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解放戰爭的結果 展開

解放戰爭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 ,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1947年7月,解放軍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1顆原子彈,日本敗局已經註定。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進軍中國東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無條件停戰。所以蘇聯紅軍未經大規模抵抗,迅速佔領了中國東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朝鮮半島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軍投降。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所屬小股部隊於8月下旬向關內進發,9月下旬才分別開始從晉冀魯豫等地或陸路,或水路,或武裝,或徒手,陸續動身趕往熱、察和東北,先後抵達十幾萬人。
蔣介石一 方面以中國戰區統帥的名義命令日軍就地集中並固守待降,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時命令其他國民黨軍隊日夜兼程向日軍佔領區後方進軍;另一方面又接連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雖然中共中央政治局派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首先提出談判的程序、議案,雙方並於1945年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其中有的達成了協議,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見。雖然國民黨得到了美國的支持,但中共中央以擴張勢力與地盤為首要考量,從未遵守國民黨控制的中國戰區統帥部的命令,反命令所指揮的八路軍等中共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後,由於抗戰期間日軍戰線深入中國腹地,以敵後戰爭為主的八路軍,新四軍立即處於身處或接近日佔區的有利戰略位置,而相當大部分國民革命軍主力則或有因或巧合地位於遠離日佔區的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當前形勢后決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同時不理睬蔣介石的命令,命令所指揮的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收復失地。
由於中國國民黨無意談判,因此對毛澤東赴重慶事先未作任何準備,談判的程序、議案均由中共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談判籌備工作得以基本完成。在重慶期間,毛澤東就和平建國等問題直接同蔣介石進行多次商談。有關問題的具體談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中國國民政府代錶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之間進行。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中國國民黨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承認要堅決避免內戰。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的部署下,調集兵力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向原日軍佔領區推進。但是,國民黨無視原日軍佔領區內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中共領導武裝力量的存在,無視中共領導下所建立地方政權的存在,因此遭到中共所屬武裝力量的堅決抵抗。其中規模較大的衝突有“上黨戰役”等。
1945年8月,蔣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後三次發電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商談“國際、國內重要問題”。為避免內戰再起,國共雙方代表曾先後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和《停戰協定》)。然而,國民政府派出軍隊進入東北地區及其他原日軍佔領區后,不承認前期已經進入該地的中共軍隊及其所建立政權的合法性,雙方遂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奉命前來進行調停工作,雖曾達成國共雙方共組政府的協議,但在國民政府主張召開非常片面的國民大會,共產黨及其他民主黨派堅決反對的情況下,短暫的合作再度破裂。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以突然襲擊手段,進攻中共在中原地區的一個集結區,全面內戰遂告爆發,中國國民黨方面則認為該次事件為共軍主動調動挑起,雙方各執一詞,但藉此機會開戰的意圖卻是兩造皆然,美國遂中止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裝備美式武器的國民黨軍隊因此開始走向下坡路
1946年吳鐵城公館
1946年吳鐵城公館
1946年年底,中國國民黨、中國民主社會黨與中國青年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並選舉民國總統,中共及民盟等民主黨派強烈反對和抵制,國共關係全面破裂。1947年7月,中共軍隊開始戰略反攻,將戰爭引向廣大國民黨統治區。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義發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其第五項號召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表示熱烈響應,並逐漸向解放區集中。為從經濟上支撐內戰,國民政府廢止法幣,發行“金圓券”,內戰造成空前的通貨膨脹,導致經濟、金融秩序瀕臨全面崩潰,新疆省政府發行的貨幣面額高達六十億。共產黨以要求民主為口號,搭配蜂擁而起的學潮,以宣傳爭取民心,以大量地下黨員(如劉斐、郭汝瑰、韓練成、熊向暉、張克俠、何基灃、廖運周等等)滲透奪取軍事情報,並以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開始進行全面的戰爭。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蔣介石於8月14日、20日、23日向延安連發三封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共商“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中國共產黨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為代表前往重慶。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協定》。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以30萬軍隊圍攻中原解放區,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全國解放戰爭由此正式開始。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解放軍處於戰略防禦階段。戰爭主要在解放區進行。

