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萬曆朝鮮戰爭的結果 展開

萬曆朝鮮戰爭

1592年至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朝鮮稱:임진조국전쟁/壬辰祖國戰爭;韓國稱:임진왜란/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文祿慶長之役),指1592年—1598年(明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三年)明朝幫助屬國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

此戰在當時有著深遠影響。作為戰場的朝鮮遭受慘重的損失;日本豐臣政權的勢力被削弱,導致德川家康統一日本;明朝國力受到損耗,遼鎮兵額削減,給處在中國東北的建州女真人努爾哈赤擴展勢力提供了機會。萬曆朝鮮戰爭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之後東亞三國之間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名稱


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所以中國稱為萬曆朝鮮戰爭、萬曆抗倭援朝、朝鮮之役,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曆三大征。百科x混知:圖解萬曆三大征
萬曆朝鮮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
還因1592年是壬辰年,朝鮮將其稱之為壬辰倭亂,第二次稱為丁酉再亂,或將兩次合稱為壬辰衛國戰爭;日本天皇在戰爭爆發的那一年改年號為文祿,日本稱為文祿之役,第二次稱為慶長之役,或合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背景


明朝

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明朝,此時完成張居正改革,國庫充盈,革弊施新,但是張居正病逝后,萬曆帝突然消極怠政,此時朝中大臣黨派林立,鬥爭激烈,但國力並未出現顯著衰退。
萬曆朝鮮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

日本

日本在經歷了從1467年應仁之亂起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后,於1590年由豐臣秀吉繼承前主公織田信長的大業完成日本統一併且他自己就任關白,基本結束了日本戰國林立的局面,使日本戰國以來延續百年的分裂局面重獲一統。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后,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為了滿足他自己驟然膨脹的野心,也為了轉移日本國內大名對分封土地不均的矛盾,便開始對外擴張。他決定通過武力先侵佔朝鮮,再征服中國,然後謀取天竺,進而稱霸亞洲。

朝鮮

此時的朝鮮處於李氏王朝時期,是明朝的翻版,國內承平日久,武備鬆弛,而朝堂上又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政治腐敗。

參戰人物


參戰人物
明神宗 朱翊鈞兵部尚書:石星
備倭總經略(統帥):宋應昌(第一次),邢玠(第二次)
贊畫:劉黃裳,袁黃
備倭總兵官(主將):李如松(第一次),麻貴(第二次)
總兵:董一元,陳璘,楊鎬
副總兵:劉綎,佟養正,李平胡,王守官。王有翼,任自強,查大受,孫守廉,祖承訓,吳惟忠,鄧子龍(陣亡),陳愚衷,謝生,擺賽,頗貴
指揮:吳宗道,譚宗仁
守備使:熊正東
千總:李大諫
參將:胡澤,馬世隆,黃應,謝應梓,楊五典,張奇功,高澈,方時春,李如梧,李如梅,戚金,李寧,駱尚志,趙牧之,張應仲,茅國器
游擊:季金,沈惟敬,趙文命,施朝卿,李芳春,高升,錢世楨,周宏漠,高策,王問,王必迪,梁心,楊登山,李有升
左協大將 副總兵:楊元
中協大將副總兵:李如柏
右協大將 副總兵:張世爵
錦衣衛指揮使:史世用
朝鮮宣祖 李昖李舜臣(陣亡),光海君,臨海君,順和君,權栗,柳成龍,郭再祐,宋象賢(陣亡),黃進(陣亡),鄭撥(陣亡),申砬(自殺),金時敏(陣亡),元均(陣亡),朴泓(陣亡),李億祺(陣亡),崔湖(陣亡),柳崇仁,徐禮元(陣亡),金千鎰(陣亡),金誠一,宋希立,黃世得(陣亡),李宗張,尹興信,李莞,尹斗壽,尹根壽,金忠善,金命元,羅大用,安衛等。
日本關白 豐臣秀吉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小西行長,宗義智,松浦鎮信,有馬晴信,大村喜前,五島純玄,藤堂高虎,鍋島直茂,鍋島勝茂,黑田長政,大友吉統,島津義弘,毛利吉城,蜂須賀家政,生駒親正,福島正則,戶田勝隆,長宗我部元親,立花宗茂,毛利輝元,羽柴秀勝,細川忠興,森吉成,脅坂安治,來島通總(陣亡)等

過程


第一次交戰

背景
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原先是日本的關白,日本的關白相當於中國的宰相、丞相)在1588年基本統一日本后,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在1591年5月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他在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義智通告朝鮮國王宣祖李昖,表示他有意於1592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並請予以協助。
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云:
“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秀吉鄙人也,然當其在胎,母夢日入懷,占者曰:‘日光所臨,莫不透徹,壯歲必耀武八表。’是故戰必勝,攻必取。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滿百歲,安能鬱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朝鮮作為大明的藩屬因久事明朝而拒絕。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朝廷派內鬥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

日本備戰

為了侵朝鮮,豐臣秀吉早在1591年開始進行準備,正月時就已經對各大名下達水軍部隊兵員的徵召動員令:
東起常陸,經南海至四國、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國,臨海各國諸大名領地,每十萬石準備大船兩艘。
各海港每百戶出水手十人,乘各國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餘,則集中至大阪。
秀吉本軍所用船隻,各國大名每十萬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費用,由豐臣秀吉撥給;
各國大名將所需建造費用,以預算表呈報,先撥給一半,待船建造完畢后,再行付清。
水手每人給予兩人俸米,其妻子食糧另外給付。軍陣中所僱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給予食糧。
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須於天正20年(1592年)春季時,集中於攝津、播磨、和泉三國各港口。到了同年3月時,亦決定了陸軍部隊兵員的徵召動員令。
各國諸大名每萬石應徵召人數各地不同:
四國、九州600人、紀州500人。畿內400人。駿河、遠江、三河、伊豆300人,由此以東,200人。尾張、美濃、伊勢、近江350人。若狹、越前、加賀、能登300人。越后、出羽200人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了軍隊30萬6250人,以15萬8700人之陸軍部隊區分為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
軍團指揮官所部兵員
第一軍小西行長18000人
第二軍加藤清正22000人
第三軍黑田長政12000人
第四軍島津義弘14500人
第五軍福島正則25000人
第六軍小早川隆景15000人
第七軍毛利輝元30000人
第八軍宇喜多秀家11000人
第九軍羽柴秀勝11000人
再加上九鬼嘉隆率水軍8750人和七百艘艦船作運輸士兵和海戰之用。(如下表所示)
將領官職所部兵員
九鬼嘉隆大隅守1500人
藤堂高虎佐渡守2000人
脅坂安治中務少輔1500人
加藤嘉明左馬介750人
來島康親?700人
菅野正影?250人
日軍大舉登陸朝鮮南端釜山邊的海灘
另外為了補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政宗將他們的旗下軍隊集結在肥前名護屋(佐賀縣)作為預備隊,共10萬5千人。
在戰略上,採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確定了“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的戰法;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略物資供應,陸軍分三路齊頭並進,一舉佔領朝鮮。
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后,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輔助日本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
1592年4月12日其第一軍團一萬八千七百人渡海至對馬島待命。4月13日九軍出發之命到達,4月14日侵朝的日軍首先於釜山登陸,19天後的5月2日克朝鮮王京漢城,1592年6月15日陷平壤。

