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會主義
現代改良主義思潮
民主社會主義是英國工黨和其他國家的右翼社會黨理論家所宣揚的一種現代改良主義思潮。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鼓吹超階級的國家觀點,視混合經濟為社會主義,主張以漸進的改良措施來達到社會主義。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泛傳播於西歐一些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拉斯基、艾德禮等。其經濟理論是“和平長入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和凱恩斯經濟學的“拼盤”。主張在不改變資本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不觸動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通過選舉,使“社會主義者”進入議會和政府機構,實現“社會主義”。主張制定發展所謂“公共經濟” (包括某些產業部門的“國有化”和政府對私人經濟的調節措施等) 的政策,使資本主義經濟變為“公私混合經濟”。希望通過稅制改革,實行福利措施,以消滅貧困,縮小收入差別,實現“充分就業”。
Democratic Socialism
民主社會主義肇端于思想啟蒙運動
民主社會主義是世界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所信奉的政治理論。它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價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它的目的是建設政治民主、社會民主、經濟民主,文化民主並推進國際民主的“社會主義”;它實現這一目的的政治手段是民主。
民主社會主義是肇端於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的政治理論體系。文藝復興運動使得人的價值得以確立,思想啟蒙運動則進一步使“人權”思想得以確立。思想啟蒙運動不僅確立了“人權”思想,更確立了“人民主權說”思想等一系列現代民主政治思想。作為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所產生的民主主義思潮的繼承者與發展者,這一系列的現代民主政治思想正是民主社會主義——這一社會主義流派的最基本的思想。
民主社會主義
首先,民主社會主義跟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的精神本質完全一致。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的精神本質是什麼呢?是人文主義或人道主義,即把人的價值放在首要地位,並且一切以人為本,承認人的平等,強調人的團結互助作用。民主社會主義同樣以人道主義作為最基本的世界觀,它的最基本的理念如自由、平等、公正、團結互助,就是人道主義世界觀的最全面系統的體現。其次,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所產生的所有傑出的進步思想,只有民主社會主義作了最全面的繼承。民主社會主義幾乎所有的政治主張、社會主張以及基本理念,都可以直接從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那裡找到理論來源。比如自由理論、平等理論、階級合作理論、權力制衡理論、法的理論等等。
民主社會主義的提出
尼埃爾·戈恩·貝恩迪特
社會主義作為正式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是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的事。它無論是其思想,還是運動,都可以看作一個多元的概念。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列舉了很多他們所批判的社會主義流派。在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中,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不斷湧現並相互爭鳴,它的人物形形色色,理論千差萬別。故而人們戲言“社會主義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其實,社會主義這個“筐”也並不是什麼都能隨便往裡裝的。如果我們縱覽社會主義發展史,檢點一下這“筐”中的東西,我們很容易發現,無論是基督教社會主義、工場社會主義、拉薩爾的國家社會主義、農民社會主義、蒲如東主義、巴枯寧主義,還是後來的費邊主義、基金社會主義等,它們的共同理想和主張都是人類的合作與共同進步,並且都反對社會不平等不公正。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社會主義原來是主張人類合作與共同進步,反對社會不平等不公正的各種思想理念、社會思潮及其社會運動的統稱。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科學社會主義產生前的原來意義的社會主義,就是主張人類合作與共同進步,反對社會不平等不公正的各種思想理念、社會思潮及其社會運動。
社會主義的各流派並不都是把社會主義與民主思想相聯繫的,特別是早期的社會主義者如聖西門、傅立葉等人,都不是民主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只是社會主義者中把民主思想與社會主義聯繫在一起的那一部分人的思想,如 畢舍、路易·勃朗、拉薩爾、肖伯納等。而完成把民主思想與社會主義理論進行體系化整合的,是德國的伯恩施坦。伯恩施坦考察了歐洲社會的實際情形,在重新認識了“科學社會主義”和其它民主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思想后,最早提出了“民主社會主義”這一概念,並明確地提出了“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就是說,它既是爭取社會主義的手段,又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形式”(伯恩施坦:《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的理論觀點。是他完成了民主社會主義現代理論體系的奠定工作。
民主社會主義提倡平等和公正的自由
民主社會主義是對片面強調“自由至上”、漠視人類平等和社會公正的、主張“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義的匡正,和對以“用金錢的特權代替以往的一切個人特權和世襲特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
十八世紀後期,思想啟蒙運動最終發展產生了兩類反對專制主義的思潮,一是自由主義,一是民主主義。這兩種思潮本來並沒有顯現多大的理念衝突。那時人們普遍以為,自由的價值是至上的,只要推翻了封建專制,獲得自由,就會獲得社會平等。所以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歐洲,以邊沁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義廣泛流行。然而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后,儘管人人都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但這些國家無一例外的是大資產階級攫取了政權。這些大資產階級政權實行以財產權至上的制度,規定只有擁有一定的資產者,才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以限制大多數人民的參政權利,在經濟上,分配由資產者決定,無產者沒有經濟權利,自由主義更是提倡企業主能夠沒有限制地進行自由競爭,國家不應干預經濟生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也就是馬克思所處時代的“資本主義”制度。事實讓人們認識到:獲得自由並不意味著必然獲得平等,人民不僅需要自由,還需要平等。這樣,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矛盾就凸現出來了。民主主義不僅認為自由是人類的最高價值,平等和公正同樣具有人類的最高價值,沒有平等和公正的自由,是虛假的自由,自由主義是以自由為名,否定平等和公正,本質是在宣揚弱肉強食的反人道觀念。
