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楮頭紅的結果 展開
- 桃金娘目野牡丹科植物
- 中藥名
楮頭紅
中藥名
楮頭紅,中藥材名。本品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秋季采,鮮用或曬乾。功能主治為:清肺熱,去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清肺熱,去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
直立草本,高10~30厘米。莖脆弱,無毛,有四棱。葉對生,長卵形或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3.5厘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鋸齒,主脈3~5條;有長柄。花兩性,紫紅色,數朵簇生枝頂或葉腋;萼筒為倒尖塔形,有4翅,上部4齒裂,在萼齒下有一小束細毛;花冠4瓣,卵形;雄蕊8,相等,花藥長橢圓形,葯隔基部有距;子房半下位,4室,胚珠多數。蒴果,頂端有4個大鱗片。種子多數,倒卵形,上面有顯著的凸點。花期7月。
分佈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江西、湖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
生於林下或溝邊陰濕處。
《四川中藥志》:清肺熱,祛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本品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秋季采,鮮用或曬乾。
性涼,味酸,無毒。
全草多乾燥皺縮,長約15cm。莖四棱形,直徑1-2mm,無毛,表皮紅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點。葉對生,多皺縮破碎,黃色或黃綠色,橢圓形或狹卵形,長2.0-6.1cm,寬1.0-3.3cm,基產淺心形,邊緣細齒及緣毛。聚傘花序頂生,花紫色,直徑約1.5cm;萼筒杯狀,4裂片。氣微,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