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三八線的結果 展開

三八線

地理分界線

三八線是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國協議以朝鮮半島上北緯38°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範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后,就成為同為朝鮮民族但政治體制不同的大韓民國(南朝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兩個政權的臨時分界線,通稱“三八線”。朝鮮戰爭結束后在三八線的基礎上調整南北軍事分界線,劃定臨時軍事分界線兩側各兩公里內為非軍事區。習慣上仍稱其為三八線。

照朝鮮停戰協定,三八線兩側的南北朝鮮非軍事區寬約4公里、長約248公里。需注意的是:三八線因鄰近北緯38度而得名,但不等於北緯38度線。例如由北朝鮮實際控制的開城市,就位於北緯38度以南。

含義概念


三八線
三八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蘇聯在朝鮮半島商定以北緯38°作為接受日軍投降的範圍的界限。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
1948年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三八線成為朝鮮和韓國的國界。1950年在準備戰爭時,毛澤東起初不情願半島發生戰事,5月13日,金日成和朴正愛等到達北京,說明斯大林已經同意。5月15日,毛澤東告訴金日成,同意統一朝鮮半島。1950年6月朝鮮人民軍全線越過三八線進攻,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曾長年宣傳韓國軍隊先越過三八線,而朝鮮是被進攻方的說法,到90年代后改為承認朝方先攻,2010年國際先驅導報和環球時報英文版就是如此報道的)。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后,停戰界線大致上仍沿三八線自東至西橫貫朝鮮半島,因此在中文中仍習慣將其稱為“三八線”。
三八線北部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部為大韓民國。長度248公里,寬度大約4公里。雙方一度都有重兵把守,並互相播放廣播。近幾年局勢緩和,除了少數船艦越界事件以外,基本沒有衝突,雙方的廣播對峙也已經停止。

歷史起源


起源

北緯38度線原本是一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雖然在朝鮮半島境內的這條長約300公里的無形的劃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但是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人為地從軍事或政治上利用這條劃線,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國提出來的。
1896年日俄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分界線。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只控制三八線以北,聽憑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但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衝突而未能實現。

實現

真正使三八線成為從軍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線,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朝鮮駐軍的兵力部署進行調整時實現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的軍隊歸關東軍指揮,南部的軍隊為大本營所屬。後來,針對蘇聯可能參加對日作戰的情況,日本大本營提出了把全部駐朝日軍劃歸關東軍指揮,並由朝鮮總督兼任關東軍總司令官的方案。但5月7日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帶著這個方案去見裕仁天皇時,遭到天皇拒絕。這樣,三八線在實際上就為後來蘇聯在中國東北和北朝鮮對日本關東軍作戰,而美國則在南韓和日本列島與大本營直接指揮的日軍作戰提供了客觀依據。

劃分

蘇聯突然宣布對日作戰和與此同時日本天皇決定無條件投降這兩件事,使情況發生了急促變化。當蘇聯軍隊向滿洲和朝鮮的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時,距離朝鮮最近的美國地面部隊還遠在600英里以外的沖繩島。因而日本戰爭機構的突然崩潰,在朝鮮半島造成了真空局面。正是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由美國方面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美蘇雙方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和接受日軍投降的具體分界線問題。1945年9月2日,麥克阿瑟東京灣密蘇里號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后,發布了“總命令第一號”,命令提到:“駐北緯38度線以北的韓國、滿洲、庫頁島、千島列島等地的日本軍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蘇聯遠東軍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國政府大本營和駐日本本土及其周圍諸島以及駐北緯38度線以南的韓國、琉球列島等地的日本軍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美國太平洋地區陸軍最高司令官投降。”

發展

穿越三八線的鐵路
穿越三八線的鐵路
1948年,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三八線成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實際統治區的界線。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后,停戰界線大致上仍沿三八線自東至西橫貫朝鮮半島,因此在中文裡仍習慣將其稱為“三八線”。
2007年5月17日,京義線鐵路和東海線鐵路試運行,這是56年來首次有列車跨越韓朝軍事分界線。
2007年10月2日,韓國總統盧武鉉以步行方式穿過分界線進入朝鮮進行訪問,參見朝韓首腦會晤
2012年3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抵達韓國,除了參加首爾核安全峰會,奧巴馬還赴朝韓邊界“三八線”非軍事區進行走訪,這是10年來美國總統首次訪問朝鮮半島非軍事區。

