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韓非軍事區

朝韓非軍事區

朝韓非軍事區(한반도 비무장지대),或者三八線,是指一段橫越朝鮮半島、作為朝鮮和韓國緩衝區的地帶,又常被稱為朝鮮半島非軍事區、韓國非軍事區、朝鮮非軍事區等。

1953年7月27日在經歷將近三年的朝鮮戰爭后,朝韓雙方於板門店簽署了《韓朝停戰協定》,自此確立了朝韓非軍事區。

2018年11月11日,韓朝完成從邊防各11處哨所撤出武器和兵力的相關工作,並著手拆除各10處哨所。11月20日,朝鮮方面完成非軍事區10所試點哨所的拆除工作。同月,朝韓在非軍事區(DMZ)共同發掘了13具朝鮮戰爭陣亡者遺骸,后經鑒定確認有1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

區域由來


1953年7月27日在經歷將近三年的朝鮮戰爭后,雙方決定於板門店簽署了《韓朝停戰協定》,自此確立了以38度線及其周圍地區所組成的朝韓非軍事區。美國白宮2012年3月20日宣布,美國總統奧巴馬將於3月25日走訪朝韓非軍事區,以彰顯對美韓同盟的支持,並且奧巴馬有可能向朝鮮“喊話”,表明美國對朝鮮半島局勢的關切及支持美韓同盟的決心。

基本內容


朝韓非軍事區
朝韓非軍事區
非軍事區(DMZ)辭典上的意思是指“國際法規定的,國家沒有義務駐紮軍事兵力和保持軍事設施的,該國家的特定地區”。韓非軍事區是指一段橫越朝鮮半島的地帶,是朝鮮和韓國的軍事緩衝區,於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雙方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后確立。非軍事區基本與北緯38度線平行,分界朝鮮半島為兩國。

簡要介紹


朝韓非軍事區
朝韓非軍事區
韓朝非軍事區將整座朝鮮半島分成南北兩側,並穿過 了北緯38度線一角,在非軍事區的西端位於北緯38度線南方,東端則在北緯38度線北方,大體上與作為朝鮮與韓國國界的38度線平行,因而韓朝分界線在中國大陸也被普遍稱為“三八線”。非軍事區北部地區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控制,南部地區則由大韓民國控制;而非軍事區的管理與監督,則由軍事停戰委員會負責嚴格禁止雙方試圖進入朝韓非軍事區內。截至2012年3月,這條非軍事區兩側仍是敵對的,附近的居民人數也極少。
整條非軍事區長達248公里,寬度則大約為4公里,這條非軍事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多軍人駐守的國界地帶。隨著非軍事區往西方延伸即為北方界線(NLL),這條朝鮮和韓國於黃海的海上邊界也成了一個常發生軍事衝突的重點處。

