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市

河北省滄州市代管縣級市

河間市,古稱河澗、瀛州,河北省轄縣級市,由滄州市代管,東與滄縣青縣接壤,北與大城縣、任丘市交界,西與肅寧縣高陽縣相鄰,南與獻縣相連。屬於湖積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典型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截至2015年底,轄20個鄉鎮,615個行政村,總面積1333平方公里,總人口88.2萬人。1990年10月撤縣設市。

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盛產多種糧棉瓜果,尤以金絲小棗天津鴨梨等著名。工業產品種類很多,化工、紡織、電纜均較突出,形成了以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建材、花卉、餐具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

2016年,河間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87.2億元,增長8.2%。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2020年9月,入選河北省食品產業強縣(市、區)(培育型)名單。

歷史沿革


河間(漢語拼音:héjiān)歷史悠久,之名始於東周,距今有2700年歷史。歷代在此
河間
河間
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是京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漢代許多帝王至親在此做河間王,東漢張衡曾任河間相,宋代名臣包拯做過瀛州知州,漢博士毛萇曾在河間傳授《詩經》並以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流傳於世。河間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三皇五帝時顓頊創製九州,河間本屬高陽國,到夏商周時,河間又屬冀州。河間古郡的名稱已久,取名河間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在徒駭河、大史河、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絜河、鉤盤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間。河間在春秋屬燕國之域,戰國時期分屬燕、趙二國,秦屬巨鹿郡。秦始皇廢封建為郡縣,沿襲春秋戰國舊縣名置武垣縣,這就是河間縣的前身。直到隋煬帝大業初,以武垣縣境介於沙(子牙河)唐(古寇水)兩河之間,才把武垣縣改為河間縣。從西漢文帝至武帝400餘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五代時瀛州歸契丹轄。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大觀二年(1108年)罷瀛州改府,河間屬之。元改府為路,仍領河間。明去路存府,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抗日戰爭時期偽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並存,偽縣政府先後屬偽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間縣抗日民主政府於1938年2月建立,先後屬冀中區一、三、九、八公署。建國后河間屬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改隸天津專區,后又改隸天津市,1961年5月津、滄分后,稱滄州專員公署,河間屬之,1990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河間撤縣設市,由滄州地區代管。1992年滄州地市合併,河間市由滄州市代管。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盛產多種糧棉瓜果,尤以金絲小棗、天津鴨梨等著名。工業產品種類很多,化工、紡織、電纜均較突出。河間已形成了以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建材、花卉、餐具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已有5個跨入國家級先進行列,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市內交通發達、通訊便利。1990年,河間撤縣設市,1997年通過國家小康驗收。全市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至2012年河間轄7鎮13鄉,615個行政村,216572戶,總人口816512人,人口密度為800人/平方公里,有漢、回、壯、滿、蒙古、朝鮮、苗、土家、藏、彝、布依、侗、瑤、白、傣、黎、僳僳、納西、達斡爾、仫佬、羌、仡佬、京族等23個民族,以漢族居多。另有中國籍日本人2人(現均已逝去)。
河間之名始於戰國,因處九河流域而得其名,古稱瀛洲。
忽隱忽現的河間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統一的“漢”王朝。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維護統治變得十分艱難。為了避免重蹈秦王朝遭受攻擊時孤立無援的覆轍,於是他效仿周武王的做法,開始分封諸侯王,來幫助他統治國家。因此誕生了一個在地圖上忽隱忽現的候國。漢朝建立后,劉邦在沿襲秦王朝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侯國制即“國中國”。他將一部分土地設置為郡縣,歸中央直接管轄,而另一部分土地則分封給了有卓越軍功的人。開國之初他分封了七個諸侯國,其中封大將張耳趙王,統轄今河北省一帶。後來由於害怕異姓王危害漢室江山,於是改為大量分封與皇帝同姓的侯王。但是較大的侯國對中央依然存在威脅,於是漢政府又想將這些大的侯國割裂開來。公元前178年,漢文帝將當時屬趙國的河間郡割封給了趙王劉遂的弟弟劉辟疆,於是在當時的地圖上就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國家。由於這裡處於易水、河水之間,因此叫做河間國。然而這個河間國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劉辟疆在做了13年河間王后死去,他的兒子也僅僅做了1年的王位就去世了。由於沒有繼承人,這個僅僅存在了14年的河間國消失了,土地被分為河間、廣川、渤海三郡。然而到了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又封他的兒子劉德為河間王,這樣河間國在消失了9年之後第二次出現在地圖上。但是此時河間國所轄地界僅為河間郡的舊地,面積也只是前河間國的三分之一。劉德的河間國總共傳了七世,共存在了158年,後來王莽竊取了西漢皇帝位,將當時的河間王拉下了王位,使河間國隨著西漢政權的覆滅再一次消亡。這之後光武帝掃平了各地起義軍,恢復了漢室江山,因為與前河間王同為漢景帝的後人,因此又恢復了河間國的建制。但是這第三個河間國也只存在了6年。一直到公元90年,漢和帝又將樂城、渤海、涿郡三地劃分給了他的弟弟劉恭,使河間國第四次出現在地圖上。公元220年東漢王朝徹底滅亡,隨之興起的魏政權深知裂土封疆的痛苦,於是取消了分封諸侯國的統治模式,這第四個河間國也隨著漢室江山的滅亡而消失。漢以後的王朝里分封制被取消了,河間國再也沒有出現過。但是“河間”這個名字直被沿用了下來,今天的河間市正是承襲了古河間國的名字。
河間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歷代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稱。湧現出許多對我國文明史起到重要影響的人物。春秋時代的鮑叔牙封地束州,東漢張衡曾任河間相,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郃官拜征西車騎將軍、封鄚侯,唐代詩人劉長卿,世稱“五言長城”,宋代名臣包拯作過知州,漢博士河間人毛萇在詩經村傳授《詩經》,使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流傳天下。漢武帝鉤夫人,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金元醫學家劉完素、民國代理大總統馮國璋、一代氣功大師馬禮堂、著名作家劉流等均居河間。河間屬環渤海經濟區,大北京經濟圈內的京津冀中心帶。獨特的區位優勢,寬鬆的開放環境,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廣泛的人際資源已成為河間經濟騰飛的顯著優勢。河間以工業為主導的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形成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新型建材、餐具、通訊器材、輕紡化工等七大特色支柱產業。河間特產豐富,資源充足。地下蘊藏的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總儲量巨大。農業正在向現代化邁進,形成糧棉林果畜牧瓜菜等十大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間市位於河北省中南部,東鄰滄縣、青縣。西連肅寧縣、高陽縣,南與獻縣毗連,北與任丘市、大城縣接壤。市境地處東經115°55’至116°37’與北緯38°19’至38°39’之間。北距首都北京189公里,西南距河北省會石家莊176公里,東距滄州市78公里。總面積1333平方公里。
地質
河間市位於冀中坳陷中部,大套地層分為兩套,即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海相碳酸岩地層與河流相沙泥岩地層。該套以碳酸鹽岩為主的地層在河間市斷層發育,走向以北東向為主,最大斷距約4000米。
地形地貌
河間市地貌屬湖積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形成了黃海高程10米以上的緩崗區、10米以下8米以上的二坡地和8米以下的窪地3個階梯。地面黃海高程自西南部龍華店鄉的12.4米,降至東北西告鄉武庄南的5.4米,落差7米,平均坡降1/7000,起伏不大,地勢開闊平坦。但由於古河道的衝擊作用,有些壟崗地因人為和生物的作用亦已不太明顯。因湖沼沉積而形成的一些寬、廣、平、淺的碟狀窪地,現存千畝以上的大窪地84個,面積達130.07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9.8%。
氣候
河間市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4℃,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4.6℃,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7℃。年平均降水量為561毫米,平均風速2.6米/秒。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697小時,太陽輻射平均年總量為127.608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無霜期平均187天。