民主社會主義作為民主主義的發展,是把平等和公正放在與自由同等價值位置上的。它認為,人不只是抽象的,還是處於一定具體社會境地的人。處於一定具體社會境地的人本來就處於並不平等的地位,而讓本來就處於並不平等的地位的人進行自由競爭,這種競爭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它要求社會先要給予社會中每一個人以儘可能平等的地位和機會,然後再展開社會競爭。
民主社會主義的困境
隨著謝韜所著《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一文在中國首開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北歐社會主義被民眾所了解,相對於蘇式社會主義的失敗,北歐社會主義高效的行政權力、發達的社會福利、寬鬆的社會環境無疑更具有吸引力。民主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思潮泛起最終迫使官方媒體作出回應來表明態度。
儘管學術界對民主社會主義大加溢美之辭,民主社會主義對於中國也具有相當的進步意義,但需要指出的是,北歐社會主義最根本的缺陷在於不改變資本主義的整個經濟基礎,即立足於資本的整個生產關係,而寄希望於有限的國有化和由政府實行的高福利政策。然而,自由競爭是資本主義最高級、完備的形態,任何不根本改變資本的經濟關係,來實行立足於限制競爭的社會改良,其最終的結果,就是被迫向自由市場低頭。
如今,西歐的國有化和高福利政策已經走向了盡頭,為了捍衛已得的利益,法德工人罷工已進行了數月了,然而只要這場鬥爭沒有促使西歐向社會主義走向一步,那麼工人就要向自由市場低頭。北歐的形勢比西歐要稍好,然而北歐已經成為反對高福利政策的榜樣了,他們的政府必將陷入財政赤字的危機之中。如今民主社會主義已經行進到了歷史的拐點上。
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民主的區別
社會主義民主是和資本主義民主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社會主義民主亦稱“無產階級民主”,無產階級的政治制度,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享有的民主,它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同資產階級民主有本質的區別。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利屬於人民。人民有權管理國家事務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享有人身、言論、通信、出版、集會、結社、旅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些民主權利不僅在憲法上明確規定,而且國家還提供實現這些權利的政治上的保障和物質上的幫助,是人類歷史上新的最廣泛和最高類型的民主。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人民群眾推翻了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后實現的,其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共有制。社會主義民主是對人民民主和對敵人專政的辨證統一,沒有人民民主就不能有效的對敵人實行專政,而對敵人的專政又是人民民主的保障;在人民內部,是民主和集中的辨證統一,人民既要享受著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時又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紀律約束自己,遵守社會主義法制。社會主義民主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要擴展到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必須同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要依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來保證和支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
信用合作社
科學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區別
一、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是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政治思想。
了解民主社會主義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理論觀點,正確認識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分清民主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民主社會主義是西方國家社會民主黨(包括社會黨、工黨)思想體系與意識形態的名稱,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和不同的表現。
19世紀中葉,在西方工人運動中進行活動和發揮影響的,不僅有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者,還有其他種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代表,社會民主派、社會民主主義者就是其中之一。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民主派的特殊性質表現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制度並不是為了消滅資本和雇傭勞動這兩極,而是為了緩和這兩者之間的對立並使之變得協調起來。此時的社會民主主義是一種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在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社會民主主義在思想內容上和馬克思主義交叉重疊起來。當時第二國際所屬各國的社會民主黨,在綱領上都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為根據,都在黨綱黨章中闡明自己的社會主義性質,把通過階級鬥爭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後,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者進行改良主義活動,特別是在伯恩施坦主義的影響下,社會民主主義演變為社會改良主義。1899年,伯恩施坦在《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中,提出反對根據客觀的歷史必然性來論證社會主義,宣稱社會民主黨應當改變性質,成為一個力求以民主改良和經濟改良的手段對社會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黨。在伯恩施坦主義的影響下,第二國際的右派和中間派把社會民主主義解釋成一種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在資本主義範圍內通過和平與合法的議會道路來使資本主義進化為社會主義,並把社會民主黨變成在資本主義範圍內搞社會改良的黨。
上個世紀50年代,社會黨人把其思想體系的名稱由社會民主主義顛倒成為民主社會主義,其目的在於凸顯它的“民主”。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後,社會民主黨人又把其思想體系的名稱再次顛倒成社會民主主義。這就意味著,它並不是一種(民主)“社會主義”,而是一種(社會)“民主主義”。他們認為,不應再追求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不應再把社會主義視為制度、目標,而應把社會主義視為通過對現存社會的不斷調整實現平等與互助的價值。
二、民主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看成是一種道德需要、道德抗議,否認其歷史必然性。
社會民主黨人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不是政治、社會和經濟的聯繫,而是一種道德價值,這種道德價值旨在消除資本主義社會關係中的矛盾,實現人和人之間的超階級團結。民主社會主義宣稱:“社會主義的實現不是必然的”,並指責馬克思主義強調的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具有反倫理傾向。