經過


局部衝突

• 序幕(1945年9月—1946年6月)
朱宣咸作品《戰火》
朱宣咸作品《戰火》
1945年下半年,國共兩方軍隊圍繞受降問題發生了激烈 衝突,在山西上黨、綏遠、察哈爾等地,北上的國民黨軍隊與當地或先到達的中共軍隊之間發生激戰。10月,接收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乘美國運輸艦到達大連時被蘇聯軍隊拒絕登陸,後轉到葫蘆島仍無法登陸只得轉在秦皇島登陸。后在進發至山海關時遭遇中共軍隊阻擊。
1946年1月初,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國共雙方下達了1月停戰令,以迎接政治協商會議召開。2月,國共達成整軍方案,決定整編中共軍隊為國民黨軍隊,但因政治摩擦最終未能進行。3月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的憲法修改提議案引起中共激烈反應,4月蔣介石就東北接收問題的講話更激起中共報紙攻擊。3月,隨著蘇聯軍隊在東北撤退,國共重新開始在東北爆發軍事衝突。1946年4月15日,中共在蘇聯紅軍撤走長春一個小時內突襲長春機場並佔領長春,隨後其緊隨撤退的蘇聯紅軍佔領哈爾濱齊齊哈爾。隨後,國共兩軍在四平街,長春等地激戰,東北局勢急劇惡化。5月下旬,國民黨軍隊在第二次四平戰役重創林彪部隊,從遼北全線追擊到松花江畔逼近哈爾濱。此時,在美國特使馬歇爾的壓迫下,國民政府6月6日下達了第二次停戰令,蔣介石的這次停戰被某些學者稱為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的最大敗筆。停戰期間國共雙方代表仍未就改組政府和江蘇北部政權問題達成協議。
1945年下半年國共雙方主要衝突列表
戰鬥名稱時間起止爆發原因戰爭實況
上黨戰役9.10-10.12閻錫山部隊與中共軍隊在中共轄區上黨爭奪日本投降軍軍備閻錫山部隊10個師被全殲,長治被中共攻佔
平漢戰役10.24-11.2國民黨軍隊沿平漢鐵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中共阻止其北進中共軍合圍國民黨軍隊7個師,將其全殲
平綏戰役10.18-12.4傅作義部隊在綏遠接受日軍投降,中共為打通華北東北交通中共軍圍攻歸綏,包頭兩城一個半月,未能攻克最後撤退
津浦戰役10.15-12.14阻止國民黨軍隊沿津浦路北上受降中共軍隊攻佔山東大片地區,山東華中兩解放區連成一片
山海關戰役11.15開進東北之國民黨軍隊在山海關途中遭遇中共阻擊國民黨軍隊突破中共阻擊,穿越山海關,攻佔錦州

