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徒駭河的結果 展開

徒駭河

海河流域

徒徠駭河發源於山東省西部,向東北注入渤海,位於黃河北岸,屬海河流域,從西南向北呈窄長帶狀流經山東省多個縣市,幹流在山東濱州市沾化區與秦口河匯流后,經東風港於暴風站入海;總流域面積13902平方公里,幹流總長度436.35公里。

河道特徵


聊城市區南四河頭以上為徒駭河上游段,河長90.5公里,河流由源地東北流,在左岸相繼納入來自河南省境的8條排水溝,這些溝是鹼場溝、山柳溝、劉海溝、安堂溝、土塔河、董固溝、理直溝和永順溝。又東北流,在陽谷縣李丙東村西北,新金線河由右岸注入,在東昌府區四河頭,趙王河由右岸注入。
聊城四河頭至沾化壩上村為中游段,河長307公里,該河段經歷代多次疏浚治理,河道較為順直。出四河頭東北流至禹城市南營村南,新趙牛河由右岸注入。
壩上村以下為下游段或尾閭段,河長38.5公里,河槽寬淺。1904年前,徒駭河尾閭段由壩上村東行入洚河,再折向東北經老鴰嘴入海。1904年農曆六月,黃河在利津北岸薄庄決口改道,穿徒駭河由老鴰嘴入海,洚河逐漸堙沒,徒駭河轉經壩上村北行,又西北經套兒河入海。

命名典故


徒駭河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是禹疏九河之一。據《爾雅·釋水》記載,九河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絮、鉤盤、鬲津。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工作十分辛苦危險。有一次,禹帶著大批助手來到如今山東的一條河邊上,剛要測量河水的深淺,突然洪水暴發,數米高的浪頭咆哮著滾下來,一下子就捲走了10多個人。禹的助手們驚駭萬狀,紛紛往高處走避,這才沒有犧牲更多的人。因為古時候首領的助手叫做徒眾,這條河是禹的徒眾受過驚駭的地方,所以後來就把這條河命名為“徒駭河”。又說當時因大禹治理此河時用工極多,又因當時兩岸森林密布,野豬出沒,時有民夫被傷,眾徒一駭重勞,又駭野豬,故名為徒駭。
“九河”之一的徒駭河,據《漢書》記載,流經西漢成平(今河北省泊頭境內)縣境,現代的徒駭河前身古名漯(tà)川(亦名“漯水”、“漯河(tàhé)”),也是古黃河的一支,宋代漯川堙沒后逐漸演變而成。
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所修的《山東臨邑縣誌》載,“徒駭河由山東齊河縣經下口至城東南二十五里,俗名土河”。這是把當時土河冠以《禹貢》“九河”之一的徒駭河的最早記載。

