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
愛爾蘭劇作家
蕭伯納,全名喬治·伯納德·蕭(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愛爾蘭劇作家。1856年7月26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
1885年開始寫作,《鰥夫的房產》是第一齣戲,與評論家威廉·阿徹合作,他提供的結構。1892年正式開始創作劇本,第一個戲劇集《不愉快的戲劇集》,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有《Fanny的遊戲》《皮格馬利翁》等。
1950年11月2日在赫特福德郡埃奧特聖勞倫斯寓所因病逝世,終年94歲。
大事件
1856-07-26
出生
1856年7月26日生於愛爾蘭都柏林。
1885
《鰥夫的房產》是第一齣戲
1885年開始寫作,《鰥夫的房產》是第一齣戲,與評論家威廉·阿徹合作,他提供的結構。
1892
正式開始創作劇本
1892年正式開始創作劇本,第一個戲劇集《不愉快的戲劇集》。
1896
完成《難以預料》一劇
1896年完成《難以預料》一劇,觸及資產階級家庭的瓦解問題。
1917
寫出《傷心之家》
1917年寫出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知識分子絕望情緒的劇本《傷心之家》。
1925
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44
《政治指南》發表
1944年政論書籍《政治指南》發表,最後一部作品。
1950-11-02
逝世
1950年11月2日在赫特福德郡埃奧特聖勞倫斯寓所因病逝世,終年94歲。
蕭伯納生活照
年幼時,研究音樂理論的萬達里爾李與他們合租了一幢房子。受這位研究音樂的鄰居影響,迷戀上了音樂,13歲時,就能用口哨吹出許多優秀歌劇的片段。因家境困難而輟學。
都柏林美以美教會中學畢業。
1936年照片
1871年到一家房地產公司當抄寫員,后又充任會計。
先在愛迪生電話公司外務部找到一份差事,可是不久這家公司倒閉了,
介紹到《大黃蜂》報撰寫音樂評論,可不久這份報刊也停刊了。
1876~1898年在倫敦從事新聞工作,在《明星報》《星期六評論》上寫了很多關於音樂和戲劇的評論文章。
運動中的蕭伯納
1879年第一部小說《未成熟》遭到卡普曼荷爾書局審稿人的拒絕。
1884年改良主義的費邊社成立,參加該社,並成為該組織者之一。發表長篇小說《業餘社會主義者》,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
1885年加入審查人員的《波邁憲報》。在其它期刊,包括《戲劇評論》(1885-1886年)、《角》(1885-1886年)、《Pall購物中心公報》(1885-1888年),署名是“金紫荊星章”。同年開始寫長篇小說《凱雪爾·拜倫的職業》和《不合理的姻緣》。開始和威廉·阿傑爾合作從事戲劇創作。因沒有取得協調一致,劇本最後擱淺。
1888年革命導師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邀他參加易卜生名劇《玩偶之家》的業餘演出。
1891年發表關於易卜生戲劇創作的評論《易卜生主義的精華》。
1892年正式開始創作劇本,第一個戲劇集《不愉快的戲劇集》,其中包括《鰥夫的財產》《華倫夫人的職業》《盪子》三個劇本;第二個戲劇集包含有《武器與人》等4部劇本;第三個戲劇集《為清教徒而寫的戲劇集》包含《魔鬼的門徒》等3個劇本。戲劇果真改變了19世紀末英國舞台的陰霾狀況,也成為了戲劇界的革新家,掀開了英國戲劇史的新一頁。
1893年發表關於婦女問題的劇本《盪子》(又譯《好逑者》)。
1894年發表由《鰥夫的房產》《盪子》《華倫夫人的職業》三劇編第一個戲劇集《不愉快的戲劇集》還發表了《武器與人》。
從1895年到1898年朋友弗蘭克·哈里斯的《星期六評論》中,出色地指出維多利亞劇院舞台的現實和虛偽,被認為是戲劇評論家。
1897年《康蒂坦》和《魔鬼的門徒》兩劇發表。《康蒂坦》《武器與人》《風雲人物》《難以預料》四劇組成的第二個戲劇集《愉快的戲劇集》。《魔鬼的門徒》和《布拉斯龐德上尉的轉變》《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三劇組成第三戲劇集《為清教徒寫的三劇本集》,表達了作者對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的憤慨。
20世紀初,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的洪深就深受蕭伯納戲劇的影響。
在1900年和1914年在英國出版的《美國藝術家之間的愛》,但它是寫於1881年。
1900年發表《布拉斯龐德上尉的轉變》。