自然資源


礦物資源
截至2009年,河間市有石油、天然氣,日產原油800噸,天然氣10000立方米。河間市地熱資源非常豐富,北起卧佛堂,南至西九吉,西北至郭家村,約360平方千米都有地熱顯示,地熱儲量120億噸。
土地資源
2000年,河間市耕地面積1399504.6畝,佔總面積的70.56%;園地69213畝,佔總面積的3.49%;林地68122.3畝,佔總面積的3.43%;居民及工礦用地277157.1畝,佔總面積的13.97%;交通用地48162.9畝。佔總面積的4.72%;未利用土地27780.9畝,佔總面積的1.4%。
水資源
河間市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總儲量為13266.4萬立方米。地表水資源包括地表產徑流水、外來攔蓄水,主要指自然降水。河間市年平均降水量為567.8毫米,降水總量為7.54億立方米。徑流主要發生在每年7—9月份,年平均徑流深41.6毫米,徑流量5534.8萬立方米。河間市過境水資源總量為2844.6萬立方米,平均每年355.6萬立方米。境內有3畝以上坑塘688個,蓄水深1一3米。蓄水能力514.7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水面積為830.5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62.4%。地下水主要靠降水入滲和灌溉回歸補給,全縣潛水蒸發量年平均為1766.1萬立方米,年入滲補給世平均為8645.8萬立方米。實際淺層地下水調節儲量(包括灌溉回歸496.3萬立方米)。全市為4869.6萬立方米。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河間市轄2個街道、7個鎮、11個鄉:瀛州路街道、城垣西路街道、米各庄鎮景和鎮卧佛堂鎮、束城鎮、留古寺鎮沙河橋鎮、詩經村鎮、故仙鄉、黎民居鄉、興村鄉、沙窪鄉、西九吉鄉、北石槽鄉、果子窪回族鄉、時村鄉、行別營鄉、尊祖庄鄉、龍華店鄉。市政府駐地瀛州鎮。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底,河間市總人口88.2萬人,常住戶數23.1萬戶;鄉村人口71.7萬人,鄉村總戶數19.3萬戶。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30個少數民族。

