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信縣

山東省濱州市轄縣

陽信縣隸屬山東省濱州市,為縣級行政區,位於黃河三角洲平原開發中心地帶。因漢代名將韓信自燕伐齊屯兵古篤河之陽而得名。

陽信縣總面積7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1502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1個鄉。

陽信是徠中國第一批綜合改革試點縣,是山東改革開放試驗區。陽信是中國優質麥生產基地縣,中國科技工作先進縣,中國畜牧百強縣,中國不鏽鋼生產基地縣。

歷史沿革


夏、商為蒲姑國領地,周為齊國地。秦屬厭次縣。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陽信縣。據《太平寰宇記》:“縣在河曲之中。”據《武定府志》:“信水之陽也,鉤盤河,徑縣境。至城南十里為信河。”按古為信水之名,且漢陽信故城,在今無棣縣境,並無今縣治,似有誤。據《清史稿》:“縣西南鈞盤自惠民縣入,逕紅廟庄,一曰信河,縣氏焉。”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之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東漢初屬冀州刺史部渤海郡。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改屬樂陵郡。曹魏時沿之。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並瀛冀二州為滄州,不久改為滄州郡,陽信隨屬滄州郡。
唐貞觀八年(634年)陽信縣改屬德州。五代屬棣州。北宋屬河北東路棣州。金屬山東東路棣州。元屬中書省濟南路棣州。
明初屬山東省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武定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棣州為樂安州。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樂安州為武定州,陽信縣隨屬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陽信縣屬山東省武定府。
中華民國初期屬山東省岱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屬濟南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岱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制直隸于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第五行政督察區,后改屬魯北行政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共產黨始建抗日民主政府,屬冀魯邊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併為渤海行政區,陽信縣屬渤海行政區第二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屬墾利專區。1950年5月改屬惠民專區。1958年11月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為淄博專區,同年陽信縣併入無棣縣,屬淄博專區。1961年撤淄博專區復置惠民專區,同年10月復置陽信縣,屬惠民專區。1978年屬惠民地區。1992年3月,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陽信縣隨屬。2000年,撤地改市,在濱州地區原有行政區域建立濱州市,陽信縣隨屬。

行政區劃


名稱面積/km²人口/人下轄地區政府駐地郵政編碼
信城街道324.237個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原陽信鎮政府駐地(幸福一路879號)251800
金陽街道68.44.7101個社區、居委會和村委會縣委黨校院內251801
流坡塢鎮71.3164062573個村委會,74個自然村流坡塢村251809
勞店鎮94.864246886個村委會,80個自然村勞店村251802
溫店鎮78.5163913372個村委會,69個自然村溫店村251811
翟王鎮66.783903289個村委會,94個自然村李青芝村251808
水落坡鎮130.75657441125個村委會,123個自然村水落坡村251803
洋湖鄉100.1155026297個村委會,107個自然村洋湖村251812
商店鎮92.6634631696個村委會,94個自然村商店村251806
河流鎮62.2673920578個村委會,81個自然村河流店村251807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陽信縣風光
陽信縣風光
陽信縣位於山東省北部平原的黃河三角洲開發區,處于山東半島和京津兩大經濟地區的連接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5-117.52,北緯37.26-37.43,縣境南北長26.5公里,東西寬48.5公里,總面積792.49平方公里。
陽信縣
陽信縣