朝鮮抗戰

後面對日軍的大舉侵略,朝鮮各地的有力鄉士自組義軍,如慶尚道星州的郭再祐於1592年4月21日組織義兵,屢次令安國寺惠瓊敗戰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道,甚至在1592年10月10日的第一次晉州城之戰中擊退細川忠興和長谷川秀一的大軍,人稱“天降紅衣將軍”,還有鄭仁弘、孫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輝元無法順利佔領慶尚道。
全羅道光州的金千鎰、全州高敬命也於1592年6月1日組織義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趙憲、僧人靈圭則於1592年7月3日整頓兵力,聯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軍第六軍團,其中經歷清洲城之戰、梁丹山之戰、兩次錦山之戰。另外還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馣對抗黑田長政,以上皆妨礙了日軍的前進。但是朝鮮武備廢弛,僅僅一個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僅晉州一地,軍民被屠殺者6萬人。

明軍援朝

1592年5月8日朝鮮宣祖李昖倉皇出奔平壤,隨後,日軍第一、第二、第三軍團追擊而至,突破臨津守備攻陷開城,李昖離開平壤,再繼續流亡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並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
當時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義州一帶尚未為日軍所陷,李昖認識到若沒有明朝的幫助,根本不可能光復朝鮮,因此便派幾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鮮的使臣們除了向萬曆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於明朝,力圖促使明朝儘快出兵援朝。
然而對於明朝而言,朝鮮的告急難以讓人相信,明庭質疑也情有可原,東北的女真人也打過朝鮮,明庭不相信倭寇能這麼快吞併朝鮮,不斷地詢問朝鮮戰事如何,此舉讓朝鮮國王與諸臣一時驚懼,擔心明朝懷疑朝鮮與日本同謀,想要假借向明朝求援引誘明軍進入朝鮮來殲滅之。
當時也有福建海商,以到朝鮮經商時聽聞的消息,回報朝廷說,朝鮮與日本同謀。李昖在得知此消息后,為了讓明朝釋疑,除了反覆派出使臣外,也將日本威脅朝鮮的書信轉呈給明朝,以表示朝鮮無二心。與此同時兵部尚書石星也秘密派遣曾經出訪過朝鮮,看過朝鮮國王者,來辨別朝鮮國王的真假,遼東也遣畫師前來,秘密畫下國王的相貌以資辨別。
最後明朝朝廷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不久后便答應李昖渡過鴨綠江,居住在大明領土遼東半島的寬奠堡,正式受到明廷的保護,同時出兵援助朝鮮。

明軍初戰不利

在明朝反覆搜集情資與討論之際,遼東已經在1592年6月先派遣出寬奠堡副總兵都指揮佟養正率領8名飛騎傳信先渡江到朝鮮義州附近準備,分為5撥,每撥須賓士百里,遇到緊急軍情,迅速傳遞。恰巧倭將屯住在江沙,發數百名騎兵舉行操演,朝鮮大臣特地請明將前往偵查,有說:“若只如此,天兵一來,可以剿滅。”
明朝與朝鮮開始磋商基本的事務,首要需要解決的就是軍糧問題,因為朝鮮無餉,所以明朝決定由中央直接撥餉給明軍,同時也先賞賜朝鮮國王2萬兩銀兩。只是糧食轉運不便,所以在明軍的立場是希望朝鮮能夠提供。但是朝鮮政府對於地方的掌控已經完全失控。地方官員很多因為避難都逃亡無蹤,中央也不知道地方的詳情。
最終在1592年6月15日參將戴朝弁與游擊史儒開始率軍渡江,《宣祖實錄》紀載一共是有1029名士兵、馬1093匹。在之前因為朝鮮使臣已經回報說明軍分為兩梯,首梯由初七日由史儒率領發兵,次梯則是初十日由王守官領兵發兵。第一梯一渡江后朝鮮政府隨即一再催促出兵南下,並且還為了軍隊的指揮權,明軍將領與朝鮮大臣起了小小的口角,不過明軍將領相當堅持要等全軍到齊才出兵,可以看出明軍將領的確是老於戰陣,朝鮮的大臣則是因為缺少軍事經驗與朝鮮軍事一再的失利而喪失了判斷力。在丁末日原任參將郭夢征與游擊王守官率領500軍馬渡江回遼東,隔日17日,兩人又再度率軍渡河回朝鮮,共率領506名士兵與馬匹779匹,副總兵祖承訓也同時率軍到來,有軍隊1319名馬匹1529匹。相加之後就可以得知,遼東第一次發兵時共出兵2348人、馬匹2622匹,指揮官為副總兵祖承訓,後勤調度則是由駐防在九連城的遼東總兵楊紹勛總理其事。
6月間朝鮮使節李德馨屢次上書明朝遼東巡撫郝傑,並在巡撫帳下日夜痛哭不走,遼東巡撫受其感動,遣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兩千餘人渡鴨綠江救援朝鮮。
1592年7月17日黎明,祖副總兵長途奔襲以游擊史儒、王守官等為先鋒統軍進迫平壤城,史儒率領千總馬世龍、張國忠兩官先入城,手斬敵首10級,由於連夜大雨導致遼東軍火器失效,加上祖承訓不熟悉日軍戰法導致軍潰將亡,史儒遭到鐵炮命中而亡。軍隊潰散,祖承訓僅以身免,一日之內敗退過大定江,朝鮮急派兵曹參知沈喜壽往九連城,希望楊紹勛總兵能命令祖承訓暫時留守在朝鮮境內,但祖承訓撤退過速,已經渡過鴨綠江。
祖承訓在其後上呈給楊紹勛總兵的報告裡面,提及了數個問題:
● ● 糧草不繼,朝鮮無法提供足夠的糧草夠軍隊食用。
● ● 軍情不實,朝鮮情報指出平壤只有1000多名倭軍,實際交戰後估計倭軍有上萬人。
● ● 指揮權不專,朝鮮群臣一直希望明軍能由朝鮮將領指揮,並且壓迫明軍在天時不利的情況下出兵。明軍對朝鮮軍缺乏信賴,祖承訓指出:同去平壤的還有500名的朝鮮軍,結果臨交戰時,400名朝鮮軍率先潰逃,剩下的100名則與對方有所交談。同時,明軍多有遭弓箭射傷與射死,根據朝鮮的情報,倭軍只有鐵炮與長劍,所以懷疑射箭的是朝鮮人。經過朝鮮使臣的反覆申辯,楊紹勛總兵後來接受了朝鮮的解釋,也就是軍情是由朝鮮的節度使提供的,可能偵查有誤,關於射箭一事可能是因為朝鮮兵器落入倭軍手中,或者是因為有朝鮮人遭到俘虜,才受到倭軍指使。