全面爆發

• 第一階段——戰略防禦(1946年6月—1947年6月)
解放軍防禦階段形勢
解放軍防禦階段形勢
1946年6月26日,停戰有效期剛過,國、共 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長達三年多的全國內戰就此開始。國民黨軍隊仍稱國民革命軍,共產黨軍隊則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時期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戰略防禦時期。期間,國民黨依靠優勢兵力對共產黨解放區展開了全面進攻,但被解放軍挫敗。
共產黨方面並沒有擺出主力決戰的樣子,採用邊打邊撤的方針將軍隊轉移到山區以保存實力,主動撤出。其中國民革命軍在劉峙、程潛的統率下,以20萬優勢兵力攻打共產黨中原解放區的核心宣化店,解放軍被迫開始全線撤退,試圖將主力調往延安地區。史稱“中原突圍”。
1946年5月,四平激戰時的解放軍炮兵
1946年5月,四平激戰時的解放軍炮兵
東北民主聯軍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中穩住陣腳,並在夏季攻勢中奪回東北戰場的主動權。華北傅作義部在大同集寧戰役與張家口戰役中重創共軍,取得優勢地位。華東戰場,共軍在薛岳攻勢下丟失兩淮,但陳毅在宿北、魯南、萊蕪戰役先後獲勝,並在孟良崮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74師,張靈甫師長陣亡。中原戰場,劉伯承在定陶戰役殲滅整三師,陳賡部則圍殲了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師”的整一旅。西北戰場,由於得到內線情報,中共主動從延安撤退。47年3月19日胡宗南率部攻佔延安。隨後中共連續取得在青化砭、羊馬河、沙家店等地的勝利,國民黨部隊士氣下降嚴重。
同時轉入山區的解放軍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的運動戰戰略,利用國民革命軍分散搜索的契機,集中2-6倍的兵力展開包圍進攻。這種方式成為人民解放軍的首要作戰策略。經過8個月的作戰,國民黨方面戰鬥減員約71萬人,可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個旅,下降至85個旅。
• 第二階段——戰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
國民政府的8個月的全面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 的效果,解放軍主力依然存在。這樣國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同時,山東的解放區遭到逾60萬國民革命軍的圍攻。由於國民革命軍採用了齊頭並進的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導致解放軍的游擊戰術無法奏效。1947年6月18日,胡璉整編11師佔領中共山東指揮部所在地魯中南麻鎮。此時因劉鄧軍在魯西進攻,國民黨軍隊被迫自魯中回援,粟裕乘機進攻南麻整11師,但其久攻未克,此時國民黨軍隊再度調集大軍圍攻,粟部因多處軍隊遭遇范漢傑等指揮合圍,傷亡巨大,撤至黃河以北惠民。國民黨軍隊在8月佔領黃河以南山東大部地區。10月初,國民黨軍隊在煙台登陸,膠東地區淪陷。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此時,由於國民政府集中兵力進攻延安及山東解放區,導致後方兵力空虛,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 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區由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這是一個對戰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勝利,它帶動了中國各個戰場的戰略進攻,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的轉變。
由於在大別山地區遭到白崇禧圍剿,中野最後被迫分批撤出大別山區。東北戰場,林彪連續發動秋季攻勢、冬季攻勢,將東北國民黨軍隊壓縮在錦州、瀋陽與長春,勝局已定。在華北,47年11月共軍攻克石家莊,1948年5月中旬,晉南重鎮臨汾也被中共攻克。6-7月,華東野戰軍發動頗具爭議的豫東戰役。西北戰場方面,彭德懷取得宜瓦戰役的勝利,儘管在西府隴東戰役失利,但此時胡宗南部已經捉襟見肘,延安被共軍重新佔領。
• 第三階段——戰略決戰(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戰役:遼瀋戰役(遼西會戰) 、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 平津戰役(平津會戰)
三大戰役及渡江戰役示意圖
三大戰役及渡江戰役示意圖
1948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戰略決戰。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也是蔣介石以大城市為主的“重點防禦”體系總崩潰的開始。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歷經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等三大戰役后,國民黨軍隊實力快速縮減,節節敗退。國民黨方面的作戰失敗,不但喪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國軍損失了主力近150萬人,更有超過100萬的部隊與國民黨政府官員起義。新華社在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戰役的戰果: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將官23人,戰場起義2萬餘人,繳獲輜重彈藥無數。美聯社對此評論:“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和平解放北平
和平解放北平
林彪、羅榮桓領導的東北野戰軍,集中了53個師,70餘萬人,1948年9月12日發起遼瀋戰役,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攻佔錦州同時在塔山和黑山阻擊了侯鏡如兵團和廖耀湘兵團,長春鄭洞國部起義后林彪揮師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並順勢攻佔瀋陽,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傷亡6.9萬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經66天緊張艱苦的戰鬥,由劉伯承攻佔宿縣截斷徐州退路一舉改變形勢,分別在碾庄、雙堆集、陳官莊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以傷亡13.6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歷時64天,華北楊成武部在新保安殲滅35軍,林彪的第四野戰軍攻克天津並包圍北平迫使傅作義接收改編。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被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外,全部獲得解放。