地形地貌

陽信縣屬於黃河沖平原。縣境西東低,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呈現傾斜,微坡起伏,形成了緩崗,微坡平地和淺平窪地相間的地貌特徵。縣城內土地以輕、中壤為主,且土層深厚(8米左右)。陽信縣土地總面積為118.87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為89萬畝,耕地面積70.6萬畝。境內土壤分為潮土和鹽土兩大類。境內耕地4.67萬公頃,全部由潮土類土壤所構成。其中潮土有3.07萬公頃,主要分佈於緩崗及微坡平地,保水保肥性能好,適種小麥、玉米、果樹等。褐土化潮土有3033公頃,分散於緩崗之間,其性能好於潮土,適種棉花、糧食等作物。鹽化潮土有1.37萬公頃,多處於淺平窪地的邊緣和微坡平地的中下端,多為輕壤和沙壤。性能鬆散,通透性強,但因漏水漏肥,地力較薄,宜種雜糧、棉花及膨根性作物。濱海潮鹽土有1173公頃,處於淺平窪地,地下潛水位高,長期顯鹽鹼,自然植被不多,今經科學改鹼及綜合治理,已能種植多種抗鹼性作物。境內河流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排灌體系。主要排澇河道是縣境南部的鉤盤河和北部的白楊河。兩河橫貫縣境東西,東流入海。灌溉河道主要是幸福河(二干)和縣境西部的一干,兩條引黃乾渠縱穿縣境南北。兩條引黃乾渠從惠民縣引黃河水入境,再由溫水線乾渠將黃河水引向縣境東部和西部。鉤盤河,西由本縣勃李鄉德惠新河后王涵洞發源,由西向東流經陽信縣境,繼續向東流入沾化縣,境內流長44公里,流域面積499平方公里,可供20萬公頃耕地灌溉或排澇。幸福河(二干)是1958年人工開挖的簸箕李引黃總乾渠的第二條支幹,起源於惠民縣皂戶李鎮大朱家村的引黃總干,由南向北流經陽信縣境,境內總長15公里,引黃能力3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1.87萬公頃。

氣候特徵

陽信縣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歷年年均氣溫12.3℃,極端最高氣溫40.1℃,極端最低氣溫-21.5℃,最冷月1月,最熱月7月。年均日照時數為2704.2小時,年均日照百分率為65%,光照充足。陽信縣境年降水量較少,且不穩定不均勻,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67.7毫米,1月最少約為3.8毫米,7月最多約為191.6毫米。

水文

境內河道屬海河流域,流域面積355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三級河德惠新河1條,總長21.3千米;四級河有商東干、鉤盤河、白楊河、沙河、東支流、簸箕李一干引黃渠、二干引黃渠、小開河引黃渠8條,總長159.5千米;五級河101條,總長1427.5千米。河流總長度1608.3千米,河網密度2.0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0.4億立方米,年排澇量5.1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10.2億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德惠新河,從洋湖鄉崔家樓村入境至溫店鎮王坤兮村入樂陵市,流經境內郝家、八里泊、大卜楊、趙家店、王杠子、閻張、大姜、王坤兮、前吳家店、后吳家店、九聖堂11個村莊,長21.3千米,流域面積5.7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6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商東干、鉤盤河、白楊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陽信水資源主要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類。地表水除大氣降水外,過境容水主要有引黃、德惠新河、商東河等;地下
陽信縣
陽信縣
淺層淡水一般在50米左右:勞店鎮東部屬鹹水區,地下水礦化度大於5.0克/升,不宜飲用;深層地下水(400米左右)氯、氟化物嚴重超標,亦不適於飲用。幸福水庫水源來自引黃,蓄水量250萬立方米,主要供應陽信縣生產和生活用淡水。

礦產資源

陽信已探明的地下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石油和煤炭開採難度較大,是潛在資源。天然氣等資源開發前景廣闊。

土地資源

土地總面積7.92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67萬公頃,尚待開發土地8046.67公頃。縣境土地平坦,土層深厚,適作性強,開發潛力很大。

生物資源

有木本植物33科,90多個品種,草本植物有52科265種;動物類20餘種,昆蟲類30餘種,魚類8種。

人口民族


陽信縣人口保持低速增長。2012年人口出生率為12.31‰,人口死亡率7.86‰,人口自然增長率4.45‰。年末公安戶籍總人口45.23萬人,比上年增加156人。2013年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0.60‰,人口死亡率6.74‰,人口自然增長率3.86‰。年末戶籍總人口45.39萬人,比上年增加1688人。
宗教信仰
小劉天主教堂
小劉天主教堂
小劉天主教堂建於1916年,分路南、路北兩個院落。路北院間隔為東西兩院,西院有禮堂一座,瓦房38間,為教士專用房。東院有房40間,后20間為職工和貞女宿舍,前20間為女子學校。路南院為修女院和經言學校,有修女樓兩座,經言堂17間。
2021年6月,濱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陽信縣常住人口421502人。

