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石井街的結果 展開

石井街

石井街

石井鎮位於區境西南,東與新市鎮為鄰,北以流溪河為界與江高鎮相對,南依廣州荔灣區,西隔珠江西航道與南海市相望。耕地2.39萬畝,農業人口5.30萬,非農業人口4.59萬。

建置沿革轄區


建置沿革 清道光年間,石井地區分別屬番禺縣慕德里司的白坭堡、大望堡及南海縣金利司恩洲堡、黃崗堡管轄。民國期間,石井地區分別屬番禺縣石井鄉、佛嶺鄉(部分地區)、均和鄉(部分地區)及南海縣恩洲鄉(部分地區)、上恩洲鄉管轄。
1950年,番禺縣成立第六區人民政府,轄原佛嶺鄉、均和鄉管轄的夏茅、環、大岡、馬務、小坪、龍湖、唐閣、大朗等村,石井鄉管轄的潭村、張村、古料、滘心、四聯、鴉崗等村。同年9月,南海縣上恩洲鄉管轄的槎溪、凰崗、馬崗、亭崗、浮山也劃歸番禺六區管轄。
1958年1月1日,石井地區劃歸廣州市郊區管轄。同年8月成立石井人民公社。
1987年1月,郊區易名為白雲區,石井歸屬白雲區管轄。
1989年,劃出螺溪、坦尾、河沙歸新建的松洲街管轄。
1995年1月,劃出同德村歸新建的同德街管轄。
轄區 石井鎮現轄西郊、沙鳳、橫沙、槎龍、潭崗、小坪、馬務、夏茅、環、大岡、張村、慶豐、紅星、滘心、鴉崗、朝陽、大朗、龍湖、唐閣等19個行政村和石井、大朗、馬務、龍湖、槎龍、夏茅、沙鳳、橫沙8個居民委員會。
2002年1月17號,石井鎮的西郊村和松洲街道辦事處的河沙村坦尾村(統稱大坦沙島)划入荔灣區。
2002年7月將石井鎮小坪村划入新景街(新市)管轄,馬務村划入黃石街管轄,槎龍村划入松洲街管轄,金沙洲劃出成立金沙街道辦事處。
2002年7月31號石井街和金沙街辦事處掛牌(現總面積39.28平方公里)。
以上資料由石井之窗站長通過研究白雲區和廣州的歷史文檔資料整理收集而成。

經濟


農業 石井地區歷來以農業為主。建國前,耕作技術落後,水利設施簡陋,農作物產量很低,農民生活貧苦。建國后,在完成了土地改革后,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
在實現農業集體化之後,又引導農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革農具,大力興建水利,保證農業收成。1978年以後,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石井農業發展勢頭更勁。1995年,水稻單造畝產376公斤,蔬菜畝產1575公斤,花生畝產165公斤。農業總收入達2.56億元。
建國前,石井地區農民只養少量家禽、家畜,以補家用。建國后,農業集體化也帶來畜牧業集體化,除奶牛、耕牛由集體飼養外,公社、大隊還創辦了豬場、雞場、鵝場、鴨場,使石井公社畜牧業發展迅速。
1978年後,養雞養鴨專業戶最早出現於新莊、潭村,並輻射到全鎮,還出現了養鵪鶉、鷓鴣的專業戶,“八五”期間,養雞萬隻以上的專業戶有35戶。1985年全鎮飼養“三鳥”682萬隻,其中雞564萬隻、鴨55萬隻、鵝6萬隻、鴿41萬隻、鵪鶉8萬隻、鷓鴣8萬隻。
1995年,全鎮養豬9.23萬頭,出欄6.09萬頭,為國家提供肉食3790噸。塘魚養殖面積5797畝,畝產375公斤,總產2240噸。
工業 建國前,石井地區手工業有木器、打石、建築、打鐵、竹器、打布撲、縫紉、扎紙等。工業有私人碾米廠4間,磚瓦廠則分佈於地利窯和土生窯一帶。民國初年,慶豐村曾辦過造紙廠。
建國后,1955年對手工業及工業進行改造,組成木器社、竹器社、五金社、建築組等生產合作社。1958年,石井集體企業有石灰廠、白泥廠、石英砂廠、耐火材料廠、農械廠、肥料農藥廠、造船廠等,工業收入31.7萬元。
石井街
石井街
改革開放后,1983年開始引進中外合資企業,廣州豐盛鞋業有限公司率先於石沙公路開業。1987年,石井地區集資630萬元修建43條公路,合計72公里,全部鋪上水泥路面,建成鎮境內的交通網路。1987年與外商合資創辦廣榮鞋業有限公司。近年,石井工企業發展迅猛,外來投資者絡繹不絕。1990年,鎮辦、村辦、隊辦、新經濟聯合體辦、個人辦的工業企業共955間,總收入近7億元,被授以“全國鄉鎮百顆星”稱號。1988年,石井鎮與港商、台商合作創辦石井工業加工區。其時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遍布全鎮。在引入外資建廠的同時,也注意充分發揮本地區的優勢,發展鄉鎮企業,加強對鄉鎮企業的領導,調整產品結構。並引導各村利用有利條件,發展優勢,創造更好成績。鎮辦水泥廠生產的“石井牌”425號礦渣硅酸鹽水泥及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從1984年開始連年被評為部、省、市優質產品,1995年在全省水泥行業質量評比中名列榜首。近年來,石井鎮逐步形成了7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經濟專業村:朝陽科技村、慶豐工業村、西郊旅業村、大朗儲運村、小坪鞋業村、龍湖運輸村、橫沙造紙村等。
1995年,石井鎮有鄉鎮企業1000多家,聯合體、個體的企業1000多家,石井鎮工農業總收入達31億元,超億元收入的行政村有13個。至1995年,石井工業企業有建築、建材、制衣、五金機電、工藝、化工、製鞋、飲食服務、食品加工、印刷、飼料加工、傢具用品、衛生用品、獸葯、真空鍍膜等69個行業。1995年,年在百萬元收入以上的鎮辦企業有14家,年收入百萬元以上的村辦企業有66家。

