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
1946年8月14日成立於上海,自稱“以民主方法實現民主社會主義為宗旨。創始人張君勱不擔任主席,由徐傅霖代理。1954年、1959年兩次分裂,雙方各自召開代表大會,成立中央黨部。該黨1949年隨國民黨一起去台灣,其政治主張與國民黨無異,外界稱為國民黨辦的黨外之黨、“政治花瓶”。
中國民主社會黨與中國青年黨共同參與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因而有國民黨、民社黨、中國青年黨三黨為三個合法政黨的說法。1950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非法組織。
中國民主社會黨淵源甚早,1912年中華民國建國,梁啟超統合共和黨、統一黨和民主黨組織為進步黨,被稱為“國黨”,是當時國會第一大黨,學者張東蓀雖未入黨,然參與密切。1918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會大選,梁啟超與張東蓀索組織的“研究系”參選,卻不敵給段祺瑞組織的“安福俱樂部”慘敗。而後梁啟超、張東蓀等人則轉以著述、講學、辦學、辦報為主要事業,並組織“共學社”、“講學社”等。
民社黨傳承自“研究系”而來,中國社會黨即其前身。在中日戰爭期間,中國社會黨於1938年取得國民政府的承認,並且公開政黨活動,參加重慶國民政府的國民參政會。然而,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名單公布后,非國民黨人士縮減,1941年國社黨與青年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后改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救國會、中華職業教育社組織與無黨派人士組成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希望能成為有力的政治勢力,制衡國民黨,民社黨為重要成員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社會黨退出民盟,與同屬梁啟超系統的民主憲政黨合併,於1946年8月14日正式成立中國民主社會黨,1947年,張君勱為被推為黨主席,參與制憲國民大會。張東蓀亦因此與張君勱決裂,孫寶剛、孫寶毅、伍憲子與沙彥楷等人則組織“中國民主社會黨革新派”,反對參與國民政府,不久解散,1948年,又有人另組“中國自由社會黨”,終未成氣候。
當時,由於中國民主社會黨與中國青年黨共同參與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因而有國民黨、民社黨、青年黨三黨為三個合法政黨的說法。1950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非法組織。
1949年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總部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但是黨主席張君勱不滿國民黨的施政及在中國失敗后欠缺改革之決心,長期流亡海外,先後於東南亞、印度等地講學,也曾計劃在香港建立據點,成為第三勢力,然終未果。至於台灣的黨務則委託曾經競選的徐傅霖代理主席,但是由於內部步調不一,衝突不斷,組織一再變遷,改為主席團制,仍不免一分為二,直到1962年張君勱號召黨的團結,1963年形式上結束分裂的局面。
民社黨遷至台灣后,與中國青年黨為國民黨外僅存能公開活動的政黨,許多台灣早期的黨外人士,如林番王、楊金虎等曾以民社黨身份參選。1954年台灣舉行縣市長選舉,楊仲鯨當選花蓮縣長。而後於1960年,林番王當選基隆市長;1968年,楊金虎當選高雄市長。另如基隆望族顏欽賢也加入民社黨。
1950年代末期,李萬居、郭國基等人對國民黨專政下的選風、政治局勢不滿,便舉行選舉座談會,希望透過民社黨、青年黨與國民黨交涉。1960年,黨外候選人在民社黨總部召開“在野黨及無黨派人士本屆地方選舉檢討會”,郭國基等人主張要成立強而有力的新政黨,終究以雷震案收場,胎死腹中,雷震與台灣民主運動 李筱峰 ]。當時國民黨長期以“反共抗俄宣傳費”補助兩個在野黨,至1960年5月14日民社黨發表書面聲明,拒絕由國庫撥給反共抗俄宣傳費,自由中國雜誌社論亦對國民黨作法嚴厲批判。大體而言,中國民主社會黨與中國青年黨並沒有發揮進一步制衡的作用,民社黨僅能在歷次選舉中,倚靠國民黨禮讓若干席次,而被著名黨外人士黃信介嘲笑為“花瓶政黨”、“廁所里的花瓶”。
1979年,民社黨召開第三屆黨代表大會後,便長期未再召開代表大會。1988年,沈朝江、江連興、謝正一要求召開第四屆代表大會,發起組織“中國民主社會黨黨務革新委員會”,當年8月14日革新派300多人自行集會。選舉沈朝江任黨主席,改遷黨部至台中市。而原民社黨黨中央則於8月15日召集“建黨四十二周年紀念大會”,革新派鬧場,兩派決裂。1989年,王世憲等原黨中央向內政部登記註冊,沈朝江等人則以“中華新民社黨”為名登記,后又改名為中國民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