歷史淵源


朝韓非軍事區
朝韓非軍事區
2002年9月18日,一名韓國女孩走入朝韓非軍事區參加悼念 活動。
38度線與旁邊的非軍事區將朝鮮半島分成了南北兩大半,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別由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對其各自支持的政府在韓國的控制範圍所畫出的分界線。
早在1896年,日本和俄羅斯便進行了38度線分界線平分朝鮮的秘密會談,但在日俄戰爭後日本決定不管該協定內容,仍逐步將朝鮮納為其殖民地。
冷戰時期,該非軍事區也淪為令人緊張的國際邊界之一。隨著韓朝關係時緊張時緩和,這條非軍事區也成了一特殊要角。
1945年日本投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畫下了結束的尾聲。在這之前,美國和蘇聯也於雅爾塔會議上商定在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作為兩方接受日軍投降的範圍界限,北部列為蘇聯紅軍受降區,南部則為美國軍隊受降區。在過去,整個朝鮮自1910年開始,受到大日本帝國的殖民統治。以38度線為分界線的理由,一是該線將朝鮮半島分割為近似相等面積的兩部分,二是早在1945年日本撤消朝鮮軍編製時,便是依照此線將38度線以北的朝鮮軍併入關東軍,38度線以南的朝鮮軍併入國內軍。
1948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決定舉辦投票來票選總統,從而成立了大韓民國;而北部在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政權支持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宣布建國。
1950年,朝鮮半島的兩大陣營爆發了朝鮮戰爭,此時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都十分依賴自己陣營的支持與援助。在蘇聯的支持及幫助下,首個月的戰事中朝鮮人民軍發起了攻勢越過38度線入侵韓國,甚至在1950年9月時已佔領幾乎一大半的朝鮮半島。聯合國授權負責阻止此次戰爭的聯合國軍,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下支援韓國展開了反擊,並於同年11月時將整個情勢扭轉過來。但之後中國派遣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干預整場戰事。最後戰爭又再次回到38度線附近進行消耗戰,並於1953年結束整場戰事。
1951年11月27日,雙方開始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的問題於談判桌上達成了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里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准后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至12月10日,雙方參謀人員確定了非軍事區的南北界限。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朝鮮、中國與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和《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兩項停戰協定,並決定建立一條非軍事區將兩韓分隔南北。雙方都同意以38度線為基礎,以自1953年7月27日22點整時軍隊所實際控制邊界為起點,將各自的軍隊退到2000米遠的地方,建立一個東西向的緩衝地帶——也就是總寬4公里(約2.5英里)的朝韓非軍事區。
自此韓朝陷入僵局,38度線及其附近的非軍事區成為了朝鮮和韓國實際統治區的界線。兩方都在這條邊境線兩側駐紮了大量的部隊,以防範另一方可能的潛在侵略舉動。停戰協定並沒規定兩方僅能有多少規模的軍人進駐,也沒說雙方駐守軍隊只能擁有什麼的武器,因此對於對方大量駐軍之事其實無法管制。雙方士兵可以在朝韓非軍事區內進行巡邏,但他們按理並不能跨過非軍事區正中央的軍事分界線。不過在1953年到1999年之間,由於彼此的敵對仍是在非軍事區內爆發了多次零星的軍事衝突。而在海上由非軍事區延伸的北方界線(NLL)也爆發了多次的武裝衝突。
在非軍事區坐落邊境有兩座村莊,分別為韓國的大成洞村落以及朝鮮的氣靜洞,它們也被列為共同警備區的一部份;兩座村莊各自由韓國和朝鮮政府自行管理,並由停戰委員會負責監督停火一事。位在非軍事區南方的大成洞村落是一個傳統的村落,由韓國政府嚴格地控制著;韓國政府只允許在村落中有共同先祖的居民才可居住,如此嚴格的人口限制導致村落的人數偏低,而生活水平也維持在韓國一般鄉村的水平之下。不過大成洞村落實際在軍事上是由聯合國軍司令部管轄,聯合國軍(主要是美軍)每年會派遣近240人於此警戒著,他們並將該村代號命名為“自由村”。到了2008年時,該村約有218人,且留下來的多為在1950年到1953年朝鮮戰爭爆發前,便於此處擁有土地的人們其後裔所居住。在大成洞中,居民被徹底要求實施宵禁以及失去居住遷徙等自由,不過相對的也享有不用在韓國服兵役以及繳交稅收的補償措施。
在非軍事區的北方的氣靜洞則只有少量負責管理的人留下,原本就很少的居民也已撤往他處。之所以有這個管理與警戒人員較一般民眾多的村子,是因為在簽署停戰協議后,韓國已經事先建立了大成洞村落,這使得朝鮮政府也認為對方應容許他們也能在共同警備區域附近建立村落。聯合國的士兵稱氣靜洞為“宣傳村”,該朝鮮村落政治宣傳的功能遠比實際居住的功能還高,在那裡只有少數負責清潔和開燈的人居住在這村落。儘管在遠處看該村就像現代村落一般,但是在望遠鏡的觀察下會發現村落建築物的窗戶是沒有玻璃的。