文化教育


文化 建國前,石井地區文化活動沿襲地方傳統習慣,每逢節日請“過山班”或“名班”演戲,或進行舞獅活動。
1958年,石井設立文化站,站址在昇平社學。各大隊設文化室,有圖書、乒乓球、象棋、康樂棋等文娛體育用品。“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站改稱“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0年前後,鎮黨委抽出專人負責石井文化站工作,主抓群眾文化、宣傳工作。1974年,石井文化站以小報形式油印出版《石井文藝》,每年舉辦徵文、書畫賽1次,邀請專業人士評獎。
廣播站創建於1958年,當時工作人員4人,設備有2×250瓦擴大機1台,150瓦擴大機1台,架設廣播專線(雙線)80公里,豎架線桿2000多條,安裝高音喇叭25隻,於早晚播放2小時。1966年廣播站停止了播音,至1967年才恢復廣播,並重新安裝廣播專線。1987年3月9日,石井廣播站易名“石井電視廣播站”。
建國初期,人們很難看到電影。自1958年後,區電影隊每兩星期巡迴放映1次,石井圩則每星期放映1次。1978年以後,電視機陸續進入機關企業,隨後更進入了家庭。
1990~1995年,石井鎮建廣播電視站,建設了有線電視網路。1995年底,有12個行政村聯網,電視網線路540公里,入戶9000戶,並在每晚8∶00~9∶00時插播本鎮自辦電視新聞節目和信息交流節目。
教育 建國前,石井地區教育事業多由村管理,由公嘗撥款或私人出資和收取學費辦學。1950年,石井地區有小學19間,學生3636人,教師143人;1958年,開辦4個初中班,學生165人,教師10人;幼兒園6間,幼兒1006人,幼師51人。1982年,石井公社集資興建第一所社辦中學———石井中學,解決了周圍7間小學畢業生升初中問題。1986年興建石井二中。1990年有小學20間,學生7230人,教師375人;初級中學4間,學生3572人,教師251人;幼兒園33間,幼兒1404人,幼師130人。1995年有小學21間,學生7840人,教師318人;初級中學6間,學生3104人,教師236人;幼兒園31間,幼兒2628人。
石井街位於廣州市西北部,人口約15萬,其中常住人口8.4萬,有著悠久的歷史,名勝古迹眾多,有宋代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的"石門返照",道光年建造的"昇平社學","義勇祠"和"石井古橋"等文物古迹。近年來,石井街新建有新城區文化廣場公園,潭村公園、雙擁公園、慶豐公園、新莊公園、興隆公園、九隆公園、張村公園、馬崗自然村文化廣場,荔園生態新莊等生態公園。
石井街物產富饒,交通便利,京廣鐵路、廣清高速公路、廣花一級公路、新機場快速幹線經過轄內,有水泥、電線電纜、鞋業、塑料、玩具、機械、皮具、服裝等90多家大中型合資、獨資企業和專業市場,現還正在籌建黃金圍物流園區。石井街現有石井水泥公司、西城實業公司、慶豐電線廠、慶豐銅材廠等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轄區內有海軍兵種指揮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屬學校、廣州大學慶豐實驗學校、廣州市醫藥中專、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司法警察職業學院等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