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縣

山東省濱州市轄縣

惠民縣,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地處魯西北平原,北與濱州市陽信縣接壤,東鄰濱州市濱城區,南隔黃河與淄博市高青縣、濱州鄒平市相望,西與濟南市商河縣濟陽區交界。

截至2013年底,惠民縣版圖面積1357平方公里,轄12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163個行政村,65萬人口。2016年,惠民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92.92億元。

惠民縣是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的故里。轄區內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一處、3A級旅遊景區三處,先後被授予“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生態農業科技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綠色名縣”、“全省信訪工作先進縣”、“中國繩網名城”等榮譽稱號。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歷史沿革


秦:置厭次縣,屬齊郡。秦始皇以東南有天子氣,乃東巡以厭(厭讀壓)之,次舍於此,故名。縣治在今桑落墅北。
漢:西漢改厭次縣為富平縣,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王莽篡漢后改富平為樂安亭。62年(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復改為厭次縣,仍屬平原郡。
三國:為魏地,名厭次,屬樂安郡
晉:名厭次,屬冀州刺史部所轄樂陵國,刺史部駐厭次。
北魏:名厭次,縣治遷馬嶺城(今何坊鄉二郎堂村北二里處),屬滄州樂陵郡。
北齊:556年(天保七年)廢厭次,將原厭次縣併入陽信縣,縣治馬嶺城,屬樂陵郡。
隋:初為陽信縣,屬渤海郡。586年(開皇六年)廢渤海置棣州,縣屬棣州。596年(開皇十六年)復置厭次縣,屬棣州,縣治遷至今辛店鄉先棣州村一帶。606年(大業二年)廢棣州,厭次縣屬滄州。不久,廢滄州,復置渤海郡,厭次屬渤海郡。
唐:復置棣州,厭次屬棣州。625年(武德八年),廢棣州,厭次屬滄州。643年(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州治駐厭次,厭次還屬棣州。天寶初,改棣州為樂安郡,厭次屬樂安郡。758年(乾元元年)改樂安郡為棣州,厭次屬棣州。五代:厭次屬棣州。907年(後梁開平元年)棣 州刺史華溫琪為避水患,將州治與縣治均遷於厭次東南(今清河鎮鄉古城馬村一帶)。
宋:厭次縣屬河北東路棣州樂安郡。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遷州治、厭次縣治至陽信縣界喬子鎮之八方寺(今惠民縣城址)。
金:厭次屬山東東路棣州防禦郡。
元:厭次縣屬濟南路棣州。
明:1368(洪武元年),廢厭次縣,域地入棣州。1403年(永樂元年),改棣州為樂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屬濟南府
清:初仍為武定州地,1724年(雍正二年),武定州為山東布政使司直隸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為武定府,始置惠民縣(因城東南20里有惠民溝而定名)。為武定府的附郭縣
中華民國:1914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惠民縣改屬濟南道。1925年,置武定道,道治設惠民城。1928年廢武定道,惠民縣直屬山東省。1936年於惠民縣城置山東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轄惠民等11縣。1939年中國共產黨在惠民縣境內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開展抗日游擊活動,1942年9月,冀魯邊區在商河、惠民兩縣邊界地區建立商惠縣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10月渤海區建立惠(民)濟(陽)商(河0三邊縣。1945年9月,建立惠民市,惠民縣原一、二區歸惠民市管轄,市政府駐惠城;其餘地區屬惠民縣管轄,縣政府駐何李村(屬第三堡鄉)。惠民市、惠民縣屬渤海行政區第四專署所轄。10月,撤商惠縣、三邊縣。1946年12月建楊忠縣。1949年4月,惠民縣黨政機關由何李村一帶遷入惠民城。1949年5月,楊忠縣改稱惠濟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5月,渤海區撤銷,原轄專區調整,建立惠民專區,專署機關駐惠城,惠民縣屬惠民專署管轄。惠濟縣撤銷,其轄區分歸惠民、濟陽、商河三縣。1961年4月10日,惠民縣、濱縣分治,惠民縣原轄13處人民公社改為13個區,縣政府遷回惠城。惠民縣屬惠民專署所轄。1967年3月,中共惠民縣委、惠民縣人民委員會被惠民縣革命委員會取代,屬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所轄。1978年,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惠民地區行署,轄縣不變。至1985年,惠民縣仍歸惠民行署所轄。
1992年3月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惠民縣隸屬濱州地區。
2006年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惠民鎮更名為孫武鎮。 
2010年,經省政府和市政府批准,惠民縣撤銷孫武鎮,以其原行政區域和原何坊鄉的部分行政區域設立孫武街道辦事處和武定府街道辦事處。何坊鄉、辛店鄉、大年陳鄉3個鄉行政區劃調整為鎮。 
2011年,撤銷何坊鎮,設立何坊街道;撤銷皂戶李鄉,設立皂戶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惠民縣位於東經117°17′至117°49′,北緯37°6′至37°35′之間。地處山東省北部,北與濱州市陽信縣接壤,東鄰濱州市濱城區,南隔黃河與淄博市高青縣、鄒平市相望,西與濟南市商河縣、濟陽縣交界。縣域南北長度51公里,東西長度46.5公里,總面積135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惠民縣地屬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8~20.7m(黃海高程系,下同)。平均地面高程一般在12m,地面坡度為1/5000~1/10000之間。地貌有平地、坡、崗、窪地等交錯分佈,其中以緩平坡地面積最大,佔全縣總面積的50%;決口扇形地佔23.7%;窪地佔10.3%;河灘高地佔16%。由於坡地和決口扇形地及窪地交錯分佈,窪地地面坡降緩,而且有沙崗阻隔,不利於排除地面水和地下水,因此,易澇易鹼。 
地質
惠民縣在地質構造上屬於華北陸台的下坳地帶,由於歷史上黃河的遷徙、泛濫,大量泥沙沉積、填充,地質結構鬆散(地表層為透水層,中層為含水層,下層為隔水層),對儲藏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 
水文
惠民縣的河流均為過境河流,有黃河、徒駭河、土馬沙河,依次由南向北排開橫貫全縣東西。其中黃河在縣境最南部,過境長度47公里,河底高出背河地面2~3m,雖造成了一定的防洪壓力,但為引黃灌溉創造了有利條件。 
惠民縣水系分為徒駭河水系、沙河水系和勾盤河(該河在本縣北臨陽信縣境內)水系。徒駭河和沙河橫穿東西,把本縣基本分成對等的三大塊。黃河以北、徒駭河以南為徒駭河水系,徒駭河以北、沙河以南為沙河水系,沙河以北為勾盤河水系。
徒駭河流經全縣六個鄉鎮,境內流經長度45.2公里,設計排澇流量817m3/s,防洪流量1257m3/s,縣內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佔全縣版圖面積的67%。近幾年來,由於上游縣市大量向河內排污,該河水質多數已超Ⅴ類水。 
土馬沙河流經全縣六個鄉鎮,境內長度41.5公里,設計排澇流量160m3/s,設計防洪流量268m3/s。縣內流域面積507.25平方公里,由於污染嚴重,多數水質超過Ⅳ類水。
全縣控制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排水乾溝21條,總長399.57公里。 
氣候
惠民縣的降水特點是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據惠民縣氣象局統計資料分析,本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93.1mm,其中汛期(7、8、9月份)降水量為373.7mm,占年降水量的63%,灌溉期(3、4、5、6、11月份)降水量為119.4mm,占年降水量的27%。最大年降水量1078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276.2mm(1989年),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9倍,降水變率較大。 
惠民縣多年平均蒸發量1222.5mm,最大年蒸發量1608mm(1955年),最小年蒸發量883.6mm(1964年)。
惠民縣多年平均氣溫12.38℃,一月份最低,多年平均-3.4℃,七月份最高,多年平均26.3℃。
惠民縣多年平均光照時數2640.4小時。風向以西南風為主,冬季西北風和東北風較多。多年平均風速3.1m/s,平均最大風速16.8m/s,歷年最大風速19.5m/s(1997年8月20日)。多年平均無霜期184天。多年平均凍土深35cm,最大凍土深50cm。