政治


職務姓名
市委書記尹衛江
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少傑

經濟


綜述

2016年,河間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87.2億元,增長8.2%;規上工業增加值84.98億元,增長8.4%;固定資產投資224.8億元,增長1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9億元,增長10.6%;全部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57億元、11.19億元,分別增長13.1%、4.3%,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
2016年,河間市地區生產總值是2011年的1.42倍,年均增長7.3%;規上工業增加值是2011年的1.73倍,年均增長11.6%;固定資產投資是2011年的2.28倍,年均增長17.9%;全部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是2011年的1.8倍、2倍,年均分別增長12%、14.7%。
2017年1-11月份,支撐GDP核算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節能環保支出和城鄉社區支出等八項支出完成269254萬元,同比增長13.1%。

第一產業

2016年,河間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3.8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率由47.4%提高到67%。發放農機購置補貼1080萬元,推廣“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20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7000畝,實施農機深松9萬畝,維修改造農村病險橋樑50座。新增土地流轉6.99萬畝、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市級現代農業園區5個。規模苗圃達到9966畝,新增油用牡丹7000畝。2016年,河間市秋冬播面積436904.6畝;單產454公斤/畝;總產198534噸。
2017年1-8月份,河間市限上企業肉禽蛋類市場零售額零售額518萬元,同比下降16.8%。其中,8月份下降44.5%。

第二產業

2017年1-10月,河間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376.08億元,同比增長6.5%;主營業務成本完成339.84億元,同比增長6.8%;利潤完成29.22億元,同比增長5.4%。1-8月份,河間市規上工業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完成36.9億元,同比增長9.6%,高於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0.8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完成戰略性新興工業總產值0.2億元,同比增長13.3%;重工業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36.7億元,同比增長9.6%。
2017年1-10月,河間市入統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69372萬元,同比增長5.8%。

第三產業

2017年1-8月份,河間市汽車類零售額為29883.5萬元,同比增長40.9%。其中,7、8月份汽車銷售尤為旺盛,同比增速分別為66.4%、40.6%。1-8月份,河間市限額以上企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累計完成107107.9萬元,同比增長15.3%。按地域劃分:城鎮零售額完成106710.6萬元,同比增速15.7%;鄉村零售額完成397.3萬元,同比下降42.7%。按消費形態劃分:餐費收入2363.9萬元,同比增速10%;商品零售額104744萬元,同比增速15.4%。
2017年1-7月份,河間市房地產完成投資78673萬元,同比增長3.98%。按構成分,建築工程51992萬元,同比下降9.00%;安裝工程5527萬元,同比下降48.77%;設備工器具購置293萬元,2016年同期為0;其他費用20861萬元,同比下降169.60%,其中,土地購置費16555萬元,同比增長134.29%。1-11月河間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4.2億元,同比增長6.5%。其中:項目投資完成215.8億元,同比增長6.9%;房地產投資完成8.4億元,同比減少3.6%。
2017年,河間市截止11月份第三產業共完成投資24.6億元,同比增長53.2%,快於全市投資增速46.7個百分點;佔全市投資總量的10.9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3個百分點。1-10月份,河間市營利性服務業和道路運輸業營業收入平穩增長。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5532.7萬元,同比增長6.2%。道路運輸業實現營業收入3181.1萬元,同比增長10.84%。
至2017年10月末,河間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為3488446萬元,比年初增加239584萬元。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為1307314萬元,比年初增加287806萬元。

