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府署
國家AAA級景區
河間府署位於河北省河間市,總投資9000萬元、佔地83.7畝,其中河間府署主體工程投資5000萬元,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
明年工程完工後,不僅結束了“京南第一府”河間無府衙的歷史,還將與逐步修復、復建的府署古文化街、光明戲院、馮國璋將軍第和毛公書院等文物古迹遙相輝映,成為河間市標誌性歷史人文景觀。
2018年8月18日,河北省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發布公示,根據全省4A級旅遊景區景觀質量評審會的評審結果,經研究,河間府署景區通過了創建4A級景區景觀質量評價。
自北宋置府以來,河間府、縣並存計804年的歷史。所以城內既設府衙,又設縣衙。直至辛亥革命廢府存縣。1936年,國民黨政府又一度在此建立專員公署,專署縣衙均設在原府衙內(現在二中所在地)。
舊府衙座北朝南,衙前設高大照壁(影壁),照壁兩側建有轅門,轅門外有直通河間東西大街的甬路,臨街有高大木牌坊,坊上雕刻有“燕趙雄風”四個大字。(傳說是直隸總督方觀承所書)大門兩側有石獅一對,大門附近有口水井。門口兩側牆壁上(辛亥革命后)左邊書“天下為公”,右邊書“選賢與能”。大門內有門房(傳達室),迎面有方桿旗斗兩個,東西兩側有房舍,為隸卒居住,往裡為儀門,東西分列吏舍,是掾吏辦公的地方。門東有申明亭,門西有旌善亭。儀門內為廣庭甬道,兩旁古柏參天,交相掩映,鬱鬱蔥蔥。西側懸有大銅鐘一個,鐫有銘文,內含白金千兩,聲聞四十里,此鍾后被侵華日軍掠走。
河間府署圖冊
府衙門前之大影壁。高約七米,寬十米。辛亥革命后,影壁南面繪有孫中山先生像。影壁北面書寫《禮記》上的“大同篇”一段,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為大同。”這個影壁一直到建國后還巋然矗立於此,在1963年修建街道時,因其影響交通才被它拆除。
府衙向南,是府門口街,原來是一條繁華整潔的街道,街兩旁飯店商肆林立,街南口建有木牌坊一座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是一座純木製結構的建築,飛檐斗拱,畫棟雕梁,頗為壯觀。當中主門,兩側耳門,可以南來北往,十分暢通。東西耳門上方各寫“城真”、“正平”四字。正門上方寫“燕趙雄風”四個大字,下面寫著專員黃維誠題,實際這四個是城內王伯龍(舉人)老先生書寫的。建國以後,由河間師範教師白金華改寫為“繁榮經濟”四個大字,給這座古建築賦予了時代意義。這個木牌坊也是在1963年因修街道而被拆。
河間古城風貌區項目總建築面積212072平方米,核心區北至城垣中路、南至南大街、東至學府街、西至武垣北街,面積0.43平方公里。河間市通過對古城區重要節點的復建,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古城風貌區核心繫統,將古城風貌核心區打造成為歷史古城、文化名城的重要載體。
截至目前,河間府署、光明戲院、瀛州公園已完成。下一步建設內容包括:四座城門(東門阜春、西門瀛西、北門拱極、南門登瀛)、蒲縈台廣場、府署周邊開發區域、文廟復建區、資勝寺、光明戲院周邊建設、文化局與原電影院改建、紅牌樓街與瀛州路街道環境整治等。
河間府署始置於北宋大觀二年,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宋朝李素之為河間府署興建第一人。明弘治初年,知府謝文對府署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是自宋以後的唯一一次大動作。明正德辛未年,府衙毀於火災,后張翊復建。之後各任知府相繼對府衙進行了完善,進入清朝後,清政府沿襲舊制,仍在此城設府存縣,府署仍在原位。但隨著民國以後廢府存縣,重心他移,加之財力不濟,年久失修,到日本侵略者佔領河間時已成廢墟。
河間府衙復建工程是我市打造歷史古城,文化名城的重點項目工程,同時也是我市三年大變樣的建設工程之一。我市圍繞“發展環京津休閑旅遊”這一目標,把建設“河間府衙”做為2010年十件大事之一。於2010年11月正式開工,目前府衙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道路及圍牆的施工。河間府衙按原貌建設完成後,可恢復當時河間京南第一府宏偉氣勢,也可極大拉動河間旅遊業的發展。
河間府署,國家AAA級景區。
2020年12月15日,被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地圖:
河間府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