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朝鮮半島的結果 展開
- 東北亞的一個半島
- 朝鮮半島的稱謂
朝鮮半島
東北亞的一個半島
朝鮮半島(英文:Korean Peninsula;朝鮮文:조선반도),是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朝鮮半島東北與俄羅斯聯邦相連,西北部隔著鴨綠江、圖們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接,西部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環繞。
朝鮮半島是由朝鮮半島本土和周圍包括獨島在內的3300個大小島嶼組成,半島本土佔全境總面積的97%。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分別由美蘇分區佔領:由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以及處於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韓國)」先後成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軍及其支援的大韓民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沿朝鮮半島非軍事區劃分南北兩個同為朝鮮民族為主體民族但政治體制不同的主權國家。
2018年9月19日報道,韓國與朝鮮防長將簽署全面軍事協議,緩解半島緊張局勢。
太空視角里的 朝鮮半島 地勢圖
不過整個朝鮮半島在盛夏都是受到東亞季候風的影響,在秋季都有頻繁的颱風。大部分的降雨是在夏季,將近一半的年降雨發生在季風時節。除了濟州島外,朝鮮半島在冬季氣溫都低於零攝氏度。冬季降水稀少,除山區外很少有積雪。
朝鮮半島已知植物種類有3000多種,其中500多種為朝鮮半島特有物種。朝鮮半島氣候可分為亞熱帶、暖溫帶和中溫帶。亞熱帶分佈在半島南部海岸和濟州島,植被為闊葉常綠植被。半島大部分地區為暖溫帶,植被以韓松,闊葉落葉植物為主;朝鮮半島最北部地區是中溫帶,植被以落葉松和杜松為主。
朝鮮半島
檀君朝鮮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標綠)在世界的位置
衛滿朝鮮
在前195年,中國西漢的燕王盧綰北走匈奴后,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並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國力相當強大,故漢武帝於公元前109年派軍遠征衛滿朝鮮。於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其土地分為四個郡,史稱漢四郡。這是有據可查並有實物證明,世界歷史學界公認的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第一個地方政權。
南部辰國
漢四郡
漢四郡與朝鮮前三國時代是公元前2世紀后朝鮮半島三國時代之前的朝鮮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由於鐵的應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前三國時代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已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鬆散的三韓聯盟。根據《三國史記》,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建立了伽倻。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朝鮮民族三國時代
朝鮮三國時期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后,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將領土拓展至大同江領域,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后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后高句麗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后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朝鮮后三國時代是朝鮮半島國家對其歷史上的單方面時代劃分之一。始於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人弓裔亦建立後高句麗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於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民族。
新羅景德王之子惠恭王即位後,都城內頻繁發生暴動,780年惠恭王與妃嬪等被殺,武烈王系血統斷絕。之後連續發生篡位事件,宮廷紛亂。王位爭奪戰中失敗的王族後裔金憲昌於熊川州獨立,擁有海上勢力的將領張保皐亦起兵,介入了都城的王位爭奪。起事雖為中央軍隊鎮壓,地方上仍發生農民暴動,新羅王朝統治能力逐漸弱化。
9世紀中期,此類暴動頻繁發生,地方豪族多有舉兵,號稱將軍、城主等,脫離新羅統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為有力的勢力。甄萱是尚州出身的農民,在西南海建立軍功被升為將領。892年以完山(今全州)為根據地起兵,攻佔武珍州(今光州)獨立。後糾集周邊豪族以擴大勢力,900年自稱后百濟王,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后百濟。
弓裔891年起兵反新羅,隨梁吉於江原道等地作戰。898年以松岳(開城)為都於北部建立了後高句麗,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稱王,建立獨自的年號與官制。后高句麗904年改國號為摩震,905年改為泰封。