文化


古城河間,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家輩出。其名始於春秋戰國,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歷代均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成縣,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東漢科學家張衡曾任河間相,宋代名臣包拯做過知州,漢搏士毛萇曾在河間詩經村傳授詩經,並以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名傳後世。境內束州(今束城)為春秋鮑叔牙封地,東武垣舊址(行別營村東)為武帝鉤弋夫人故里。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金代著名醫學家劉完素,民國大總統馮國璋,著名作家劉流、俞林,藝術家李多奎、金素秋、趙玉峰趙連甲、馮鞏等均祖居河間。
河間是《詩經》的發祥地。河間是漢代毛亨、毛萇講授《詩經》的地方,當年講解《詩經》的主要有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河間毛亨4家。但由於毛詩傳繼儒門正宗,解經往往與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訓詁平實、準確、簡明,便於傳習,所以獨有毛詩流傳下來。今天我們講到的《詩經》就是漢學大儒毛亨、毛萇傳下來的“詩經”。河間是毛萇的故鄉,《詩經》的傳播地。據《嘉靖河間府志》記載毛萇當初講經的地方“君子館”、“詩經村”至今仍為“君子館”村、“詩經村”。悠悠千載,《詩經》流韻所至,今日的河間人仍熱愛《詩經》。現擔任河間市文化局局長、中國詩經學會會員的田國福同志以個人身份搜集《詩經》古籍和今版詩經著作,各種版本的明、清、民國著述500餘種及現當代著作300多種。經過二十幾年來讀書、淘書,2004年初由他編著的《河間遺韻》(上下冊)集成冊並出版發行,這是一部從漢至民國歷代文人、政要為文涉及河間其人、其事之詩、文、聯選集。該書印證了河間這片古老的土地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當時的上至皇帝、下至州縣父母官並眾多文人墨客都曾以極大的熱情關注河間、頌揚河間,僅乾隆皇帝歌詠河間的詩詞就近百首。河間是《詩經》的發祥地,也是《孝經》重要傳承之鄉,千百年來文化積澱使它擁有了相當雄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對這種資源進行積極性開發,無疑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舉措。《河間遺韻》的編著和出版是傳承“大河間”文化的豐碩成果,可視為弘揚傳承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對提升河間的形象、知名度,對促進我市乃至滄州、河北省文化建設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河間是西河大鼓的發祥地。西河大鼓是鼓書,是曲藝,是民間文藝,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曲藝品種。西河大鼓也叫河間大鼓。早年河間農村婚喪嫁娶時多有各種活動,唱戲的、說書的、念喜的、吹奏的,成為當地百姓的一種節日。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當時被稱之為“說書的”,也有人稱之為河間大鼓,梅花調、梨鏵片,這咱曲藝形式進城后才被定名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的主要唱腔以似說似唱,說唱結合為主。演奏樂器以三弦、四胡、揚琴為主。西河大鼓在河間這塊土地上發展壯大,誕生了眾多名家和流派。其中久負盛名的當屬產於20世紀30年代,原籍河間北皇親庄的趙玉峰,史稱趙派,他的演唱、念白、表演別具風格。河間市文化館的張領娣是趙派的第四代傳人,也是目前國內演唱西河大鼓的佼佼者,曾經為我們國家領導人胡耀邦等演出過。她繼承了趙派唱腔優美,表演豐富等特點,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創新,是西河大鼓藝術的又一朵奇葩。2004年7月她演唱的西河大鼓《俺村的新事實在多》在參加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文藝匯演中,榮獲金獎,滄州市委書記張慶華、市長郭華專門發來賀電祝賀演出成功。
河間是“實事求是”的這四個光輝大字的發祥地,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思想路線是最根本的路線,我們黨的政治路線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黨的路線是“任人唯賢”,這三條路線中最根本的是思想路線,發明人就是河間獻王劉德,在河間提倡的,直到現在這四個仍然在我們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後也必將繼續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2006年,河北省河間市申報的“河間歌詩”,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21。

交通


2020年完成G337河間市繞城段7.8公里續建工程,實施瀛南路與瀛西街輔路7.8公里建設工程,2021年全部完成,開展詩經路、燕趙大街共計8.6公里攤鋪罩面工程,開展河間市瀛南路與瀛西街交叉口0.75公里改造工程,實施並完成光明路8.2公里改建工程,繼續實施農村路網改造提升工程,2020年計劃改建農村公路100公里。