自然資源


氣候條件
惠民縣位於北溫帶,東近渤海,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型季風氣候。受海洋影響,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2.2℃。一月份平均氣溫-4℃。極端最低氣溫-22.4℃。七月份平均氣溫26.3℃。極端最高氣溫42.2℃,年平均無霜期184天。作物生長期年平均238.9天,年日平均氣溫在0℃以上的持續時期為276.8天。年平均降水量為589.4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013毫米(1964年),最小降水量為339毫米(1965年)。少雨年份不足一季作物正常生長對水份的要求。惠民縣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季風氣候明顯。1月平均氣溫−3.3°C,7月平均氣溫26.5°C,年平均氣溫12.6°C。
土地資源
1990年土地資源普查結果為全縣土地總面積136473.33公頃,其中耕地86613.33公頃,林地7126.67公頃,園地(包括果園、桑園)5713.33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4706.67公頃,交通用地3680公頃,水域13333.33公頃,未利用土地3286.67公頃。1998年底統計,全縣耕地面積73565公頃,林地17866公頃,園地12552公頃。
截至2013年,惠民縣總面積13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0餘萬畝。
水資源
全縣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4.1億立方米,其中徒駭河、沙河及蓄水坑塘內的地表水常年蓄水量0.2億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2.4米,可利用總量1.7億立方米;引用黃河水量多年平均2.1億立方米。
惠民縣的河流均為過境河流,有黃河、徒駭河、土馬沙河,依次由南向北排開橫貫全縣東西。其中黃河在縣境最南部,過境長度47公里,河底高出背河地面2~3m,雖造成了一定的防洪壓力,但為引黃灌溉創造了有利條件。 
惠民縣水系分為徒駭河水系、沙河水系和勾盤河(該河在本縣北臨陽信縣境內)水系。徒駭河和沙河橫穿東西,把本縣基本分成對等的三大塊。黃河以北、徒駭河以南為徒駭河水系,徒駭河以北、沙河以南為沙河水系,沙河以北為勾盤河水系。
徒駭河流經全縣六個鄉鎮,境內流經長度45.2公里,設計排澇流量817m3/s,防洪流量1257m3/s,縣內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佔全縣版圖面積的67%。近幾年來,由於上游縣市大量向河內排污,該河水質多數已超Ⅴ類水。 
土馬沙河流經全縣六個鄉鎮,境內長度41.5公里,設計排澇流量160m3/s,設計防洪流量268m3/s。縣內流域面積507.25平方公里,由於污染嚴重,多數水質超過Ⅳ類水。
全縣控制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排水乾溝21條,總長399.57公里。
礦藏資源
已查明境內有石油、天然氣、磚瓦用粘土、礦泉水等。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惠民縣計有250多科850多種。野獸有黃鼬、野兔、刺蝟、狐狸、獾、鼠、蝙蝠等10科20種,家畜有牛、馬、驢、騾、豬、羊、狗、兔、貓等。野禽有喜鵲、烏鴉、蒼鷹、麻雀、燕子、鵪鶉、杜鵑、啄木鳥、伯勞、百靈、黃鸝等28科60種,家禽有雞、鴨、鵝、鴿等。蟲蛇類數最多,光昆蟲就有153科600多種,蛛形動物也有23科74種。已知害蟲的天敵有瓢蟲、草青蛉、赤眼峰、繭蜂、食蚜蠅、食蚜虻及食蟲蝽類等70多科200多種。水生動物有魚、蝦、蟹、鱉、蚌、青蛙、蟾蜍、水蚤等40多科100多種,僅鯉科就有32種。
植物資源
惠民縣中木本植物38科122種,主要有楊、柳、槐、榆、桐、棗、桃、杏、梨、蘋果、山楂、葡萄、檉柳、桑、柏等。草本植物50多科230多種,其中農作物中的禾本科作物就有12種,瓜菜25種,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等。真菌植物28科150種,其中食用菌有蘑菇、側耳、木耳等。植物資源中的藥材有益母草茵陳車前子、枸杞、忍冬花等168種。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惠民縣轄12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石廟鎮桑落墅鎮淄角鎮胡集鎮李庄鎮麻店鎮魏集鎮、清河鎮、姜樓鎮、皂戶李鎮、辛店鎮、大年陳鎮和孫武街道,武定府街道,何坊街道。 
行政區劃一覽表
名稱面積人口居委會村委會自然村鎮政府所在地郵編
孫武街道105.383平方千米90505人轄19個113個124個駐東關街12號251700
姜樓鎮133.56平方千米54838人118個117個駐姜樓村251714
胡集鎮137.003平方千米58552人100個94個駐胡集村251706
麻店鎮77.13平方千米29896人72個72個駐麻店村251705
李庄鎮101平方千米54101人105個100個駐李庄村251712
石廟鎮129.413平方千米57708人127個131個駐石廟董村251719
清河鎮67.42平方千米34119人58個56個駐清河鎮村北251716
淄角鎮72.121平方千米30158人 68個63個駐淄角村251716
桑落墅鎮66.92平方千米29108人59個58個駐桑落墅村南251704
魏集鎮54.13平方千米30106人54個53個駐魏集村251707
辛店鎮146.03平方千米47484人122個117個駐黃趙村251709
皂戶李鎮86平方千米29589人74個75個駐皂戶李村251717
大年陳鎮81.23平方千米34717人83個86個駐大年陳村251713
何坊街道103.39平方千米45701人110個115個駐劉集村251702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惠民縣總人口64.1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29萬人。人口出生率11.42‰,死亡率5.81‰,自然增長率5.61‰。
2012年末惠民縣總人口64.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25萬人。人口出生率12.4‰,死亡率7.0‰,自然增長率5.4‰。
2013年,惠民縣戶籍總人口為640815人。其中,男性人口323389人,佔總人口的50.47%;女性人口317426人,佔總人口的49.53%。男女性別比為102:100。全年出生人口7133人,死亡人口3404人,凈增人口128人。人口出生率11.1‰,死亡率5.3‰,自然增長率5.8‰。
2011年末惠民縣總人口64.18萬人,有少數民族19個,1200人。2012年末惠民縣總人口64.07萬人,有少數民族19個,1200人。
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569975人。

