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席鎮

姜席鎮

姜席以姜川和席川兩村得名,地處西和縣城北部,1949年10月始設姜席鄉,2003年7月撤鄉建姜席鎮。全鎮總土地面積10.62萬畝,平均海拔1898.5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氣溫7.5°C,全年無霜期170天。轄30個村民委員會,鄉鎮總人口28125人。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始設姜席鄉,1958年8月改鄉為生產大隊,1961年大隊改名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姜席公社改為姜席鄉人民政府,2003年7月撤鄉建鎮。

自然地理


姜席鎮取所轄姜川和席川兩村首字命名,地處西秦嶺南緣長江流域西漢水上游,位於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西部,距縣城13公里。姜席屬輕切割的黃土梁峁、溝壑地貌框架,溫涼、半濕潤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海拔1638.2----2229.3米、平均海拔1670.6米,年平均氣溫8.1℃,年降水量517.3毫米、年蒸發量1626.5毫米,年日照時數1731.4小時,無霜期平均172天,小麥、玉米、馬鈴薯為主要種植農作物。全鎮東西徑距11公里、南北徑距9.4公里,總面積7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514畝,林地21595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12400畝,經濟林4000畝),森林覆蓋率38%。地勢西高東低、大小溝壑9條彙集成5條河流,其中一條匯入漾水河、其餘四條注入位於本鎮東部的晚霞湖。
姜席鎮地處西和縣城北部,總土地面積10.62萬畝,總耕地面積4.25萬畝,平均海拔1898.5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氣溫7.5°C,全年無霜期170天。

行政區劃


全鎮轄30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8476,鎮政府駐地席川村。行政村分別為:上胡、下胡、楊灣、馬窯、趙河、姬窯、董堡、姜窯、青溝、謝庄、峰坪、董坡、姜川、李山、席川、馮溝、馬集、段集、富溝、角善、山坪、西王集、北庄科、四圖、彭寺、曹溝、張山、馬溝、馬坪、西番。

發展現狀


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1963萬元,糧食播種面積2767公頃,糧食總產量8267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126元;財政收入158萬元,財政支出112萬元。
全鎮農村經濟穩步增長,交通建設順利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土地管理走上正規,依法治理成效顯著,信訪案件逐步減少,安全生產有序進行。全鎮2008年農業經濟總收入達7499.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08元,全鎮呈現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社會事業


轄30個村民委員會。鄉鎮總戶數5826戶,鄉鎮總人口29446人,鄉鎮從業人員14081人。30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公路、通電話,3個村通自來水,9個村通有線電視。有各類學校23所,教師173人,在校學生5667人。有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8人,病床9張。

產業資源


馬鈴薯

姜席鎮西王集村,是典型的半山陰濕區,海拔1700米左右,土壤、光照、降水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十分適宜馬鈴薯種植。從2000年起,該村就引進和示範種植馬鈴薯優良品種。近年來,逐年擴大示範面積和增加良種數量,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6年,該園區被列為全縣十大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之一。在包抓領導和農牧局、農技中心、種子公司等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經鎮、村兩級共同努力建成了500畝的馬鈴薯示範園區,種植品種有天引薯3號、4號、9號、隴薯3號、7號、新大坪、大西洋、費烏瑞特、LK99、L9408—10、7144、90—2—10、鄂95P3—3、0031—17、02—3—4、95—7---5等16個品種。其中有新試驗品種4種,有10餘種良種近三年來向本鎮各村、本縣部分鄉鎮及周邊縣區外調,累計外調良種877.5萬斤,收入351萬元。
2007年鎮黨委、政府以建好示範園區為目標,進一步加大產業調整力度,在全鎮大面積推廣馬鈴薯種植,全鎮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0000畝。2007年,在鎮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西王集村馬鈴薯種植合作社”和“西王集村馬鈴薯種植協會”。合作社和協會的成立標誌該村的馬鈴薯種植正式走向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解決了長期以來馬鈴薯銷售渠道窄、銷售價格低的問題,從而提高了群眾的馬鈴薯種植的積極性。為了解決馬鈴薯的冬天貯藏問題,西王集村通過貸款、群眾自籌等多種辦法修建了儲量400噸的馬鈴薯冬藏窖一處,可以把良種儲存下來,保證了籽種的供給和更新,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擴大種植規模,鎮政府制定了西王集村馬鈴薯良種試驗與示範園區三年發展規劃。2009年種植面積要新增9000畝,形成馬鈴薯種植萬畝示範長廊。

半夏

本鎮姜川村有川壩地300多畝,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適宜半夏種植。上世紀80年代有部分群眾試種半夏成功,收到良好經濟效益,輻射帶動周邊十餘村群眾競相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07年全村150戶群眾種植210畝,產量高、品質優,當年創收800萬元。村黨支部村委會組織人員每年夏秋季節到外地統一購買良種、交流種植經驗和技術、聯繫外地客商,現已組建半夏產業協會,積極務實地做大做強半夏這一特色支柱產業,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勞務輸轉