社會


科學技術
2016年,河間市科技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56.5%,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044家,列滄州第二位,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省著名商標28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5年底,河間市有各級各類學校235所,其中幼兒園208所,小學160所,農村教學點36個,初中32所(民辦1所),普通高中3所,職教中心、教師進修學校、電大站及特教學校各1所。在校生141023人,其中在園幼兒34122人,小學生74339人,初中生24140人,高中生8322人,特教生100人。全市有教職工6498人,其中專任教師6327人;幼兒園專任教師391人,小學專任教師3386人,初中專任教師1685人,高中專任教師583人,職教專任教師264人,特教專任教師18人。
河間
河間
河間是全國“普九”和“雙基”達標市,“全國寫字教育實驗區”。市一中佔地面積398畝,設有圖書館、閱覽室、科技館、實驗樓、教學樓和電化教學等多功能配套的先進設備及一流的體育場,可容納學子5000餘名,是河北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全的縣(市)級中學。截至2015年底,河間市有各級各類學校235所,其中幼兒園208所,小學160所,農村教學點36個,初中32所(民辦1所),普通高中3所,職教中心、教師進修學校、電大站及特教學校各1所。在校生141023人,其中在園幼兒34122人,小學生74339人,初中生24140人,高中生8322人,特教生100人。全市有教職工6498人,其中專任教師6327人;幼兒園專任教師391人,小學專任教師3386人,初中專任教師1685人,高中專任教師583人,職教專任教師264人,特教專任教師18人。

文化體育

市內建有文化館1座,影劇院3座,文物保管所1座。書畫、音樂、舞蹈盛行,民間戲劇社和大鼓隊較為普遍。河間是著名曲種西河大鼓發源地,形成幾個派別門類,河間是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詩詞之鄉。全市學校體育設施完備,在市區東部有現代化體育場一座,建有全民健身設施和大型廣場,形成完備的社會體育網路。河間市為“河北省體育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
2016年,河間市完成河間府署復建和光明戲院修繕,詩經博物館建成開放,建設了滄州首家廉政教育基地和首家廉政文化主題公園。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站點、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舉辦第三屆“中國·河間西河大鼓書會”,獲評省首個“曲藝之鄉”,河間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六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光明戲院獲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連續獲評“全國文化先進縣”。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底,河間市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2482張,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數1911人。
2016年,河間市新醫院建成投入使用,新改擴建鄉鎮衛生院12所,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50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所。市醫院三期啟動建設,滄州中心醫院河間市分院有序推進,560個醫療機構藥品零差率銷售。

基礎設施

2016年,河間市高標準完成城鄉總體規劃、7個專項規劃、11個鄉鎮規劃編製,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0.9平方公里。市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建、翻修道路13條、14.5公里,道路里程增加到90.6公里,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8.4平方米。鋪設供水管網24公里、排水管網74公里,建成自來水廠1座,供水普及率和水質合格率達到100%。投入市場住房面積302萬平方米,完成3800多戶、85.5萬平方米的拆遷改造。建成佔地108.38公頃的瀛州公園,全市公園遊園達到23個,建成1440公頃的環城林帶,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6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04平方米。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修建農村公路340公里。高標準完成417個村美麗鄉村建設。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廠16座,解決了4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改建農村病險橋樑75座。建成新農村電氣化村447個,架設電力線路1010公里。

社會保障

2016年,河間市轉移農村勞動力3.8萬人,新增城鎮就業1.92萬人,公開招聘186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1年的1.62倍、1.6倍,年均分別增長10.1%、9.86%,城鄉居民存款餘額達到284.84億元,是2011年的1.98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6.68%,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6.69%。城鎮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72%、94%,五保分散和集中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年人均4500元、5000元。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410個,改造農村危房1650套,建成保障性住房3232套,人均住房34.1平方米,增加17.4平方米。對全市11128戶、21725名貧困人口做到幫扶全覆蓋。
婚俗改革
2021年4月7日,被民政部確認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實驗時間為期三年。

環境保護

2016年,河間市淘汰燃煤鍋爐143台、434.85蒸噸,工業鍋爐269台、522.71蒸噸;推廣潔凈型煤1.9萬噸、節能爐具2035套;供熱面積達到360萬平方米;煤炭消費量削減9.5萬噸,GDP能耗較2011年下降28.25%;淘汰黃標車9512輛。造林21.5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2%提高到32.75%。二級以上天數達到156天。

城市建設

河間確立了“歷史古城、文化名城、北方水城和現代化中等城市”的城市定位,全力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城區面積達3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8.5平方公里。總投資35億元的水系景觀、汽貿城、教育園區、河間府衙復建、廣電文化藝術中心、黃驊信譽樓全面建設,基本形成了東部工業區、南部教育服務區、西北部商貿物流區的城市發展格局。一座功能齊全、設施完備、魅力獨特的北方現代化生態宜居城市即將展現在人們面前。