幹流概況


徒駭河
徒駭河
徒駭河發源於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瓦屋頭鎮,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山東的莘縣南樂(河南省)、陽谷、聊城、茌平、高唐、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縣和沾化等14個縣市,於沾化區套兒河口注入渤海。
河長436公里,流域面積13902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流域面積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山東省13296平方公里。
河道平均比降為0.11/1000。由於流域內地勢向東北傾斜,支流多由右岸注入。
徒駭河是宋代漯川堙沒后逐漸演變而形成。隨著黃河的南徙,為適應地表徑流排泄的需要,在古漯川流域發育了一些新的河流,以前一般都稱土河,即為徒駭河的前身。
“九河”之一的徒駭河,據《漢書》記載,流經西漢成平(今河北省泊頭境內)縣境,與現代徒駭河了不相涉。
徒駭河
徒駭河
徒駭河在明、清兩代為運河所橫斷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出版的《山東水利專刊》載,運河以西徒駭河稱金線河,運河以東仍稱徒駭河。
清末運河漕運停止后,運河河道逐年淤高,運河以西坡水排泄受阻,內澇頻繁。
惠民縣胡集鎮吉家村徒駭河風景
惠民縣胡集鎮吉家村徒駭河風景
民國期間,組織民眾治理疏浚,把徒駭河大規模治理成為現在的徒駭河。
徒駭河在山東聊城四河頭以上為上游段,河長90.5公里,河流由源地東北流,在左岸相繼納入來自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瓦屋頭、仙庄、鞏營三個鄉鎮的8條排水溝,這些溝是鹼場溝、山柳溝、霍子寨溝、安堂溝、土塔河、董固溝、理直溝和永順溝。又向東北流,在山東聊城市陽谷縣李秉東村西北,新金線河由右岸注入。
新金線河發源於山東莘縣櫻桃園,河長55.4公里,流域面積518平方公里。至山東聊城四河頭,趙王河南來注入。
趙王河源於山東陽谷縣趙升白村,河長51.0公里,流域面積693平方公里。該河段河槽較深,河道較窄,山東莘縣楊寨以下兩岸始有堤防,直至入海口。
山東聊城四河頭至山東沾化壩上村為中游段,河長307公里。東北流至山東禹城縣南營村南,新趙牛河南來由右岸注入。
新趙牛河源於山東東阿縣黃河崖村西窪,東北流經山東茌平、山東齊河,于山東禹城縣南營閘上入徒駭河。河長84.4公里,流域面積1203平方公里。到山東濱縣二十里堡南,沙河西來由左岸注入。
沙河源於山東商河縣商東河,經山東惠民、山東濱縣,河長65.5公里,流域面積837平方公里。該河段經歷過多次疏浚治理,河道較為順直。
壩上村以下為下游段或尾閭段,河長38.5公里,河槽寬淺。1904年前,徒駭河尾閭段由山東壩上村東行入洚河,再折向東北經老鴰嘴入海。
1904年農曆六月,黃河在山東利津北岸薄庄決口改道,穿徒駭河由老鴰嘴入海,洚河逐漸堙沒,徒駭河轉經壩上村北行,又西北經套兒河入海。徒駭河徑流主要來自降水補給,1970年後引黃河水復灌以來,有部分引黃尾水補給。
據1956~1979年同步系列統計,山東境內徒駭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05.9毫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為62.3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8.28億立方米。
徑流的年際變化甚大,根據濱縣堡集閘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10250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1年,為25.5億立方米,最小在1958年,為0.339億立方米,最大和最小的比值達75.2。
徑流的年內分配集中在夏季,徒駭河。發源於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瓦屋頭鎮同智營,幹流經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的閻村、大清、畢屯以下入山東境。
河南省濮陽市境幹流長約15公里,流域面積為707平方公里,有17條支溝匯入此河。
1969年按1964年雨型標準治理,排澇流量為138立方米/秒,按1961年雨型標準,防洪流量為238立方米/秒。

簡介


徒駭河古名漯(tà)川(亦名“漯水”、“漯河(tàhé)”),為禹疏九河之一,元代以後稱徒駭河。
徒駭河由來已久,歷經滄桑,是由古代相繼形成的商河、土河(徒河)等河流疏通合併而成。一說,當時因大禹治理此河時用工極多,又因當時兩岸森林密布,野豬出沒,時有民夫被傷,眾徒一駭重勞,又駭野豬,故名為徒駭。
數千年來,故河早湮,形跡難覓。如今的徒駭河並非禹疏之河,而是金元時期開挖並以“徒駭”而冠名的一條防洪排澇河道。
徒駭河源自濮陽的清豐縣瓦屋頭鎮,向東北流經山東的莘縣、陽谷、東昌府區、茌平、高唐、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城、沾化、無棣14個縣區,河道全長436.35公里,堤防全長747公里;流域總面積13902平方公里,其中山東省13296平方公里,河南省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
惠民縣胡集鎮吉家村
惠民縣胡集鎮吉家村
徒駭河濱州段由山東惠民縣鄭家村西南入境,南臨黃河,北依德惠新河,向東北流經惠民、濱城境域,又向北橫穿沾化境內,至無棣東風港北與秦口河匯流,經套爾河至暴風站入渤海。徒駭河濱州段長150.1公里,堤防長243.8公里,流域面積4677.6平方公里。
幹流自山東聊城地區莘縣文明寨起,流經山東省的聊城、德州、濱州3個地區13個縣(市),在山東省濱州市沾化縣與秦口河匯流后,經東風港於暴風站入海。
山東聊城地區境內流域面積5189.1平方公里,幹流長度169.26公里。境內徒駭河支流有37條,其中新金線河、趙王河、小運河、西新河、四新河、七里河、管氏河、趙牛河等8條較大,流域面積都在300平方公里以上。
山東齊河縣境內,上游經山東禹城縣在山東大黃鄉二郎廟入境,山東於宣章屯鄉小張村東流入山東濟陽縣。境內左岸長6.5公里,右岸長16.5公里。有趙牛新河、老趙牛河、戚官屯乾溝、六六河、齊濟河、大寺河等6條支流匯入,流域面積1512.55平方公里。
河道現狀:堤距210~260米,河槽上口寬129米,底寬99~144米,平均深7米,防洪水位20.16米,流量955立米/秒。除澇水位18.7米,流量625立米/秒。

