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誠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

黃克誠(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1902年10月1日出身於湖南省永興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在湘南起義中參與領導永興年關暴動,並率部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代主任等職。

抗戰期間,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縱隊政委,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蘇北區黨委書記。

抗戰勝利后,進軍東北,領導創建西滿根據地,任西滿軍區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副書記、代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政委,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委、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兼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湖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委,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第八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山西省副省長,中央軍委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同彭德懷等一起被錯定為“反黨集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殘酷迫害。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1986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4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黃克誠,原名黃時瑄,1902年10月1日(清光緒廿八年壬寅歲八月三十)生於湖南省永興縣三塘鄉下青村一個農民家庭。9歲起靠親屬們接濟讀了8年私塾。1920年入縣立高等小學。1922年考入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初入國共兩黨合辦的廣州中央政治講習班,結業后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8軍任營、團政治指導員,隨部轉戰長沙、武漢及河南、江西、安徽等地。

土地革命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黃克誠奉命回家鄉秘密從事農運工作。1928年初參加湘南起義,組織農民暴動並攻佔永興縣城,任永興紅色警衛團黨代表兼參謀長,對湘南特委的“左”傾盲動政策進行過堅決抵制,並指責為右傾機會主義而受到排擠。后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第12師第35團團長。不久改任湘南農軍第2路游擊司令,率部返回湘南活動。但途中隊伍失散,他在家鄉隱蔽了一段時間后,輾轉到上海尋找黨組織。
1930年初黃克誠奉派到彭德懷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初任第5縱隊第8大隊、第3縱隊第2支隊政治委員,曾因反對攻打中心城市的軍事冒險主義而受到批評。1931年起任紅3軍團第4師政治部主任、第3師和第1師政治委員、第5軍政治部主任、紅3軍團代理政治部主任等職。在長沙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中,指揮所部屢次出色完成任務,幾次因視力差而險些送命。1932年初在他恢復師政委后,又對臨時中央提出奪取中心城市的方針表示異議,反對冒險攻打贛州,但未被採納。在久攻不克、腹背受敵、部隊傷亡嚴重、多次請求撤退未準的情況下,冒著抗命的風險,果斷率部並說服部分友鄰部隊一起突出重圍,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嚴重後果。后又多次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繼續對“左”傾冒險主義提出批評並拒絕認錯,因此多次受到批判和降職處分。第五次反“圍剿”時任紅3軍團第4師政治委員,參加了團村、廣昌等戰鬥。1934年10月率部作為前衛開始長征,連續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並浴血奮戰湘江南岸,頑強抗擊數倍國民黨軍的輪番進攻,掩護中共中央和軍委縱隊渡江。1935年2月紅3軍團撤銷師編製后改任第10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四渡赤水和遵義戰役。此後,因向上級反映意見被誤解,又幾次受到降職處分,從偵察科長直至普通戰士。到陝北后才又被起用,相繼任中央軍委衛生部部長、紅1軍團第4師政治委員、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參加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

黃克誠
黃克誠
抗日戰爭爆發時,黃克誠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在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后,向中央建議恢復被取消的政治委員制度,以保持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很快被採納。不久改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政治委員,同旅長徐海東率部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參加晉察冀邊區反“八路圍攻”、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參與指揮溫塘、張店、町店等戰鬥,為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1940年2月起任八路軍第2縱隊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5月率344旅和新編第2旅南下華中豫皖蘇邊區,同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第6支隊會合,組建八路軍第4縱隊並任政治委員。8月又奉命轉赴皖東北,將淮河以北、津浦路以東由中共領導的數支部隊統一整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隨即率部東進淮海,南下鹽城、阜寧,同發起黃橋戰役的新四軍蘇北部隊在白駒鎮會師,共同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並打通了華北、華中兩大戰略區的聯繫。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所部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蘇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蘇北區委書記。他放手發動群眾,爭取中間力量,建立民主政權,擴大抗日武裝,清剿土匪頑劣,實行減租減息,組織生產自救,開展反“偽化”、反“蠶食”鬥爭,領導根據地軍民粉碎日偽軍多次大規模“掃蕩”,並於1944年4月開始發動局部反攻,指揮高溝楊口戰鬥,使淮海、鹽阜兩塊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日本投降前後組織實施阜寧戰役和兩淮戰役,解放蘇北大部地區。