工業發展

已形成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餐具加工、通訊器材、輕紡化工六大特色支柱產業。河間被命名為“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留古寺鎮被命名為“全國通訊器材生產基地”,北石槽鄉被命名為“全國檯布生產基地”。電線電纜產業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寶豐公司成為中國唯一一家世界線纜協會會員。全市共有線纜生產廠家108家,擁有十大系列、上萬種規格的龐大的產品生產體系。其中寶豐公司A級阻燃電纜獲國家專利,新華公司220KV銅護套電纜填補國內空白。寶豐、新華兩公司建成了兩條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110-750KV超高壓交聯電纜生產線,產品廣泛應用於長江三峽、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並遠銷日、韓、東南亞及歐美國家。河間是中國北方汽車配件、保溫材料的重要生產基地,汽配走廊貫穿市區南北,米各庄汽配市場聞名全國。市新區、米各庄、束城三大工業基地初見規模,天尊線纜、中昊不鏽鋼等一批投資大、效益好的項目入駐基地,成為全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旅遊


詩經村有毛萇講授“詩經”遺址和馮國璋將軍府,半截河村有馮國璋墓西九吉鄉有劉完素廟及墓地,大漁庄有清御史左敬祖墓,市區有清真寺兩座、光明戲院1座、宋哲元教場遺址,境內有屯庄白求恩大夫戰地手術紀念館、“齊會戰役”賀龍元帥指揮所舊址,黑馬庄“解放石家莊”、“青滄戰役”朱德司令指揮部所舊址。
毛公墓:毛公墓又名毛公壘,位於河間市三十里鋪村北,為漢博士毛萇墓冢。明禮部尚書李時《毛公書院記》載“毛公者,漢儒毛萇也。獻王征公為博士。公善為講說,演繹其義,號為毛詩。卒葬河間城北三十里”。毛公墓“文革”期間被毀,河間市人民政府於2005年重建。現為滄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明戲院:光明戲院位於河間城內紅牌樓街,1934年由戈、王、宋、張、韓五戶投資興建,式樣為中西合璧,結構精巧,二樓設包廂,匾額“光明”二字為書法家華世奎所書,天井欄畫為著名畫工陳鐵珊所繪,整體布局古樸典雅。新鳳霞、寶珠鑽、喜彩蓮、劉寶瑞等著名藝術家均曾在此獻藝。光明戲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馮國璋故居及墓葬:馮國璋故居及墓葬位於河間北10公里西詩經村東,是民國大總統馮國璋故居,為西詩經
村鄉政府所在地,境內西臨106國道,南靠滄保高速公路,朔黃鐵路,古洋河自村東流過,地處冀中平原。馮國璋國葬墓位於將軍第北2000m處,同將軍第屬同一中軸線。國葬墓建於1917年,較大的破壞有3次。第一次是土改期間,村民把墓區的亭台、樹木扒光刨凈;第二次是1958年大躍進高潮到來時,把馮國璋墳墓里的石碑等岩石建築,一律推倒砸碎,為河間農田水利服務;第三次是1966年春,當地部分造反派把墳挖開,墓室遭到破壞,墓內存放的馮國璋戎裝畫像一張、指揮刀一把、兩個石雕玉器、玉簪、夜明珠、玉香爐等文物,省歷史博物館保存。1905年河間秋操圖及馮國璋秋操圖畫像,另有馮國璋致袁世凱手札等文物在河間保存。2007年春,河間市人民政府重修馮國璋國葬墓。
左敬祖墓:左敬祖(明末-清初),字虔孫,河間大漁庄人。祖父左圭,父親左鵬程,都以孝義著稱。左敬祖為人
豁達大度,學識廣博。順治六年(1649年),舉會試第一,官翰林。順治九年(1652年)又考,一舉奪魁,提拔為通政使,為官清正廉明,剛直不阿,凡有關國計民生及地方利害、水旱災荒無不條陳懇切,他上疏皇帝緩徵輸、寬徭役、旌廉吏、禁奢糜四書為當朝所稱讚。他的《請減徭役疏》被順治帝恩准后,使一些貪官污吏不得不收斂暴虐行為,百姓拍手稱快。在《請表彰吏疏》中,他主張“懲罰貪污、表揚廉潔”,由於他政績顯著,晉陞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有《四書抄訓》、《易經抄訓》、《理學真傳》等。后因年老多病告老還鄉,病逝故里。
河間府衙:據記載,府衙、縣衙同在一地,規模宏大,遠近聞名。為河間歷史大文化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另據河間城內老文化人張德山生前回憶說:舊府衙坐北朝南,門前設高大照壁(影壁),照壁兩側建有轅門。轅門外有直通東西大街的甬路,臨街有座高大的“木牌坊”。坊額橫匾上刻有“燕趙雄風”四個大字(後人添上去的)。傳說坊上這四個大字是時任直隸總督的方觀承所書。府衙大門兩側原有一對石獅,至今仍堅硬如初,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擺列在市文體局大門前東西兩側。府衙東南側原有一口深水井,井水甘甜清涼,供府衙官吏和城內百姓飲用。
辛亥革命以後,府衙門口牆壁上,左邊書“天下為公”,右邊寫“選賢與能”。大門內有門房,迎面有方桿旗斗兩個,東西兩側有房舍,為隸卒居住,往裡為內門,東西分列吏舍,是掾吏辦公的地方。門東有申明亭,門西有旌善亭。儀門內為廣庭甬道,兩旁古柏參天,交相掩映,鬱鬱蔥蔥。西側懸有大銅鐘一個,鐫有銘文,內含白金千兩,聲聞十里,此鐘被侵華日軍掠走。
甬道北上坡,有石階五級,上級建有殿堂,名曰大堂,原為府官審理案件之所。凡大堂審理的一般民事案件,允許民眾旁聽,以顯“清官大老爺明斷”。大堂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保嫠堂”,為明朝嚴嵩所書。大堂兩側有廂房,為府官休息更衣之所。大堂前立有“戒石亭”,碑石銘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此本蜀主孟昶所作。宋太宗摘其四句,令天下郡縣都刻之,置放衙內。
大堂後為穿堂是二堂,一些機密案件在此審理,不準民眾旁聽,二堂后室是內宅,為知府(或稱太守)眷屬居住的地方。
理刑廳,掌理刑法之官員的辦公室。理刑廳石碑保存河間市文體局院內。
1937年,因府衙年久失修,再加上人為破壞,到日本佔領河間時,幾成廢墟,千年河間府衙就此湮滅。

