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村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姚圩鎮紅山村

紅山村是新余市惟一的少數民族村,全村共有少數民族戶12戶68人口,分屬苗族、仡佬族、彝族等四個少數民族。1998年,在當地鎮村兩級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散居於新余市、新干縣峽江縣徠等地的貴州少數民族戶陸續聚遷於紅山村,租住在以前村民遺留的民房內。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加之經濟基礎差,村民生活相對貧困,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姚圩鎮黨委、鎮政府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把少數民族兄弟的冷暖、疾苦放在心頭,真心實意為少數民族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想方設法為少數民族群眾排憂解難。

新村建設


渝水區姚圩鎮紅山少數民族村迎來了新村建設破土動工的大喜日子。在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中,村民身穿艷麗多姿的民族服飾,臉上洋溢著甜蜜的笑容,跳起隆重的民族舞蹈來慶祝民族新村的順利開工。

村莊簡介


紅山村是新余市惟一的少數民族村,全村共有少數民族戶12戶68人口,分屬苗族、仡佬族、彝族等四個少數民族。1998年,在當地鎮村兩級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散居於新余市、新干縣、峽江縣等地的貴州少數民族戶陸續聚遷於紅山村,租住在以前村民遺留的民房內。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加之經濟基礎差,村民生活相對貧困,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姚圩鎮黨委、鎮政府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把少數民族兄弟的冷暖、疾苦放在心頭,真心實意為少數民族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想方設法為少數民族群眾排憂解難。
2000年,為幫助村民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實際困難,該鎮從有限的財政中擠出資金為每戶村民建起2至3間磚瓦房,對全村的電網進行了改造和維修,並拉起了電話線。凌溪村委還按照當地農村的標準分給村民每戶20至30畝不等的耕地。為使少數民族兄弟安心落戶在紅山村,村委幹部手把手教村民種植棉花,村民王正剛常自豪地說:“新余剛到這裡時,都不知道田裡一團團白色的東西是什麼,看到別人一畝地比新余們多收入500多元,心裡真是痒痒的,現在新余不但掌握了棉花栽培技術,摘起棉花來也是一把好手”。2003年,在鎮里和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進村水泥公路終於修通了,徹底結束了過去稻子要用肩扛到糧管所銷售,種植出來的蔬菜水果大部分都白白爛在田裡的歷史。與此同時,該村還先後修建了抗旱電排站和紅山水庫,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經濟發展。如今,紅山村村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各項基礎設施齊全,人均年收入達4800元。

示範試點


紅山少數民族新村建設的順利開工無疑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取得的又一新成果。早在2005年,姚圩鎮黨委、鎮政府就加大對紅山少數民族村的扶持力度,規劃出一塊土地,準備新建紅山新村,實現整體搬遷,告別惡劣的居住環境。該鎮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東風,積極將紅山村列入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在充分徵求紅山村全體少數民族戶的意見后,按包容包含、和諧共處、共同進步、共奔小康、共享改革成果的原則,統籌民族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並尊重少數民族意願和風俗,努力打造一個獨具少數民族風格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未來發展


在新村建設前,鎮里專門派出考察組前往貴州實地考察,並邀請江西師範大學的專家完全按照少數民族建設風格進行了規劃設計。房屋設計做到屋內功能區域分明,結構美觀實用,外型力求體現少數民族建築風格。紅山新村規劃面積12畝,規劃建房12幢,第一期建房6幢,配套建設文化活動室、宣傳欄、沼氣池等,全面實現村內硬化、綠化、美化和地下水溝凈化,預計工程總投資100餘萬元,第一期投資預計近70萬元,其中省、市、區配套資金每戶3000元,鎮政府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20%進行配套。
為徠把這項體現和促進民族大團結的民心工程抓好抓實,姚圩鎮黨委、鎮政府採取“政府引導,村民自建”的方法,專門選派了工作得力的鎮幹部駐村指導,實行一周一督導。村民張貴富高興地說:“今年春節新余們就可以住進新房子了,在這裡和老家一模一樣,一點都沒有身在外鄉的感覺,感謝黨和政府給新余們建起了一個這麼美麗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