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縣
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
西和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端,因古西和州而得縣名。西漢時於洛峪(今洛峪鎮)置武都郡,兩晉時為仇池國,北魏於洛峪置南秦州,西魏時改稱成州,后經多次變革,南宋時改岷州為西和州,明洪武年間西和州降州為縣。西和縣下轄16鎮、4鄉,幅員面積1861平方公里,總人口43.7633萬人(2015年)。
西和縣地處西秦嶺南側、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屬暖溫帶半濕潤性氣候,氣候濕潤,四季分明。西和縣素有“寶貝的復新地帶”之稱,自然資源主要有以銻礦、鉛鋅礦為代表的礦產資源和以半夏、花椒為代表的植物資源。先後被評為“中國半夏之鄉”和“中國乞巧文化之鄉”。有晚霞湖、仇池山、伏羲崖等旅遊景點。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20年11月21日上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布西和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據《元一統志》,因宋、金講和而命名為和縣。又因與安徽的和縣重名,故加西字。
西和縣
先秦時期,西和縣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動區域,先後為西丘、西垂、西縣所轄,是秦人養馬發跡之地;縣境南部為氐羌所居。
秦漢時期,北部為西縣所轄,南部為武都郡所轄。
漢末時,白馬氐族重聚仇池。
魏晉南北朝時期,白馬氐族以仇池山為中心建立地方割據政權“仇池國”,前後達358年之久,行政區劃也因戰爭頻繁而變化多端。
仇池山
北宋,置長道縣,並改為岷州所轄。
南宋時期,關隴一帶為宋金鏖戰的前沿,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於長道縣白石鎮(今縣城北部)。1142年,宋金議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顏旻的名諱,遂將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將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區別,故名西和州。此後政局域界歷經變遷,但西和之名仍沿用。
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為縣,移治於今城;崇禎九年(1636年)因戰禍移治上城(西峪鄉上坪村)。
晚霞湖
中華民國,改鞏昌階道為隴南道,轄西和等縣,旋改渭州道,治天水;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制,西和屬天水專區。解放前,西和、禮縣部分地區先後交錯划治。
解放后,西和先屬武都專區,1956年改屬天水專區。1958年9月,西和、禮縣合併為西禮縣。1961年恢復原西和建制。1985年改屬隴南地區,即今隴南市。
雲華山
2020年11月21日上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布西和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西和縣地處西秦嶺南側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屬梁峁溝壑區,地表起伏平緩,土質肥沃,東南屬嶺南山林區,峰巒疊障,山嶺陡峻。境內平均海拔1692米。
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4℃,平均無霜期183天,平均日照期為1842小時,年均降水量為533毫米。
西和縣境內有西漢水、漾水河等有大小河流8條,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
西和縣境內主要為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有大小河流8條,地下水資源約1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西和縣境內有亞熱帶、溫帶、寒帶樹木1000多種。截止2008年,西和縣森林覆蓋率41%,面積為1100萬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經濟作物有白雲豆、胡麻、菜籽等,中藥材以半夏、紅芪、黨參、大黃、當歸、柴胡、西貝母為主的約1000多種,種植面積5.4萬畝;薇菜、蕨菜、木籠頭等食用藥用菌和山珍野菜100多種。
截止2018年3月,西和縣轄16個鎮、4個鄉,
鎮:
序號 | 名稱 |
1 | 漢源鎮 |
2 | 長道鎮 |
3 | 何壩鎮 |
4 | 姜席鎮 |
5 | 石峽鎮 |
6 | 洛峪鎮 |
7 | 馬元鎮 |
8 | 大橋鎮 |
9 | 西峪鎮 |
10 | 十里鎮 |
11 | 石堡鎮 |
12 | 興隆鎮 |
13 | 蘇合鎮 |
14 | 稍峪鎮 |
15 | 盧河鎮 |
16 | 西高山鎮 |
鄉:
序號 | 名稱 |
1 | 曬經鄉 |
2 | 蒿林鄉 |
3 | 太石河鄉 |
4 | 六巷鄉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和縣常住總人口36.5662萬人。
2014年末,西和全縣總人口42.84萬人,出生率13.08‰,死亡率6.81‰,人口自然增長率6.27‰。常住人口42.1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9萬人,城鎮化率為25.26%。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和縣常住人口為40.59萬人。
西和城市廣場——伏羲雕像
2011年,西和縣生產總值19.12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1.86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為26.36:25.46:48.18。