特色產品

提起河間,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河間的火燒驢肉。外地人和河間人聊天,火燒驢肉是必定提及的話題之一。河間是火燒驢肉的故鄉,河間火燒驢肉發源於河間市米各庄鎮田行石村。從那個並不為人熟知的村落,走出了很多知名的火燒驢肉老店,而米各庄及其周邊的配件市場的繁榮為他們的經濟活動提供了經濟條件,很多趕集賣配件的人都是在集市上吃火燒驢肉。從這時開始,火燒驢肉開始逐步成為河間名吃。正宗的火燒驢肉技術已經傳到了第五代,其技術在老一輩人的基礎之上根據現代人的口味不斷創新,成為大眾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火燒驢肉的吃法:要吃火燒驢肉,必須要吃剛出爐的。因為剛出爐的火燒外酥里嫩,味道正好。如果放一段時間,就有可能不酥了。但是,這也是因人而異的:技術好的師傅做出來的火燒放一段時間烤一下照樣是原來的口味。吃火燒驢肉,驢肉湯是必不可少的。吃著外酥里嫩的火燒驢肉,喝著香噴噴的驢肉湯,這滋味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人把河間的火燒驢肉稱為“驢肉火燒”。其實,火燒驢肉和驢肉火燒並不一樣,驢肉火燒發源於保定,其加工方法、外形、口味等與火燒驢肉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也許兩者名稱相近,所以就被人混為一談了。

名優特產

金絲小棗:有金絲豐、金絲蜜、無核紅和經過審定的滄州金絲小棗優良品種。干棗果實深紅色或紫紅色,果皮薄而堅韌,果肉肥厚富彈性,滑膩香甜。鮮棗果皮細薄呈淺棕紅色,果面平滑富有韌性。果肉乳白略帶淡綠色,味甜微酸。
鴨梨:河間鴨梨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鴨梨40萬噸。鴨梨果型獨特,皮薄汁豐,甜脆爽心,具有清咳祛噪、潤肺滋腎、明目怡神的功效。
驢肉火燒:俗稱“大火燒夾肉”,為河間的傳統名吃。用小麥粉與水和成面,面軟硬適度,墊油后做成手掌大小的麵餅,先在平鍋中擦油烙制,待熟后微烤,使其外焦里嫩,吃時中間夾以特別烹制的驢肉和燜子,吃起來香脆可口。

