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

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

在中國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已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木版年畫發展到清代中晚期,出現了大大小小几十個產地,其中著名的有:重慶梁平、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山西平陽等地。清末民初年間,年畫的使用地區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在內。

2006年5月20日,朱仙鎮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木版年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發展歷史


木版年畫 2張
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年畫中門神的歷史最為悠久,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守門將軍”的門神雛形。唐代以來佛經版畫的發展和雕版技術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發展都大大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繁榮,北宋時期出現了專門售賣年畫的“畫市”,當時稱為“畫紙兒”。宋金時期,已經出現了“四美圖”這樣的精美絕倫的木刻版畫,它是現存最早的木版畫。道光年間,在李光庭著的《鄉言解頤》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年畫”一詞,從此,所謂“年畫”就擁有了固定含義,即是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換的年俗裝飾品。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

產用地區


木版年畫有大大小小几十個產地,其中著名的有:重慶梁平、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等地。清末民初年間,年畫的使用地區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在內。

題材內容


題材
年畫取材於世俗社會生活,題材無所不包,根據王樹村先生統計,各種題材畫樣多達兩千多種。有歷史故事類、神話傳說類、世俗生活類、風景名勝類、實事新聞類、諷喻勸戒類、仕女娃娃類、花鳥蟲魚類、吉祥喜慶類等等。
內容
年畫的內容包羅萬象,有歌頌明君賢臣的,有鞭撻昏君,奸臣小人的,有宣揚因果報應的,有賢母教子、孝子事親,英雄救難、報仇雪恨的,有歷史故事、文學名作、民俗風情、戲曲時事、仕農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等等。歸結起來,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喜畫,新婚人家貼用的喜慶畫,如“麒麟送子”、“龍鳳呈祥”、“子孫萬代”等。
(2)祝福慶壽畫,是慶祝開業和福壽吉日的年畫如“利市仙官”、“百壽圖”等。
(3)行業祖師像,是各個行業祭奠創業祖師或收徒傳藝等儀式上貼用的紙禡(神像)類畫,如“藥王孫思邈”、“吳道子”等。
(4)扇面畫,是夏季年畫淡季時補充性的木版印畫製品,山東濰坊年畫作坊有“刻版坐案子,捎帶糊扇子”的民謠。
(5)西湖景和丈畫,西湖景就是俗稱的“拉洋片”中的洋片,或西洋鏡,以風景為主,兼有時事題材。丈畫是貼在茶圓、酒樓和大型橫披畫,多以文武戲處故事為主要題材。
(6)燈屏畫,也叫燈方畫,粘貼在燈籠四面,內容多取材歷史故事和戲曲,常與迷語結合,稱為“燈迷”。
(7)玩具博戲類,用於做棋盤、紙牌、走馬燈或風箏的裝飾上。
(8)其他雜畫,各種歲時節日用的裝飾畫如冬至用的“九九消寒圖”、端午節用的“鍾魁打鬼圖”、中秋節用的“月光禡”等。

藝術風格


年畫的風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面貌,總的說來,有宮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楊柳青年畫;有粗獷樸實、充滿鄉土氣息的山東濰坊和河北武強年畫;有造型生動活潑、色彩對比強烈,充滿生活氣息的梁平年畫有以細膩工整的桃花塢年畫;有古樸稚拙的河南朱仙鎮年畫,它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年畫;還有大寫意風韻的色彩濃艷的四川綿竹年畫;有濃郁的地域色彩的福建漳州年畫和廣東佛山年畫,它們多以紅黑色打底,神佛類畫豐富多樣。這些年畫豐富了中國年畫的地域特色和風格特徵,使之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
每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都有著環境和社會因素,比如,影響最大的楊柳青年畫就是一例。“楊柳青年畫興盛於明清時期,清代末年達到鼎盛階段。由於臨近北京,多有恭品進京供大戶人家貼用,故楊柳青年畫製作精細,色彩柔和,以迎合宮廷和市民品位。製作精美的“綠地流雲門神”就是其中的珍品。仕女和娃娃題材的吉利年畫更是一絕。時傳“北宗畫傳楊柳青”就是指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北宋以來的宮廷畫院技法,尤其是工筆重彩的人物畫。當時的大畫店“戴連增”和“齊健隆”兩家經常邀請著名畫師出畫稿,以提高年畫的創作水平。楊柳青年畫至今保持著以手繪方法畫人物手和臉的工藝,稱為“開手臉”。它的影響遠至新疆和國外,“家家都會點染,戶戶皆善丹青”、“楊柳青年畫一年鼓一張”,這是形容當年楊柳青年畫景象的話,可見當時年畫在當地的繁榮景象。中國的祖先正是沐浴在這樣的藝術生活的情境中走過了一代又一代的。

發展現狀


傳統年畫隨著傳統習俗的改變和社會現代變革,出現了瀕危局面,傳統手工製作的木版年畫被機器膠印所取代,現代化的發展,使民居的建築格局也發生了極大改變,傳統年畫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帶著昔日農耕社會田園牧歌的一抹餘輝,艱難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著的鄉村以及城市中傳統文化愛好者和收藏家中間。僅能夠在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陝西鳳翔、福建漳州、廣東佛山、湖南灘頭等地僅存的年畫作坊看到這些尚存的年畫。中國政府已經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傳統木版年畫也和許多其他瀕危的傳統民族民間藝術一樣,被列入了搶救和保護對象。
中國民協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副主席夏挽群說:“木版年畫在農耕時期的民俗基礎已經消亡,人們已經不再張貼年畫,木版年畫已經從實用的年畫變為收藏的年畫。同時,現代人的審美傾向也在發生變化,如果木版年畫不能應世而變,不能適應當今時代和市場需求,就會逐漸萎縮、弱化甚至消亡,最後變成博物館里的標本。”
木版年畫有其作為文化遺產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是不允許在商業化、市場化的過程中肆意改變的,否則就會喪失了其文化和歷史價值;但另一方面,今天傳統文化面臨著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相協調的問題,面臨著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的問題。如果簡單地拒絕市場化、商品化,非遺很可能會失去其現實的生命力。
夏挽群認為,新年畫內容的創新要確保在傳統年畫固有藝術風範、人文內涵、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做自然延伸,更重要的是外在形式上的創新,內容還應該是傳統的,所謂“新瓶裝舊酒”。正因為年畫在形式上的創新還不夠,所以還不能適應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申遺


納入計劃

2015年10月4日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行的“年畫與年文化”--第二屆中國木版年畫國際論壇上獲悉,中國木版年畫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國內審核已順利通過,並納入國家申報計劃。

申報準備

為了讓申報更有把握,2002年以來,中國民協發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國木版年畫作為該工程的龍頭項目,在全方位、大規模的田野普查的基礎上,現已出版了22卷本《中國木版年畫集成》、14卷本《中國木版年畫傳承人口述史叢書》、4期《年畫研究》刊物,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木版年畫資料庫建設及口述史方法論再研究”--形成30萬字專著《傳承人口述史方法論研究》並建成了中國木版年畫資料庫等等。此外,中國年畫網也已正式開通。

申遺意義

文化部非常重視和支持中國木版年畫申報世界“非遺,國家一旦正式提出木版年畫申遺,中國民協和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將會進一步提供學術方面的支撐。“一旦中國木版年畫成為人類的文化遺產,將有利於中國文化資源的根本性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