全鎮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15919人,勞動年齡內的人口13056人,其中富餘勞動力8000餘人。2008年全鎮輸轉6800餘人,戶均輸出1.2人,勞務創收3500餘萬元。本鎮張山村有204戶927人,村兩委結合本村人多地少的實際,緊抓勞務富村不放鬆。2006年村上成立勞務協會,組建6個勞務輸出點、對村民進行勞動技能培訓、提供外出務工信息、維護務工人員權益。2006年全村輸轉310人,務工收入達120萬元,為全鎮的小康社會建設起到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支部書記、勞務協會會長張彥文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百名農民工明星”,2007年張山村被評為全縣“勞務輸轉先進工作獎”。

旅遊資源


位於鎮東的晚家峽水庫,距縣城5公里,始建於1960年,是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面積20000平米、庫容1034萬立方米的防洪水庫。2002年縣委縣政府啟動了晚家峽庫區綜合開發項目,使這塊沉睡了近半個世紀的土地再一次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通過實施綜合開發,帶動旅遊產業的發展,推進姜席乃至全縣經濟的發展。如今,晚家峽水庫已更名為晚霞湖,晚霞湖水色秀麗,景色宜人,遊客春可品茗觀花,夏可避暑納涼,秋可嘗果香魚肥,冬可賞雪滑冰,成為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於一體的縣城後花園。2006年在晚霞湖成功舉辦了西和縣“首屆仇池山歌文化藝術節”,2007年又在這裡設立“首屆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分會場,中央電視台七套節目“鄉村大世界”欄目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藝互動節目,使姜席晚霞湖名播隴上、享譽全國。目前,在湖區旅遊觀光、垂釣、休閑者每天達近2000人次,湖區已由開發型向盈利型轉變。2008年,晚霞湖水利風景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批准,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同年實現旅遊收入300多萬元,這大大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庫區五村的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480元增加到2008年的2100元。湖區現在有旅遊觀光乘坐的小汽艇16輛,大船兩輛,有望年底環湖路通行電瓶車。湖區周圍有農家樂32處,2009年新辦高標準農家樂3處,累計年接待遊客2萬多人次,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400多人,對姜席全鎮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強的拉動效應。晚霞湖水色秀麗,景色宜人,遊客春可品茗觀花,夏可避暑納涼,秋可嘗果香魚肥,冬可賞雪滑冰,2014年5月被全國旅遊景區評定委員會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與在建項目:席川農貿綜合市場

發展思路


鎮黨委、鎮政府在立足鎮情的基礎上,結合縣委、縣政府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今後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我鎮各項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實踐科學發展觀暨“五比五看“活動,緊緊圍繞”商貿興鎮、特色強鎮、勞務和旅遊富民“的總體思路,做到三個強化,培植四個經濟增長點,即: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農業特色產業開發、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培植特色產業、庫區旅遊業、小城鎮商貿建設和勞務輸出四大經濟增長點,推動全鎮經濟社會全面、快速、協調發展,努力把姜席建設成為全縣經濟強鎮。根據這一指導思想,今年全鎮工作思路可以概括為“1.2.3.4.6.16”的奮鬥目標,即:打造一支隊伍、突出兩個重點、達到三個目標、實現四個轉變、抓好六項工作、落實十六件實事。
(一)打造一支隊伍。就是要打造一支紀律嚴明、作風紮實、團結苦幹的鎮村幹部隊伍。
(二)突出兩個重點。即突出新農村建設和特色產業開發這兩大重點。
(三)達到三個目標。一是完善災后重建和維修的後續工作;二是精心打造庫區民俗村建設;三是洋芋良種覆蓋全鎮,輻射全縣乃至周邊縣區。
(四)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庫區資源由開發型向盈利型轉變;二是洋芋種植由單一型、局部型向大面積和規模化轉變;三是勞務輸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四是道路建設由通車型向標準型轉變。
(五)著力抓好六項工作。一是抓好坡改梯建設工作。二是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三是抓好計劃生育工作。四是抓好教育工作。五是抓好綜合治理工作。六是抓好農村基層黨建工作。
(六)落實十六件實事。鎮黨委、鎮政府在立足鎮情,結合全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基礎上,反覆醞釀、認真篩選,確定了今年全鎮要抓的十六件實事,並確定由每名黨委、政府成員各承包2件實事,負責落實。這十六件實事分別是:1、在謝庄、峰坪、青溝、姜窯四村建設新農村200戶;2、完善重建200戶、維修300戶;3、五保家園建設4處、800平方米;4、席川農貿市場後續工程;5、種植洋芋3萬畝、示範園區一處;6、完成沼氣池建設500戶;7、組織勞務輸出6000人,技能培訓600人次,有組織輸出1000人;8、種植半夏1000畝;9、新修梯田1000畝;10、硬化董坡至馬窯鄉村路4.5公里;11、新修上胡至何壩南峪鄉際路3.7公里,馬坪至蘇合呂集鄉際路2.5公里,整修姬窯通村路1.5公里;12、完善村級組織活動室6處、新修4處;13、落實整村推進項目4個村14個、完成人飲工程400戶;15、新修姜川機磚廠;16、硬化計生服務站院子。

人口數據


總人口24593
12856
11737
家庭戶戶數5523
家庭戶總人口(總)24482
家庭戶男12768
家庭戶女11714
0-14歲(總)7204
0-14歲男3890
0-14歲女3314
15-64歲(總)15861
15-64歲男8229
15-64歲女7632
65歲及以上(總)1528
65歲及以上男737
65歲及以上女79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