1892年完成《鰥夫的房產》,獨自發揮而沒有合作。
1903年發表闡述自然哲學思想的第一部作品《人與超人——喜劇與哲學》。
1907年發表歷史劇《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
從1904年到1907年戲劇在倫敦首演在法院劇院,有《哈雷威巴克》和《JEVedrenne》。第一次他的新戲到法院劇院上演的是《英國佬的另一個島》(1904年)。
1908年發表關於家庭和婚姻問題的劇本《結婚》。
20世紀10年代是一個成熟的劇作家。
1910年《貴賤聯姻》《芳妮的第一個劇本》發表。
1911年發表《Fanny的遊戲》。
1912年發表《皮格馬利翁》。
工作被證明是非常受歡迎的,其中包括在弗朗茨·萊哈爾輕歌劇的基礎上改編的《皮格馬利翁》。部分戲劇形成的音樂劇的基礎后,他最為著名的音樂劇《我公平的夫人》,被正式改編成電影劇本的電影版《窈窕淑女》。
1914年發表論文《戰爭常識談》,表明自己對戰爭的觀點。
1917年寫出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知識分子絕望情緒的劇本《傷心之家》。
1921年完成《回到瑪土撒拉》。
138年發表《日內瓦》;同年在英國共產黨理論刊物《勞運月刊》的創刊號上,發表了論文《無產階級專政》。
1923年發表《聖女貞德》,這被普遍認為是一個更好的作品,比《瑪土撒拉》。
1929年發表《蘋果車》很可能是他這個時代最青睞的工作。
1933年發表《在岩石上》。
1935年發表《萬花》。
1938年發表《日內瓦》被視為標誌的下降。最後一個顯著的發揮,在《好國王查爾斯·金日》,根據“聖約翰Ervine”改編。
1932年發表劇本《真相畢露》。
1934年發表《黑女求神記》。
1936年發表劇作《意外島上的傻子》《女百萬富豪》《日內瓦》《好國王查理第二治下的黃金時代》。
1944年政論書籍《政治指南》發表。
1896年結婚。
1950年11月2日在赫特福德郡埃奧特聖勞倫斯寓所因病逝世,終年94歲。
中文名 | 英文名 | 年份 |
《卡希爾·拜倫的職業》 | Cashel Byron's Profession | 1886年 |
《念珠菌》 | Candida | 1894年 |
《武器和人》 | Arms and the Man | 1894年 |
《鰥夫的房產》 | Widowers' Houses | 1892年 |
《你永遠無法告訴》 | You Never Can Tell | 1897年 |
《聖女貞德》 | Saint Joan | 1923年 |
《賣花女》(《皮格馬利翁》) | Pygmalion | 1912年 |
《魔鬼的門徒》 | The Devil's Disciple | 1896年 |
《人與超人》 | Man and Superman | 1903年 |
《傷心之家》 | Heartbreak House | 1919年 |
《華倫夫人的職業》 | Mrs.Warren's Profession | 1893年 |
《巴巴拉少校》 | Major Barbara | 1905年 |
《蘋果車》 | The Apple Cart | 1929年 |
《醫生的兩難選擇》 | The Doctor's Dilemma | 1906年 |
《長生》(《千歲人》) | Back to Methuselah | 1921年 |
《凱撒和克婁巴特拉》 | Caesar and Cleopatra | 1898年 |
戲劇最突出的思想特點是,緊密結合現實政治鬥爭,敢於觸及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把剝削階級的醜惡嘴臉暴露在公眾面前。在藝術手法上,他善於通過人物對話和思想感情交鋒來表現性格衝突和主思想。戲劇性語言尖銳潑辣,充滿機智,妙語警名脫口而出。
人文主義
蕭伯納的小說大多創作完成於壟斷資本主義初期,對於無產階級的同情支持以及對於資產階級的蔑視鞭答也構成了其對於人文主義批判精神在文學作品上的又一呈現特色。
在完成對於所處時代的不同階層群體的人性展示以及種種社會現狀的集中揭露之後,蕭伯納也在積極尋求以文學探索的途徑形式來歸納契合針對的解決舉措,繼而完成其對於人文主義批判精神的社會化實踐。這也使得冷靜客觀地評判既有現狀、科學地謀求社會階層群體多元共處成為了蕭伯納對於人文主義批判精神的踐行診釋與改良呈現。蕭伯納中期以後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品都普遍帶有強烈鮮明的社會主義政治取向,並運用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科學多元地探索嘗試。
語言
蕭伯納的戲劇語言極為精粹,往往蘊含著生活真諦。蕭還常常旁徵博引,化用經典。
有時,一語雙關,使作品詼諧幽默,妙趣橫生,增強諷刺效果。
音樂性