衝突事件


朝韓非軍事區
朝韓非軍事區
2007年7月18日,美韓兩國士兵在板門店非軍事 區站崗標定分界之後,非軍事區發生了多次衝突事件。這些事件包括:
1966年10月─1969年10月:爆發了朝韓非軍事區衝突。一系列在非軍事區沿線的小規模衝突導致43名美軍士兵、299名韓國士兵以及397名朝鮮士兵陣亡,這一連串的軍事衝突也有“第二次朝鮮戰爭”之稱。
1968年1月17日:爆發了青瓦台事件。31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特種部隊人員偽裝成韓國士兵,成功越過軍事分界線侵入位在青瓦台的韓國總統官邸,企圖暗殺當時任職韓國總統的朴正熙。但最後該次任務失敗,29位特種部隊隊員因槍戰陣亡、一人自殺而最後一人則被俘虜,而另一方面總共有兩名韓國警察和五位平民被殺害。其他報告則表明有多達68名韓國人死亡、66人受傷,在這其中又包括約24名平民。在非軍事區附近阻止突擊隊逃回朝鮮的戰鬥中,又有三名美國人喪生,另外還有三人受傷。
1968年10月:130名朝鮮突擊隊員攻入韓國江原道南部的三陟市和蔚珍郡地區。結果最後該突擊隊有110人陣亡、7人被俘以及13人成功逃脫。
1969年3月:六名朝鮮滲透人員成功越過邊界,在江原道邊界附近殺害了一名站崗的韓國警察。
1969年10月:朝鮮滲透人員在靠近南部邊界的非軍事區槍殺了四名美國士兵。
1970年4月:在京畿道金川郡處發生戰鬥,戰鬥中三名朝鮮滲透者皆被擊斃,另外還有五名韓國士兵受輕重傷。
1974年11月20日:第一條朝鮮秘密在非軍事區下挖掘的滲透隧道被發現,但在探索該隧道時韓美聯合調查隊誤中地雷,兩人當場炸死(包括一名美國人),另有六人因此輕重傷。
1975年3月:第二條朝鮮滲透隧道被發現。
1976年6月:三名朝鮮滲透人員在非軍事區東段以南和韓國士兵交火,最後三人皆遭擊斃,另有六名韓國士兵陣亡、六名韓國士兵受傷。
2009年3月12日,美軍士兵在距非軍事區9公里處訓練
1976年8月18日:爆發板門店事件。美軍在朝鮮半島板門店附近的“共同警備區”(JSA)里砍伐楊樹時,遭到朝鮮軍人的攻擊,其中兩名美軍軍官被斧頭砍死,另外有四名美軍士兵和五名韓國士兵受輕重傷。該事件發生后三天,朝鮮半島局勢一度緊張,支持朝鮮的蘇聯和中國與支持韓國的美國也一度在外交上散發出火藥味。這起事件又被稱為“斧頭殺人事件”、“楊樹事件”等。
1977年7月14日:一架CH-47直升機誤闖了北方非軍事區后遭到擊落,三名機組人員因故死亡,另有一人存活遭俘虜。這也是自《朝鮮停戰協定》簽定以來,第六起類似的案件。
1978年10月:第三條朝鮮滲透隧道被發現。
1979年10月:三名朝鮮滲透人員試圖滲透非軍事區東段時被攔截,其中一人遭到擊斃。
1979年12月6日:一個美軍巡邏隊無意中越過了非軍事區,在軍事分界線內又誤闖朝鮮所埋設的雷區。地雷爆炸后導致一名美軍士兵喪生,另有四人受輕重傷。
1980年3月:三名朝鮮滲透人員試圖跨過漢江時被擊斃。
1981年3月:三名朝鮮滲透人員在江原道被發現,一人遭擊斃。
1981年7月:三名朝鮮滲透人員在臨津江上游中遭發現併當場擊斃。
1982年5月:兩名朝鮮滲透人員在東海岸被發現,其中一人被打死。
1990年3月:第四條朝鮮滲透隧道被發現,美國與韓國軍方預測類似的滲透隧道在非軍事區應該還有17條左右。
1992年5月:三名穿著韓國製服的朝鮮滲透人員被擊斃在江原道北部的鐵原郡,另外還有三名韓國人受傷。
1994年12月17日:一架OH-58奇奧瓦偵察直升機誤闖朝鮮境內將近10公里后,遭朝鮮軍方擊墜。
1995年10月:兩名朝鮮滲透人員在臨津江被攔截,其中一人被當場擊斃,另外一人則順利逃脫。
朝韓非軍事區
朝韓非軍事區
1996年4月:數百名北朝鮮軍人進入了共同警備區域和其他三處非軍事區內,這已經嚴重違反了停戰協定的內容。
1996年5月:七名朝鮮士兵越過非軍事區,但在韓國軍隊進行警告射擊時撤退回朝鮮。
1997年4月:五名朝鮮士兵於鐵原郡處越過了軍事分界線,韓國軍隊對此進行了警告射擊。
1997年7月:14名朝鮮士兵越過了軍事分界線,雙方進行了將近23分鐘的交火。
2000年10月26日:兩架美軍飛機在觀察韓國軍隊的軍事演習時,一度不小心越過了非軍事區。
2006年5月26日:兩名朝鮮士兵闖入朝韓非軍事區,越過了邊界且一度進入了韓國領土。在他們即將返回朝鮮時,韓國士兵鳴槍警告。
2006年10月7日:在韓國士兵鳴槍警告下,朝鮮士兵短暫地越過邊境一側。
2009年10月27日:一名於韓國通緝的豬農透過非軍事區圍欄的破洞叛逃到朝鮮。
2010年3月4日:數名朝鮮人民軍士兵為尋找一名叛逃的朝鮮逃兵,越過了作為在非軍事區分隔韓朝的軍事分界線。韓國軍隊遂即對這批朝鮮隊伍鳴槍警告,然而在朝鮮隊伍正準備撤離時卻誤擊一人致死。
2010年10月29日:兩名朝鮮士兵在韓國華川郡開槍示威后,韓國軍隊立即開了三槍來作為回復。
2015年8月4日,韓國國防部發言人稱,2名韓國士兵4日在按常規巡視韓朝非軍事區(DMZ)時遭遇明顯的地雷爆炸,導致腿部被炸,身體嚴重受傷。