經濟


綜述

2016年,惠民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92.92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10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2.15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86.67億元,增長9.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8.2:38.9:42.9調整為17.7:37.4:44.9,服務業佔比提升2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1216元,增長7.1%。 

第一產業

2016年,惠民縣實現農業(種植業)增加值27.34億元,林業增加值0.86億元,牧業增加值5.22億元,漁業增加值0.68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3.25億元,分別增長3.93%、7.22%、2.71%、3.79%和16.68%。
農業生產平穩良好。糧食種植面積159.95萬畝,增長12.38%;總產量81.11萬噸,增長24%。棉花種植面積14.88萬畝,減少17.7%;總產量1.17萬噸,減少8.6%;單產78.6公斤/畝,增加11.1%。蔬菜瓜類種植面積53.28萬畝,增長0.2%;總產量180.97萬噸,減少1.9%。水果總產量18.52萬噸,增長41.1%。
林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全年全縣完成合格造林面積23500畝,其中,防護林18900畝,經濟林4600畝,新建農田林網24000畝,縣鄉路綠化85.1公里,河流乾渠綠化34.9公里。發展林下經濟3.5萬畝。濕地保護和恢復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縣濕地面積2947.63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6%,其中河流濕地1832.21公頃,人工濕地1115.42公頃。
畜牧業、漁業生產持續調整。全年肉類總產量8.57萬噸,增長45.8%;禽蛋產量4.10萬噸,下降42.07%;奶類產量0.33萬噸,下降55.5%。水產品產量1.30萬噸,增長1.8%。
2020年1月2日,惠民縣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第二產業

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202家。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6家,比上年增加1家。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9%,其中,輕工業增長1.94%,重工業增長16.19%;非公有制企業工業增長7.29%。產銷銜接良好,工業企業產銷率達99.32%。
工業企業盈利能力穩步提升。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4億元,增長6.98%;實現利潤30.04億元,增長20.29%;利稅37.63億元,增長5.57%。
建築業表現依然低迷。全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27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3.66億元,增長4.0%;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0.7萬平方米,下降17.0%;房屋建築竣工面積42.0萬平方米,下降11.8%,其中住宅竣工面積24.5萬平方米,下降38.4%。建築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7084人,下降16.6%。 

第三產業

交通運輸生產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3200.7公里,同比增長4.8%。農村公路建設再創佳績,投資5000餘萬元,新改建農村公路45.378公里,完成縣道大中修15.8公里,縣道養護149.7公里。
民用汽車發展加快。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16.5萬輛,其中本年新註冊1.5萬輛;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10.18萬輛,其中本年新註冊1.49萬輛;年末私人轎車保有量8.5萬輛,其中本年新註冊1.28萬輛。
郵電通信業平穩發展。郵政業務收入4024萬元,增長32.1%,電信業務收入12.94億元,增長6.8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0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57.86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達到11.7萬戶,增長21.53%。
旅遊業較快發展。全年全縣旅遊接待人數113.5萬人,旅遊直接收入1254.3萬元,同期增長分別為44%、37%。
城鄉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75億元,增長9.56%。從消費地域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75.05億元,增長9.3%;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36.70億元,增長10.1%。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實現零售額99.54億元,增長9.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高達89.07%;餐飲收入實現零售額12.21億元,增長9.9%。從消費規模看,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20.31億元,下降1.4%;限額以下單位實現零售額91.44億元,增長12.3%。
對外貿易增勢強勁。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2.34億元,增長29.13%。其中,出口額20.87億元,增長43.81%。實際外商投資1155萬美元,增長575.44%。

文化


胡集書會

胡集書會是興起並紮根于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的一種漢族曲藝集市盛會。

火把李廟會

惠民縣皂戶李鎮河南張一帶,自古家家戶戶加工泥塑,曾盛極一時。二月二日火把李廟會可見當時泥塑盛行一時。

風土人情

1、"胡集書會",是興起並紮根于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的一種曲藝集市盛會。胡集,是山東省惠民縣(古為武定府)東南最大的一個集鎮,農曆二、七逢集,每年夏曆正月十二是春節后的頭一個大集,這天必開始舉行燈節書會。胡集書會從元朝興起,至清初極盛,一直沿襲至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最早源於曲藝藝人的競技活動,后逐漸演變為以聯誼為主、具有習俗性質的自發性民間曲藝交流活動。
2、惠民縣清河鎮木版年畫,始於清乾隆六年(1730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從濰坊和天津引進后經加工修改而成。每至廟會集市,來自青城、博興、鄒平、商河、長青、禹城等地的畫商臨街設攤,當地的畫商大都沿街開店,也有少數設攤的,大街小巷畫店林立。至清道光二十年,清河鎮已有福星、福利、廣順祥、永盛、同盛、福泰、廣盛等大小畫店30家。到光緒年間鼎盛時發展到65家。畫店內外裝飾一新,並掛滿了自己的畫樣,畫店門外彩燈高懸、牌匾輝煌,喜迎前來訂貨的畫商。木板年畫的興盛與清河鎮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分不開。清河鎮是惠民縣五大古鎮之一,位於南北交通要道的黃河北岸,自古為商賈重地。當時有渡口、站房,還有貨場、煤場,貨船雲集,經濟和文化都活躍。當時,該鎮有十四條街,十日之內有四個集市;有大小客店35家,還有酒店、茶莊、當鋪、車行等;有大小廟寺8座,廟會非常熱鬧。清河鎮木板年畫的取材和內容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思想追求、風俗信仰、審美觀點、生活需求,其表現內容豐富。它植根於民間的土壤之中,長期以來起著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願望、美化人民節日環境的作用。其表現內容可歸納為:避邪納福、瑞祥吉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小說戲劇等。
3、惠民縣皂戶李鄉河南張一帶,自古家家戶戶加工泥塑,曾盛極一時。泥塑作品從剛開始時的人、佛、獸等發展到後來的無所不及,其文化味也愈來愈濃,藝術價值極高。二月二日火把李廟會可見當時泥塑盛行一時。關於泥塑興起的年代和原因,民間傳頌著一個美麗而動人的傳說。據說,泥塑始於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是年漢王朱高煦明成祖朱棣之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叔叔)據樂安州(今惠民縣)圖謀叛亂,廣造兵器,在當地抓壯丁,奪民畜、糧草,人們怨聲載道。一天,河南張村來了一位鶴髮童顏的老道宣稱:“只要捏成九千九百九十九個泥人,待九九八十一天,張天師來作法,使泥人成為天兵天將,滅高煦,救民於苦難。”於是,全村男女老少,晝夜和泥涅人。可巧泥人做成,九九八十一天,宣宗皇帝御駕親征,朱高煦事敗被縛,當地人民免於苦難。泥人雖未成天兵,但鄉民們卻視之為吉祥物,爭相購買。從此,祖輩沿襲至今。河南張泥塑,以紅粘泥為原料,經設計造型、制胚、晾乾、塗粉、著色、塗膠等工序加工製成。有的玩具內裝有哨子或彈簧、引線,能構成音響和局部活動。泥塑玩具的泥坯,需用結構十分細密的紅粘土和製成泥,摔涅熟成後進行泥塑加工。製成的泥坯精細光華、形象逼真、完美端正,以白粉膠液圖底,著色均勻,各色搭配協調,勾畫簡潔流暢。泥塑著色,多以火紅、桃紅、綠、黃、紫等單色或間色,少加墨、金,重在美化、渲染熱烈火爆的喜慶氣氛。塗色多重正面,背面一般從簡或不塗色。這樣塑造加工而成的泥塑工藝品,具有做工精巧,色彩協調艷麗,形象集中突出,富有裝飾性的藝術特點,多採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河南張泥塑,品種繁多,造型古樸,有“牛郎織女”、“白蛇傳”、“梁祝”、“武松打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戲劇故事;有坐在蓮花上的抱魚、桃、杏的“座孩”;有安上哨子或肚子里裝有彈子安個小棒發出各種聲音的“響孩”,另有許多動植物,其造型誇張,色彩艷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幾十年來,河南張泥塑銷往商河、臨邑、陽信以及濟南、天津、滄州等地,成為難得的藝術品。河南張泥塑更成為連接中外人民友誼的橋樑。1999年,日本龜田郎來參觀;2001年日本又有以石山梆子為團長的代表團共19人來參觀調研。另為,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年逾七十七歲的李寸松老先生來參觀購買。河南張泥塑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奇葩,民間藝術一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當代名人