蕭伯納的音樂批評,從簡短的話語到完美雜文,頌揚了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的工作。瓦格納工作25年寫成明鏡環德尼伯龍根,一個巨大的由四部分組成的音樂戲劇,題材來自日爾曼神話的神,巨人,矮人和萊茵河的少女。蕭伯納認為這是一個天才的工作,並審查了各個細節。除了音樂,他認為這是一部社會工人帶動“無形的飢餓鞭子”,從他們富裕的主人手中追求自由的寓言。
蕭伯納具有深厚的音樂素養。他對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瓦格納等音樂大師的作品爛熟於心。他一度是倫敦最出色的音樂評論家,發表過很多關於音樂批評的論文。他在八十歲時寫道:“音樂,一直都是我生命和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把音樂才華融入了戲劇創作,使之成為一種令人難忘、富麗而又生機勃勃的完美藝術。除了視覺上的表演,蕭非常重視戲劇的聽覺效果,賦予作品以聽覺上的美感。他曾經鼓勵許多年輕演員去理解重音、抑揚及節奏。蕭的語言有很強的音樂感,愛拉提琴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蕭的劇本里的一個字像莫扎特音樂里的一個音符。不少評論家認為蕭伯納是用寫歌劇的手法去寫劇本的,他的劇本中的場面安排很像是一系列的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的交替繼續。蕭伯納在歌劇式的道白、戲劇性的對話中,通過人物聲調的高低起伏、速度的快慢緩急來表達變化的情緒,從而帶給人們獨特的、優美的聽覺感受。
本質元素,即通過討論的應用,把傳統的佳構劇轉變成觀念劇,使戲劇從外部情節的衝突,轉變為思想和觀點的衝突。
結構
為使討論充分展開,蕭伯納在戲劇結構上進行了重大創新,即採用辯證法的正題—反題—合題三段論模式。作為費邊社會主義者的蕭伯納,從黑格爾、馬克思等先哲那裡吸收了辯證法思想,將其應用於戲劇結構中,繪聲繪色地展現了思想交鋒和發展的過程,使討論貫穿全劇始終。
人物思想
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
蕭伯納偏愛實踐,肯定現實主義者,而對理想主義者取負面評價,不相信任何形式的理想主義。他曾經尖銳地指出:“由於人們的道德理想和宗教理想可能會導致人們做一些反常的、惡意的甚至是謀財害命的事,這種理想可能比嫉妒和野心的危害更大。事實上,反映在社會制度和宗教條文里的理想的絕對力量常常使一些惡棍用一些美德的借口自欺欺人。”結果就是“這些惡人可以以理想的名義犯罪,這種理想如同地獄一般讓人無法忍受”。他還認為,一切理想都是幻覺,是偶像崇拜,因而是虛假的。理想主義者信靠和追隨虛假的理想,將其絕對化,製造出一種自欺欺人的神話,掩飾或拒絕面對生活的真相。在蕭伯納看來,具有“自由意志”的現實主義者是制衡理想主義的重要力量,他敢於揭露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能超越傳統和世俗,對事物的判斷更能抓住實質。
基於上述界定和價值判斷,蕭伯納認定,易卜生是一位堅定的現實主義者,是理想主義不遺餘力的反對者。他在易卜生戲劇中發現了一條批判理想主義者的主題線索:理想主義者死守理想,不敢面對真相,最後成為悲劇人物;一些理想主義者從現實真相中受到教育,幡然醒悟,丟棄了虛假的理想;而現實主義者勇於打破理想幻覺,揭露真相,喚醒民眾。蕭伯納在《易卜生主義的精華》中,以易卜生的作品為例,對此進行了充分論述。他認為《群鬼》是以阿爾文太太的悲劇警示固守理想主義夢境、不敢正視現實的後果。《布朗德》中的牧師布朗德是一個狂熱的理想主義者,他“投身於理想,渴望不斷從一個高度到另一個高度,最後越來越陷入謀殺者的冷酷,不能自拔。”《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她從現實中受到教育,走出了理想主義泥潭,去尋找真正的自我。《人民公敵》中的斯多克芒醫生是一個卓越的現實主義者,他甘冒成為小城“公敵”的危險,勇於揭露浴場被污染的真相。但這其中一定有人能看出蕭伯納的誤讀之處。事實上,易卜生戲劇中的正面主人公都是理想主義者。易卜生提倡一種“真正的自我主義”,認為“要對社會有益,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也就是要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按照個人的獨立意志而生活,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以自身精神力量的強旺為社會造福。