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1949年4月,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舉行談判(即所謂“划江而治”),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定,談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拂曉5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九江東北)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禦的國民黨軍,4月23日解放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對全中國的統治宣告終結,解放軍開始向全國進軍。接著各部隊展開猛烈追擊,先後佔領蘇南、浙東、閩北、贛東北廣大地區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7日解放武漢三鎮,5月27日攻佔全國經濟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島。7月上旬解放軍向福建進軍,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福建全省。
渡江戰役后,各野戰軍立即按照中央軍委的既定部署,分別向中南、西北、西南、東南地區進軍。1949年4月解放軍進軍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贛西北、贛南廣大地區。5月解放軍進軍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8月解放蘭州,9月解放西寧、寧夏。同月25、26日,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國民黨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渡江戰役解放軍渡過長江
渡江戰役解放軍渡過長江
1949年9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先 后解放湖北。湖南。林彪部在衡寶戰役挫敗白崇禧,隨後以優勢兵力佔領廣西全境,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及第四野戰軍一部由鄂西和湘西分路出發,突破國民黨川鄂湘防線,佔領秀山、西陽、彭水等地,賀龍也率第一野戰軍翻越秦嶺,乘勝追擊,殲滅敵宋希濂兵團、促使羅廣文,陳克非兵團起義。30日蔣介石匆忙逃往成都,當日重慶解放。
1949年9月,帶有制憲會議性質的由中共和其他民主黨派及愛國人士參加的新“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開幕,會議通過帶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並決定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0月13日,解放軍兵臨廣州,李宗仁只得飛往重慶。10月24日,解放軍發動金門戰役失敗。11月16日,李宗仁胃病複發,出現十二指腸出血,遂於11月20日以治病為由轉往香港。12月5日,與夫人郭德潔,兩名兒子及隨從又從香港飛美國紐約就醫。
1949年11月初,雲南省主席盧漢和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在雲南通電起義,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迅速攻佔邛崍和雅安,在成都的國民黨精銳部隊外逃的道路被全部封鎖。
大西南戰役
大西南戰役
此時蔣介石仍想死守成都,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而當時國民黨手中的大城市也只有成都和宜賓了,宜賓是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中共地下黨郭汝瑰時任第22兵團司令兼第72軍軍長,專門負責宜賓防務。
1949年11月末,郭汝瑰主動找到解放軍要求起義,12月11日長江重鎮宜賓和平解放。而前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蔣介石倉惶逃離成都,前往台北。隨後第二野戰軍進至大邑,新津。胡宗南也逃離成都,成都市區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情況下開始談判,12月30日,賀龍率第一野戰軍和平解放成都,1950年2月20日解放軍進駐昆明,並相繼解放四川、貴州、雲南、西康等省。
至此,解放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中國大陸幾乎全部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國民黨僅能掌控中國東南沿海島嶼(台灣、金門、馬祖、烏丘、東引、海南島、舟山群島、一江山島、大陳島、萬山群島)及西南(雲南、廣西、四川)部分山區,國共內戰大勢底定。國民黨政權經廣州、重慶、成都直至於12月7日遷往台北,解放軍開始集結東南沿海,預備進攻台灣。
• 第四階段——戰略追殲(1949年12月—1955年2月)
隨著國共內戰大勢底定,大規模的軍事會戰已經不可能再出現,戰爭的規模趨於中小型。略重大的戰役只有西昌戰役昌都戰役
西南地區部分,由於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西南方殘餘的軍事力量很難再有所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進入成都后,便繼續一路追擊這些已經無法大規模組織戰鬥的軍隊。1950年10月解放西康后解放軍挺近西藏地方,圍殲昌都地區的藏軍主力,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基礎。而西南的國民黨93師無法跟大規模的解放軍作戰,一路往邊界撤退,最後國民黨93師退到泰緬邊境的三不管地帶(泰緬金三角),在當地形成一股特殊的勢力。1954年,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抗議,國民黨政府開始逐步將這批部隊及眷屬遷往台灣安置,而在泰國北部的部隊,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人不願離開,表示要從這裡打回大陸去,最後因為協助泰國政府平定山區泰國共產黨叛亂,獲得泰國國籍,在泰國得以合法永久居留與生活。
1950年4月16日,解放軍強渡瓊州海峽
1950年4月16日,解放軍強渡瓊州海峽
在東南沿海作戰方面,由於中國共產黨以陸軍為主,缺乏足夠的海空軍專業部隊與武器裝備,在訓練上如登陸戰等方面經驗亦不足,由於解放軍準備不充分,攻擊金門戰役遭嚴重失利。1949年攻打登步島與金門島相繼失敗后,一時之間不敢貿然作戰,而國民黨雖然在陸軍戰鬥方面損失慘重,但在海空軍整體仍優於共產黨,甚至還能派遣空軍對上海進行轟炸或突襲福建沿海島嶼。不過隨著國民黨部隊主力集中駐守台灣,與台灣距離較遠的沿海島嶼讓解放軍有了機會,1950年,解放軍在先後解放海南島(海南島戰役)、萬山群島與舟山群島。后因朝鮮戰爭爆發,軍事重心北移,因此在東南沿海的作戰暫緩。而朝鮮戰爭期間,國民黨曾多次嘗試突擊東南沿海島嶼,如南日島戰役、東山島戰役等,但皆以撤退告終。朝鮮戰爭結束后,解放軍在1954年對一江山島發動作戰並對金門炮擊,不久解放軍以優勢兵力攻佔了一江山島,視一江山島為屏障的大陳島也不保,最後國民黨決定主動撤離大陳島,1955年2月,解放軍取得大陳島,至此雙方的勢力範圍都再無變動。