明朝增援

明軍第二波增援而自從平壤兵敗后,遼東軍就等同是移交了此戰爭的主導權到中央兵部手裡,在其後朝鮮使臣雖然數度拜見楊紹勛,或是其他游擊、參將等等,請求再派兵進入朝鮮以壯士氣,甚至說出派幾百人聲援都可以。不過,明朝已經另有戰略規劃。
明廷和遼東軍已知倭軍絕非朝鮮以為的數千兵馬,而且也已經規劃要以中國內地後勤補給來支援作戰,並期望能以優勢兵力儘速擊倒倭軍。至於後來為何成為梯次增兵,還是不脫補給不繼與情報缺乏兩原因。
明軍自7月起多次派遣游擊沈惟敬到朝鮮,甚至遠赴平壤與倭軍談判,其目的在於拖延時日以待大軍集結。
同時先派出先鋒,不過因為考量到朝鮮的軍糧缺乏,所以暫時駐兵在遼東境內,根據《宣祖實錄》紀載,所派先鋒人數為6000人,其中有副總兵祖承訓的薊州鎮兵2400人,和本來要派往建州衛的南軍炮手600人,游擊張奇功麾下3000人。至於總兵力則是號稱10萬人,實際派發在7萬人。9月己未,敕使薛潘渡江到朝鮮見朝鮮國王做最後的協調,朝鮮國王還表示明朝大軍必須要自帶糧食,朝鮮的農業基本上是已經破產了。
關於日軍人數與明軍數目的討論。9月,朝鮮宣祖召見尹根壽與韓應寅討論,沈惟敬只看到平壤的敵軍人少,咸鏡道的敵軍更數倍於平壤,尹根壽轉述說沈游擊表示平壤光是看到的敵軍就有1000人,其他分駐的人應當更多,尹根壽說偵探回報平壤軍隊只有900人,沈惟敬則說,此偵探所言不實應該斬首,預估需要7萬人才可以攻陷平壤…。事後以此觀之,7萬人的確是首次出兵的估計人數。至於朝鮮全境的日軍人數討論,可以見實錄再10月庚寅,宣祖召見多位備邊司官員討論,其中有問說“…賊數幾何?尹斗壽曰:“…賊自言32萬雲矣…”,這時尹根壽接著說,賊自己這樣說,如果有8萬人就可以迅速攻陷朝鮮,因為只有5萬人,所以無法迅速戰勝。李恆福回答,“我軍殺死倭軍幾乎有1萬人矣,如果倭軍只剩下4萬人,為何到處都有倭軍呢?…”所以,雖然已經經過4個多月,朝鮮還是無法確定日本軍到底是登陸了多少人,這也為後來的明軍所需要派出的兵力估算增加了不少的困擾。
建州衛的女真人對朝鮮提出援助,9月辛未,建州衛的女真人努爾哈赤在向明朝朝貢馬匹的貿易后,聽說日本軍入侵朝鮮之事,派使臣馬三非來朝鮮說:稱建州衛部下有馬軍三、四萬,步軍四、五萬人,皆精勇慣戰,聽說倭軍入侵朝鮮,因為跟朝鮮唇齒相依,願意出兵援助朝鮮。經過朝鮮國王宣祖與大臣討論后,禮貌性的拒絕了(實際上朝鮮探知了努爾哈赤支援朝鮮為假,借路聯盟日軍,消滅海西女真為真。而日軍此時已在北部拔海西女真二十營有餘,其餘女真部落紛紛潰散。)。
明軍的軍略。在10月庚辰,朝鮮禮曹判書尹根壽等見明朝葛總兵,葛總兵私底下告訴他們說:“這次動員有關內薊州、宣府、大同等處鎮兵及南兵10萬人共7萬人,廣寧、遼東等地鎮兵60萬人共70萬人,……聖旨以為直殺到王京,如果讓倭軍今年逃走,則明年必當再次入侵,當使倭軍片甲不還。”
這就是明軍一開始的用兵規劃,希望能集結大軍一次殲滅入侵的日本軍,只是事後才發現計劃與實際有所出入。朝鮮大臣又問糧餉,葛總兵說:“鴨綠江以西車運,以東馬運,並不需要使用貴國的錢糧。使臣又問說,那麼沈游擊的和談之說,如何?如果真的和談,小邦的痛就沒有辦法申張了。葛總兵回答:如果倭軍束手哀求請降,那我們也只能默默接受。如果頑強抵抗,就將倭軍一次殺光。”
明軍首波渡江入援人數的朝鮮官方紀載,10月壬子,朝鮮的備邊司啟曰:“天兵共計48005人,將領中軍千把總還沒有算在裡面,一日糧每一名是1升5合,馬匹26700匹,將領等官之馬不在數內,每一匹日給料豆3升。以此計算,則48585人的糧食一天是720石,2個月則需要米843730石;馬一日用豆801石,2個月需要豆48060餘石。……目前估計自義州至平壤,留谷之數大約有51488石,豆33127石……,抽西補東軍糧可以支應50餘日,馬豆則似乎不足……。”

平壤大捷

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並詔天下督撫舉將材。於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並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官,一同開赴朝鮮。明朝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鐵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鋌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朝鮮進發。元月5日進抵平壤城下,元月8日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18000人戰於平壤,平壤城易守難攻。
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台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薊鎮游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后,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痹日軍,力攻城南蘆門;主帥李如松督陣。明軍主力將進攻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東面給日軍留出退軍路線。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接著含談門、普通門、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佔,日軍黑田長政曾派黑田二十四將之一的久野重勝前往偵查,被明軍擊斃。
小西行長一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退守城北一隅風月樓。入夜,日軍自東南方向突破,渡過大同江向漢城退卻。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李寧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陣掩殺,擊斃數百日軍。當時明軍配有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等火炮數百門,當時朝鮮紀錄“在距城5里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李如松收復平壤、開城,並且進攻漢城,是役,明軍付出陣亡790人的代價,給予日軍九千餘人的損失。