2012年,西和縣生產總值為23.56億元,同比2011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50.03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46.5%;大口徑財政收入2.61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3.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0.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6元,同比2011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00元,2011年增長41.3%。
2013年,西和縣全生產總值為27.27億元,比2012年增長14.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億元,比2012年增長6.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19億元,比2012年增長22.4%,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2.47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69.21億元,比2012年增長40.4%;大口徑財政收入為3.25億元,比2012年增長25.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67億元,比2012年增長19.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5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98元,比2012年增長39.9%,城鄉差距較大。
2014年,西和縣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7.54億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28億元,全年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4.6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042.9元和3667.8元。
2020年11月21日上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布,西和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西和縣總面積1861平方公里,耕地60.21萬畝。
2012年,西和全縣農作物總面積91.33萬畝,產量27.14萬噸,糧食、主要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畜禽飼養量達到99.6萬頭(只),牛存欄1.31萬頭、羊存欄2.81萬隻、生豬存欄6.56萬頭、雞存欄42.73萬隻,牛出欄0.82萬頭、羊出欄1.21萬隻、生豬出欄8萬頭、雞出欄36.28萬隻,肉蛋奶產量達到10900噸;養殖水面2600畝,水產品產量達到47.6噸;農機總動力達到19.6萬千瓦。農村經濟方面,2012年完成新增土地流轉面積9000畝。全縣農產品加工率25%;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共106個。
2014年,西和縣糧食種植面積為68.34萬畝,油料種植面積4.54萬畝,蔬菜種植面積6.4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9.57萬噸,其中:夏糧4.72萬噸,秋糧14.85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達0.85萬噸,藥材產量達到0.66萬噸,水產品產量51噸。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9.7萬畝,水平梯田總面積40.67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1.84萬千瓦。
西和縣工業有水泥、化工、農機、食品加工等,有鉛、鋅、銻等礦藏。
201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56億元,比上年增長45.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15億元,比上年增長68%;產品銷售收入3.58億元,同比增長37.6%,實現利潤1933萬元,同比增長3.5倍,實現稅金2957萬元,同比增長6.5%。生產銻錠1631噸,同比下降5.8%;電力供應量1387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3.1%;水泥19500噸,同比下降56.7%,鉛精礦含鉛量7315噸,同比增長44.9%;鋅精礦含鋅量32209噸,比上年增長55%。
2013年,西和縣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19億元,新增規模以上企業3戶、民營企業41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4億元,比2012年增長25.4%。完成了5個污染源廢水治理工程。成立石堡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管委會。
2010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274.54萬元,比2009年增長18.8%,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365萬元,比2009年下降16.8%;郵政業務總量796.54萬元,比2009年增長48.6%;移動業務總量5487萬元,比2009年增長18%;聯通業務總量1629萬元,比2009年增長6.6%。2010全年接待旅遊人數24萬人次,比2009年增長37.8%。旅遊綜合收入4817萬元,增長66.1%。
2012年,西和縣年接待遊客24萬人,創旅遊綜合收入4817萬元。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家電下鄉”,新建改造鄉村農家店185家,覆蓋了全縣95%的鄉鎮和48%的行政村;銷售家電下鄉產品5049台(部),落實家電下鄉補貼資金107.6萬元;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41.9億元,貸款餘額達到13.5億元。