後續


“解放台灣”與“反攻大陸”
國共雙方隔著台灣海峽,均積極厲兵秣馬,中華人民共和國打出“解放台灣”的口號,台灣則高呼“反攻大陸”、“光復神州”、“解救苦難同胞”,調停失敗的美國則坐等內戰結束。海峽大戰一觸即發,惟1950年的朝鮮戰爭爆發,原本預備“解放台灣”的解放軍,調往朝鮮半島進行抗美援朝作戰,盤踞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則在麥克阿瑟的支持下積極備戰反攻,陸戰隊編製擴張到世界第二大規模,預備於東南沿海登陸、或配合聯合國民黨軍隊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東北。但基於國際局勢與美國內部的政治問題,美國總統杜魯門解除麥克阿瑟的兵權、改變對國民黨政府的放棄態度,下令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宣布“台灣海峽中立化”,一方面阻止國民黨政府反攻的企圖,另一方面也保證對國民黨政府的軍事援助不再斷絕,中國政府日後指控美國公開干涉中國內政,國民黨政府得以在台灣穩定維持,此後兩岸的較勁除了軍備競賽以及數次軍事衝突外,也展開了激烈的外交、經濟上的攻防戰。
1955年後炮擊金門
金門炮戰
金門炮戰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國民黨軍隊 發動了榴彈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炮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陣亡。9月11日,金門守軍擊毀廈門火車站。9月22日,美國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徑巨炮由台灣海軍運抵金門。海軍與空軍皆有交手。其後十年內,兩岸海空軍不斷有零星交手的紀錄,雙方各有戰損,但大體而言,仍是維持勢均力敵的態勢。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停止從1958年開始的對大金門、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島嶼的炮擊,國共內戰的大規模軍事衝突正式宣布結束。
由於兩岸雙方並未針對國共內戰簽署過任何協定,因此就形勢上兩岸仍是軍事對立狀態,但兩岸有偶爾軍事合作的狀況,例如南沙群島兩岸駐軍即時常共同應付群島周邊事件,1974年中越西沙之戰台灣海軍默許解放軍軍艦通過,對抗當時仍是台灣盟友的南越海軍。1996年台灣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中國大陸以東南海域為目標,實施彈道洲際導彈試射,台灣方面亦在不擾亂社會秩序的狀況下,讓軍隊進入高度備戰狀態。當時海空軍均有不同、未經證實的接戰消息傳出,例如台灣海軍曾出港於高雄外海進行掃雷、空軍則有在海峽中線與中國大陸空軍互開火控雷達鎖定的傳聞,這次危機由美國第七艦隊以“經過”之名進入台灣海峽而告緩和,但中國大陸軍機“不出海”的默契從此被打破,中國大陸軍機活動範圍延伸至所謂“台海中線”,壓縮了台灣空軍的預警時間。2007年中共十七大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主張,惟台灣方面沒有正式回應。

結果


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政權撤退往台灣。相隔台灣海峽呈現對峙狀態至今。

兵力統計


指揮官

國民黨:蔣介石、李宗仁、湯恩伯、顧祝同、劉峙、傅作義、胡宗南、杜聿明、鄭洞國、張靈甫、白崇禧、衛立煌、閻錫山、馮玉祥、陳誠、張治中、毛人鳳、戴笠、陳立夫、陳果夫、廖耀湘、劉峙、郭汝瑰、黃百韜、邱清泉、黃維、李彌、宋希濂、孫元良、劉斐、劉汝明、李延年、馬鴻逵、馬步芳等
共產黨:大元帥:毛澤東(1955年授予軍銜時他拒絕此軍銜)
元帥:朱德彭德懷、陳毅、林彪、羅榮桓賀龍、劉伯承、聶榮臻、徐向前葉劍英
大將:粟裕黃克誠、徐海東、陳賡、譚政、肖勁光、王樹聲羅瑞卿、張雲逸、許光達
解放后非軍職:周恩來、鄧小平、任弼時、劉少奇高崗耿飈、李先念、彭真等等
戰功比較突出的上將:蕭克、李達、李克農、王震、許世友、楊成武韓先楚、蕭華、劉亞樓、葉飛楊得志、韋國清、烏蘭夫謝富治等等

