫米,具9脈,微粗糙,頂端鈍三角形,芒自先端下部伸出,長5-10毫米,基部稍扁平,成熟后外彎;內稃長7-8毫米,寬約1毫米,兩脊疏生細纖毛;小穗軸短棒狀,長約2毫米;花藥長1毫米。穎果長7-8毫米。花果期5-7月。染色體2n=14(Tateoka1953)。

生長環境


雀麥
雀麥
生於山坡林緣、荒野路旁、河漫灘濕地,海拔50-2500(-3500)米。

生態習性


喜光,耐乾旱。適應性強,在瘠薄的土壤中生長良好。植株早春萌發幼株,生長至夏初開花,夏末、秋初種子成熟后,植株枯死。有自播繁殖能力。

分佈範圍


雀麥
雀麥
產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江西、湖南、湖北、新疆、西藏、四川、雲南、台灣。歐亞溫帶廣泛分佈,北美引種。

主要價值


別稱:蘥、爵麥、燕麥、杜姥草、星草、牛星草、野麥、野小麥、野大麥、野燕麥、山大麥、瞌睡草、山稷子
採收和儲藏:徠4-6月採收,曬乾。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雀麥的全草。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止汗;催產。主汗出不止;難產
功效分類:驅蟲葯;瀉下藥
雀麥
雀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附方:治汗出不止:燕麥全草一兩,水煎服,或加米糠五錢。(《湖南藥物志》)
各家論述:1.《唐本草》:主女人產不出。煮汁飲之。
2.《品彙精要》:去蟲。
摘錄:《中華本草

主要危害


雀麥
雀麥
雀麥是危害我國小麥最為重要的惡性雜草,具有密度大、群體高、繁殖力強、難以根除的特點。近幾年在我國各省市傳播蔓延迅速。與小麥爭肥爭水,傳播小麥條鏽病等多種病害,同時又是小麥黃矮病等病毒病及害蟲的中間寄主。使小麥嚴重減產、品質降低、甚至產生毒麥使人畜中毒。危害值1.75%,灘地麥田受害較重。分佈於我國長江、黃河流域各地。也為優質牧草,北方多處有人工栽培。北京、河北、山東等地反映,侵入冬小麥田,成為種群密度上升很快的新型雜草。

植物文化


雀麥
雀麥
自然之美。

防治方法


化學防除:選取啶磺草胺7.5%WG,在春季雀麥葉齡較大時施藥,結果表明,啶磺草胺7.5%WG135-180克/公頃+專用助劑225毫升/公頃,葯后30天對雀麥鮮重防效達97%以上,同時可以有效地兼治混發的薺菜和播娘蒿等闊葉雜草,並且對小麥安全。秋治麥田越年生雜草較春治可省葯75%左右,且防效顯著提高。因此,在春季防治試驗成功之後,有必要進行啶磺草胺7.5%WG秋季防治麥田雀麥的防效,以期進一步提高防效和降低防除成本。
雀麥
雀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