解放戰爭

1945年9月14日,黃克誠以個人名義向中共中央發電,提出《對當前局勢和軍事方針的意見》,建議立即派部隊赴東北,並應盡量多派,“至少應有5萬人,能去10萬人為最好”,以創建一塊大的戰略根據地。9月23日,中央軍委即令其率新四軍第3師主力3萬餘人進軍東北。9月28日率部出發,馬不停蹄,日夜兼程,跨隴海、過黃河、穿津浦、越華北,於11月25日進抵遼寧錦州附近,勝利完成挺進東北的戰略任務。鑒於國民黨軍正以優勢兵力向東北推進,又向中央建議東北部隊暫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幹線作戰,而以一部主力佔領中小城市,並建立鄉村根據地,做長期鬥爭準備。1946年1月起任西滿軍區副政治委員、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副書記、代理書記,堅決執行毛澤東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方針,領導創建西滿根據地,建立人民民主政權。3~4月抓住蘇聯紅軍撤離東北的有利時機,指揮所部殲滅國民黨收編的偽軍警,相繼佔領四平、長春等大城市,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1947年8月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政治委員,建立起較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和規章制度。1948年4月任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冀察熱遼軍區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政治委員,領導當地軍民全力支援主力部隊決戰遼瀋。1949年1月任天津市軍管會主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因副書記為黃敬、黃火青,故人稱“三黃治津”。

新中國成立以後

新中國成立后的黃克誠
新中國成立后的黃克誠
全國解放前夕黃克誠被任命為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領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境內的剿匪作戰、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恢復和發展生產等各項工作。1952年11月調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治委員,主持建立全軍後勤工作的正規制度。1954年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1956年當選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58年10月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組織全軍實施精簡整編,加強正規化與合成化建設。1959年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廬山會議)上,因對“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中的“左”傾錯誤直言批評,同彭德懷等人一起被定為“反黨集團”,受到長期審查並被撤銷一切職務。“文化大革命”中又遭關押,身心受到嚴重摧殘。
1977年12月黃克誠出任中央軍委顧問。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央委員,併當選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1980年6月,中共中央予以正式平反。1982年後任中紀委第二書記,在年邁體衰、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仍堅持工作,為貫徹新時期黨的方針政策、撥亂反正、端正黨風、平反冤假錯案、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等作出重要貢獻。
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主要成就


(1)1934年10月率部作為前衛開始長征,連續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並浴血奮戰湘江南岸,頑強抗擊數倍國民黨軍的輪番進攻,掩護中共中央和軍委縱隊渡江。
(2)紅軍在改編為八路軍之初,受時勢和新體制所限,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員建制,政治機關的功能也大為削弱,部隊中舊軍隊習氣有所抬頭。黃克誠在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后,向中央建議恢復被取消的政治委員制度,很快被採納,對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保持人民軍隊的本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3)1940年8月黃克誠率部東進淮海,南下鹽城、阜寧,同發起黃橋戰役的新四軍蘇北部隊在白駒鎮會師,共同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並打通了華北、華中兩大戰略區的聯繫。
(4)1945年9月14日,黃克誠以個人名義向中共中央發電,提出《對當前局勢和軍事方針的意見》,建議立即派部隊赴東北,並應盡量多派,以創建一塊大的戰略根據地。9月23日,中央軍委即令黃克誠率新四軍第3師主力3萬餘人進軍東北,勝利完成挺進東北的戰略任務。
(5)1982年以後,黃克誠任中紀委第二書記,在年邁體衰、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仍堅持工作,為貫徹新時期黨的方針政策、撥亂反正、端正黨風、平反冤假錯案、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等作出重要貢獻。
(6)1955年黃克誠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黃克誠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第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1978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委員,中紀委常務書記。

人物軼事


新婚約法

1941年,經阜寧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撮合,39歲的黃克誠和23歲女大學生唐棣華結婚了。新婚夜,黃克誠就和新娘唐棣華“約法三章”,他一臉嚴肅地說:“我們就要共同生活了,有些問題需要鄭重地講清楚。第一條,我們都是共產黨員,都得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因為婚姻的利益而妨礙黨的利益,不能因為私人的利益而損害黨的利益;第二條,我所處的工作崗位重要,你不能因為要求男女平等而讓我遷就你,因為我的工作崗位比你的重要;第三條,我這裡有軍隊的一些文件,還要經常找人談話,你不得打聽你不應該知道的事情。”唐棣華覺得第一、第三條都好接受,唯有這第二條多少有些大男子主義的味道。雖然當時有些不樂意,但她很快便想通了。婚後第二天,唐棣華就到阜寧縣修築海堤的工地上參加勞動了。她曾說過:“戰爭環境,他不苛求我,我也不苛求他。”對黃克誠的敬愛之情溢於言表。