張志遠,男,真實姓名路雨亭(1897—1978)字作霖,化名張志遠。惠民縣人。1926年初去綏遠,曾任中共綏遠特別區地方組織宣傳部長、代理書記。1928年在惠民縣李家莊小學任教,開展黨的工作。后聞國民黨惠民縣黨部準備逮捕他而出走脫黨。1929年在樂陵縣中學任教。1937年參加魯南第二戰區抗日游擊隊。1938年4月,任莒縣縣武裝部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8月,任濱海抗協分會主任,抗協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41年後,任濱海區紡織局局長、實業處處長。1946年被批准重新入黨。1948年10月,隨軍入濟南任成大紗廠經理。新中國建立后,歷任青島紡織管理局技術處副處長、青島市政協駐會委員等職。
高傳海(1900~1947)字彙川,原為惠民城富商。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侵佔惠民城。高匯川把看家護院的“漢陽造”、“老套筒”6支步槍和一支德國制手槍獻給中共地下黨員孫清野和高舟亭(高匯川之子),支持他們建立了30餘人的魯北抗日游擊隊。此後高匯川變賣家產,攜款投入游擊隊。1938年10月,出巨款贖出被劉景良扣押的其下屬營長趙璽三,與趙組建了70餘人的惠陽支隊,高匯川任副隊長,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抗日。后曾任陽信縣戰時工作動員委員會主任、冀南行政公署第八督察專員公署參議室參議員等職。1947年為鑽入農會的壞分子所陷害。
曹文斌(1911~1965),麻店鄉曹王村人。1933年,考入山東省立第六鄉村師範。畢業后,在麻店試驗小學任教。1937年“七·七”事變后,隨鄉師南遷安徽阜陽。后厭惡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毅然投入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擲筆從戎。解放戰爭時期,任四野某團政委。1951年,赴朝作戰。回國后在牡丹江炮兵學校工作。1955年轉業到地方,曾任中共天津市委組織部部長等職。1965年,患骨癌病故於天津。
李中憲(1912~1982),山東省惠民縣皂戶李鄉園子李村人。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48年赴美國留學,1950年回國任教。李中憲曾先後為北京大學、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西北大學教授,並歷任西北大學生物系主任、西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西安市政協委員、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陝西省植物學會理事長、《西北植物研究》主編等職務。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2月12日病故。
雷鳴玉(1920—1968)山東省惠民縣呂家村人。1937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1月,跋涉千里赴山西臨汾參加八路軍。曾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營文化教員、野戰醫院政委,中共莒南縣筵賓區委書記、日照縣縣委員、宣傳部長、蘆山縣委書記。抗日戰爭勝利后,被調往東北地區,1945年10月,到達吉林省,1945年冬任吉林省盤石縣委書記。建國后,歷任中共延邊地委組織部長、吉林省委辦公室主任、吉林省委組織部部長,中共吉林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1968年12月19日,受迫害致死。1978年5月,吉林省委為其平反。
楊建功(1919~1945),原名王延福,惠民縣魏集鎮三合村人。幼年家境貧寒,隨父母到沾化縣開荒種地。9歲回家,寄養於魏集鎮西董村外祖父家,改名楊建功。15歲高小畢業,考入省立惠民第六鄉村師範。後任青惠中隊中隊長。1945年5月5日楊建功奉命到高青縣青城鎮張賢臣村駐防,擊斃日軍多人,壯烈犧牲。
陳永玲(1929-2006)京劇旦角。海外報刊評論他是“集梅、程、尚、荀、筱絕技於一身”的“中國名旦”。原名陳志堅,祖籍山東惠民,生於青島。他娶名伶言慧珠之妹言慧蘭為妻。他的兒子陳霖蒼工花臉。陳永玲2006年2月15日(農曆丙戌年正月十八日)13時15分在北京病逝。
王德慶,1932年生人,山東惠民。現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濱州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濱州市舒體書法研究會會長,山東詩詞學會會員,濱州市詩詞學會名譽會長。1986年被舒同收為弟子,並書“奮進”贈王德慶。1987年6月23日應舒同函邀進京,為舒氏編輯《舒同書法作品選集》,舒同宣布王德慶為其書法弟子,並取筆名“興華”。
郭寶慶(1934—1955)惠民縣寧家村人。1948年他參加了村基幹民兵。1953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加入共青團,並被評為優秀戰士。1955年1月18日,奉命參加浙江省一江山島戰役。當日下午2時,在空軍和炮兵掩護下,他和全體戰士棄艇登島,受到敵人暗堡火力阻擊。為減少部隊傷亡,他首先衝破敵人的火力封鎖,撲向暗堡,將集束手榴彈投入了敵人暗堡。一聲巨響,摧毀了敵人的暗堡和火力點,而郭寶慶卻被子彈擊中腹部英勇犧牲,戰後,○○八○部隊追記郭寶慶二等功。在浙江省建立的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內為郭寶慶烈士塑了像。
周立雙(1944—1982)惠民縣夾河村人。中共黨員。1965年參加工作。1969年從事農村郵電工作。13年沒休過一天假,沒誤過一次班。先後投遞報刊、郵件312萬份(封),從沒出現過丟失、損毀等差錯。1982年獲省勞動模範稱號。
路化倫,字道遠,山東惠民縣人。1958年畢業於惠民師範,從事學校教育40餘年,中學高級老師,傳統派功力型書法家。自幼酷愛書畫藝術,硯田耕耘堅持不懈,其書法作品用筆羰庄、圓潤灑脫、結體嚴謹、清勁秀麗,自成風格。曾多次應邀參加全國性書畫大展賽,並多次獲金銀獎。1999年10月參加了在首都中國畫研究院舉辦的“當代中國書畫家十人聯展”,2002年元月入選山東美術館舉辦的“齊魯翰墨——二十三家聯展”。現為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一級書法師、客座副教授,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特邀書畫師,中國歷史博物館畫廊藝術指導委員等,其作品和簡歷輯入《中國書法家選集》及再編《當代精品卷》、《中國書畫名家大師寶典》等十幾部書畫大典。
張廣寧,男,1953年8月生,山東惠民淄角寧解人,漢族,1971年8月參加工作,197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學歷中央黨校研究生(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在職研究生班法學理論專業),哲學碩士,高級經濟師、高級政工師。2011年12月,卸任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
孫武,字長卿,前535-前470年,漢族,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他自幼喜研兵法,頗有心得。在其18歲時,因齊國內亂不止,他深感無用武之地,便離開齊國去往吳國。有傳說孫武是廣饒人,惠民是民間公認的孫子故里。