特色


徒駭徠河
徒駭徠河
徒駭河,河面寬闊,河水清澈碧綠,魚兒蝦兒游曳其中,偶爾有幾隻高歌的鵝游過,水面上便浮著幾羽鵝毛,象幾片潔白的小帆,風吹悠悠飄動。河灘上青草肥美,有不知名的小花點綴其中,在風中搖曳。河堤斜斜的護坡上長滿了茂密的的刺槐,一到夏天,便開出紫紅色的麥穗一樣的花兒,散發出幽幽的清香。河堤上是一排排粗壯高大的楊樹和柳樹。一痤古老的石橋架在碧波閃閃的河面上,成為村裡人通向對岸的唯一通道。古樸純正的村風,美如畫屏的秀水,吸引了各種鳥兒在河堤林子里飛快地繁殖,它們把巢安在高高的樹梢,象是高挑著和平與安寧的信號。

徒駭河文化


有人說現山東濱州境內的徒駭河是4000多年前的禹疏之河,其實非然。成書於春秋時期(一說戰國)的《禹貢》記載說,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砥柱,又東至於孟津。北過洚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也就是說:大禹自積石山導河,曲折到山西,陝西的龍門,南到華山的北面,再向東到了三門峽砥柱山、孟津及洛水入河處,然後經河南省浚縣東,東北匯合降水(今漳河),向北流入河北省的古大陸澤(今寧晉、大陸二泊),就此開始分為九河。
因河口段受到海潮頂托倒灌,使河海不分,共同歸入渤海。這就是史稱的“禹河故道《爾雅》記九河的名稱為徒駭、太史、馬頰、胡蘇、簡、鉤盤、鬲津等。徒駭之名的由來是,禹治此河,用工極眾,沿河工難,眾徒驚駭,故名徒駭。西漢人認為此前九河已湮,不可考。東漢河堤都尉許商認為徒駭、胡蘇、鬲津在成平、東光、鬲縣境內,即今德州、滄州之間的二百里內。可見,今濱州之徒駭位於禹疏九河之南,並非禹疏之河。
徒駭河
徒駭河
還有人認為是漯水演變而成,其實這是訛傳。據史書記載,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大徙,別禹時故道,經濮陽西、大名東、平原南、德州東,至滄州折轉向東,在黃驊西南入海。漢代中期,黃河的這條流路旁側,有兩大支流,一為濟水,一為漯水。
據《水經注》記載,濟水源出河南省濟源縣之黃河,東經定陶南、濟陽南,又東入海;漯水自南向北出黃河,經聊城西、禹城南、濟陽北、高青北、濱州南,到廣饒北入海。當時,濟水在南,黃河在北,漯水居中。
漯水作為黃河下游的一條支流,在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影響下逐步走向湮沒。漢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黃河決東郡(治所在河南濮陽),泛濫兗(今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豫(今豫東、皖北),入平原(今德州東部、濱州西部)、千乘(今濱州南部)、濟南(今濟南到鄒平);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治所在今河北滄縣東南)、清河(治所在今清河東南)、信都(今河北省南部、德州北部)三郡河溢。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又決魏郡(治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泛清河以東數郡”。
黃河這3次決口逐漸造成主流南移,侵佔了漯水流路,由平原、濟南、千乘,又東入海。此流路位於泰沂山北麓,地勢低洼,距海較近,泄水浚利,特別是經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理后,黃河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時期,於是,漯水全線湮沒,不復存在。

考證


那麼,究竟是何時何流演變成了徒駭河呢?據考證,是漢代開挖的商河和以後出現的土河演變成了今徒駭河。據史書記載,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黃河決口后,“灌縣邑二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所”(《漢書·溝洫志》),為宣洩黃河洪水,河堤都尉許商於當年開挖了一條商河,自今高唐起,經禹城、臨邑、商河、惠民、濱城,至沾化分為二支入海。此後,在黃河與商河之間又出現了一條土河。由於商河和土河防洪排澇作用巨大,一直延續到。中葉,商河在惠民南與土河合流,從而形成了現代的徒駭河。徒駭河形成之初,名稱比較混亂,明嘉靖《武定州志》說:“州城南五十里,今稱土河,舊志遂謂即徒駭河故道”,“惠民溝南望徒駭河”。直到清代,有的地方志仍稱徒駭河為“土傷(商)河”。
徒駭河
徒駭河
清代,徒駭河至沾化花家村向東折轉,經孔家、下河、老鴰嘴入海,該段又名洚河。當時,徒駭河上泄洪水,下受潮汐沖刷,暢通無阻,江南和東北及朝鮮的貨運船隻可一帆而達今三河湖,有的還沿土馬沙河直抵惠民。后經光緒年間和民國時期的黃河三次決口,將洚河淤為平地,逼迫徒駭河自沾化富國西向北入套兒河注海至今。據統計,徒駭河自形成至建國,曾決口漫溢21次,先後治理了23次。隨著水利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賦予了徒駭河新的使命,一處集度假休閑、旅遊於一體的景區在徒駭河上初具規模,其因位於徒駭河、土馬沙河和付家河交匯處。遂命名為三河湖,該湖處河寬263米,景區(劉珍橋至石家村)內水域面積2500餘畝,您若到煙波浩渺的三河湖蕩舟戲水,觀賞那巍峨的大閘和兩岸的綠樹長廊,說是人間,又似仙境,那幽深、恬靜之情,使人心曠神怡。