碧蹄館之戰

由李如松率領的明軍在平壤大捷后,為了快速緩解後勤危機,欲乘勝追擊日軍速戰速決,先遣副總兵查大受與朝鮮將領高彥伯領騎兵數百偵查開城至王京之間的道路,正月廿五偵查先鋒在碧蹄館(位於首爾西北部的高陽市德陽區碧蹄洞,是前往王京的必經之路)南方的礪石嶺遇到日軍前野長康、加藤光泰的偵察隊數百名,一時之間,雙方前鋒交戰,查大受乘勝追擊,並派人將戰況傳給李如松。
26日提督李如松得報后,以為日軍如當地土民所說棄京城撤退,遂率領本部兵馬騎兵4000人從開城疾馳引援。
孰料日軍立花宗茂率先於其他日軍,獨自領3200名軍兵正在礪石嶺埋伏,部將森下釣雲偵查到明軍查大受所部,小放幾發鐵炮后回報,便從清晨7時傾開始,起先僅以部將十時連久、天野貞成率700人為第一陣擺旗示弱引誘查大受來攻,然而查大受所率領的500人的突擊速度很快,十時連久的先遣部隊很快被擊潰並損失了130人,被迫後撤,查大受繼續追擊,但遭到了小野鎮幸和米多比鎮的優勢部隊的阻擊,而後續的祖承訓,李寧,孫守廉等人相繼投入戰鬥,此時明軍人數增加到3000人。
立花宗茂從小丸山迂迴明軍的右翼,以十時連久負責吸引明軍的注意力。然而立花宗茂的速度過慢,導致十時連久在明軍的直接衝擊下力戰不支,不久中流矢而亡,(可能為李如梅所射之箭)在十時連久被擊斃后立花宗茂與其弟高橋統增率本隊3000兵從左方奇襲明軍右翼,一時間給予明軍造成混亂,查大受因此往北邊的碧蹄館退軍,此時宗茂率親兵800追擊,但部將池邊永晟陣亡,而明軍也很快重整隊形開始反擊日軍,立花宗茂的奇襲效果喪失,而隨後的戰鬥也讓立花軍感到吃力,連立花宗茂的鎧甲上也插滿箭簇,狼狽不堪。最後立花宗茂退到小丸山,碧蹄館的前哨戰鬥結束。
此前哨戰歷經5小時,日軍方面由趕來接應的黑田長政率5000人接替了立花宗茂繼續指揮戰鬥,此時近中午時分,突然20000名日軍先鋒軍如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廣家等部趕來佔領望客硯,後面還有日軍本隊20000人進軍。
27日李如松率十名親兵趕到戰場,李如松得知先鋒已經交戰迅速展開為鶴翼之陣,於礪石嶺北方的望客硯迎來查大受軍後於碧蹄館重整軍陣,李如松馬上得知了明軍的境地,於是採用疑兵之計,反而主動衝擊人數優勢的日軍,日軍以為明軍主力已經來了,於是開始商討作戰計劃。最後,日軍採取了小早川隆景的建議,急忙傳令中軍主力急速進軍,命先鋒粟屋景雄3000兵從大路西側配合井上景貞夾擊明軍。此時日軍的人數已經是明軍的兩倍,而李如松也識破了日軍的意圖,並在日軍展開動作時,明軍也開始行動。在粟屋景雄和井上景貞沒完成合圍前,明軍率先擊潰了粟屋景雄部,並開始追擊。但是明軍誤入泥灘影響了機動,隨後被日軍反擊,而李如松立即下令,讓陷入泥灘的明軍騎兵下馬步戰,粟屋景雄部支持不住,直接撤退。最後明軍徐徐退出泥灘,而井上景貞見粟屋景雄部撤退後也狼狽後撤。小早川隆景見計劃失敗,索性將優勢兵力全部投入戰鬥,並親率第六軍團參戰,筑紫廣門和立花宗茂部分成兩路從側翼迂迴明軍,明軍的側翼遭到突擊。而正面則是小早川隆景壓制,明軍頓時如同被包圍的態勢險象環生,此時李如柏、李寧、查大受、張世爵、方時輝、王問等明將皆各自持刀奮迅作戰,其中部將李有升為護衛李如松與井上景貞接戰,井上景貞不敵退走,李有升追擊,不慎中鉤落馬被井上景貞調頭殺死,立花軍中也有安東常久、小串成重兩位旗本武士被明軍擊斃,立花軍損失慘重被迫撤離戰場。小早川秀包試圖包抄明軍的側翼,但反被明軍分出小分隊擊退,小早川秀包麾下八名家臣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投入的吉川廣家、戶川達安、黑田長政的軍勢欲加包圍,兩軍從午後交戰6個小時至黃昏后明軍終於等到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率援軍1000人到來,楊元奮勇衝破日軍包圍領軍搶佔如松右方陣地,並和李寧的炮營發炮轟擊日軍援護明軍撤退,日軍小早川隆景因明軍援軍的到來方始退軍,而李如松則主動斷後,但從日軍軍中突出一個金甲倭將小野成幸直接向李如松所在的方向突進,最後被李如梅擊斃,明軍撤退。
兩軍從午後交戰6個小時至黃昏,另據朝鮮史載兩軍各死傷5、6000人,部分日史記載明軍參戰人數為20000人,倭軍斬首明軍6000人。中國清朝的編寫者則說“諸營上軍籍,死亡殆二萬”云云,佔了當時明軍入援朝鮮參戰兵力的一半。都遠遠高於朝鮮史的記載,根據朝鮮宣祖實錄所記,明軍投入戰役人數當不超過5000人,當日軍望見明軍步兵抵達后隨即撤退,可見明軍投入戰場兵力並不多。而“朝鮮《宣祖實錄》記載,此役之後,明軍大勢依然,二萬之死亡云云當系虛說”。這次遭遇戰明軍失並非如一些說法的那樣高,但這是由於主將李如松的輕率決定導致明軍幾乎陷於死地,損失了不少遼東軍精銳兵員。但是卻也突出了明軍騎兵的強悍戰鬥力,佔據參戰兵力優勢的日軍經過苦戰也無法消滅這支僅僅數千人的孤軍,反而自身損失慘重。只不過因為李如松的失誤判斷使明軍強悍一面被掩蓋。不過客觀來看這次遭遇戰於整場戰局並無意義。中日雙方均未達成戰略目的,最後都已雙方撤退為結局,此戰明軍軍損失除了明面上的兵員外,還包括了許多家丁。有一種說法是黑田軍損失了2731人,第三和第六軍團合計損失5820人,其中立花軍損失最為嚴重,(損失了70%)不過另有史料指出其數字依據的參謀本部戰史並非擁有一手資料而很大程度仍是憑想象編寫日軍損失數字。現代史書如《Samurai Invasions of Korea 1592-1598》和楊昭全《中日朝關係史》都認為是明軍戰敗,而日軍傷亡比明軍還大很多是不可能的。

後續陸戰

之後,日軍於2月約2萬兵力轉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朝鮮城將權栗以少數兵力擊退日軍,日將石田三成、吉川廣家等負傷。2月,李如松改變策略,於3月初焚燒日軍於龍山的糧倉粟數十萬,逼使其撤退。此戰拖住了日軍的大部軍隊,為明軍突襲龍山糧倉贏得了時間。19日,日軍因為缺糧,被逼由漢城撤退。5月四川參將劉鋌率軍五千趕赴援朝,並被任命為副總兵。日軍撤退至釜山,此後陸戰皆集中在朝鮮南部四道,並以朝鮮勤王軍與倭軍的戰鬥為主。日軍於6月中旬又攻打朝鮮南部的晉州城,為第二次晉州城攻略戰,日軍加藤清正、黑田長政以部下飯田直景、庄林一心、后藤基次以龜甲車破壞城壁,大部日軍湧入晉州城而攻陷,城將金千鎰戰死。