歷史爭議


關於三八線作為分界線問題的提出,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三八線
三八線
(1)韓國外交協會會員金基兆提供的情況是:1945年8月10日凌晨6時左右,美國竊聽到日本大本營發出的電報,電文內容是日本御前會議決定接受無條件投降宣言。不久又截獲駐朝日軍司令官發給大本營的電報,電文說:“蘇聯軍隊正大批進入朝鮮半島。如果美軍進入這個地區,全體日本軍隊就可能向美軍投降”。馬歇爾獲知這種情況后,立即召見作戰局長赫爾及林肯准將,命令他們劃出一條蘇聯攻入朝鮮半島時南下的界線,並指示美軍也要即刻制訂向朝鮮半島南部進軍的計劃。據說林肯准將接受命令后回到辦公室,偶然地從《紐約時報》上得到了劃定三八線的啟示。因為,《紐約時報》在報道蘇軍進攻情況時刊登的那幅地圖,只畫出了三八線以北的地區。於是,美國將軍的這個偶然的發現,便成為美國提出以三八線為界的根據。
(2)施納貝爾提供了另一種情況:日本突然投降促使美國迅速起草關於投降程序的“總命令第一號”,而這個命令的第一段便涉及到受降區域的劃分問題,陸軍部作戰局為儘快搞出一份文件,一直工作到8月10日深夜。討論的結果是盟國應在遠東分幾個區域受降,並且明確規定這些區域地理上的界線。政策組的負責人博尼斯蒂爾上校只有30分鐘來起草命令第一段,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正在急切地等待著結果。最初,博尼斯蒂爾曾設想按朝鮮的行政區劃來劃分受降界線,但身邊一時沒有資料。後來他注意到北緯38度線差不多從朝鮮中部穿過,而且漢城及其附近的集中營都在三八線以南,於是他決定用三八線作為受降區域的分界線。
(3)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得知日本決定投降和蘇軍已對日宣戰並大舉“湧進”朝鮮半島的消息后,8月10日深夜,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舉行緊急會議。主要議題是在朝鮮的受降問題。出席會議的有助理國務卿鄧恩、陸軍部助理部長約翰·麥克洛伊和海軍部高級官員巴德等五人。會上,鄧恩提出美國軍隊應趕到儘可能北面的地區去受降。但馬歇爾的一位年輕參謀人員迪安·臘斯克上校指出,軍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的因素,美國軍隊在蘇軍進入朝鮮北部地區之前抵達北部縱深地區有困難。這時,麥克洛伊便請臘斯克和另一位上校查爾斯·博尼斯蒂爾到第三休息室去,要求他們搞出“一條儘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界線。於是,三八線就這樣在一次會議上,匆忙地由兩位美國上校提出來了。

重要地點


板門店

板門店
板門店
位於朝鮮西南部砂川河畔,是京義線鐵路上的一個小村。位於北緯38°線南5公里,開城東南8公里處。這裡是共同安全區,由聯合國部隊和北韓警衛隊共同管理。遊客前往參觀必須提前幾天預約,以便得到軍方的許可。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議》在這裡簽字,使板門店揚名於世。1976年8月18日,駐守板門店的兩名美軍被朝鮮軍隊打死,爆發自朝鮮戰爭休戰以來最嚴重衝突。
(可參看詞條:板門店

江原道

江原道位於朝鮮半島的中東部,橫跨南朝鮮的分界線,是歷史上的朝鮮八道之一,疆界從未被改動過。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南北分治后,江原道一直都被南北兩方各佔一半,未因韓戰而變更。為分別南北雙方各自的領土,朝鮮曾經單方面把北半部改稱“江原北道”,擅自將韓國的統治部分稱為“江原南道”,但這種命名未得到普遍認同而被擱置。(可參看詞條:江原道

緊張局勢


2013年3月5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發表聲明,宣布朝鮮決定於3月11日起不再承認《朝鮮停戰協定》。朝鮮將可在任何時間向任何對象實施精確打擊。同時,朝鮮將全面終止朝鮮人民軍板門店代表部的活動,並切斷板門店朝美軍事聯絡電話。
韓國聯合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陸軍少將金龍炫(音)表示,朝鮮若發起軍事挑釁,韓軍將果斷對其採取嚴厲懲罰措施。韓國《京鄉新聞》3月5日當天報道稱,位於三八線中部的韓國江原道楊口郡最前方陸軍部隊設施的鐵絲網出現一個一米的大洞,韓軍士兵在當天下午的巡邏中發現這個窟窿並緊急上報,相關部隊已經進入緊急狀態。韓軍聯合參謀本部予以證實,但還沒有發現朝鮮人民軍“入侵”的痕迹。韓國軍方已經在附近區域設置檢查站,並投入兵力進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