歷史記載


徒駭河
徒駭河
據史料記載,漢成帝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清河、信都三郡黃河大水多處決口,31個縣邑被淹,四萬多所官邸民舍被毀。此次黃河決口后,為了分泄黃河洪水,減少河患,河堤都尉許商於當年開鑿了一條新河,定名為商河。商河自高唐縣分黃河而出,流經濱州后又分為二支入海。商河早先曾為黃河分洪發揮過一定作用,至王莽篡漢,商河已起不到分黃的作用了。
唐朝末年(公元893年),黃河下游改道,經惠民、陽信、沾化入海,截斷了商河的入海流路。為了排澇,當時的統治者又在高唐以東的黃河與商河之間開挖了一條土河。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決口,魯北受災嚴重。洪災過後,廣大民眾將商河、土河分段貫通,形成了徒駭河幹流(並以徒駭而命名)。此後,徒駭河下游相繼出現多條支流,主要有沙河、土馬河、付家河、胡營河、江河等。
徒駭河形成后,由於受黃河決口和引黃濟運影響,淤積嚴重,雖經多次局部治理,但效果不佳。清光緒至民國年間,徒駭河幾經治理,至1931年山東全省統一疏浚徒駭河時,沾化縣自壩上村向北開挖了一段新河,下接久山潮溝,由下圈、垛圈庄北,煙袋溝西折而北去,與秦口河匯流后,經套爾河入渤海。

現代治理


由於徒駭河流經山東、河南、河北三省,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因沿岸地區人口不斷增長和工礦企業的快速發展,河流受污時常發生,受害最嚴重的是下游幾個縣區。僅2000年以來,徒駭河嚴重受污4次,濱州150公里的河段泛著大量白沫,氣味熏人,河中魚類全部死亡漂浮在河面,河水不能用於灌溉,沿岸地下水不能飲用,沿途群眾叫苦不迭。受害地區組成調查組,多次追查污染源,由於條塊分割及地方保護作怪,使河流受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
徒駭河
徒駭河
隨著構建和諧社會步伐的加快和各級治理水污染力度的加大,沿途各地對置若罔聞、我行我素的排污企業或關停、或重罰,毫不手軟,逐步實現了污水達標排放,徒駭河水質日趨好轉,沿途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改善。
1990年,濱州市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暴雨洪水襲擊,暴雨過後,徒駭河洪水暴漲,濱城河段二十里堡閘最大洪峰流量達740立方米每秒,流域內村莊被淹,損失慘重。
1991年,沿岸各級政府對徒駭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裁彎和堤防加固治理,徒駭河濱州段治理河道47.16公里,加固堤防21.6公里。
1993年,山東省把徒駭河治理列為重點水利工程項目,治理了沾化縣壩上閘以下海口段31.3公里,解決了徒駭河對其支流排水頂托問題。
1997年春再次治理,疏浚下遊河道15.86公里,完成清淤土方380萬立方米、各類建築物68座。后又經多次清淤疏浚,徒駭河終於恢復了灌溉、排澇功能。

名勝古迹


徒駭河
徒駭河
徒駭河濱州流域名勝古迹眾多,自然景觀秀美。沿河曾出土遠古時期的麋鹿化石,相繼發現和發掘出商周時期的蘭家遺跡、高家遺跡、東周古窯址以及明、清兩代諸多墓葬等。沿河附近有惠民的孫子兵法城、濱城的秦皇台、無棣的海豐塔寺和碣石山等名勝。2008-2009年山東省政府重點水利工程項目治理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河流已經發生巨大的改變由原來的臭氣熏天到現在的清清流水,目前已經達到飲用水標準,現在河水變清澈河內魚兒成群,各地釣魚愛好者紛紛前往禹城一代垂釣。水質的改變讓兩岸的居住人員高興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