水軍作戰

自從日軍登陸以後,朝鮮水軍隨即在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率領下展開一連串的反擊,依宣祖實錄的紀載列表如下:
五月初六日 閑山島,慶尚右水使元均與全羅左水使會師有戰艦80艘,進到玉浦,遇敵船30餘艘,擊破3艘。
五月初七日 再度會師,聽到國王西幸的消息,諸將放聲痛哭。
廿九日 露梁會師,遇敵1艘,擊毀.又遇敵戰船12艘,悉數擊毀。
六月初二日 唐浦,遇敵艦20艘,中衛將權俊撞破敵指揮艦。
六月初四日 唐浦,全羅右水使李億祺領戰艦25艘會師。
六月初五日 出外洋,后移泊固城唐項浦中洋,派三艘船偵查,一出海口即遇敵艦26艘,會戰,焚敵艦10餘艘。
六月初六日 追敵外洋,焚一船。
七月初六日 舜臣與億祺會師露梁,元均修理破船7艘先來,敵艦70餘艘自永登浦移泊見乃梁。
七月初八日 舟船至中洋,敵退我追,敵艦70餘艘列陣內洋不出,以佯退引出至閑山洋前,以鶴翼陣,先破3艘,焚1艘,400餘日軍棄舟上陸潛逃。
七月初十日 安骨浦,敵40艘,列泊洋中,鱗次列陣不出,我艦反覆衝殺,盡毀敵艦。
在明軍馳援的同時,朝鮮水師在海戰中與日本水師對抗。1592年5月4日,當時的朝鮮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統率75艘艦船駛出全羅南道麗水港,準備對日軍發動進攻。日軍則派藤堂高虎率領50艘木製戰船迎戰。5月7日,朝鮮水師偷襲日軍,日軍被殺個措手不及。一輪激戰過後,日軍損失慘重,被朝鮮水師消滅了26艘戰船,剩下的艦船只得撤退。李舜臣繼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殲滅餘下的日軍。5月9日,這場海戰最終結束。雖然日本水師受到損失,但並未喪失制海權。全場海戰日本水師約損失了44艘船。
玉浦海戰是壬辰戰爭爆發以來,朝鮮軍隊的首場大捷,大大振奮了朝鮮軍民抗敵的決心。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師不甘失敗,轉而向慶尚南道的泗川進攻。李舜臣得知消息后,立即於5月29日率龜甲船隊23艘出發,迅速駛至泗川海灣外面。日軍對上次海戰失利猶有餘悸,因此當他們見到朝鮮水師馳援,便迅速逃至陸上,在山上布防。李舜臣於是命朝鮮水師假裝撤退,以引誘日軍登船追擊,結果日軍中計。這時正好潮漲,大大有利於朝鮮水師的板屋船活動,因此當日艦出動時,李舜臣即下令眾艦船迎擊,12艘日艦被擊沉。
1592年6月2日,李舜臣統領的朝鮮水師龜甲船隊主動出擊,進攻在唐浦港內停泊的21艘日艦,日艦被朝鮮水師兩面包抄,最後被擊敗。唐浦海戰獲勝后,李舜臣稍事休整。
1592年6月4日,與全羅右水使李億祺會師,並於6月5日清晨齊其一起率領51艘戰船,向固城唐項浦的海灣內的26艘日艦進攻,並從兩面對其包抄圍攻。6月7日,朝鮮水師再度出擊,向栗浦的日艦進攻,日軍不敢迎戰,掉頭便跑,但仍然受到很大損失。
這三場海戰後,日本水師受到損失,決定集結兵力,與朝鮮水師進行決戰。

閑山島海戰

為了與朝鮮水師進行決戰,日本水師在巨濟島一帶集結,準備兵分三路向朝鮮水師發動進攻。而李舜臣則將其全羅道的艦隊和慶尚道的部分艦隊組成聯合艦隊,準備迎戰。1592年7月6日,李舜臣進兵出唐浦附近水域,並於7月7日清晨,將集結於巨濟島的日本水師引至閑山島附近水域決戰。李舜臣選擇在此地決戰是因為這裡有著較為寬闊的深水環境,易於設置埋伏,可以向日本艦隊進行包圍殲滅。
在決戰開始不久后,朝鮮水師的戰船即將日軍包抄起來,而朝鮮水師則向日本水師直撞過去,很快便撞翻了日軍艦隊前列的幾艘大船,而其餘朝鮮戰船也奮勇殺敵,與敵作殊死戰,結果日本水師40艘船被擊沉。這就是“閑山島大捷”。

釜山浦海戰

自從日軍佔領釜山之後,大批的日軍物資便源源不絕的從對馬與九州的名護屋城送來,經由釜山送抵在朝鮮各地作戰的日軍。為了切斷日軍的補給拯救全面潰敗的朝鮮軍,李舜臣打算主動出擊佔領釜山。李舜臣率左水營出發,次日抵達釜山海域,但日本水軍已做好防禦的準備。朝鮮水軍奇襲失敗,朝鮮將領鄭運被殺。李舜臣佔領釜山的計劃失敗。釜山浦海戰的勝利,使日本水師得到了對付朝鮮水師的方法。日本水師的將領們建議豐臣秀吉轉換戰術,以固守據點的方式對付朝鮮水師。