民主社會主義以對經濟的民主監督取代消滅私有制。民主社會主義認為,不需要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而應該用經濟民主來取代消滅私有制。戰後西方一些國家社會民主黨實行的僱員參與企業高層決策和基層管理的舉措,對於改善工人的處境、維護工人的眼前利益、改善勞資關係、緩和企業內部的矛盾和衝突,都有一定的意義。但由於西方國家社會民主黨都是在堅持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經濟民主的,因而對經濟權力的民主監督不可能改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性質,也不可能根本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基本矛盾。
民主社會主義把實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看作是實現社會主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之間的差距,緩和了階級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但是民主社會主義也承認,這種社會保障制度說到底只是起到一種社會矛盾“緩衝器”的作用,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痼疾。
三、民主社會主義同科學社會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思想體系,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和對待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不同態度和觀點上。
第一,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和觀點上,科學社會主義堅定不移地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又在把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特徵、客觀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進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反之,民主社會主義卻由信奉馬克思主義,逐步變為把世界觀中立、指導思想多元化奉為自己的思想綱領。它時而把馬克思主義同宗教原則等並列為自己的信仰基礎,時而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原則,時而強調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評精神。但無論怎樣變來變去,其指導思想都不是馬克思主義,有的甚至把馬克思主義完全從自己的綱領中排除了出去。
第二,在對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態度上,科學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依據,但也具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和弊端,因此,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科學社會主義強調只有建立起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制度,才能最終實現人民的幸福、解放、民主和自由,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同時,也強調社會主義要吸收和借鑒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在內的人類文明成果。而民主社會主義從最初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作為目標,逐步發展為僅僅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追求,進而把社會主義從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選項中排除出去,最後認為資本主義已經無可取代。它以資本主義“病床邊的醫生和護士”自居,把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完全局限在資本主義的框框里,即使成了執政黨、參政黨,也僅限於在資產階級制度條件下管理社會。
由此可見,民主社會主義既非純粹的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因為它繼承了社會主義的一些價值目標;也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因為它不堅持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不承認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區別
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探索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都有著本質區別。
在指導思想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決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成為推動中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思想先導。
在政治建設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尊重和保障人權,決不搞西方的多黨制和三權分立。
在經濟建設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兩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堅持和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運行。
在文化建設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建設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在社會建設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努力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貫穿於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既立足於國情,又適應時代,是一條把強國與富民相結合的道路,是中國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振興中國。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既深刻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又充分吸收和借鑒了人類文明包括民主社會主義的優秀成果。但是這種吸收和借鑒,決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會主義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會保障、促進社會公平、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方面所積累的經驗,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這決不是說我們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會主義道路。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民主社會主義並不一定適合中國國情。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