格謙(?-616)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隋末厭次(今山東省惠民縣東南)人。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起兵反隋,以豆子岡(今山東惠民縣境)為根據地展開鬥爭,眾至十餘萬人。自稱燕王十二年,為王世充所敗。他犧牲后,余部由高開道率領,繼續戰鬥於黃河以北地區。
胡旦(955-1034年),渤海(今山東惠民)人,字周父。宋太宗大平興國三年(978)戊寅科狀元。胡旦少有才學,善於文辭。呂狀元后,為將作監丞,通判升州,遷左拾遺,入值史館。因上《河平頌》,議論時政,忤怒太宗,貶為殿中丞。後來,胡旦又上《平燕議》,建議出兵收復燕雲十六州,受太宗賞識,起為左補闕,復值史館,遷修撰,以尚書戶部員外郎身份知制誥
馬拯,字吉甫,號鏡石,惠民縣城西北三里馬家堤口村人。馬拯幼有才華,萬曆十一年(1583年)考中進士,從知縣做起,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從遼寧、山西,再到廣東、貴州,為官30餘年,兩袖清風。他曾任遼東寧前兵備6年,在知名將領熊廷弼麾下,駐守山海關外遼寧興城,曾同滿族首領努爾哈赤部激戰。史載他:“枕戈衣甲,瀝血披肝,遵和議之舊法,用不測之恩威,六七年間,邊塵不起。”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馬拯升任貴州布政使,此時,貴州境內各少數民族紛紛武裝對抗明朝政府,朝廷官員將遠赴貴陽視為危途,多設法迴避。馬拯不顧妻子的極力勸阻,慷慨到貴陽就任,他親自製定籌餉章程,與同僚們日夜督促各級官吏恪盡職守,又與巡撫密切配合,不久,整個貴州的形勢就基本穩定下來,因為勞累過度,僅過半年,馬拯就吐血而亡。馬拯雖為文官,卻一度駐守邊關,他的《贈武德兵備副使孫公震南》一詩寫道:“不世勛臣久得名,書生白面忽談兵。北門鎖鑰隨開府,東土屏藩列重城。芻粟轉輸民力盡,旌旗搖曳野雲平。賢明端賴雲中守,計日謳歌頌上卿。”頗有羽扇綸巾的儒將風度。
康進之,棣州(今山東惠民縣)人。生平事迹不詳。後世人評價他是“豪放激越”的“本色派”作家,元代鍾嗣成《錄鬼簿》將其列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知其為元代前期雜劇作家。史載康進之作雜劇兩種:《黑旋風老收心》與《李逵負荊》,如今只留下《李逵負荊》一劇。在當時十分流行,如賈仲明為其作為的【凌波仙】弔詞云:“編《老收心》李黑廝,《負荊》是小斧頭兒。行於世,寫上紙,費騷人和曲填詞”。
袁化中(?~1625)字民諧,別號熙宇,明朝武定(今山東省惠民縣)人。晚明政治人物,東林黨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考中進士,歷任內黃、涇陽知縣,多有善政。泰昌元年(1620)提升為御史。他耿直、清廉,勇於扶正壓邪。熹宗時,上書論述時政八事曰:“宮禁漸弛,言路漸輕,法紀漸替,賄賂漸章,邊疆漸壞,職掌漸失,宦官漸盛,人心漸離”,均切中利弊要害;又與楊漣等上書彈劾魏忠賢,揭發崔呈秀貪污行徑,魏黨大恨,誣其受熊廷弼賄萬金,下鎮撫獄,受盡酷刑,冤死獄中,與同遭冤殺的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並稱為“東林六君子”。崇禎初,袁化中才得平反,贈官太僕卿。福王時,追謚“忠愍”。
李之芳(1622—1649)字鄴園,山東武定人,清朝大臣。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中舉人,1647年(清順治四年)中進士。曾任浙江金華府推官、刑部主事、湖廣道御史、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職。魏肇慶(1853~1902),字燕昌,魏集大地主魏毓炳的後代,官至武定府同知。他家土地佔全村的三分之二,並在北京、天津、青島、濟南、濱州等地設有當鋪和銀號。他在僱工剝削和高利斂財的同時,亦向縣粥廠捐錢穀濟貧,又捐銀500兩資助知縣沈世銓重修《惠民縣誌》,賺得“樂善好施”之名。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耗巨資修建兩角帶炮樓的城堡式莊園,三年乃成。解放后,莊園歸公。1977年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玉田(生卒年不詳),字籃坡,陳集鄉大范家村人。光緒末年,與宋子春借本村三元廟址創建惠德義學,以教貧民子弟。及民國,改建為初級小學。教學質量與校舍之整潔為全鄉之冠。他還在本村倡辦平民識字教育,親自為露天講授,雞鳴而起,劃地為字,勤懇不解,數十年如一日。鄉人慾為其立碑作紀念,玉田豎辭不受。據傳,他年至80餘歲而故。
李鴻飛(1857~1938),字岳星,惠民縣城南門街人,曾任淮安知縣。他自幼習繪畫,善畫人物,兼工花鳥魚蟲。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因畫《行宮百子圖》,深受慈禧和光緒兩宮賞識,賜御畫牡丹一副,杯一尊。年老告歸,畫技益精。
陳西林(1867—1946)字蔭東,曾用名陳敬漢。惠民縣大年陳村人。曾任津奉、京綏鐵路總工程師,京漢鐵路管理局副局長、京綏鐵路顧問。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京張鐵路詹天佑任總工程師,陳西林任副總工程師。外國專家揚言:“修這樣鐵路的工程師,在中國還沒有出生。”詹天佑、陳西林歷盡艱難險阻,終使京張鐵路於1909年9月全線通車,給中國人爭了氣。
孫允榮(1870~1900),惠民鎮大孫家村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曾於惠城十字街東租三間小屋做木匠活,也做燈籠出售。晚上在鼓樓街拳場學武,練就一身好功夫。1900年六月,孫允榮去慶雲黑牛王莊掛號入義和團,回村后豎起了“山東省武定府惠民縣城西大孫家大師兄孫允榮”的義旗,口號是“扶清滅洋”,成為義和團中“乾字團”的一支生力軍。
鍾銘,字箴堂(生卒年月不詳),世居縣城西北營街,少年苦學,入泮食餼,后師三台書院,學生多從就讀。與張少儒、商靜軒、李靄人(奉忱)昆仲等起“萃益文社”,研究學術,多有心得。著《四書詳解》、《悅心錄》、《棄帖咕嗶》等書,后考入京師第一師範學堂,畢業后,曾任京師八旗學堂教習等職。
曹瀛(1864~1947),字子登,原籍清河鎮街,后遷居惠城古樓街(今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撥貢,1910年(清宣統二年)參加舉貢會考,被分發雲南任知縣。1913年又被選為眾議院議員。后曾任河南省睢縣杞縣知事等職。1918年辭職回家,任惠民縣政府財務處處長。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侵佔惠城,曹瀛與石耀東等迎敵進城。日軍授石為惠民縣維持會會長,曹瀛為副會長,後為警備隊副司令。不一月,石耀東被日軍處死,曹瀛解職。1938~1939年,於建勛任偽惠民縣長時,任惠民縣聯合會會長。1940年解職家居。
韓振鐸(1875—1951)東路梆子名演員,藝名“咬斷弦”,或稱“小脆瓜”。惠民縣大桑落墅鎮韓龍章村人。他16歲入本村戲班學戲,工青衣。他參加五虎班,在惠民、陽信、沾化、利津廣饒等地演出,深受群眾歡迎。他擅演《秦香蓮》、《桃花庵》、《國公圖》、《揀柴》、《國公圖》、《天仙配》等戲。他的音域寬廣,嗓音嘹亮,吐字清脆,優美動聽,當地有“聽見振鐸聲,棉車忘了擰”之說。
董晴嵐(1882~1966)原名董葆光。惠民縣城察院街人。董晴嵐少年家貧,幾次輟學。29歲考入山東省經濟專科學校。1915年畢業后受聘到東省立第四中學任校監兼教員。1927年任惠民縣第一高小和女子完小校長。治學嚴謹,為人正直。1939年1月,日軍第三次侵佔惠民城,並組建偽政權。董晴嵐憤然離職,困居家中,不為日偽政權辦事。日偽人員對他採用了扣押、罰款、監視、限制出城等手段,也未能迫其就範。惠民解放后,董晴嵐欣然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參與恢復志誠小學、開辦教育研究會、籌建惠民中學等工作。畫譜》等畫集。