長門浦海戰

幾周后,在長門浦海戰中,李舜臣再次進攻日軍基地,但又被日軍擊敗,其陸上進攻部隊遭到一定損失。

後續海戰

之後,豐臣秀吉下令轉換戰術,實行陸海防禦戰。李舜臣後來所有的攻擊(熊川,唐項浦,永登浦等)均被日軍擊退。

中日議和

1593年6月,戰況陷入僵局,加上朝鮮破壞過度,造成瘟疫流行,當地徵發糧食不易,以及急於保全佔據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議和。7月,朝廷宣詔退兵以進行日本封貢事宜,於是李如松大軍撤退,只留劉綎及游擊吳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別扼守要口。但兵部尚書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吳惟忠兵,結果只留劉綎兵防守。9月,朝鮮國王李昖雖上表答謝朝廷援救及助其復國,但是暗中對中日議和卻排除朝鮮有所不滿,此時日軍仍然佔據朝鮮南部四道,並牢牢握有釜山城。12月,明朝命薊遼總督顧養謙兼責打理朝鮮事宜,並召回宋應昌、李如松。神宗下令大兵盡撤,但同時強調,雖然撤兵,“但倭情狡詐,未可遽稱事完”。
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5月8日,豐臣秀吉在名護屋會見了到達日本的明朝使團。由於語言不通,雙方的會談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之間進行。豐臣秀吉提出了“明日和平條件”七條:
● ● 遠嫁大明公主為日本天皇后;
● ● 發展明日貿易;
● ● 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
● ● 京城及北部四道歸還朝鮮,南部四道割讓於日本;
● ● 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
● ● 交還所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
● ● 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答應了七條建議,但對同行的謝用鋅、徐一貫等人卻詐稱豐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稱臣,請求封貢,並退出侵朝日軍。而小西行長則對豐臣秀吉彙報說,明朝使者已經同意了豐臣秀吉的七條建議,只需派日使與明使一道去北京請萬曆帝最後批准。就這樣,在兩方談判者欺上瞞下的斡旋后,雙方几乎要達成“協議”。1594年10月,日本議和使者小西如安與明朝使團一道去北京,小西如安也早已與小西行長達成了攻守同盟。
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后,與石星進行了談判,一口答應了石星提出的三項條款:
● ● 日軍在受封后迅速撤離朝鮮;
● ● 只冊封而不準求貢;
● ● 與朝鮮修好不得侵犯。
當時兵部還和小西如安進行了詳細的對談,小西如安欺明朝人不懂日語信口答應。這時沈惟敬也遞交了偽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為滿意。萬曆帝立即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並按小西提供的名單冊封了日本國大臣。
其後於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詔書內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該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 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這封詔書現存於大阪博物館,為慣用的御筆文體寫就,儼然一副中央天朝大國皇帝對蕞爾小邦降恩封賞的口氣。日本雖然為了從中國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而和中國有過勘合貿易但中國一直沒有對日本的宗主權,沒有建立起宗藩關係,並且豐臣秀吉也不願失去尊嚴接受所謂的冊封。據史書記載,豐臣秀吉對此勃然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哉!”,摔詔書於地並怒逐明使臣,不久后再次遣兵入侵朝鮮。但另一種說法認為儘管豐臣秀吉十分不情願,但表面上仍接受了明朝政府的冊封,甚至對萬曆帝冊封誥命中的“萬里叩關,懇求內附”的話內心惱怒,但也只能忍氣吞聲的接受,第二天還“身穿明朝冠服,在大阪城設宴招待明朝使節”。但實際上早就在積蓄力量,醞釀再一次對朝鮮進攻。而當時經辦與日本談判的石星、沈惟敬等人又一心欺瞞矇混,竭力對萬曆帝掩蓋豐臣秀吉的真實意圖,妄圖僥倖無事。接著豐臣秀吉便要將小西行長治罪,並把中朝使團驅逐出境。這樣歷時兩年的議和徹底破裂。
沈惟敬歸國途中,滯留朝鮮,不敢回京。他假造了一道豐臣秀吉的謝恩表由另一使臣遞交朝廷。這道假冒的謝恩表被明廷識破,再加上朝鮮方面傳來日本再度備戰的消息,萬曆帝知道使臣和兵部沒有把日本方面的真實意圖動向報告朝廷,一心求和,竭力欺瞞。當即大怒,馬上下令革去兵部尚書石星等人的職務,令邢玠以兵部尚書出任總督,都御史楊鎬經略朝鮮軍務,再次出兵援朝。同時下諭旨聲明石星罪狀“倭奴狂逞,掠占屬國,窺犯內地,皆前兵部尚書石星諂賊釀患,欺君誤國,著錦衣衛拿去法司。而沈惟敬見事情敗露,為了報復便將明軍的作戰部署泄露給日軍。

第二次交戰

在戰爭平息了一年多后,1596年4月,朝鮮的使者李宗城因為犯了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還漢城,朝鮮方面隨即下詔逮捕其入獄,但已惹來豐臣秀吉的不滿。5月,明朝再次提議賜封豐臣秀吉,命都督僉事楊方亨、游擊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明朝賜封的使者楊方亨抵達日本,但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偕同前來以答謝而發怒。結果豐臣秀吉不肯受封,並決心再次發兵侵略朝鮮。
在1597年1月,日軍拒不退出釜山,朝鮮得知日軍再次入侵,於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這次再侵朝鮮,日本使用反間計誣陷李舜臣陰謀篡權,使得李昖將李舜臣下獄,其後將其貶為士兵,只能白衣從軍。
萬曆二十五年正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二次對朝戰爭。
日軍侵朝陸軍規模
軍團指揮官所部兵員
第一軍加藤清正10000人
第二軍小西行長14000人
第三軍黑田長政10000人
第四軍鍋島直茂12000人
第五軍島津義弘10000人
第六軍長宗我部元親13000人
第七軍蜂須賀家政11000人
第八軍毛利秀元40000人
以上人數共十二萬,加上駐守釜山預備隊,日軍總兵力約為十四萬人。
另有水軍如下:
指揮官部隊人數
藤堂高虎2800人
加藤嘉明2400人
脅坂安治1200人
來島通總600人
菅平右衛門們長200人

再援朝鮮

1597年初,日本出動陸軍141490人,水軍7200人,水陸並進再度入侵朝鮮。
2月,明朝再次議定援朝征日,以麻貴為總兵官,統率南北諸軍。在3月,明朝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並以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5月,邢玠趕至遼東,開赴至朝鮮的第一批明軍共約3萬餘人。
在第二次戰爭前,總兵麻貴率1萬7千人駐守漢城;楊元率遼東騎兵3千人,駐守南原;陳愚衷率兵2千人,駐守全州,與南原軍互相呼應;吳惟忠率南兵4千人進至忠州;茅國器率兵3千人屯星州,控制島嶺、秋風嶺。明軍的戰略部署是,上述各軍據守本部要塞,待總督邢玠率領的4萬大軍一到,明軍和朝鮮軍即轉入戰略反攻,由南原、忠州發動鉗形攻勢,徹底圍殲釜山日軍。

初期戰況

6月,日本兵船數千艘停舶於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泗川、南海、光州,最後進攻南原(為全羅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萊皆可揚帆而至)。明軍副總兵楊元率領3千明軍和3千餘朝鮮軍鎮守南原,孤軍堅守數日後被迫突圍撤出,守城將士絕大部分陣亡,南原失守。
這時駐全州的明將陳愚衷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這樣加藤清正的右路軍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之後,日軍又分別攻陷黃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漢城的屏障盡失。南原和全州的失守不僅徹底的打亂了明軍的戰略部署,也給明軍後來的反攻造成很大的麻煩。
根據《晚明史》一書的記述,當時在朝兵力,明軍人數遠低於日軍,豐臣秀吉調動的侵朝兵力這時候已達十四萬之多。而“明朝方面的援軍,最初預定七萬,實際上是四萬。”後來才陸續增兵,朝鮮李朝《宣祖實錄》的記載,明軍達十一萬人。不過這些數字是萬曆二十六年以後的事了,萬曆二十五年戰爭初期兵力沒有達到這一水平。

