濊貊

濊貊

濊徠貊,是中國東北南部地區和漢四郡故地的古老的地區部族,又稱貉、貉貊、穢貉或藏貊。起初,濊和貊是兩個部落,濊在東,貊在西,後來貊部落合併了濊部落。古文獻稱之為“亳人”或“發人”。

濊貊是由濊人和貊人匯合而成,以農業城柵為特點,雖然曾經吸收了一部分游牧民族和曼洛理族散民的成員,但主體還是不能算做游牧民族。

歷史分佈


濊貊族在夏商之際廣泛分佈於南起朝鮮半島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廣大地區,濊貊主體在東北,周滅商后小部分逐漸遷至其他東部地區,一小部分濊貊人遷至朝鮮半島,後來被漢四郡故地女真人徠所同化,成為了女真民族的組成部分。

早期社會


西周時代

濊貊族早在西周時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屬國。春秋時期,齊桓公曾經發動過對濊貊的戰爭。戰國時期,濊貊族從事農業和漁獵業,黍成為濊貊人的主要食糧。
周代的濊貊族進入原始社會晚期,過著定居生活。後來在東北地區建立政權的夫余和高句麗,就是在融合濊貊等東北區域民族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

濊貊立國

據《三國志·魏志·夫余傳》記載:“夫余……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吉林市龍潭山下的古“濊城”,是穢人的活動中心。曹魏滅公孫淵后,發現夫余庫有玉璧、圭、瓚數代之物,夫余王的印信言“濊王之印”,是漢朝所賜。國有故城名濊城,本濊貊之地,而夫餘人在濊城稱王,自稱“亡人”。貊與曼音近,史學家認為貊代表同期吉林松原曼洛理人的一支。其“國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為索離族,飼養豬、馬、牛,又善於狩獵。索離人生活在嫩江以東、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帶。嫩江下游肇源縣白金寶遺址就是索離人的文化遺存。索離人的社會內部已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對立,已跨入文明的門坎。索離族人東明稱王,不用濊族和索離族名,而採用鳧臾族名,中原漢族王朝譯作夫余,后改為扶余。
夫余是漢朝在東北的地方政權,漢時受玄菟郡管轄,漢末三國初改屬遼東公孫氏,晉朝時由東夷校尉管理。考古發現已經證明,以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的昂昂溪區的嫩江流域,是古夫餘人文明的發祥地。以遼寧省昌圖縣以北,吉林省洮南縣以東,至吉林省雙城縣(今黑龍江省雙城市)以南是新夫餘人文明的中心。肇源縣望海屯遺址、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官地遺址、富裕縣小登科遺址。都屬於夫余族文化遺址。同屬於濊貊語族的還有,高句麗、沃沮等。夫余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農安,到魏晉南北朝時,夫余族經過幾次變遷,大部分同東胡肅慎的後裔以及獩貊人和三韓人後裔融合了。

隸屬扶余


西漢時期建立扶餘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漢書·王莽中》記載:“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於四表,靡所不至。’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驪、夫余。”夫余本屬玄菟郡管轄,獻帝時,夫余王求改屬遼東郡。其中原因如《三國志》所云:“夫余本屬玄菟。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屬遼東。”獻帝時,公孫度割據遼東,籍田、治兵,“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屬遼東。時句麗、鮮卑強,度以夫余在二虜之間,妻以宗女。”,“又有扶余、濊貊之用。”從考古學文化研究成果看,夫余國納入朝貢制度以後漢文化傳播到夫餘地區,併產生了強烈影響,以吉林市為中心,南到通化地區北部,夫余文化明顯吸納較多的漢文化因素,如在榆樹老河深二期文化出土了漢式鐵制生產工具、鍤、鑿;四乳四蟠紋鏡、四乳八鳥紋鏡、四神規矩鏡、七乳七獸紋鏡,鎏金銅帶鉤和錯銀銅帶鉤,以及五銖錢等[16];吉林市帽兒山夫余墓葬中曾出土精美的漆奩盒、耳杯、勺和絲織品等。[17](P6-7)在夫余國的中心地今吉林市地區甚至發現單純的漢文化遺存,李文信先生認為出土於龍潭山車站至東團山子間之鐵道兩側的漢族文化遺物,種類多,出土範圍廣,此絕非東北土著民所有,為漢人移住此地頗久,人數甚多,毫無容疑。[18]若如李文信先生所言在夫餘地區出現了漢人聚居點,說明夫余與宗主國之間的關係是很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