參戰兵力

全面內戰爆發前,國民黨所轄陸軍計有86個整編師(軍),248個旅(師),約200萬人,非正規部隊約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後勤部隊、軍事機關和院校約101萬人,總兵力約為430萬人。中共部隊總數約為127萬人,其中野戰部隊61萬人(計有24個縱隊及相當於縱隊之師、11個旅及相當於旅之師),地方部隊66萬人。
東北戰場:國共爭奪的主要戰場。國軍原打算派到東北8個軍,一度去了7個,28萬。其中有國軍最精銳的遠征軍新一軍、新六軍,但後來又派了2個軍,共9個軍,超過原來計劃一個軍。共產黨也派出了自己的精銳部隊,共產黨原來還打算葉飛,楊勇,陳賡三個縱隊去東北,但後來沒有去成,最終去了11.6 萬部隊。因此,共產黨實際比原計劃少派了3個縱隊到東北,而國軍比原來多派了一個軍到東北。國軍與共軍的兵力對比大約為3比1。
中原戰場:國共雙方的主要戰場之一,共軍在解放戰爭開始大約有兵力30萬,國民黨中原集團雖然不斷變化,但基本力量是白崇禧集團和蔣介石嫡系。早期是鄭州綏靖公署(15個整編師)和武漢行營(8個師),但這些國軍大部分並沒有參戰。他們主要是對付劉鄧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另一部分加入華北與徐向前斗,一部分曾經加入華東,中後期形成了白崇禧集團。由於這個戰場大,敵人的機動力量少,雜牌多,部隊戰鬥力不強,劉鄧在早期佔了一些便宜,但中期由於挺進大別山,國軍從華東調集部隊,集中33個旅對付劉鄧,中野吃了大虧,力量消耗嚴重。由於二野三野一直避免與廣西軍作戰,白崇禧集團的核心戰鬥力基本保存完好,靠劉鄧的力量是不能戰勝白崇禧集團的,中原白崇禧集團的覆滅最終主要是靠四野南下。
華東戰場:國共雙方的主要戰場之一,共軍在解放戰爭開始大約有兵力32萬,47年初山東蘇北兩軍合併后解放軍有60多萬(野戰軍28萬,地方軍34萬),是共軍最強大的一支部隊。初期國民黨全面進攻時投入了大約20個整編師35萬左右,重點進攻時國民黨一度集中了24個整編師45萬。但重點進攻持續時間只有大約3-4個月,只佔解放戰爭1/10的時間。即使在這個階段,華東解放軍也是60萬對45萬(其中機動兵力28萬對25萬),以多打少。

傷亡情況

共產黨
在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負傷104萬人,犧牲26萬人,失蹤19萬人。
平民
據RJRUMMEL的《China'sBloodyCentury》一書提出45-49年雙方造成的平民死亡為496萬。
國民黨
關於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的確切總人數,由於統計角度和渠道不同,長期以來,國內外相關資料和軍事歷史學家均有不同的統計數字和說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兩種統計數據:
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五零年六月戰績總結公報》發布的統計數字:解放軍在整個人民解放戰爭中先後共消滅國民黨正規軍554.247萬人,非正規軍252.888萬人,總計殲敵人數為807.135萬人。
二是新編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各野戰軍戰史資料統計提供的數據:第一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51.9萬人,消滅國民黨各色武裝土匪12.9萬人,總計殲敵64.8萬人;第二野戰軍殲滅國民黨正規軍及地方部隊230萬人,消滅國民黨土匪武裝部隊100萬人,共計殲敵330萬人;第三野戰軍消滅國民黨正規軍、地方保安部隊、武裝交警部隊及土匪武裝共計247萬人;第四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88萬人,消滅國民黨土匪武裝部隊135萬人,共計323萬人;另外軍委直屬華北軍區先後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非正規軍及土匪武裝101萬人,以上我軍總計殲敵1065.8萬人。
此外,國民黨軍向解放軍投誠63萬餘人,起義和接受改編114萬餘人。

