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戲

蒙古戲

蒙古戲,蒙古族劇種,由於歷史、地理、社會經濟及文化傳統諸多原因,與一般漢族劇種不同,尚未形成固定的聲腔體系和表演程式。

基本介紹


唱腔是專曲專用的民歌體,不分角色,一曲到底。隨著劇目的豐富和發展,唱腔音樂逐漸由專曲專用發展到多曲聯用,有時還吸收說唱音樂和宗教音樂。1946年內蒙古文工團成立,從延安來的新文藝工作者帶來了新秧歌運動的寶貴經驗,對蒙古戲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有人將表現蒙古族人民參加解放戰爭的《血案》、《額爾登格》等新歌劇譯成蒙古語,用蒙古戲的形式進行演出。抗美援朝時期創作的《慰問袋》,被國內專家學者認為是一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短小精悍的蒙古戲,1959年被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內蒙古卷》。
新中國成立以後,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蒙古戲的發展,多次召開會議對蒙古戲的創作和表演進行探討。各烏蘭牧騎和專業劇團,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創作和演出了一些風格各異的蒙古戲,在藝術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追求,逐漸形成蒙古戲在劇本、音樂、表演及舞台美術等方面的相對穩定的劇種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