如此形成新羅、后百濟、后高句麗三國鼎立的局面。松岳豪族出身的王建在弓裔麾下多建軍功,918年推翻弓裔,以開城為都建立高麗並稱王(太祖)。王建繼續合併地方豪族增加勢力,935年吞併新羅,936年攻滅后百濟,繼新羅之後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918年,后高句麗國(泰封國)將軍王建以弓裔行為不軌和濫用權力而推翻了他,自立為王,定國號為“高麗”。王建立國后,採取了敵對后百濟,但與新羅友好的策略,並在935年吞併新羅,936年吞併后百濟,王建統一后三國后,自封天子,遷都於自己的家鄉松岳,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由此朝鮮半島進入第一個統一的朝鮮民族時代——高麗時代。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但他卻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定都漢城(現在的韓國首都首爾市)。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王國”,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王國,一度佔領平壤。中國兩度派軍援朝;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同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王國的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壬辰戰爭”“萬曆援朝戰爭”。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戰,朝鮮王國派軍援助明朝;后兩次被后金擊敗。朝鮮第一次戰敗后與后金訂兄弟之盟。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朝鮮使臣拒絕行君臣之禮。皇太極大怒,第二次出兵朝鮮。是役,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訂君臣之盟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朝鮮王國的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朝鮮王國的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係,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王國的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陸,佔領漢城。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王國是自主之國,於是朝鮮王國的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后。1897年,朝鮮王國宣布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國號。hán這個音在朝鮮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絕大多數民族都喜歡選寓意好的或者有紀念意義的名稱作為國名、族名。實際上,大韓帝國的王室和疆域就是朝鮮王國的王室和疆域,大韓帝國繼續沿用朝鮮王國的國旗,也就是太極旗。因此,學術界一般把“大韓帝國”作為“朝鮮王朝”的後身,1904年,日俄戰爭后,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定《乙巳保護條約》。朝鮮王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王國設立日本派出的“朝鮮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民族的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時期指的是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間,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被迫接受日本統治的時期。
1910年大韓帝國與日本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正式併入日本成為日本領土。朝鮮總督府設為京城府(之前的朝鮮王國首都漢城,也就是現在的韓國首爾)。日本政府對朝鮮實行殖民主義統治,限制朝鮮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掠奪朝鮮豐饒的資源,日語被定為國語並限制朝鮮語的教學,對學生實行奴化教育,妄圖消滅朝鮮民族文化。二戰時期日本大量掠奪朝鮮勞動力、大量強征慰安婦,為侵略戰爭服務,並向學生灌輸軍國主義思想。1945年經歷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艱苦卓絕無情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接受了無條件投降。朝鮮半島人民贏來了民族的解放和半島的光復。
朝鮮民族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流亡政權,朝鮮的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成立流亡政府與中國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華民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后,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民族獨立運動人士流亡中國成立“大韓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併為大韓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普天堡戰鬥),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朝鮮戰爭及之後)
朝鮮戰爭雙方及支持力量
現今局勢
1945年8月15日,朝鮮人民從日本殖民統治下獲得解放,同時蘇美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北半部、南半部。從此,朝鮮半島處於分裂狀態。
1948年8月15日,朝鮮半島南半部宣布成立大韓民國(南朝鮮)。
1948年9月9日,朝鮮半島北半部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1953年7月27日,朝鮮簽訂停戰協定,朝鮮戰爭結束,朝鮮半島以軍事分界線為界繼續處於分裂狀態。
1971年8月6日,朝鮮內閣首相金日成在平壤市歡迎西哈努克親王的群眾大會上表示,我們願意在任何時候同包括南方的民主共和黨在內的所有政黨、社會團體和個別人士進行接觸。8月20日,朝鮮和韓國紅十字會人員在板門店舉行了首次會晤,商討離散家屬團聚問題。
1972年7月4日,南北雙方發表《南北聯合聲明》,確認了祖國統一的三項原則,組成了以金英柱和李厚洛為兩主席的北南協調委員會。