2013年,西和縣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2.4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2%。2013年全縣共接待遊客52.5萬人,創旅遊綜合收入2.5億元。
乞巧文化
西和乞巧節
西和“乞巧節”又稱“巧娘娘節”,是指農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獨由女性歡度祈福的節日。西和縣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即七仙女。據考證《史記·秦本紀》:“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而聞名,傳於後代。織女的傳說同周人始祖中發明了牛耕的叔均傳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經濟結構反映的牛郎織女的傳說。隨著西和禮縣交界處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說明秦人發祥於西、禮二縣一帶,因此“乞巧”風俗是秦人古老遺風。
西和乞巧節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西和乞巧節啟動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期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與婦女發展國際論壇於2014年8月1日在北京舉辦。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西和最主要物產有:半夏(西和有“半夏之鄉"之稱)、花椒(唐朝時為貢品)、西和麻紙等。
西和四中
2014年末,學校總數327所,教職工4293人。其中,專任教師4033人。在校學生數72207人,其中:小學在校生32257人,初中生20227人,高中生7494人,中等職業學校2518人,幼兒園567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8%,適齡初中入學率99.7%。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合格率分別為99.6%、98.4%、91.4%。高考二本以上上線556人。
2010年,西和縣共投入科技資金68萬元。其中,科技三項費用20萬元,新上科技項目10項,實施項目10項,取得成果10項;舉辦科技培訓班60期,培訓人數76000人次;專利申請量6件,授權1件,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250萬元。
截止2014年,西和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46個,全年演出930場,觀眾達15萬人次;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文化古迹23處,其中:省級4處、市級2處;文物藏量1793件,其中:一級文物14件。
2010年末,西和縣有醫院2個,衛生院23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防控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醫院、衛生院擁有病床位860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691人,鄉鎮衛生院擁有病床位449張,衛生技術人員289人。
2014年末,全縣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個,其中縣級以上綜合醫院1個、中醫院1個、疾病防控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鄉鎮衛生院20個。擁有病床位673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88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5人。
截止2010年,西和縣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7.6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量1794件;檔案館1個。
截止2011年,西和縣公路總里程達1234公里。330千伏和110千伏變電所各1座。沼氣池1.9萬座,梯田6.4萬畝,開發土地0.6萬畝,安全人飲工程41處。
簡介 | 圖片 | |
仇池山 | 仇池山位於西和縣城南50公里處,地處大橋鄉南部,海拔1793米,相對高度791米,西漢水由西北繞山腳南下,洛峪河從東南沿山麓西來匯入西漢水,二水匯流山下,形成三面環水,一面銜山的天險勝地。這裡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神話傳說中刑天葬首的地方,氐人的發祥地,仇池國的故土。海內有89部點擊文獻有對仇池山的記載。 | 西和縣 |
晚霞湖 | 晚霞湖位於西和縣城以西5公里處的姜席鎮境內。為隴南市十大重點旅遊景點之一,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流域、漾水河支流的姜席河下游。水即酈道元《水經注·漾水》所稱的建安水。該水庫是隴東南地區最大的水庫。2008年,晚霞湖水利風景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批准,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2014年,新增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西和縣 |
伏羲崖 | 伏羲崖為仇池山之最高峰,相傳此為伏羲誕生之處。原建有伏羲廟,崖下有一線天橋及北天門、狂猴洞等景點。2003年新建伏羲廟。 | 西和縣 |
鳳凰山 | 鳳凰山位於西和縣城北部25公里處的長道鎮大柳河畔。其山上有一株百年梧桐,枝繁葉茂,虯枝婆娑,相傳曾有鳳凰棲落此樹,又因此山勢奇特,遠觀似鳳,故名為鳳凰山。 | 西和縣 |
雲華山 | 雲華山位於西和縣城東北15公里處的稍峪鄉境內,與塔子山相連接,海拔2100米。因其山形如圭,舊稱圭峰。因雲華山為塔子山(古稱雞頭峰)側峰,傳說是秦始皇祭奠先祖的地方。 | 雲華山 |
2021年8月,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