政治


現任領導

書記:欒興剛
縣長人選:劉藎一

友好城市

1990年4月,陽信縣舉辦第一屆梨花會暨經貿洽談會,文化搭台,經貿唱戲,邀請國內外客商以花為媒,廣泛開展經濟技術協作與友好交往活動。1998年11月,縣長王力率陽信縣政府代表團赴美國,與新澤西州塞拉克市市長在塞拉克市市政大樓會議室簽訂陽信縣與塞拉克市《友好城市協議》和《經濟貿易合作備忘錄》。2000年4月,縣長王力隨濱州地區考察團赴韓國漢城和高陽市訪問。2003年10月,縣委書記田寶禮赴韓國九里市訪問並與九里市探討建立友好縣市關係事宜,並達成初步共識。2004年4月,縣長尚龍江與韓國九里市市長李茂成在陽信簽訂《友好縣市協議書》。2005年4月,韓國九里市政府代表團應邀到陽信縣訪問。同年8月,縣政府和我縣教育代表團對韓國九里市進行回訪。2005年10月,縣長趙建明率團訪問韓國九里市,進一步增強了兩地政府和民間的交流與合作。

經濟


綜述

2013年經濟平穩運行,結構進一步優化。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26.34(GDP)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75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51.26億元,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52.33億元,增長5.4%。三次產業結構由17.12:42.14:40.74調整為18.0:40.6:41.4,服務業佔比提升0.66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9227元,增長3.4%。
陽信縣
陽信縣

第一產業

2013年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2.7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3.69%,其中農業增加值13.27億元,林業增加值0.45億元,牧業增加值7.64億元,漁業增加值0.8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59億元,分別增長1.92%、16.22%、4.79%、8.23%和14.38%。
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全縣糧食總產量489880噸,增長0.4%,連續11年保持增長。棉花種植面積78406畝,總產量6173噸,畝產78.7公斤。蔬菜面積43065畝,總產量134217噸。水果總產量22.42萬噸。
林業生產取得新進展。全年完成合格造林面積22108.8畝,占市下達任務的157.9%,其中:成片造林13786畝,縣鄉道路綠化23.41公里,河流乾渠綠化14.15公里,幹線道路綠化標準提升工程26.2公里,農田林網完成27000畝;創新造林綠化機制,完成土地租賃面積8393.2畝;發展林下經濟10038.5畝。在全市林水會戰總結表彰會議上,我縣林業生產獲市林水會戰二等獎。8月份代表山東省順利通過國家林業局造林實績驗收。
畜牧業、漁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肉類總產量93455噸,增長6.0%;全年肉牛出欄24.65萬頭,生豬出欄46.67萬頭,家禽出欄1412萬隻;奶類產量3718噸,漁業生產形勢良好,全年水產品總產量1.96萬噸,增長8.9%。
2013年主要農牧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指標單位絕對量比上年增長(%)
糧食萬噸48.990.4
夏糧萬噸24.712.74
秋糧萬噸24.28-1.86
棉花61730.44
蔬菜萬噸13.421.59
水果萬噸22.42-10.4
生豬出欄萬噸46.679.7
牛出欄萬噸24.65-0.4
羊出欄萬噸18.65-8.4
肉類萬噸9.356.0
豬牛羊肉萬噸7.136.4
禽肉萬噸2.204.8
禽蛋57940.2
奶類3718