稷山大捷

此時朝鮮局勢再度危若累卵,在一開始,明軍在朝鮮的形勢相當困難。據守的城市接連失陷,進攻也遭到挫敗。但在萬曆皇帝堅定不移的支持之下,明軍不斷的開赴朝鮮戰場。
6日,麻貴為了拖住日軍北上的攻勢,為明軍動員爭取時間,決定伏擊日軍,命副總兵解生等率軍2600人奔赴稷山北部,鞏固漢城的前沿陣地。7日,於稷山附近與日本戰國名將黑田長政和率領的日軍第三軍團一部發生遭遇戰,日軍先頭部隊被擊潰,明軍的後續部隊楊登山率軍趕到,擊敗黑田長政。后因毛利秀元大軍趕到而從容撤退,黑田長政佔領稷,但未能北上漢城。此戰為明軍以少勝多的戰例。雖然日軍最終佔領了稷山城,但日軍卻懾於明軍的野戰能力,未敢前進。永遠的喪失了戰爭主動權,對中朝雙方戰略意義重大。不久日軍全線撤退至釜山。而明軍組滯日軍攻勢,為明朝增兵朝鮮贏得時間,戰略目的完美實現。是役明軍傷亡兩百餘人,日軍傷亡六百餘人。根據朝鮮人趙慶男《亂中雜錄》記載:“丁酉九月六日,天將副總兵解生等,大敗賊眾於稷山金島坪,加藤清正等退遁,流下嶺南……麻貴領大軍啟行,至水原下寨,遣 兵埋伏於芥川上下,以為後援……七日黎明,天兵左協出柳浦,右協發令通,大軍直從坦途,鑼響三成,喊聲四合,連放大炮,万旗齊顫,鐵馬雲騰,槍劍奮飛,馳突亂砍,賊屍遍野,一日六合,賊逝披麾……翌日平明,賊兵齊放連炮,張鶴翼以進,白刃交揮,殺氣連天,奇形異狀,驚惑人眼。天兵應炮突起,鐵鞭之下,賊不措手,合戰未幾,賊兵敗遁,向木川清州而走”。

蔚山之戰

稷山之戰結束後於10月麻貴以李如梅率數千攻向星州谷城,小早川秀包、筑紫廣門起先死守,之後迎接小早川秀秋派出的援軍山口正弘、南部無右衛門後轉守為攻,如梅遂退去。同10月攻打青山的日軍毛利秀元等則被參將彭友德率領的中朝聯軍重兵包圍,死傷慘重,幸蔚山城將淺野幸長、宍戶元續、太田一吉的接應援護才撤退。12月,援朝明軍與日軍大戰於蔚山。
日軍遭受慘敗后,明軍乘勝追擊,接連獲勝。於二十三日又攻打蔚山,是為第一次蔚山城之戰。明軍以茅國器率領的南兵作為先鋒,展開凌厲的攻勢,並迅速突破了蔚山倭城,把日軍將領加藤清正率領的軍隊圍困在島山城。然而楊鎬徇私,將馬上突入島山城的南軍部隊換成遼東軍去攻城,結果失敗,喪失最佳戰機。此時日本大批援軍到來,天又下大雨,明軍火器無法使用,解了加藤清正部隊之危難,這時候明軍的經略楊鎬又指揮失誤,倉促撤軍,明軍遭受了極慘重的損失。日軍方面參謀本部編《日本戰史-朝鮮役》中204頁記載加藤清正守城所用兵力一萬三千,206頁記載戰後所餘一萬人,減員在三千。推算死者應當超過千人。
1598年1月,明朝攻打蔚山的軍隊因為日本的毛利秀元、黑田長政等日軍的援兵突然趕至,大為震驚。楊鎬趕不及下令,便策馬率先趕奔漢城,麻貴亦繼而趕之,一時間大部軍隊皆潰敗。只有副將吳惟忠、游擊茅國器斷後,日軍在解圍后暫退以保住勝果。楊鎬與邢玠卻向明朝朝廷謊報前線大捷。但當時各營欲向明朝朝廷回報,士卒死傷二千,這使楊鎬大怒,按而不報,只稱死傷百餘人。贊畫主事丁應泰得知戰敗,至楊鎬處商議應對計略,但楊鎬竟出示張位、沈一貫的手書,揚揚自得。這令丁應泰憤而向朝廷回報戰敗事實,明朝首輔趙志皋欲保楊鎬,決定暫時不逮捕他,但亦遣官查察。
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軍,並以海路運兵以作持久之計,5月明朝叫回攻略蔚山失敗的楊鎬,新增兵力給於劉鋌、邢玠並調派水陸約5萬軍力進朝鮮,於是都督陳璘以兩廣之兵,劉鋌以四川之兵,鄧子龍以浙江、南京之兵趕至增援,明將張榜、藍芳威等於此時參陣。6月,楊鎬罷職候查,萬世德代之。

鳴梁海戰

戰事再起之初,朝鮮水師在漆川梁之戰幾乎全軍覆滅。無奈之下,朝鮮再次起用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時,原來苦心經營的水師,只剩下數艘艦隻。但他因為身系救國重任,惟有在這個逆境里盡其全力,在全羅道右水營著手重建海軍。
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揮著這支剛重建的水師,再度與日本水師決戰,而決戰地就是在鳴梁海峽。
李舜臣守在鳴梁海峽,但因兵力薄弱,所以決定設陷阱,派人乘退潮時在岸邊設置了鐵索與木樁。
公元1597年10月26日,日軍統帥藤堂高虎率領133餘艘戰船出發,欲趁漲潮時攻進鳴梁海峽,全殲朝鮮水師。李舜臣首先將海峽內的民用船隻僑裝成戰艦,以擾亂日軍,使其以為朝鮮水師已恢復過來。他自己則親率14艘戰船引敵深入鳴梁海峽。在成功引誘日軍進攻后,李舜臣隨即發起集中的攻擊,對準日軍指揮艦攻去,結果殲滅了日 軍指揮艦和其他戰船2艘,並擊斃日軍主帥來島通總。同時間,潮水開始退卻,朝鮮艦船趁勢進攻,日艦因失去主帥,軍心散渙,只得順潮向東撤退,但卻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鐵索和木樁,無法退卻。結果朝鮮水師全力拚殺,擊斃日軍十數人,擊殺三島水軍的大將得居通年、來島通總兄弟擊敗了日本水師。(該戰役有爭議,這裡採取朝鮮說法)。
1598年,日軍小早川秀秋等部70000多人回國休整,以加藤清正,島津義弘等64000人防守佔領區。邢玠將明軍兵力分為水陸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將,中路李如梅(后替換為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鋌(外加朝鮮都元帥權栗),水路陳璘,各自負責握守要地,相機而動,進攻之時,各率約五萬分三路,以麻貴攻蔚山、董一元、劉鋌進攻泗川、順天。9月底,明將麻貴再次包圍加藤清正於蔚山,兩軍互有勝負,但最後遭到為了援救清正而前來的立花宗茂先以千人夜襲后以假營伏兵擊之而敗退。10月,總兵官劉綎、麻貴分道出擊進攻日軍,並大敗之。然而董一元率兵3萬餘攻打日軍新起的泗川城寨,由日將島津義弘率7000兵力駐守,卻因明軍的大炮突然炸膛,並引起大營火藥庫連番爆炸,全軍登時亂成一片,這時島津義弘一看明軍大營發生爆炸,隨即命令日軍出擊,混亂中的明軍大亂,泗川又被日軍奪回,據諸葛元聲《兩朝平壤錄》記載:“大將軍、木杠已打破大門一扇、城垛數處,而彭兵皆京城亡賴,素不習戰,亦不擅火器;忽木杠破,葯 發衝起,半天俱黑,各兵一時自驚亂。倭因乘隙,從前小門殺出,直衝彭兵,皆潰走………彭兵三千,止存五、六十。”是為泗川之戰。
10月,豐臣秀吉於8月死於京都伏見城的消息傳至朝鮮,日軍士氣因而受挫,開始準備撤退。

