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楮頭紅的結果 展開

楮頭紅

桃金娘目野牡丹科植物

楮頭紅(學名:Sarcopyramis napalensis Wall.)是野牡丹科肉穗草屬植物,直立草本,高10-30厘米;莖四棱形,肉質,無毛,上部分枝。葉膜質,廣卵形或卵形,稀近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微下延,葉面被疏糙伏毛,基出脈微凹,側脈微隆起,背面被微柔毛或幾無毛,基出脈、側脈隆起;蒴果杯形,具四棱,膜質冠伸出萼1倍;宿存萼及裂片與花時同。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形態特徵


楮頭紅,風櫃鬥草,鮮草
楮頭紅,風櫃鬥草,鮮草

長(2-)5-10厘米,寬(1-)2.5-4.5厘米,邊緣具細鋸齒,3-5基出脈,葉面被疏糙伏毛,基出脈微凹,側脈微隆起,背面被微柔毛或幾無毛,基出脈、側脈隆起;葉柄長(0.8-)1.2-2.8厘米,具狹翅。

聚傘花序,生於分枝頂端,有花1-3朵,基部具2枚葉狀苞片;苞片卵形,近無柄;花梗長2-6毫米,四棱形,棱上具狹翅;花萼長約5毫米,四棱形,棱上有狹翅,裂片頂端平截,具流蘇狀長緣毛膜質的盤;花瓣粉紅色,倒卵形,頂端平截,偏斜,另1側具小尖頭,長約7毫米;雄蕊等長,花絲向下漸寬,花藥長為花絲的1/2,葯隔基部下延成極短的距或微突起,距長為葯室長的1/4-1/3,上彎;子房頂端具膜質冠,冠緣淺波狀,微4裂。

蒴果杯形,具四棱,膜質冠伸出萼1倍;宿存萼及裂片與花時同。

種子

種子多數,倒卵形,上面有顯著的凸點。

花果期

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長環境


分佈於中國、尼泊爾、緬甸至馬來西亞等;在中國分佈於西藏(察偶、墨脫)、雲南、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生於海拔1300-3200米的密林下蔭濕的地方或溪邊。

分佈範圍


產西藏、雲南、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島未發現)、江西、福建。尼泊爾、緬甸至馬來西亞等也有。
楮頭紅
楮頭紅

栽培技術


選地

根據楮頭紅的生態學特性,栽植地點宜選擇在疏密度適中、腐殖質厚、水肥條件好、中齡林以上的杉木林、闊葉林或竹林林下緩坡地為宜。林分鬱閉度控制在0.7左右。若林分鬱閉度過大,雖然林內較濕潤,但光照條件差,不利於光合作用,從而影響產量;林分鬱閉度過小,光照強度大,林內溫度高、濕度小,使林內乾燥,不利於楮頭紅的生長。

整地

首先清除林地上的雜草、枯枝等覆蓋物,並對林木上較低的枝條進行修剪。於種植前一年秋冬翻耕林地,清除樹根。翻耕林地時要注意不要把心土層翻上,作業層只在表土層和腐殖質層。春季整地,作畦,畦寬1~1.2cm、高10~15cm,長度依坡形而定,每667m2施40~50kg鈣鎂磷肥作基肥。整地時應設置排水溝,防止雨季來臨時造成澇災。

種子繁殖

果實9~10月份成熟,應及時採收。種子採收后陰乾待翌年春季播種或隨采隨播。春季播種時間以3~4月份為宜,播前1~2d要將畦面耙細整平,灌足底水。播種時把種子直接均勻撒播在做好的畦上,然後蓋上一層細土,厚0.5cm即可,不宜過厚;亦可將火燒土混拌種子后均勻撤播於畦面,播后可用少許細土覆蓋,不必壓實,然後用噴霧器進行噴灌。出苗期長短不一,若濕度適宜,養分充足,出苗較快;否則較慢,有時長達1~2年。

移植野生苗

首先尋找野生苗,掌握其分佈地點,利用雨後進行移植。移植株行距5cm×5cm為宜。因楮頭紅非常纖弱,移植要點是隨移隨栽,時間越短越好,移植時應輕拿輕放,小心壓實。栽植后要澆透水。
楮頭紅
楮頭紅