警備區域


板門店非軍事區
共同警備區(JSA)是指坐落於朝鮮半島,位在北緯三十八度停戰線板門店附近一個直徑800米圓周範圍的區域;也有許多媒體直稱呼這範圍的聚落為“停戰村”,不過實際上只有在板門店、氣靜洞、大成洞村落才有較為明顯的房屋聚集現象。這個離首爾約60公里、離平壤約215公里的村落,在過去被視為韓國與朝鮮之間唯一的連接地點。但到了朝鮮戰爭停戰近56年的2007年5月17日時,韓國鐵道公社的列車被允許透過東海北部線越過朝韓非軍事區后,板門店便不再是唯一能連結朝鮮的地點。
在共同警備區內,聯合國軍方和朝鮮軍方的警備崗哨是相鄰的;大多數的建築都蓋在軍事分界線南北兩側,不過也有些建築跨過這條分界線而建造。在由瑞士、瑞典、捷克與波蘭四國組成的中立國停戰軍事委員會的監察下,共同警備區自1953年以來所有的南朝鮮談判都於此進行,包括軍事談判、韓國統一等議題都曾於此搬上談判桌上爭論,這也有助於雙方不會隨便因小衝突而爆發更大的戰爭。有趣的是,軍事分界線直接穿過會議室的談判桌正中間處,這使得朝鮮軍方與聯合國軍司令部(主要由韓國與美國來代表)仍能互相於各自的地盤上,面對面的進行談判。

區域劃分


朝韓非軍事區
朝韓非軍事區
軍事分界線全長248公里,橫貫朝鮮半島,從禮成江和 漢江入口的喬桐島,經由開城南邊的板門店和中部的鐵原、金華,連接到東海岸高城明湖裡。非軍事區是指軍事分界線向南北2公里,佔地約6千4百萬坪的廣大地區。南北韓之間的軍事分界線東西長250公里,離軍事分界線向南2公里的一條線是非軍事區的南方界限,向北2公里的一條線則是非軍事區的北方界限。 DMZ是南方界限和北方界限之間的地區,是為了防止南北之間的衝突和戰爭的重新爆發而設定的緩衝地帶。南方的非軍事區由聯合國停戰委員會管理。 DMZ約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0.5%。但現在的南方界限有點兒向北移動,北方界限則向南移動,因此,實際上的寬度不到4公里,面積也有所減少。
民間人統制區是為有效地進行停戰線一帶的軍事作戰,保護軍事設施和保安而管制民間人出入的地區。在離非軍事區南方界限5-20公裡外,設定民間人統制線(簡稱民統線),從民間人統制線到南方界限的地段為民間人統制區。這裡與按照《停戰協定》,為了禁止軍隊的駐紮,武器的部署和軍事設施的設置而設定的非軍事區(Demilitarized zone)不同。
民間人統制區從東海岸到西海岸沿著非軍事區形成一條帶狀,大海不包括在內。以設定當時為基準,總面積為1,528?(江原道面積為1,048?,京畿道面積為480?),包括江原道的高城、麟蹄、華川、楊口、鐵原郡和京畿道的漣川、坡州、金浦、江華郡等,2個道、14個市郡、24個邑、213個裡(民間人未居住地區也包括在內)。
在不影響到進行軍事作戰和保安的範圍內,國家允許民間人利用這一帶的土地,出入、活動和耕作,但控制行使土地所有權等,一些個人的自由和國民所享有的基本權。
民統線於1954年2月,由美陸軍第8軍司令官以他的職權設定。停戰後,美陸軍設定了管制老百姓歸農的“歸農線”,禁止北方老百姓的出入。 1958年6月,由韓國軍負責防衛停戰線的任務后,在不影響到進行軍事作戰和維護保安的範圍內,允許老百姓在此務農,“歸農線”改稱“民間人統制線(民統線)”。

滲透隧道


所在地:朝韓邊境三八線非軍事區
背景: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在朝韓邊境非軍事區共發現了三條穿過三八線的不同隧道。1990年,第四條類似的隧道被發現。所有這些隧道都源自朝鮮,據說這些隧道都是朝鮮用於向南入侵韓國的秘密通道。
獨特之處:第三滲透隧道,通常也被稱作第三南侵隧道。這些秘密的地下通道,據說是當初朝鮮準備向韓國發起大規模軍事攻擊之用。這些隧道內部空間非常寬闊,每小時足可通過一個師的兵力。美國專業軍事網站“全球安全網”估計,在朝韓邊境非軍事區可能存在多達20條這樣的隧道。