露梁海戰

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撤離,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軍由陳璘提督水師,副將鄧子龍、游擊馬文煥等皆由其統屬。以戰艦數百,分佈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陳璘派遣鄧子龍偕同朝鮮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梁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宗義智、寺澤廣高等部。
鄧子龍率三巨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戰。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朝鮮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但其他戰艦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陣亡。而李舜臣領兵來援,率船隊沖入敵陣,卻被日軍包圍,不幸中流彈犧牲,明軍繼續戰鬥。隨後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則因為成功讓小西行長脫困而且戰且退。而得以逃脫登岸的日軍後為小西行長救走。這時劉綎方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戰艦數艘。小西行長的友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亦將其擊敗,結果來援日軍只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則作為殿後,接應小西行長使其成功逃離朝鮮。

結束


12月,仍然留在朝鮮的日本殘兵再次由乙山偷渡,但因為崖深而道淺,將士不敢進。結果陳璘在夜裡潛入,向其連珠炮發,日軍只得逃去,陳璘更領明軍追擊。
1599年四月,明軍班師回朝,萬曆帝升座午門,接受都督邢玠等獻上的日本俘虜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砍下來的敵人的頭顱傳送天下。同日,萬曆帝接受百官朝賀,祭告郊廟,把獻祭祖先的果酒都分賜給了內閣官員們。次月,頒《平倭詔》詔告天下。
平倭詔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凶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凈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蕩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鑒戒,大泄神人之憤心。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咨爾多方,宜悉朕意。”

評價


萬曆朝鮮之役持續了七年之久,最後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結束。這次戰爭是中朝人民並肩戰鬥共同奪取勝利的一役,體現了中朝人民休戚與共、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通過這次衛國戰爭,朝鮮人民維護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尊嚴,中國也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鮮,染指中國的侵略企圖。到清乾隆年間,到訪中國的朝鮮人洪大容還曾對潘庭筠和嚴誠稱道明王朝的再造之恩:“萬曆年間,倭賊大入東國,八道靡爛,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費天下之財,七年然後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樂利,皆神皇之賜也。且末年流賊之變,未必不由於此,故我國以為由我而亡,沒世哀慕,至於今不已。”
萬曆朝鮮之役是明朝戰史上較為精彩、較為曲折的戰例之一,史稱“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這是一場公平的較量,在戰場上,明軍和日軍均有過良好表現,當然,雙方也都在不同時期犯過錯誤,遭受過敗績。而在停戰議和期間,中日雙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時,戰爭期間也有極富戲劇化的人物和荒謬的事件參差其中,頗具野史和演義色彩。戰與和期間無休止的紛爭,使整個戰爭的進程詭譎多變。當後人透視這場戰爭的全過程時,必會被其跌宕起伏、風雲變幻的場面和情節所吸引。

影響


概要

萬曆朝鮮之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影響。由於此役,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沉重代價。日本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元氣大傷,為其不久后的垮台埋下伏筆,日本隨即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
明朝由於遼鎮精銳遭到損失,短期內無力進剿后金力量,只能坐視努爾哈赤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朝鮮慘遭連年兵禍,遭受重大損失,國勢一蹶不振。日本豐臣集團在這場戰爭中也元氣大傷,豐臣集團遭到削弱,在後來的關原之戰中不敵德川家康,最終為其所滅,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但值得注意的是,豐臣秀吉的大陸征服計劃失敗后,日本國內不少人不斷鼓吹其計劃,致使日本對外擴張思想在此後300多年間日益猖獗。

明朝

7年的戰爭明朝方面雖勝,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削弱了遼鎮的軍事實力。此戰後遼鎮的戰鬥力開始下降精銳損失殆盡。短時間無法恢復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說減少了60%;壬辰戰爭后,遼東兵力之不足、防禦之單薄可見一斑。這恰恰成為一些有野心的少數民族首領提供了擴展勢力的良機,蟄伏已久的插漢部蒙古開始猖獗騷擾明朝邊境和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建立后金便是明證。
根據1569年兵部侍郎譚綸的記載,明朝全國軍隊定額為313萬8300人,而實際上僅有84萬5000人。推測北邊服役的軍士為50萬人,馬匹10萬匹,這些數據是根據黃仁宇所著《16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中引述大明會典與皇明經世文篇所推估的。就支出的經費方面,對於明朝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明朝稅收有一個特性是稅率極低,據統計稅率在5.5%~12%之間,所以一般正常情況下,政府稅收是無法支應突髮狀況,而援助朝鮮的支出在實質上是由太倉庫支應的,太倉庫在1592年時有700萬兩,每年流入是約當209萬2000兩,以軍費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萬兩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鮮的支出造成了太倉庫的赤字,再考慮到萬曆三大徵發生的年代幾乎都接近,這也就是為何在萬曆過世后,根本上太倉庫是已經完全匱乏的原因,也造成財政的紊亂。

朝鮮

朝鮮在戰爭里被日軍侵略,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在戰爭期間,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軍隊擄掠。首都漢城的戶數從戰前的8-9萬戶減到戰末3-4萬戶。戰後全國戶籍人口只有戰前的六分之一,數十萬人口被日本掠奪。戰後百業蕭條,農業產量更大減,使得朝鮮社會處於崩潰邊緣。在戰爭之後,朝鮮斷絕了與日本的邦交,直到1604年時朝鮮高僧惟政訪日,此為與日本和解的破冰之旅。至1609年,朝日簽訂《己酉約條》,宣告正式結束戰爭狀態。

日本

日本的豐臣家侵朝失敗,使其嫡系部隊受到損失。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於1600年展開關原之戰,反德川聯合軍與豐臣文治派的聯軍(史稱西軍)同德川軍與豐臣武功派的聯軍(史稱東軍)間的戰爭,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雖然尚年幼,其母淀夫人實際掌權,在東、西兩軍中保持中立。但此戰之以德川家康的大獲全勝而結束,故使豐臣家的威信大不如前。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1615年大坂夏之陣德川家康徹底殲滅豐臣家。
這場戰爭中,日本擄掠了朝鮮大量的學者、知識分子、陶工、手工業者、技術工人到日本。這些朝鮮被擄人對戰後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如朝鮮陶工李參平就是日本著名陶瓷品牌有田燒的陶祖。

爭議


《明史·日本傳》雖把戰爭的終結歸結為:“秀吉死,諸倭揚帆盡歸,朝鮮患亦平。然自關白侵東國,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國與朝鮮迄無勝算。至關白死,兵禍始休,諸倭亦皆退守島巢,東南稍有安枕之日矣”。然而這一說法爭議很大,尤其是喪師數十萬之說,明朝從戰爭初期一直到最終結束兵員數量僅僅增添至十萬人,而且各路大軍英勇奮戰,軍隊統帥又都布兵合理。所以記載來源可能源於言官丁應泰的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