進入20世紀,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終結,整個歐洲動蕩不安,西方文明陷入危機之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蕭伯納對理想主義者的批判有了重大變化:他為理想主義者設置的活動場域更加廣闊,除了當下的英國社會,蕭伯納還打破時空界限、超越現實邏輯,將人物放置到異域、歷史、遠古、未來、天堂、地獄中,從婚姻生殖、民族、政治、戰爭等人類存在的最基本層面,揭露虛假理想主義危害的普遍性和嚴重性。蕭伯納把理想主義看成是人性的弱點,是人在軟弱無助時的本能表現。現實往往是殘酷無情的,人不敢正視它,就創造出各種意識形態神話,來美化現實,以逃避或忍受現實帶來的痛苦。對人而言,最大的恐懼莫過於死亡,人承受不了這種恐懼,就安慰自己說,死亡是能被討好的,甚至是可以避免的,於是就給死亡戴上不朽的面具。這個面具就是我們所稱的“理想”。人們會說,有理想,生活才有意義,於是他就成了理想主義者,也就被形形色色的“理想”所禁錮,成為“理想”牢獄中的囚徒。而不同“理想”的矛盾,甚至會引發民族、國家間的戰爭。《人與超人》中的阮士登是婚戀道德理想主義者,《巴巴拉少校》中的巴巴拉是宗教理想主義者,《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的杜依爾是愛爾蘭民族理想主義者,《傷心之家》中的赫克托、曼根、倫得爾、赫什白太太、瑪志尼等,都生活在各自的虛幻理想中,《蘋果車》中的首相和內閣大臣們是民主政治的理想主義者。這些人物由於被各種理想所蒙蔽,或陷入固念和偏執,或精神疲軟、意志力缺乏。
蕭伯納在其戲劇中批判理想主義者的同時,還在積極塑造著變革社會、提升文明、進化人類的力量。早期戲劇中,這種力量主要體現在現實主義者身上。如《鰥夫的房產》中的商人薩托利阿斯,《華倫夫人的職業》中的才女薇薇,《康蒂妲》中的詩人馬克本,他們都敢於面對社會真相,有批判精神和實踐能力。進入20世紀之後,蕭伯納加強了對現實主義者的人格建構,賦予其超人內涵和更加豐富的形態。蕭伯納超人思想的核心是“創造進化論”,其實是達爾文進化論,尼采、叔本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和費邊社會主義思想的綜合體。蕭伯納相信有一種推動人類進化的力量,這種力量叫“生命力”,正是它推動著生命進程不斷進化完善。具有充盈飽滿生命力的人,才是完美的人,也就是超人。蕭伯納20世紀戲劇中的超人形象,既有現實中的人,如安德謝夫(《巴巴拉少校》)、博饒本(《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也有歷史人物,如貞德(《聖女貞德》),還有完成了創造進化論中的新人類“千歲人”(《千歲人》)。蕭伯納認為,只有這樣的超人,才能幫助“迷失在漫無目標的道德中、漂浮在自己編織的各種愚蠢的幻覺中”的理想主義者擺脫迷思,為人類掌舵引航,創建完美的社會。
政治觀
雖然,蕭伯納並未完全排斥暴力革命的可能性,說過“工人階級的武裝組織和普遍起義仍不失為一個唯一的、最後可能採取的另一個辦法”這樣的話,但他的思想的主流仍與其它費邊主義者一樣,主張妥協和改良,反對激烈的暴力革命。他認為,1848—1871年的社會主義者暴政孕育於自由主義,這源於他們突變主義的共同概念,也正是這種突變主義的信念釀成了巴黎公社的失敗。在他看來,採取暴力革命手段,會促使反動當局加緊鎮壓。“暴力同樣是混亂的產婆,而混亂卻又是戒嚴令的產婆。”所以,蕭伯納贊成漸進的和平革命,認為只有這種變革才符合英國的民族特性和長期以來的政治環境;而要實現這一變革的可行途徑就是通過實現普選、廢除上議院、規定競選費用由公眾負擔等手段來擴大參政權。
蕭伯納主張把土地和資本從個人和階級的手中轉移為社會所有,這在他看來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首要問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求一個真正能進行管理的廉潔和高效的政府。在政治體制上,蕭伯納反對中央集權,主張建立有效能的地方自治結構。
英國是最早產生政黨和實行兩黨制的國家,政黨制度已經成為英國政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滲透進了國家的立法和行政兩個方面。然而,蕭伯納認為這種制度已經阻礙了政治生活的發展。首先,政黨制度不可避免地將一個代議團體劃分為保守、進步兩方,他們為國家事務的領導權而進行可能根本毫無意義的爭論。因為,在這一體制下,反對黨的任務就是進行反對,以至於無人反對的提案也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得不到及時處理。所以,蕭伯納認為政黨制度毀壞了政府的素質,使歷屆政府成為朋黨式的和不均衡的機構。