兩國軍事分界線


界限概況

朝韓非軍事區
朝韓非軍事區
朝韓兩國頻頻發生海上衝突的根源在於雙方對海上界線 劃分方法的不同。1953年7月,朝鮮戰爭的交戰各方簽署了停戰協定,協定劃定了朝鮮和韓國的陸地臨時分界線——朝韓軍事分界線,協定還詳細規定了朝韓軍事分界線兩側非軍事區的寬度。然而協定並沒有涉及朝韓海域的劃分方法。
在《停戰協定》簽訂幾個月之後,美韓單方面沿白翎島大青島、小青島、延坪島及隅島等島嶼劃定了一條約150海里長的“北方警戒線”(Northern Limits Line),作為自己的海上控制線。
對於這條由韓美單方面劃定的界線,朝鮮方面一直不予承認,並於1976年也自行劃定了一條“南方警戒線”來主張其領海管轄權。兩條各自單方面劃定的界線形成了一個海上重疊區域,近年來的朝韓海上衝突就是在此區域發生的。1999年9月,朝鮮方面重申了其西部海域的軍事控制範圍,並再次強調由美國單方面設定的“北方警戒線”無效。

北方界線

韓戰結束以後,南北雙方最終在朝鮮半島中部劃定了一條全長246公里的軍事分界線,但海上分界卻留作懸案。當時韓國方面控制的白翎島、大青島、小青島、延坪島和隅島等5個島嶼(簡稱“西海5島”)與朝鮮西部沿海隔海相望。於是,韓國單方面在“西海5島”和朝鮮西部沿海之間設定了一條“NLL線-北方警戒線”,即“北方界線”,將其作為一條海上分界線。朝鮮方面一直不予承認,雙方軍艦與漁船在爭議海域不斷發生“越線”磨擦,並導致了朝韓海軍艦艇在1999年6月和2002年6月兩次發生軍事衝突。
朝鮮半島西部海區盛產梭子蟹,每年五六月份正是捕蟹的好季節。2010年,“北方界線”附近海域梭子蟹可捕量比往年增加一倍。捕蟹季節,雙方漁民到“北方界線”附近作業,有時候就會越過該“線”。於是問題就來了:一方說你漁船越過了“北方界線”,另一方說是你的船隻進入了我的領海。“北方界線”為引起韓朝雙方海上軍事衝突埋下了禍根。1999年6月,衝突終於發生了,激烈的槍炮聲打破了40多年的平靜。在這場衝突中,朝鮮軍艦被擊沉、擊傷各一艘,造成30多名朝鮮海軍士兵死亡。朝鮮對這次海上武裝衝突作出了強烈反應,表示堅決不承認“北方界線”。

海上界線

因為“北方界線”貼近朝鮮西部沿海,即阻礙其漁業生產,也對其安全造成威脅,朝鮮對“北方界線”持強烈的反對態度。朝鮮也劃定了一條海上分界線,不在“西海5島”與朝鮮陸地之間,而在“西海5島”以外的海域,並經常以此譴責韓國軍艦侵犯其領海。

最新動態


拆除哨所

拆除哨所
拆除哨所
2018年11月11日,韓朝完成從邊防各11處哨所撤出武器和兵力的相關 工作,並著手拆除各10處哨所。韓國國防部稱,從11月11日至11月底,韓方將採取措施徹底銷毀10個哨所的所有設施。韓朝軍方將在12月對拆除情況互相進行檢查。
2018年11月20日下午3點,朝鮮方面完成非軍事區10所試點哨所的拆除工作。據了解,拆除以爆破方式進行。朝方18日曾向韓方通報拆除計劃。

發掘遺體

作為朝韓聯合發掘朝鮮戰爭陣亡軍人遺骸的前期措施,2018年11月,朝韓雙方在江原道鐵原郡非軍事區281.2高地(韓方稱“箭頭高地”)一帶進行公路開通工作時,共發掘13具朝鮮戰爭陣亡軍人遺骸,其中有1具較為完整的中國軍人遺骸。這也是朝韓在聯合發掘工作中首次發現外國軍人遺骸。2019年1月23日,中韓兩國在司局級工作會談上,就韓方移交第六批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等有關事宜進行磋商,並商定於4月1日聯合舉行裝殮儀式,4月3日交接遺骸及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