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援朝

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國萬曆年間,日本文祿、慶長年間)派兵入侵朝鮮引起。因朝鮮的宗主國是明國,是故向中國求援,明神宗應請求派軍救援,日本佔領朝鮮並以之為跳板進攻明國的行動受阻,豐臣秀吉也在戰爭末期死去。他死後不久,日本軍隊全部從朝鮮撤退。

事件起源


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抗倭援朝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歷經戰與和的反覆,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由於此役,明朝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打擊。也由於此役,日本侵華戰爭拖延到二十世紀。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六月至二十六年(1598年)十二月,明軍應邀兩次大規模入朝,援助朝鮮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爭。又稱“東征”。與明朝官軍征播州楊應龍(參見明平楊應龍叛亂)、征寧夏哱拜(參見明平哱拜叛亂),並稱為“萬曆三大征”。
16徠世紀末,日本關自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為滿足國內封建主和商人的擴張慾望,把侵略矛頭指向國防鬆弛的朝鮮。萬曆二十年四月十四日,日軍先遣軍小西行長部1.8萬餘人,乘船700餘只,由對馬海峽渡海,佔領釜山(今屬韓國)。繼而加滕清正等部相繼在釜山登陸,分道北進,突破朝鮮軍臨津江防線,相繼佔領國都王京(今韓國漢城)、開城(今屬朝鮮)、平壤(今屬朝鮮)等地,朝鮮國土大部淪喪。國王李嗆北逃義州(今朝鮮新義州),向明朝求援。明廷以朝鮮為屬國,唇齒相依,且“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決定立即派兵援朝。六月二日,明廷令遼東發兵兩支為先遣隊,後續大軍隨後跟進。七月十七日,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軍5000至平壤,因不諳地形,輕敵冒進,在攻平壤時遭重創,全軍傷亡大半。八月十八日,明廷命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加緊入朝戰備。十月十六日,以李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率師援朝。十二月二十五日,援朝明軍4萬人(一說7萬人)設左、中、右三軍,由副將李如柏、張世爵、楊元分統,東渡鴨綠江向平壤挺進。二十一年正月八日,中朝聯軍以5萬對2.4萬的優勢兵力,一舉收復平壤(參見平壤之戰)。日將小西行長率余部逃往開城。明軍乘勝向南推進,開城日軍棄城他去。十九日,明軍佔領開城。小西行長再退漢城。沿朝鮮東海岸北上深入的加滕清正聞平壤、開城失守,從咸鏡道南撤,亦向漢城退卻。平壤會戰,中朝聯軍共殲滅日軍1.2萬人,收復平壤、開城等朝鮮北部大片領土,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正月二十六日,明軍南渡臨津江,兵鋒直指王京。二十七日,李如松聽信誤傳,督軍疾進,在王京北30里碧蹄館之大石橋,陷入日軍重圍,精銳損失大半。遂退回開城布防:李寧駐開城,楊元駐平壤,扼守大同江,掩護明軍餉道;李如柏扎寶山(今地不詳)等地為聲援;查大受駐臨津,李如松率精兵來往策應。二月,李如松督奇兵突襲日軍龍山(今地不詳)一帶糧倉,焚毀糧食數十萬石。四月十九日,日軍因平壤之敗及軍糧不繼,被迫放棄王京,退守釜山。同月,宋應昌遣使與日軍議和,以圖早日結束戰爭。日軍為遲緩明軍進攻,重新集結力量反攻,遂進行議和。七月一日,明廷令援朝明軍撤歸。宋應昌因日軍仍留釜山,請留劉綖川兵5000,吳惟忠、駱尚志南兵2600合薊、遼兵共1.6萬人,協助朝鮮軍駐守全羅、慶尚(今均屬韓國)等地。明兵部尚書石星一意主和,以轉運糧餉困難為借口,只留劉蜒駐守大丘(今屬韓國)。二十四年九月,談判破裂。朝鮮再次遣使請求援軍。

事件經過


二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明廷命麻貴為備倭總兵官,楊鎬為經理朝鮮軍務,兵部侍郎邢玠為兵部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五月,麻貴統兵1.7萬人先渡鴨綠江,邢玠徵調四川、浙江、薊州、遼東、宣化、大同、山西、陝西及福建、吳淞水兵繼進。楊元部迅速進屯南原,吳惟忠部進屯忠州(今均屬韓國)。六月,日軍戰船數干艘渡海增援,七月,攻奪梁山(當今釜山北)、三浪(釜山西北)、慶州、恭山島(疑今珍島)、閑山要塞。邢玠急令明軍嚴守漢江、大同江,以阻日軍北上。八月十九日,加滕清正圍攻南原,守將楊元敗退,損兵2700人,馬3400餘匹。全州陳愚衷部聞南原失守,棄城北逃。麻貴急令游擊牛伯英赴援,與陳愚衷合兵屯公州(今屬韓國)。日軍由東、西兩路北上,來勢兇猛。明軍遂收縮兵力,據漢江天險,退守王京。九月,日軍進至漢江,旋即退回東南沿海。十一月,明軍畢集,分兵三協,由李如梅、高策、李芳春分統,擬集中兵力攻擊盤踞蔚山(今屬韓國)的加滕清正部。二十三日,明軍攻克蔚山,擊斃日軍400餘名。二十四日,明軍進攻島山,連破3寨,斃敵661名。在島山日軍防線即將被突破之時,明軍收兵,致失戰機。二十五日,李如梅督師再攻,傷亡慘重,遂改變策略,圍困日軍達10晝夜。二十六年正月二日,楊鎬誤以小西行長東上增援,策馬先逃。明軍大潰,遭加滕清正追擊,死亡2萬餘人,被迫退守王京。楊鎬以戰敗免職。二月,陳璘、劉綖、鄧子龍率江南水兵相繼開赴朝鮮。九月初,援朝明軍增至9萬人(一說7萬)。二十日,明軍發兵四路,向屯據東南各地的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東南會戰。二十日至十月三日,明軍4路皆敗,傷亡慘重,被迫撤軍;日軍也遭重創,無力反攻,只困守釜山、順天、南海等據點。十一月初,豐臣秀吉死訊傳到朝鮮,日軍全線退卻。十七日夜,加滕清正棄蔚山退回日本。明軍聞訊,迅速發動露梁海戰,截擊撤退中的日軍,重創西上增援小西行長的石曼子部。石曼子僅以50餘只戰船逃脫。明將陳璘乘勝揮師西進,與陸路劉綖夾攻順天,焚毀日軍船隻百餘。小西行長困守順天孤城,求援不得,乘混戰之際,率親信逃脫。未及逃走之餘部逃匿乙山。十二月初,陳璘率隊圍剿乙山,遍搜崖洞叢林,殲滅日軍干余名。至十二月中旬,日軍余部全部肅清,朝鮮戰爭至此結束。
點評:此戰,過7年的艱苦戰鬥,中朝軍民終於把日本侵略軍驅逐出境,粉碎了豐臣秀吉吞併朝鮮征服中國的妄想。朝鮮人民為緬懷明朝援朝將士的功績,為邢玠、鄧子龍等英雄建立了廟宇,供後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