古代名人

悠久的歷史培育了眾多名人志士,隋朝畫家展子虔、元代劇作家康進之都誕生在這裡。
孫武,字長卿,前535-前470年,漢族,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
格謙(?-616),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隋末厭次(今山東省惠民縣東南)人。
孫武
孫武
胡旦(955-1034年),渤海(今山東惠民)人,字周父。宋太宗大平興國三年(978)戊寅科狀元。
馬拯,字吉甫,號鏡石,惠民縣城西北三里馬家堤口村人。
康進之,棣州(今山東惠民縣)人。生平事迹不詳。後世人評價他是“豪放激越”的“本色派”作家,元代鍾嗣成《錄鬼簿》將其列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知其為元代前期雜劇作家。
袁化中(?~1625)字民諧,別號熙宇,明朝武定(今山東省惠民縣)人。晚明政治人物,東林黨人。
李之芳(1622—1649)字鄴園,山東武定人,清朝大臣。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中舉人,1647年(清順治四年)中進士。曾任浙江金華府推官、刑部主事、湖廣道御史、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職。
魏肇慶(1853~1902),字燕昌,魏集大地主魏毓炳的後代,官至武定府同知。
劉玉田(生卒年不詳),字籃坡,陳集鄉大范家村人。
李鴻飛(1857~1938),字岳星,惠民縣城南門街人,曾任淮安知縣。
陳西林(1867—1946)字蔭東,曾用名陳敬漢。惠民縣大年陳村人。曾任津奉、京綏鐵路總工程師,京漢鐵路管理局副局長、京綏鐵路顧問。
孫允榮(1870~1900),惠民鎮大孫家村(今孫武街道)人。
鍾銘,字箴堂(生卒年月不詳),世居縣城西北營街,少年苦學,入泮食餼,后師三台書院,學生多從就讀。著《四書詳解》、《悅心錄》、《棄帖咕嗶》等書,后考入京師第一師範學堂,畢業后,曾任京師八旗學堂教習等職。
曹瀛(1864~1947),字子登,原籍清河鎮街,后遷居惠城古樓街(今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
韓振鐸(1875—1951)東路梆子名演員,藝名“咬斷弦”,或稱“小脆瓜”。惠民縣大桑落墅鎮韓龍章村人。
董晴嵐(1882~1966)原名董葆光。惠民縣城察院街人。

交通


惠民縣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國道、省道幹線公路連接全國各地,2016年濱惠大道、濟東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全縣現有城鄉城際公交線路13條。這裡距濟南國際機場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距陽信火車站半小時車程,到天津、青島兩大港口城市均可當日乘車往返。國家一級開放口岸東營港濱州港為惠民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海上通道。

社會


科技

201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0.62億元,增長9.6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21.90%,佔比較2016年初提高1.58個百分點。
科研水平不斷增強。全年鑒定科技成果5項,榮獲濱州市科技進步獎7項,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
知識產權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共完成專利申請319件,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目標。其中發明申請57件;共授權專利188件,其中授權發明15件,有效發明專利69件。
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成效顯著。全年有7家單位被評為省級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5個產品獲得“山東名牌產品”稱號。獲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企業89家,其中2016年新增12家;在用註冊特種設備1933台件,其中2016年新增283台件。
氣象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全年報送重要天氣服務材料34次;周報50期;重點項目專題服務378次;重要活動、會議服務材料63次;預警信號簡訊40次26000餘條。共組織火箭增雨、防雹作業6次,發射火箭彈15枚,炮彈200餘發,有效的增加了降水,緩解了旱情。 