1980年1月12日,朝鮮總理李鍾玉致函韓國總理申鉉 碻,建議舉行北南總理會談。24日,韓國總理申鉉碻複信李鍾玉,同意舉行雙方總理會談。其後,雙方就總理會談舉行了多次預備會談,但未達成協議。
1984年9月29日-10月4日,朝鮮紅十字會通過板門店,仁川港和北平港向韓國紅十字會運送了救濟物資,其中包括5萬袋大米、50萬米布、10萬噸水泥和14種藥品。
1984年11月15日,南北雙方舉行了首次經濟會談,並就貿易項目、經濟合作領域和進行合作的程序達成協議。
1985年5月17日、6月20日,南北雙方舉行了兩次經濟會談,同意組成以副總理為委員長的北南經濟合作共同委員會。
1985年7月23日、9月25日,雙方在板門店舉行了兩次有關召開雙方國會會談的預備性會談,但未能達成協議。
1985年9月20日-23日,南北雙方的藝術團和故鄉訪問團分別訪問漢城和平壤。
1987年1月—3月,南北雙方經互相建議同意舉行北南總理會談。
1990年9月5-7日,朝鮮總理延亨默與韓國總理姜英勛在漢城舉行第一次總理會談。
1991年12月11日—13日,第五次總理會談在漢城舉行,朝鮮總理延亨默和韓國總理鄭元植簽署了《北南和解互不對抗和合作交流協議書》。1991年12月31日,南北雙方代表在板門店草簽《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1992年2月19日—20日,第六次總理會談在平壤舉行,雙方互換文本后宣布這兩個文件生效。
1994年6月28日,雙方代表在板門店接觸,確定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和韓國總統金泳三於當年7月25日至27日在平壤會晤。
1994年7月8日,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逝世。南北首腦會晤因此而未能舉行。
1998年2月25日,韓國總統金大中宣誓就職。金大中建議南北方互派特使和舉行南北首腦會晤。
1998年4月,南北雙方在北京舉行首次副部長級會談。1999年6月—7月,南北雙方副部長級會談再次在北京舉行。
2000年4月10日,南北雙方同時宣布,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和韓國總統金大中將於6月12日至14日在平壤會晤。后因技術原因,會晤推遲一天舉行。
2010年,南北朝關係持續緊張。3月份 韓方多次表示正考慮全面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朝方表示韓國加入這一倡議是對朝鮮“宣戰布告”,朝鮮將採取堅決應對措施。5月20日韓國公布天安號事件正式調查結果,確認系遭朝鮮擊沉,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發表“控告書”,指責韓國把“天安”號艦艇沉沒事件與朝鮮聯繫在一起是對朝鮮的“嚴重挑釁”,是“把局勢引向嚴重危機的行動”。5月25日 朝方進行地下核試驗。5月26日 南方宣布即日起正式全面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5月27日 北方宣布不再遵守停火協定。
2010年11月23日,南北雙方在有爭議的“北方界線”附近延坪島地區互相炮擊,炮擊當天造成兩名南韓軍人死亡,另有數人重傷。
朝鮮新宣傳畫
各方反應:
針對朝方聲明,韓國國防部給予低調回應,稱尚無計劃向西部海岸地區增派軍事力量,但“軍方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就任何可能的緊急事態做全面準備”。
俄羅斯外交部官員27日說,"延坪島"事件后的局勢是“令人擔憂的”和“緊張的”,俄羅斯不希望“神經戰”演變成“熱戰”。
日本政府27日表示,朝鮮在宣布成功進行核試驗后再次發射短程導彈是對聯合國安理會的挑戰。
2014年1月,朝鮮推出新宣傳畫,呼籲國內大力開展朝鮮半島統一運動。
2018年9月19日,朝韓防長將簽署全面軍事協議,緩解半島緊張局勢。
2018年9月27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出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安理會朝鮮半島問題公開會。
朝鮮國旗
1958年,朝鮮宣布完成了城市、農村生產關係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1970年宣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1991年9月17日同韓國一道加入聯合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領土面積為122,762km²。
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端,北部主要與中國相鄰,東北端與俄羅斯有陸地邊界,南部隔軍事分界線與韓國接壤。
朝鮮東面為日本海,西南面為黃海(包括西朝鮮灣)。
朝鮮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山地約佔國土面積80%,朝鮮海岸線全長約6000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朝鮮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12℃,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1200毫米。
韓國國旗
韓國現有一個特別市(首爾特別市),一個特別自治市(世宗特別自治市),8個道,6個廣域市,1個特別自治道(濟州特別自治道)。
首爾特別市是韓國首都,韓國第一大城市,聚集了韓國大部分產業以及25%的人口(1050萬)。2005年1月,原漢城市改成的“首爾市”市長李明博(即後來的韓國第17屆總統)在漢城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的中文翻譯名稱改為朝鮮語固有詞“首爾”。釜山廣域市是韓國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海港。
2014年底,韓國首都將由首爾特別市遷往世宗特別自治市。
首爾市於1988年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稱“1988年漢城奧運會”。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朴正熙(1961-1979年在任)總統的強力號召下,韓國政府推行“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在短短10多年的時間裡,由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一躍成為中上等發達國家、“亞洲四小龍”之一。進入21世紀,韓國經濟更是飛速發展,2015年由世界第14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GDP總量超過俄羅斯和澳大利亞。
