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崗鎮

青崗鎮

青崗鎮,以駐地“青崗壩”而得名。位於射洪市東部,東接仙鶴鄉,南連官升鎮、金鶴鄉,西接大榆鎮文升鄉,北鄰仁和鎮、曹碑鎮。鎮場鎮距射洪市城區25千米。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青崗鎮常住人口為17326人。

基本簡介


名稱來歷:當地場鎮原建於街子壩(在今萬富鄉竹筠大隊),繼遷於高井壩名高井場(今青崗鎮涌灘大隊),明朝末年,場鎮被火焚毀,當地群眾乃於通津橋東建場(現篾市上),後於通津橋西小崗上砍伐青崗林,建成具有九宮十八殿的場鎮,命名青崗壩。清乾隆時設青崗壩場。宣統元年(1909年)置青崗鄉。以後沿用。
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05°27′28″~105°35′32″,北緯30°50′55″~30°56′58″。位於射洪縣東部,東接仙鶴鄉,南連官升鎮、金鶴鄉,西接大榆鎮、文升鄉,北鄰仁和鎮、曹碑鎮。人民政府駐政府街48號,電話區號0825,郵政編碼629205,鎮場鎮距縣城25千米。

行政區劃


政區沿革

青崗鎮
青崗鎮
清初屬務本鄉二甲。
宣統元年(1903年),設青崗鄉。
民國29年(1940年),設青崗鄉。
1950年,成立青崗鄉人民政府。
1958年,改為青崗公社。
1985年,撤青崗區改建青崗鎮(縣直屬鎮),青崗鄉改為青崗辦事處。
1992年,由原文化、萬富、青崗、里仁4鄉合併組建青崗鎮。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來鳳、玉皇、漁埡、馬鞍山、利和、放馬、涌灘、五星、羅家溝、小洋、文化、馬桑壩、改良、鹿子山、磨灘、里仁橋、幸福、金仙、新店子、白雲等20個村民委員會和街道社區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青崗鎮下轄村:
來鳳村玉皇村漁埡村馬鞍山村利和村
放馬村涌灘村五星村羅家溝村小洋村
文化村馬桑壩村改良村鹿子山村磨灘村
里仁橋村幸福村金仙村新店子村白雲村
青崗街道社區

人口數據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青崗鎮常住人口為17326人。

經濟發展


青崗鎮境內從毛家灘石河埝坎至仁和鎮的白馬村長12.6里、面積達40餘萬平方米的水面被村民以每年4000元的價格租賃經營。10年內,當地政府不但每年減少支出該河段的設施維護、污染整理費用1.2萬元,還可以獲得4萬元的承包費。“水利設施有人管了、污染有人治理了,河道的綜合利用也搞起來了!鎮黨委書記何國平說,“卸下了包袱,還有了賺頭。”
這堂‘承包河面’的市場經濟課,讓政府重新認識到了把政府幹不了的事情交給市場去乾的道理。7月10日,承包人正式進場,開始了生產經營活動,“如果搞好了,一年賺個一兩萬是沒問題的。如果幹好了,效益會是兩到三萬。”

鄉鎮農業


該鎮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力推進產業發展,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糧食總產1992萬公斤,生豬出欄53800頭,種棉6032畝,油料總產133萬公斤。人均純收入實現4037元,人均增加450元,增長12%。
為了改變傳統的大農業思想,該鎮黨委政府認真調研市場,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狠抓基地的帶動作用,在小洋村建立了優質抗蟲棉基地,在公路沿線進行了水稻、玉米、油菜、小麥等20多個優良品種展示,並建立榨菜基地,在皂角村、涌灘村建立了蔬菜基地。在通家山建立了中藥材基地;在5個村建立家禽家畜養殖基地,大力推廣“豬——沼——園”等生態農業模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面對大旱造成的災害,該鎮在涌灘村、皂角村、馬郎村搞了1000畝秋種現場示範帶,全鎮種植秋菜秋洋芋5000多畝,千方百計把旱災損失降到了最低。

勞務產業


是該鎮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該鎮勞務培訓5500人,輸出13900人,實現勞務收入7000餘萬元。放心、放膽、放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今年已新發展個體工商戶69戶。文化花炮廠產品暢銷,供不應求。玉牌醞造廠、薑黃豆腐乾廠產銷兩旺。金和園磷化工廠、映川磚廠生意紅火,效益顯著。
2009年4月20日,該鎮2000餘名幹部群眾及時清掃了場鎮街道農貿市場垃圾,清除了衛生死角、街道牛皮癬、路邊淤泥、雜草,清撿了沿河暴露的垃圾,做到了場鎮無暴露垃圾,無衛生死角,無廣告亂貼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