蕭伯納於1884年參加了費邊社,主張用漸進、點滴的改良來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他是英國著名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政論家、費邊社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蕭伯納在費邊社當了27年的執行委員,1906年至1907年期間是該社的社長。他是許多費邊社小冊子和早期歷史性文件的執筆者,其中以《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等為代表作,收進了由他本人主編的《費邊社會主義論文集》,他也因主編過這本經典性文獻而聞名遐邇。此外他還著有《關於費邊社政策的報告》《費邊主義》《無政府主義的不可能性》《百萬富翁的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常識》等。這些論文都被看作是費邊社的重要文件,渲染著費邊社會主義的色彩。費邊社的領袖們幫助成立了英國工黨,費邊社也一直是英國工黨的理論庫。至今,費邊社會主義者仍然活躍在英國的政治舞台上。
藝術觀
蕭伯納的文學始於小說創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戲劇,他一共創作了52部劇本。
在藝術上,蕭伯納接受易卜生影響,主張寫社會問題,反對奧斯卡·王爾德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主張。蕭伯納將自己劃歸於易卜生流派。他主張擯棄以羅曼蒂克、尖銳情景和血淋淋的結局來構築情節的舊式悲劇,堅決反對以巧合、誤會和離奇的情節耗盡觀眾注意力的所謂“佳構劇”,提倡劇本的任務是引起觀眾的思考,情景必須是生活化的。他曾明確提出,戲劇是“思想的工廠,良心的提示者,社會行為的說明人,驅逐絕望和沉悶的武器,歌頌人類上進的廟堂”。
愛情觀
蕭伯納說過:“此時此刻在地球上,約有兩萬個人適合當你的人生伴侶,就看你先遇到哪一個。如果在第二個理想伴侶出現之前,你已經跟前一個人發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賴的深層關係,那後者就會變成你的好朋友。但是若你跟前一人沒有培養出深層關係,感情就容易動搖、變心,直到你與這些理想伴侶候選人的其中一位擁有穩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開始,漂泊的結束。”
蕭伯納故居
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把這筆約合8000英鎊的獎金捐作創立英國瑞典文學基金會之用。
1931年訪問蘇聯。
1933年訪問中國,2月17日到達上海。與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會面,與高爾基和魯迅結下誠摯的友誼。
蕭伯納是西歐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之一,是現代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批評家,是18世紀以來英國最重要的散文作家,現代最優秀的戲劇評論家,音樂評論家,政治、經濟、社會學等方面的卓越的演說家和論文作家。在他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除了5部長篇小說和大量評論文章外,一共創作了52個劇本。其中《賣花女》在1964年改編成電影《窈窕淑女》,當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音樂等八座小金人。他於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戲劇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並且跨越時間的長河,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蕭伯納的文學作品包含囊括了人文理念之下的不同人性展示、時代現狀揭露以及社會改良思考,具有強烈鮮明的批判精神,對於文學藝術的拓展革新以及社會意識的引導改良都具備積極務實的價值效用。國外學界公認,無論是在劇作思想藝術的豐富多樣上,還是在對英國乃至於歐美戲劇發展的持久影響上,都是莎士比亞以後最重要的劇作家。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先後成立了蕭伯納學會。據美國蕭伯納學會統計,世界各國研究蕭伯納的書籍和文章數量之多僅次於莎士比亞。蕭伯納的大部分戲劇作品已進入經典劇目之列,至今仍佔據著世界舞台,具有持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精妙優美的戲劇語言、複雜多變的藝術樣式,是“蕭伯納式”戲劇的獨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