教育

教育事業長足發展。截至2016年末,全縣擁有普通中學25所,專任教師2275人,班級513個,在校學生25135人,較上年減少5.11%。其中,普通初中在校生人數16781人,較上年減少4.54%;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數8354人,較上年減少6.62%。全縣共有小學55所,較上年減少25.68%。專任教師2418人,共有班級873個,較上年減少2.89%;在校學生36830人,較上年增加1.03%。全縣共有幼兒園91所,共有班級509個,在園幼兒達到15825人,幼兒園專任教師420人。
2016年,全縣擁有文化館1處,鄉鎮文化站14處;文物保護單位55處,其中國家、省和市級分別為1處、10處和5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22個,其中國家、省和市級分別為2個、7個和30個。全縣擁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全縣有線電視用戶7.3萬餘戶,電視覆蓋率為100%。電

衛生

2016年,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15處,其中醫院8處,衛生院14處,婦幼保健院1處,專科疾病防治院1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處,其他衛生機構290處。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490人,其中,醫生1370人。全縣實有醫療床位2809張。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體育

2016年,全縣共成立各類協會及俱樂部20餘家,培訓各類群眾體育社會指導員500餘人,舉辦各類體育培訓班20餘次,全縣社會體育指導員1000餘人,建成全民健身站點(村居)1200餘個。成立了足球俱樂部,有專職工作人員6名,兼職工作人員10名,其中有兩名國家D級教練員2名,國家二級裁判員3名,專業足球隊伍達60餘人,成功舉辦了第三屆全縣足球聯賽及青少年足球培訓班,舉辦了惠民縣教師足球隊伍培訓班,獲批濱州市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 

城建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城市交通、城鎮化等專項規劃完成初審。建成月亮灣、御龍國際、江畔美郡等安置小區房屋1800套,770戶群眾喬遷新居。811套保障性住房快速建設,老危樓整治改造面積8.2萬平方米。魯北大街改造完成,故園北路升級、文安東路東延、閆北路南延北展工程啟動建設。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和胡集、姜樓污水處理廠順利開工,樂安熱力投入使用,供熱能力達到300萬平方米。武定府衙三期竣工,鼓樓街區獲批省級歷史街區。新城區政務服務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完成規劃設計,供電公司生產綜合樓主體完工,文昌花苑投入使用,“四縱五橫”道路景觀提升工程順利推進,孫武二路改線工程竣工通車。開發區麗景湖,樂安二路、四路,孫武六路配套工程完工,劉黃溝生態治理、土馬沙河城區段生態濕地修復工程列入全省區域戰略推進項目扶持計劃。高效經濟區德馨路、興胡路西延、北外環、東外環和創業大道北延工程完工,自來水凈水廠投入使用。李庄鎮、胡集鎮獲批國家級重點鎮,何坊街道、淄角鎮、魏集鎮創建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皂戶李鎮、清河鎮入選“好客山東最美村鎮”,魏集鎮被列入全省十大古鎮和省首批“宜居小鎮”。 

公共事業

濟東高速公路、濱惠大道建成通車,德大鐵路建成通車,火車站站前廣場交通綜合體工程投入使用。 新汽車站投入運營,城鄉公交一體化工作深入開展。深入實施農村公路網化工程,大濟路縣城至聯伍段實現改造提升,完成申崔路、桑王路、解陳路等縣鄉公路改造任務,五年新增公路758.9公里。實施了白龍灣及歸仁引黃灌區節水配套改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高標準農田水利示範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土馬沙河綜合治理、骨幹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加快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新建220kv兵聖站1處,胡集、閩蓋、李庄、紅廟110kv輸變電工程4處,國能生物發電工程1處,500kv惠民變電站獲得國家批複,電網網架結構不斷優化,電網可靠性和供電能力不斷提升。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7.5億千瓦時,年均增長8.4%。 

社會保障

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實現新突破。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7529人,征繳養老保險費29086萬元。企業離退休人數達到14370人,發放養老金31349萬元,全部做到按時足額發放,社會化發放率為100%。
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780人,征繳養老保險費15914萬元,為離退休人員支付養老金23112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農民36.67萬人,發放養老金13348萬元。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5萬人,比上年凈增3100人。全年醫療保險基金收入1.44億元,醫療保險基金支出1.42億元。
失業保險的作用明顯增強。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人數達到1177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達到28906人,失業保險基金收入1196.55萬元,支出1670.25萬元。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全縣城鎮實現就業、再就業5988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80人,困難群體再就業達到486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6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7%。
新農合工作全面推開。參合群眾達到525915人,參合率91%,累計補償參合群眾醫藥費用27392萬元。
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水平大幅提升。全縣共有低保對象24805人。提高城鄉低保救助水平,城市低保標準由470元/月提高為500元/月,人均補助提高為326元∕月;農村低保標準由285元/月提高為315元/月,人均補助提高為200元∕月,城鄉低保標準比例達到1.6:1以內。不斷提高城鄉低保醫療救助標準,住院大病醫療救助報銷比例提高到70%。全面建立惠民縣臨時救助制度,開展“救急難”工作,設立特困家庭救助基金600萬元,對因突發性災難致貧的特困家庭進行一次性救助。全縣建設安居房260套,共投入建設資金786萬元,較好地解決了受災困難群眾無房住的問題。全縣建立鎮(街道)救災物資儲備室7個、社區救災物資儲備間19個、鎮級及村級協議救災物資儲備點80個。全縣五保集中供養標準提高到5800元/年/人,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3800元/年/人 。

旅遊


孫子故園

國家2A級旅遊景區。位於孫子故里惠民縣城中心。可由220國道慶淄路到達。距濟南約110公里。是為紀念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孫武而修建的大型仿古園林建築群。孫子故園前身為孫武祠,始建於北宋崇寧元年。孫子故園以原有古建築為基礎,利用現有地貌,採用傳統布局手法設計,主要建築有孫子書院、孫子塑像、文化廣場、樂安湖、博物館等。孫武塑像是孫子故園的標誌性雕塑,高8米,重30餘噸,由花崗岩雕刻而成。孫子書院為軸線式對稱建築,建有正配殿35間,陳列了大型木浮雕——孫子聖跡圖、書院院標、仿古代冷兵器等多種藝術作品。惠民縣博物館是省內頗具規模的縣級專題博物館,陳列了絞胎釉瓶、龍紋鼎等20個門類三千餘件文物珍品。園內湖光玉欄,綠草紅檐,是集研討、教育、文物陳列、觀光、休閑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點。 