第二產業

2013年工業生產增幅回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獨立核算工業法人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0.40億元,同比下降5.58%。輕工業持續發展,重工業有所回落,其中輕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0.56億元,增長10.6%。重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8.34億元,下降24.1%。
收入穩定增長,利稅有所下降。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0.17億元,增長8.14%;實現利潤17.51億元,下降5.44%;實現利稅30.21億元,下降16.13%。
產品單位產量比上年增長(%)
億米1.5
傢具萬件242-61
不鏽鋼器具萬噸1.010
半導體分立器件億隻82.628.9
固定資產投資
2013年投資總量穩步增長。今年以來我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體上呈現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0.09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房地產投資完成6.51萬元,增長15.7%。
投資結構協調發展。全縣投資一產完成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2.7%,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二產完成投資佔比重64.2%,同比上升14.2個百分點;三產完成投資佔比33.1%,同比下降14.4個百分點。
房地產開發投資保持穩定態勢。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65069萬元,增長15.7%。
商品房施工情況良好。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為958650平方米,比上年同期的621772平方米,增加336878平方米,上升54.2%。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為295233平方米,佔全縣開發施工總面積的76.4%。
建築業發展相對平穩。全縣資質以內建築業企業11家,實現建築業產值10.81億元,增長10.3%,其中建安工程產值9.12億元,下降4.8%;實現利潤1.71億元,增長11%;竣工產值8.41億元,增長4%;房屋施工面積136.82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6.99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71.8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為69.92萬平方米,占房屋竣工面積的97.2%。 
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運行平穩,城鄉市場全面發展。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54億元,增長12.9%。其中,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34.95億元,增長13.6%;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6.59億元,增長11.5%。從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06億元,增長13.2%,佔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89.37%;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48億元,增長10.3%,佔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份額達10.64%。限額以上企業經濟穩定持續發展,限額以下企業經濟發展迅速。全縣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4.25億元,增長5.2%;限額以下企業經濟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7.29億元,增長20.8%,已佔到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2.95%。 
對外經濟
2013年實際利用外資129萬美元,同比下降86.2%。外貿進出口實現進出口總額26705萬美元,下降10.51%,其中,出口額19055萬美元,下降14.29%;進口額7650萬美元,增長1.51%。對外經濟合作平穩發展,全縣共計新建、續建招商引資項目203個,實際到位資金44.5億元。其中新建項目62個,實際到位資金7.28億元;續建項目141個,實際到位資金37.22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5個,過5000萬元項目13個。 
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收入結構優化,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縣財政總收入9.21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9億元,同比增長7.22,其中稅收收入4.7億元,占財政收入比重80.06%;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7.4億元,同比增長19.03%。其中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服務、交通運輸支出為4.1億、2.5億、2億、3.1億、1億,分別增長9.8%、7.2%,51.2%、7.7%、238.1%,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3.44%。稅收收入完成8.71億元,同比增長0.31%,其中國稅收入完成4.83億元,同比下降11.5%,地稅收入完成3.88億元,同比增長20.25%。
存貸款穩步增加,金融支撐作用強勁。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84.64億元,同比增長5.34%,較年初增加4.29億元,其中個人儲蓄存款餘額52.62億元,較年初增加7.18億元。各項貸款餘額65.57億元,較年初增加4.2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48.53億元,較年初增加0.97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15.66億元,較年初增加2.69億元。
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全縣共有15家全國性保險公司,其中包括6家人壽公司和9家財險公司。全年實現保費收入3.28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億元,增長3.8%,人壽險保費收入2.3億元,增長11.5%。財政險和人壽險收入之比為30.7:69.3。全年共支付賠款與給付1.2億元,增長89.8%,其中財產險支付與給付共0.72億元,增長82.5%,人壽險支付與給付0.45億元,增長103%,為全縣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和安定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


科技

截止2012年,陽信縣共申請數312件,授權專利數323件。我縣龍福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申報項目獲得濱州市專利一等獎。我縣新合作超市榮獲由市知識產權局等部門授予的“濱州市商品流通企業無假冒專利示範單位”榮譽稱號。
截止2012年,陽信縣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75億元,增長15.7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6.24%。 

教育

截止2012年末,陽信縣內有高中3處,在校學生7698人。初中14處,在校學生13558人,九年一貫制教育5處,在校學生1883人。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100%;普通小學12處,在校生30107人,陽信縣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28%。年末幼兒園73處,在園幼兒8492人,陽信縣學齡兒童入學園率達到92.02%,;年末特殊教育學校1處,在校學生88人。2012年末,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4376人,其中專任教師4022人。 
陽徠信縣
陽徠信縣

文化事業

截止2012年末,陽信縣有藝術團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處,文物管理所1處,電影公司1處,影劇院2處。陽信縣擁有電視台1座,電視覆蓋率100%,地面衛星接收站2座,電視發射機2台,電視轉播台1處。 

醫療衛生

截止2012年末,陽信縣擁有衛生機構316個,床位858張。其中,醫院6所:2個公立醫院、4個民營醫院,床位559張;基層衛生醫療機構304家,床位285張;專業衛生機構5處,床位14張;其他衛生機構1處;陽信縣衛生技術人員1362人,執業醫師322人、執業助理醫師112人、註冊護士455人、藥師(士)60人,技師(士)73人。 

文化


民族風情

傳統舞蹈
鼓子秧歌是濱州民間的傳統舞蹈,起源於陽信、惠民一帶,居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在濱州民間流傳甚廣,惠民縣更是將其發揚光大,創造出了“大鼓子秧歌”。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大鼓和大鑼。主要以大鼓的節奏劃分為“三點子”、“五點子”、“七點子”秧歌
哈拉虎於2006年申報“傳統戲劇”類成功。

