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邊社

費邊社

費邊社,是二十世紀初英國的一個工人社會主義派別,其傳統重在務實的社會建設,倡導建立互助互愛的社會服務。儘管費邊社本身並未創建一套完整的社會福利理論,但是在他們的社會實踐中,明顯地貫穿著期望通過社會各階層的平等,包括平等的財產、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的分配而至自由,由實踐平等和自由的理念達至社會合作和互愛的人際關係的理念。這是英國工人群眾對福利國家制度最早、最直接的要求。

誕生


1931年由牛津大學教授、費邊社活動家G.D.H.科爾發起,成立新費邊研究社。1939年該社與處於停頓狀態的費邊社合併為新費邊社,科爾為領導人。40年代初,該社成立殖民地局和國際局。1963年兩局合併,主要研究殖民地問題和國際問題。
費邊社始終是個規模不大的社會改良主義研究和宣傳團體,社員通常只有幾百人,1947年一度有社員8000人,地方分社120多個。從40年代末開始急劇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費邊社會主義逐漸成為工黨的理論和政策基礎。費邊社人數雖少,但影響較大。下院的工黨議員以及許多工黨領導人都是費邊社成員。1952年費邊社出版《新費邊論文集》,試圖在新形勢下為社會改良主義指出道路。費邊社編有《費邊新聞》、《費邊季刊》等定期刊物。

思想理論


費邊社會徽
費邊社會徽
費邊社的思想理論體系,直到19世紀80年代末期它才逐步形成。1889年出版的由蕭伯納主編的《費邊社會主義論文集》第一次集中表達費邊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社會主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種變革只能通過群眾心理緩慢地、逐漸地向著新的原則的轉變,社會改革才能一點一滴地實現。費邊社要求一切重大的社會根本改革,必須是民主主義的、合乎道德的、符合憲法的、和平的變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可以而且正在通過點滴改革逐步向社會主義演進,社會主義者的任務是設法把自己的思想“滲入”到各政黨和各社會階層中去,特別是影響那些起關鍵作用的政治家、公職人員、工會領袖等等,使其確信改革的必要性。費邊社認為由資本主義演進到社會主義,在政治上是實行普選制和議會制度;在經濟上就是實現市政社會主義和組織合作社。市政社會主義是費邊社的重要政策主張,認為只要擴大市政當局對煤氣工業、電力工業、自來水工業和其他公用事業的所有權,加強政府對私人企業的管理就是實行社會主義。

政治主張


費邊社宣稱自己是社會主義團體,承認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們從斯賓塞庸俗進化論的“社會有機體論”出發,把歷史發展看成是類似於自然界純粹進化的過程,從而否認飛躍、質變和漸進過程的中斷,並由此公開聲稱他們所信仰的費邊主義的特點之一就是“自覺的漸進主義”,同時還明確表示,在“並非經過災難導致社會主義”問題上,費邊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之間存在著嚴重分歧。
費邊社代表人物H·G·威爾斯
費邊社代表人物H·G·威爾斯
對此,其代表人物悉尼·韋伯曾經做過系統的闡述。他認為,從一個舊社會到一個新社會,只不過是一個迂緩的演化過程,“在歷史上還找不到烏托邦式的和革命的突變例子”。18世紀封建貴族制度的崩潰,在他眼裡也並非革命所致,而是工業革命的結果。隨著社會的自然進化,政治權力和政治組織將逐漸被使用於工業,社會公共設施將逐漸增加,私人剝削範圍將逐漸縮小,這樣社會主義就無需進行推翻現存制度的 社會革命,而在資本主義內部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正所謂“在現行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基地上建立社會主義大廈”。因此,韋伯斷言,“哲學家們現在不再去尋找什麼別的東西,他們所尋求的乃是從舊制度逐漸進化到新制度,並且認為在這種進化過程當中,任何時候都無需破壞整個社會組織的連續性或者把整個社會組織突然地加以改變。”為此,他還具體提出了社會改造的四大原則:(一)民主主義的變革。(二)漸進的變革。(三)合乎道德的變革。(四)合乎憲法的與和平的變革。與韋伯相呼應,肖伯納也以他那特有的文風撰寫了一句名言:“暴力同樣是混亂的產婆,而混亂卻又是戒嚴的產婆。”總之,費邊社堅信只有循序漸進才是社會變遷的常態和社會進化的正軌,倘若採用突然的、變態的手段去改革社會,則肯定會使社會本身受到損害大傷元氣。
對費邊社所宣揚的這種社會改良主義,早在1890年,恩格斯就一針見血地指出費邊社會主義是“有教養”的資產者的幻想,其實質是企圖“使資產者皈依社會主義,從而用和平的和立憲的辦法來實行社會主義”;1893年,恩格斯又針對費邊主義的所謂“滲透政策”精闢指出,“害怕革命,這就是他們的基本原則”。列寧也多次批判了費邊主義的這種“市儈反動空想”,並且尖銳指出:“最完整地體現了機會主義和自由主義工人政策的,毫無疑問就是‘費邊社’”。

成員身份


費邊社的基本成員,是以“資產階級和知識界的人為主”,大都是一些學者、律師、新聞記者、文官、證券經紀人等高級知識分子或職員,其中最著名的有喬治·肖伯納、悉尼·韋伯、悉尼·奧利維爾和格雷厄姆·華萊士等“四巨頭”,這一狀況從該社成立以來,幾十年沒有什麼改變。這種對成員文化素質的高要求加上入社資格的嚴格審查,使得費邊社歷來人數都較少,即使在二戰後免除了一切入社手續,社員總數也不過僅有八千多人。

規則規定


費邊社的規則明確規定,它的活動是通過召集大會、演講、討論小組、會議和暑期學校,通過促進對於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問題的研究,通過出版書籍、小冊子和刊物以及任何其它適當的方法來推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公共教育。
他們宣稱,“我們純粹只是一個教育團體,我們不想成為一個政黨,我們應該繼續灌輸思想的政策,使每一階級、每一個人受到我們的影響。”這就註定了其活動必然是在濃厚的研究氛圍中進行的。由1889年蕭伯納主編《費邊論叢》肇其端,“四巨頭”與其他社員出版了數不勝數的小冊子來宣傳費邊主義,並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財力。

費邊主義


費邊主義(Fabianism),又稱為費邊社會主義(Fabian Socialism),為英國費邊社(Fabian Society)所倡導的一種民主社會主義學派。
費邊主義者的基本信念認為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實現,是一個漸進而必然的轉變過程。他們看到英國民主憲政的擴展以及勞工組織的發達,足以促成必要的社會改革,因此排斥馬克思階級鬥爭及激烈革命的觀點,主張研究社會實況,以民主漸進溫和的手段,透過選舉投票來解決問題。企圖以國家做為推動改革的工具,主張廢止土地私有制、工業國有化,以及實現各種社會福利。費邊主義者參與協助英國工黨(The Labour Party)的成立,並成為工黨中頗具影響力的會員,但其重要的貢獻,實在於透過各種活動,包括學術的研究出版、演講、座談會以及暑期學校的舉辦,向社會大眾進行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與傳播,喚起社會良知,鼓吹改革措施,因而對於教師、公務員、工會領袖、國會議員等等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用。1889年起陸續出版的費邊社會主義論文集(Fabian Essays in Soci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