朝鮮文化是朝鮮民族自古不斷演化發展形成的民族思想、理念、風俗和習慣。雖然朝鮮戰爭后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韓政治體制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有著其獨特的文化特徵。
朝鮮傳統民俗音樂形式多樣,主要包括盤索里、農樂和散調等。其中盤索里作為一種朝鮮傳統曲藝形式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農樂和散調則被列入韓國重要無形文化遺產。
朝鮮半島的傳統舞蹈源於薩滿教的祭祀活動。分為宮廷舞蹈和民間舞蹈兩種。一般說來,在起舞的過程中,跳舞者的腿和腳是不露出來的。
朝鮮半島的繪畫藝術隨著佛教的傳入而發展,佛教繪畫技藝成為當時的主流。不過朝鮮半島的自有繪畫技藝也一直得以保留。朝鮮半島的繪畫一般畫在桑樹紙或絲綢上。18世紀,朝鮮半島本地的繪畫技藝,尤其是書法和刻章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早在新石器時期,朝鮮半島人就開始使用陶器。新羅時期陶瓷技藝在朝鮮半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完善。高麗王朝時期,青瓷的製造技術到達了很高的水平,並出口到世界其它國家。李氏朝鮮時期,白瓷取代了青瓷。朝鮮陶瓷在世界的歡迎度也有所下降。朝鮮王朝中期,藍白相間的陶瓷后又成為主流。萬曆朝鮮戰爭,倭從朝鮮半島掠去大量的瓷器和工匠。日本的陶瓷因此深受朝鮮半島的影響。許多日本的知名陶瓷體系都是源於萬曆朝鮮戰爭被劫去的瓷器和工匠。
朝鮮半島朝鮮民族的先民是三韓(馬韓、辰韓和弁韓)。關於三韓,《後漢書·東夷列傳》第七十五:“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為倭之同族也,其言語與倭想通。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亦為倭之同族也,其言語亦與倭相通。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在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后,在《馬關條約》中放棄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承認朝鮮半島獨立,1897年,朝鮮王宣布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正式國號。“han”這個音在朝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至於“韓”這個漢字,僅僅是朝鮮民族祖先借用,中文裡並沒有”大”“一”之意。
中韓1992年8月24日建交,兩國各領域關係發展迅速。1998年金大中總統訪華時,雙方宣布建立面向21世紀的中韓合作夥伴關係。2003年盧武鉉總統訪華時,雙方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2008年5月李明博總統訪華時,雙方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2008年1月,王毅副外長(現任外交部部長)作為中國政府特使訪韓,韓國候任總統李明博特使朴槿惠訪華。2月,唐家璇國務委員作為胡錦濤主席特使出席李明博總統就職儀式。3月,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柳明桓訪華。5月,李明博總統來華進行國事訪問。8月,李明博總統來華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胡錦濤主席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9月,韓國務總理韓升洙來華出席北京殘奧會開幕式。10月,李明博總統來華出席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12月,溫家寶總理出席福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會見李明博總統。
2009年4月3日,胡錦濤主席出席在倫敦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期間,會見韓國總統李明博。4月11日,溫家寶總理出席在泰國帕塔亞舉行的東亞領導人系列峰會期間,會見韓國總統李明博。4月4日至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對韓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分別會見韓國總統李明博、總理韓升洙和國會議長金炯旿等。
據海關總署統計,2008年中韓雙邊進出口總額為1861.1億美元,增長16.2%。其中中方出口739.5億美元,增長31%;進口1121.6億美元,增長8%。我是韓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韓是我第三大貿易夥伴國。
截至2008年底,韓對華實際投資累計419億美元。我是韓最大海外投資對象國,韓是我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我對韓實際投資累計12.9億美元。
兩國在文學、藝術、體育、教育、衛生、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等領域交流發展迅速。
2008年中韓人員往來533.3萬人次,韓國是中國第一大入境客源國。2008年底,韓國在華留學生約6萬人,佔在華留學生人數的36%,中國在韓留學生約3.4萬人,占外國在韓留學生總數的58%,均居對方國家外國留學生人數之首。
兩國主要城市之間有47條定期客運航線,每周830多個班次;10條定期貨運航線,每周47個班次。我天津、青島、大連、煙台、威海、、日照、連雲港與韓國仁川、釜山、平澤等地有定期客貨輪航線。
雙方共建立104對友好省市關係。雙方友好團體有中韓友好協會、韓中友好協會、韓中文化協會、21世紀韓中交流協會、韓中經營人協會、韓中親善協會等。除互在對方首都設大使館外,中國在韓國釜山和光州和濟州設有總領館。韓國在中國上海、青島、廣州、瀋陽、成都、西安和香港設有總領館。
2017年3月20日,中國 外交部長王毅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上表示,朝鮮半島局勢再度升溫激化,擺在我們面前有兩種前景,一種是任由對抗持續升級,最終走向衝突甚至戰亂,一種是各方都冷靜下來,共同把半島核問題拉回到政治外交解決軌道。哪種前景利大於弊,哪條路徑切實可行,相信不難作出明智的選擇。對話只要還有可能,就應當抓住;和平只要還有希望,就不應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