組織培養

以頂芽和莖段為材料,在附加0.5mg/LBA和0.2mg/LNAA的MS培養基上誘導叢生芽,成活率達到41.67%;在附加2.0mg/LBA+0.2mg/LNAA的MS培養基上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率達到7.47倍;在MS+0.1mg/LNAA+0.1mg/1IBA+活性炭0.2%培養基上生根率達100%。

苗期管理

除草
苗木出土或移植成活后,要勤除草並及時清除掉到地上的枯枝落葉,避免雜草爭肥爭地,為楮頭紅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楮頭紅為淺根性植物,不可進行中耕。
水分管理
播種或移植后保持土壤濕潤,這是楮頭紅栽培的關鍵,如水分控制不好,土壤較乾旱時,楮頭紅便會停止生長,甚至枯萎死亡;濕度過大時,也不利於其生長發育。因此,要控制好土壤的濕度,及時進行噴灌或進行排水,土壤含水量以40%左右為宜。
適時追肥
為了提高產量,要適時進行追肥。因楮頭紅纖細幼嫩,追肥要注意少量多次,以防壓倒苗木。每月1~2次為宜,首選有機肥,農家肥糞粉為佳。也可輔以少量優質無機肥料,如複合肥,每667m2施用量為0.5~1.0kg,每次用水溶解後用噴霧器噴施。據觀察,只要養分充足,楮頭紅全年都可開花結果。
移苗
當繁殖生長出新的幼苗后,發現苗木過密時,要適時進行移苗,調節種間競爭。把過密的苗木移植到稀疏的地方進行栽植,以此擴大種植面積。移苗的方法同移植野生苗方法一樣。對過密的苗木也可採收。

病蟲害防治

至今未發現病蟲害,但要注意牲畜危害。

主要價值


楮頭紅
楮頭紅
全草入葯,有清肝明目的作用,治耳鳴及目霧等症或祛肝火。
藥材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
採集:秋季采,鮮用或曬乾。
性味:性涼,味酸,無毒。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平肝;利濕解毒。主肺熱咳嗽;頭目眩暈;耳鳴;耳聾;日赤羞明;肝炎;風濕痹痛;跌打傷腫;蛇頭疔;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
各家論述:《四川中藥志》:清肺熱,祛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藥材鑒定:性狀鑒別全草多乾燥皺縮,長約15cm。莖四棱形,直徑1-2mm,無毛,表皮紅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點。葉對生,多皺縮破碎,黃色或黃綠色,橢圓形或狹卵形,長2.0-6.1cm,寬1.0-3.3cm,基產淺心形,邊緣細齒及緣毛。聚傘花序頂生,花紫色,直徑約1.5cm;萼筒杯狀,4裂片。氣微,味酸。
化學成分
伏曉、樊建領、巨秦豫從楮頭紅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分離得到7個化合物,分別為β-谷甾醇、胡蘿蔔苷、山柰酚、槲皮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蘆丁和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
張錦文、陳華棟、廖梅、張勇慧鑒定了楮頭紅的11個化合物,分別為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羥基苯甲酸甲酯(methyl4-hydroxybenzoate),3-甲氧基-4-羥基苯甲醛(3-methoxy-4-hydroxybenzal-dehyde),膽甾烯基亞油酸酯(cholestery9,12-octadecadienoate),膽甾醇基十七酸酯(cholesterylhepadecanoate),cholesterytrans-cinnamate,arjunicacid,咖啡酸(3,4-dihydroxycinnam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胡蘿蔔苷(daucosterol),aralidioside。

主要變種


楮頭紅(原變種)var.nepalensis.
斑點楮頭紅(變種)本變種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葉面毛的基部具白色小圓斑點。果期11-12月或翌年1月。
產雲南。生於海拔1000-2300米的林下濕潤處或溪邊。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貢氣山。
乾草:楮頭紅,風櫃鬥草
乾草:楮頭紅,風櫃鬥草

保護級別


楮頭紅是珍稀名貴中草藥,1989年中國廈門地區將其列入瀕危植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