兩條家規

他曾給子女們規定過許多家規,其中有兩條是:不準動用公家的汽車,不準找工作人員幫自己辦事。

不求平反

“文革”結束,百廢待興。1982年,黃克誠擔任中央紀委第二書記。雖然年過八旬,雙目幾近失明,但仍參與抓辦撥亂反正工作,大刀闊斧地為蒙受冤屈的老幹部平反昭雪。他曾對下屬說,要敢於在太歲頭上動土,從老虎口中拔牙。
他認真負責地給其他人平反,卻忘了自己也是一個應該平反的對象。有人多次建議黃克誠寫報告要求平反,而他卻很不以為然。“不必了吧,我現在有工作就行了。”黃克誠敷衍地表示。“1959年廬山會議后,黃克誠被降兩級工資,他也沒有再要求恢復,他只說有吃有喝就可以了”。

臉盆接漏

黃克誠一家曾住在北京南池子一個四合院里。由於房子年久失修,經常漏雨,而他自己的卧室漏雨最厲害,若下大雨,需要放置多個臉盆接雨水。管理部門多次勸黃克誠搬遷,但他則說:“那得需要多少錢啊!現在很多群眾住房還很困難,我們住的要比他們強很多倍,還是把錢省下來給他們吧。”

拒絕治療

1986年是黃克誠光輝一生的最後一個年頭,重病纏身的他開始拒絕治療和用藥。不管醫護人員和親友怎麼勸說,他就是堅持不吃任何藥物,他說:“我已經不能為黨工作了,請你們不必為我浪費國家錢財,把葯留給能工作的同志用吧。”他反覆強調:“我這樣一個油盡燈枯的人,為人民做不了什麼,為什麼還要花費人民的錢財來治病?”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只好強行為他注射、輸氧。然而,他一旦清醒,就將身上的輸液針頭拔掉。

親屬成員


親屬成員
親屬成員
夫人:唐棣華
大兒子:黃煦
二兒子:黃晴
大女兒:黃楠
小女兒:黃梅

主要作品


文作

黃克誠主要作品
黃克誠主要作品
《目前軍事建設中的部隊政治工作》
《關於對毛主席評價和對毛澤東思想的態度問題》
《黃克誠自述》
《黃克誠軍事文選》
《黃克誠回憶錄》

詩詞

七絕詩《思親》
七律詩《自況》
七律詩《有感》
七律詩《抒懷》
七絕詩《文革被抓》
七律詩《紀實》
七律詩《夢母》
詞《臨江仙·游靈岩寺》
詞《水調歌頭·太行山抗旱》
詞《水調歌頭·打井》
詞《江城子·憶彭德懷》
詞《蝶戀花·桃花》

人物評價


獻身於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是黃克誠同志終生不渝的追求。在他六十餘年的革命生涯中,歷盡艱辛,屢遭坎坷,仍百折不撓,鞠躬盡瘁,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無私無畏、對革命赤膽忠心的高風亮節。

後世紀念


影視

八集電視連續劇《黃克誠》
《中國將帥》黃克誠

書籍

後世紀念
後世紀念
《黃克誠傳》
《大將黃克誠》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傳記叢書—黃克誠大將》
《世紀風雲中的共和國大將 黃克誠》
《黃克誠紀念文集》
《黃克誠與蘇北抗日根據地》
《一個女兵眼中的黃克誠將軍》
《鹽城人民緬懷黃克誠》

畫傳

《大將畫傳黃克誠》
《黃克誠大將連環畫》
《黃克誠(畫冊)》

郵折

2002年《黃克誠大將誕辰一百周年紀念》郵折

活動

紀念建軍85周年暨劉伯承、羅榮桓、張雲逸、黃克誠誕辰紀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黃克誠大將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9月8號在穗召開
永興縣舉行黃克誠大將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

故居

黃克誠故居位於湖南省永興縣三塘鄉下青村

銅像

黃克誠大將銅像座落在永興縣城人民公園(原名黃克誠公園)內,銅像高8.4米,表示黃克誠大將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