魏氏莊園

魏氏莊園位於山東省惠民縣城東南30公里的魏集鎮,距濟南約110公里。是中國古代北方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以其顯著的軍事建築特點而聞名中外。一九九六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還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也是我國北方唯一現存的城堡式莊園。魏氏莊園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私人宅地,建於清光緒十六年至十九年(1890-1893年),1999年被列為全省重點旅遊景點。
魏氏莊園
魏氏莊園
魏氏莊園的特點是將具有防禦功能的城垣與中國傳統的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為一體,既承襲了北方傳統建築的對稱、嚴謹、雄厚之風,又體現出南方建築空間布局靈活多變的建築風格。魏氏莊園佔地40餘畝,平面布局呈“工”字,由住宅、花園、池塘、祠堂、廣場五個部分組成。莊園坐西朝東,高大的拱卷門上方鐫刻著遒勁有力的“樹德”兩個大字。城牆部分沿用了中國古代城牆的建築模式和特點,建有城門、城門樓、馬面,還創造性的增設了角堡,城牆高10米,頂部有寬闊的跑道,充分顯示了其軍事防禦功能。內宅建築以縱軸線排列,形成了各自獨立的單元,其間用儀門、備弄、暗道相連,內宅的閣樓與城牆頂部用弔橋相聯,使其能攻易守,進退自如,這是孫子兵法在民用建築中的具體體現。莊園環境優美,素有“百畝河塘、十里桃園、園林式集鎮、城堡式莊園”之說。 

孫子故里森林公園

孫子故里森林公園位於惠民縣石廟鎮。距離惠民縣城18公里。據濟南約120公里,由大濟路可達。始建於1950年,1984年國家林業部批准並公布為自然保護區,總經營面積11500畝,是綜合性良種苗木繁育基地,有生態林、經濟林、防護林等林地9000多畝,林木蓄積量4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有各種鳥類50餘種,空氣清新,氣候宜人,享有“天然氧吧”之稱,是現代都市休閑、度假的理想勝地,連續多年被省市主管部門評為“先進場圃”、“保護森林資源”先進單位,堪稱環渤海經濟區一個獨具特色、美麗富饒的現代化生態園林。 
孫子故里森林公園 4張
孫子故里森林公園

孫子兵法城

中國孫子兵法城景區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惠民縣的西北隅,是孫子故里人民為了紀念偉大軍事家孫武而興建的華夏兵學第一聖殿。

魏集古村落

魏集古村落位於惠民縣魏集鎮,景區容納300餘家全國美食入駐,用無門票、免費無線覆蓋的服務來打造一個“魯北美食天堂”。魏集古村落項目總投資5億元,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佔地200餘畝,投資2億元,主要建設美食小吃街、民俗工藝館、兒童樂園等。其中,美食小吃街彙集齊魯、海岱、江浙和中原等全國各地300多種傳統風味小吃,遊客身在魏集古村落,就能品嘗到大江南北全國各地的特色美食。二期、三期工程則主要建設魯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和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農業採摘園、農耕文化體驗地、綠植花卉培養基地等。 
據悉,美食小吃街的運營模式頗有特點。其一,入駐的美食作坊必須正宗、地道,不允許品種重複。其二,投資方不收租金,而採取計件提點的方式鼓勵商家運營。因而,這一前期投資少、可進可退、良性競爭的模式頗受省內外美食商家喜愛,已有超100家省內外美食品種決心落戶。當地美食如惠民馬蹄火燒、濱州芝麻酥糖、濱城鍋子餅、魏集驢肉等也將一一亮相。遊客可乘船行6條縱橫河道,經17座仿古橋,賞鑒景區風光。在整體布局上,魏集古村落旅遊結合了袁家村飲食文化和烏鎮水文化的特點,建築上採用了明清魯北建築風格,因而將融匯江南情調、關中文化和魯北特色於一身。 
為打造魯北特色,該項目復原水旱碼頭永安古鎮的商號櫃坊和傳統手工工藝,如協盛昌(磨坊)、福壽堂(油坊)、利源恆(京廣雜貨)、陶瓷琉璃、藤編、阿膠製作工藝、醬菜、酒坊、醋坊、布匹店、糕點鋪等。同時,重點引入我市及省內各地鄉俗民風,如剪紙、書法、雕刻、泥人張等藝術工藝的演示、婚嫁風俗展示,吸引大型表演活動的進駐。該項目將創建封閉型劇場,兼有影院功能,嘗試具有孫子文化色彩的實景劇《馬陵之戰》等的包裝演出,打造“好客山東”品牌中最具影響力的文化項目。

名優特產

韓記香腸惠民坤鵬牌韓記香腸師承北京老字號寶元齋之傳統精華,不斷探索食品營養科學之真諦,以香味純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而久負盛名,享譽齊魯。
短枝紅富士惠民短枝紅富士蘋果系1988年培育而成的紅富士蘋果短枝型變異新品種,定名為惠富一號。
蜜桃惠民特產蜜桃屬南方品系,外觀艷麗,肉質細膩。
武定府醬菜傳統武定府醬菜品種主要有磨茄、包瓜糖包、醬桃仁、杏仁、水晶萵苣、醬黃瓜、醬花生仁、合錦菜、醬地環、虎皮菜、百工皮等30餘種。武定府醬菜具有鮮、甜、脆、嫩的特點和色、香、味、體風格。
特色

惠民短枝紅富士

系1988年培育而成的紅富士蘋果短枝型變異新品種,特點是樹體矮小,適宜密植,管理簡便,結果早,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一般栽后二年見花,三年結果,四年豐產,平均畝產高達2348.9公斤,為普通紅富士的3.5倍。果實大,著色好,品質優,其平均單果重為202.5克,最大單果重達500克以上,果實全面片紅,鮮艷美麗,果肉淡黃色,肉質脆而細密,果汁多,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高達16%以上。果實10月下旬成熟,極耐貯藏,如適當晚采效果更佳。 

武定府醬菜

惠民縣城,清朝為武定府治。這裡生產的醬菜以色澤鮮艷、咸中帶甜、甜中微咸、醬香味濃、清香可口而馳名全國,“武定府醬菜”,是山東地方傳統名產之一。武定府醬菜的生產,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早在明代,這裡的醬菜作坊就很興盛。至清朝,“仙泉居”、“福元居”、“元香齋”、“大同”、“天順棧”等醬園成為遠近馳名的店堂商號。

獲得榮譽


中國綠色名縣
全國生態農業科技示範縣
全國綠化模範縣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示範縣
省水生態文明城市示範縣
省基層水利建設試點縣
中國繩網名城 
全省跨越發展先進縣 
全省服務業發展先進縣 
山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國家園林縣城 
2020中國健康產業百佳縣市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20年10月,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 
2020年12月22日,被命名為“山東省雙擁模範城(縣)”。 
2021年4月1日,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創建縣”推評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