裝備對比

國民黨
國民黨軍隊使用的坦克
國民黨軍隊使用的坦克
1946年7月,國民黨軍的裝備大致為1/4美械、1/2日械、1/4“國造裝備”(自己生產製造的裝備),美械與半美械裝備部隊最少為22個軍(整編師)64個師(旅),交警部隊18個總隊又4個教導總隊;其中45個師(旅)與交警部隊為全美械,以裝備不是最好的整編第11師為例,裝備長短槍11520支,其中衝鋒槍等自動武器2370支;火炮四百四十門,其中最大口徑的是美製105mm榴彈炮八門;火箭筒一百二 十具;汽車三百六十輛。另外還組建了三個快速縱隊,每個快速縱隊下轄一個步兵旅、一個戰車營、兩個炮兵營、一個裝甲搜索營、兩個工兵營、兩個汽車營,裝備有坦克四十輛,重炮二十四門,汽車二百輛。大約只有不到1/10的雜牌軍裝備較差。空軍有五個軍區司令部,5個戰鬥機大隊,2個中型轟炸機大隊,1個B24大隊,加上一個偵察機中隊,有飛機約九百餘架,裝備有當時最先進的B-24、B-25轟炸機和P-51戰鬥機。海軍有接受日偽艦艇288艘,美軍轉讓的艦艇271艘。
而戰爭爆發后,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國民黨軍僅在戰場上就損失了全部武器裝備的1/7以上。但一方面由於有較多的武器儲備,另一方面又設法用各種方法購入與生產武器裝備。因此、從1947年年初到1948年底,國民黨軍的武器裝備與彈藥的供應雖然吃緊,但尚可維持,大致上,可分為兩種,1、彈藥部分,供應充足,雖有短缺之現象,但原因不在生產與購買上,生產與購買的彈藥除少數品種,如美式武器中的155重炮彈藥外,其餘如105榴彈炮,山野炮及輕武器的彈藥是充足的,解放軍光在瀋陽一地就繳獲了120萬發炮彈,另外,國民黨在武漢的第九補給區在1949年5月擁有的彈藥儲備可供60個師使用3年,此外,國民黨軍隊還把一部分美械部隊的步機槍改為國械,之所以如此,並非是美式武器的彈藥供應無法保證,國械的彈藥供應有保障,而是出於統一口徑,簡化後勤供應考慮,為此,國民黨的各個兵工廠專門把日美式步機槍改為79口徑,大約每個月可改造9000-10000支。而1947年末美國杜魯門政府厭惡國民黨蔣介石政權,斷絕了大部分美援,國民黨軍彈藥出現短缺。
共產黨
1945年蘇軍佔領東北時,抗聯也隨蘇軍直接進駐東北,幾乎在同一時刻,毛澤東命令關內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冀熱遼軍區中共部隊迅速奔赴東北進行接收。東北解放軍大約獲得了槍支30萬,輕重機槍2萬挺,擲彈筒1000個,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山炮、野炮約為1500門。而關內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來自抗日戰爭時繳獲的日軍武器。沒有海空軍,全軍裝備馬步槍44.7萬支,短槍4.4萬支,衝鋒槍2678支,輕機槍4.6萬挺,重機槍1699挺,槍榴彈1428具,擲彈筒5050具,迫擊炮1559門,步兵炮124門,山炮58門,坦克8輛。以裝備最好的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為例,裝備長短槍13991支,其中衝鋒槍等自動武器92支,火炮四十六門,其中最大口徑是日制75mm山炮十二門。軍工生產方面,各解放區共有兵工廠六十五家,月產步槍一千支,機槍十五挺,迫擊炮兩門,手榴彈二十七萬枚,槍彈三十萬發,翻造槍彈七十四萬發,迫擊炮彈四千七百發,地雷七千六百五十枚。
解放軍炮兵部隊開赴前線
解放軍炮兵部隊開赴前線