代表人物


1、毛亨(生卒年不詳),西漢河間人,學者,著有《毛詩詁訓傳》30卷(簡稱《毛詩》),古文詩學“毛詩學”的開創者,世人稱為“大毛公”,並以“詩學”傳毛萇。《詩經》經秦火,至漢復傳,傳詩者有齊、魯、韓、毛四家。漢末儒學大師鄭玄為《毛詩》作箋后,學“毛詩”的人逐漸增多,其餘三家大都失傳,只有“毛詩”大行於世,流傳至今。《毛傳》以先秦學者的意見為依據對《詩經》作訓詁,事實多聯繫《左傳》,訓詁多同於《爾雅》,保存了很多古義,是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
2、毛萇(一作長),毛亨從子,為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曾任西漢獻王博士,又稱“小毛公”。
3、邢昕(538年)北朝北魏河間人。字子明。幼孤,見愛於祖母李氏。好學,早有才情。蕭寶夤討關中,以聽為東閣祭酒,委以文翰,累遷太尉記室參軍。太昌初(532年)除中書侍郎。永熙末(534年)入為侍讀,與溫子升、魏收參掌文昭。興和中(約541年)隨副官李象使於梁,昕好忤物,人謂之牛,故人稱為“牛象斗於江南”。高澄攝政,擬昕為司徒右長史,未奏,昕卒。著有《邢昕集》。
4、劉德(公元前130),字路叔,漢景帝之子,武帝劉徹的異母兄,於景帝前元二年(前155)被封為河間王。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設立《毛詩》、《左傳》博士,對漢代古文經學的繁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中國文獻和儒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卒后被追謚為“獻王”。
5、張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陽人,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永和初任河間相作,《四愁詩》等,今傳有《張河間集》。
6、紀昀(公元1724—1805),字曉嵐,號春帆,又號觀弈道人,河間府(今滄縣崔爾庄)人,世稱“紀河間”。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閱微草堂筆記》等,有《紀文達公遣集》存世。
7、劉長卿(公元709—786),字文房,河間人,唐開元二十一年進士,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貞元年間升任隨州刺史。唐代著名詩人,擅長五律,其詩有“五言長城”之譽。有《劉隨州詩集》。
8、劉完素(約公元1110—1200),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河間劉守人,世稱“劉河間”。金代醫學家,溫病學派奠基人,撰有《素問玄機原病式》,《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等十餘部著作。
9、馮國璋(公元1859—1919)字華甫,河間人,北洋軍閥主要將領,曾任直肅都督兼民政長,後任江蘇督軍,終生追求祖國和平統一,反對袁世凱稱帝。1916年10月國會選舉為中華民國副總統,後代理大總統
10、郭風惠(公元1898—1973)又名貴瑄字麾霆,號堞廬,河間人。曾任綏、察二省教育廳廳長,后隨宋哲元將軍堅持抗日,轉戰南北。后專事詩書畫創作,著名的詩書畫藝術家。著有《郭風惠書畫集》等。
11、鉤弋夫人(前?—前87年),姓趙,漢武帝東巡狩過河間,被選入宮,因居“鉤弋宮”號曰“鉤弋夫人”,史稱鉤弋趙婕妤。懷孕十四月生太子昭帝,因漢武帝擔心“主少母壯”重蹈呂后復轍,便以“屢件聖意”為由,把鉤弋囚禁於雲陽宮,后憂困而死,葬於甘泉南。
12、展子虔(約公元550—604),隋代傑出畫家。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很多壁畫。善畫人馬、山水、樓台;人物的描法細緻,后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采意度極為深致。後人稱頭他為“唐畫之祖”。
13、張郃(?-231),河間張郃,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原屬袁紹部下,后歸順曹操,漢中之戰曾與張飛激戰。後效命司馬懿帳下,多建立功勛,街亭之戰大敗馬謖,最後中流矢而亡。以身殉國。演義中是被諸葛亮用計誘騙射死的。史實中為司馬懿的命令追擊。
14、左敬祖(?—?),字虔孫。清順治六年(1649年)舉會試第一,官翰林。後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四書抄訓》等。
15、馬禮堂(1903——1989)原名馬步周,河北省河間市馬戶生村人。生前為中國文化書院導師、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名譽理事、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研究會第一屆委員、中山健身會導師、湖南馬王堆氣功學院顧問兼教授、北京大學氣功武術協會名譽會長、養生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併兼任陝西、吉林、河南等十三個省市氣功顧問。1989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16、劉流(1914-1977)河間市尊祖庄鄉后念祖村人,《烈火金剛》的作者。
17、李國盛(1939--)河間沙窪鄉后鞏村人。1939年7月出生在北京,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北京分會理事,國家一級演員,北京市曲藝團相聲演員。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2020年6月30日,河間市被列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二批)》。
2020年7月,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第一批)。
2020年9月,入選河北省食品產業強縣(市、區)(培育型)名單。
2020年12月,入選“河北省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名單。
2021年4月10日,河北省河間市確認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實驗時間為期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