特產

1.陽信鴨梨,外形美觀,色澤金黃,呈倒卵形,因梨梗基部突起狀似鴨頭而得名。
陽信縣
陽信縣
已被列入山東地理標誌品牌。中國地理標誌註冊名錄。
為陽信傳統種植的特產,紫花苜蓿以株莖粗壯,花繁葉茂,細嫩高產,營養成分豐富而聞名中外。

旅遊


陽信縣博物館
陽信縣博物館始建於1996年,坐落於縣城梨園公園內,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座北朝南,一棟七間,建築面積200平方米,高九米,青瓦覆頂,高檐脊,飛檐高翅,腰檐內收,檐下正中懸有“陽信縣博物館”匾額,頂為四角攢頭,脊飾鴟吻垂獸,繪聲繪色,形象逼真,獨具風格。
陽信縣屬大汶口前期文化,早在七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居住生活,遺留下了無數的珍貴遺產。其中既有生活用品、勞動器械,如石刃、石鐮、打擊石、穿孔石、黑陶片、蚌鐮、骨針(系新石器時代遺物)、雙耳環銅壺、陶馬、陶俑等,也有先輩們留下的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的物品,如編鐘、編磬(經專家鑒定為戰國時期樂器,其音階有十三個,音質清晰),佛像、五彩人物畫壇、茶葉末梅瓶、大明通行寶鈔,還有名人字畫:展子虔《迎春圖》(複製品,正品藏於故宮)、李閣老南征圖(組圖,長九米的橫幅)、清光緒皇帝畫像;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手寫書畫題詞木刻本;乾隆皇帝御筆;清代著名書法家劉石庵親筆字跡橫批等。 
梨園公園
在2013年看到的梨園公園原是一片梨園,梨園公園由此而得名。公園位於陽信縣城西側,緊靠幸福四路,總面積為60000多平方米。公園的東面是廣場,面積為4400平方米。公園的北面停放著一架殲擊機,它是1997年秋由北海艦隊航空兵贈送的,曾在朝鮮戰場上服役過,為朝鮮的解放立下過汗馬功勞。公園的南面建有花壇、旱冰場、娛樂場和陽信縣博物館。公園的西面有石雕的十二屬像靜立在玉帶溪西岸,十二屬相的背面是一片梨園,每當四月中旬到來,站在觀花亭上,映入眼帘的是潔白如玉的梨花,使人彷彿置身於仙境之中。公園的西南方建有一座假山,站在山頂,整個公園全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另外,公園內還建有樓台亭閣,小橋流水等。 
荷花灣廣場
陽信荷花灣廣場
陽信荷花灣廣場
荷花灣廣場它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緊靠城區主幹道陽城三路,四周用青石鋪裝,廣場燈高聳挺拔,燈光舞池音響設備齊全,可同時容納百餘人翩翩起舞。 

代表人物


古代人物

董琦韓文成馬攀龍邵續唐詔
高開道李如檜少昊孫宣雅展子虔

近代人物

崔雲章韓健勞乃宣勞之常劉詞林
孫清野王弼魏玉峰吳匡五武大風
閻登三閻容德楊慶堂張國英周桂蘭

現代人物

安東安謐安心鮑洪義蔡國華曹廣勛曹廣智曹興寬常誠陳儒梅
陳維信馮鼎平馮樂進高紹義高紹智耿魯健苟玉和郝蜀東郝玉峰何希慶
蔣潔敏敬志偉勞允超李保良李法升李法曾李光合李建李明倫李中發
劉鳳龍劉永力馬全忠秘如南秘如沿牛良邱寶利商其元尚洪力史若虛
史書榮史希珍蘇安水孫曉峰田長福王洪田王甲軍王衛華王西平王新銘
王占元魏冰文世彪楊濱楊福鑫楊剛毅楊文森姚美村尹鴻鵬尹清泰
尹太清尹鏞袁東海張寶榮張德華張登賢張福榮張富英張洪來張建華
張建會張皆春張儒齋張詩香張世生張廷水張玉英張志民趙秉耕趙河
趙亮趙天恩趙雪松周繼祥周文田周中峰朱萬祥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30日,陽信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1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0年12月,被評為第六屆山東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