1946年5月,蘇軍勸中共在關內另闢戰場以減輕東北 壓力,在中共的要求下,蘇軍開始向山東解放區提供日本遺留的武器。駐朝蘇軍也已開始經過南滿遼東軍區向山東的中共軍隊發送武器彈藥。第一批運送去東北的,有重機槍83挺,輕機槍32挺,子彈43萬發,炸藥1萬箱,還包括一批電氣材料、廣播電台、印刷材料和攝影機等。這批物資秘密經由安東通過海路運去山東煙台,送交陳毅部隊。6月,駐朝蘇軍又進一步接連經過山東向華北中共部隊發送了兩批武器彈藥,其中第三批就有步槍5000支,子彈300萬發,高射機槍20挺,重機槍30挺,並有其他資材一批。7月15日到8月7日,又運送了12145支步槍,182挺重機槍,506挺輕機槍,167個擲彈筒,7門炮,11164把刺刀,1000餘萬發子彈,43588發炮彈,6700發擲彈筒彈,22萬斤炸藥,以及500箱填裝炮彈的火藥等武器彈藥到山東。8月下旬還進一步運送了2000發山炮炮彈和50萬發七九子彈,包括100多車皮的各種彈藥。到9月,朝鮮北部所存日軍各種子彈、炮彈、炸藥和槍炮,2000多車皮(一車皮載重約40-50噸)的物資已全部運抵安東,數量之大,已非過去海船運量所能解決。1946年夏季,通過海路運向山東的武器共有2萬支槍和2000萬發子彈。毛澤東專電規定一半給山東區,35%給晉冀魯豫區,其餘轉交晉綏區。全面內戰爆發后,劉伯承、鄧小平在向中央報告戰況的電文中也說明,殲敵一個旅大約需消耗子彈20萬發,主要是靠東北轉運而來。
解放軍進入東北后,東北軍區後勤部專門成立了軍事工業部,主要負責從蘇軍手裡接收瀋陽地區大東區兵工總廠、文官屯坦克修理廠和孤家子火藥廠等多家重要的兵工廠。后蘇軍又將這些工廠要了回去,但允許軍工部拉走了30多部機器和200多噸物資。中共也先後將撫順、本溪、延邊等地的兵工廠、化學工廠數百台機器和上千噸各種原料運走。中共1946年6月向北滿撤退時,僅各種軍工機器和原料就運了300多車皮。正是有了這些工業基礎,中共後來才能在北滿的軍工生產基地生產戰爭所需的大量彈藥。據統計,軍工部後來在琿春建立起子彈廠、手榴彈廠等6個兵工廠,1946年9月一個月就生產子彈13萬發,手榴彈35000個。與此同時,軍工部在牡丹江、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等地也建立了不同規模的軍工廠。到1947年,東北軍工的年生產能力達到手榴彈300萬個、子彈2000萬發、各種炮彈150萬發。
據統計,在1946年7月-1948年7月的兩年時間中,解放軍總共繳獲步槍九十萬餘支,機槍六萬四千餘挺,迫擊炮八千餘門,步兵炮五千餘門,山炮、榴彈炮、加農炮一千一百餘門。此時,由於武器裝備的大量繳獲使解放軍的裝備得到極大改善,已與國民黨軍的水平相接近了,如東北野戰軍各縱隊一個連有9挺輕機槍與9個擲彈筒,華東野戰軍的三縱八師有9門山炮和6門戰防炮。

解放時間


重點城市解放時間表
(按解放時間先後為序)
城市時間
哈爾濱1946.4.28
石家莊1947.11.12
濟南1948.9.24
長春1948.10.21
鄭州1948.10.22
瀋陽1948.11.2
天津1949.1.15
合肥1949.1.21
北平(今北京)1949.1.31
南京1949.4.23
太原1949.4.24
杭州1949.5.3
武漢1949.5.16
西安1949.5.20
南昌1949.5.22
上海1949.5.27
長沙1949.8.4
福州1949.8.17
蘭州1949.8.26
西寧1949.9.5
歸綏(今呼和浩特)1949.9.19
銀川1949.9.23
迪化(今烏魯木齊)1949.9.25
廣州1949.10.14
貴陽1949.11.14
重慶1949.11.30
南寧1949.12.4
昆明1949.12.9
成都1949.12.27
海口1950.5.1
拉薩1951.5.23

意義


解放戰爭時期的農民
解放戰爭時期的農民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 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鬥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