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吳道子的結果 展開

吳道子

唐代著名畫家,代表作《送子天王圖》

吳道子(約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年(永隆元年),卒於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後。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

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后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約公元759年左右(唐肅宗時期)卒。

大事件

0680

出生

約生於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0713

初任仕途

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內供奉,充任內教博士。

初任仕途
0725

揮作《金橋圖》

公元725(開元十三年)唐玄宗東封泰山,陪同前往。事後還至潞州(今山西長治),車駕過金橋,御路“曲折縈轉”。玄宗見數千裡間“旗鮮潔,羽衛整肅”,心中非常興奮,對左右侍從說:“張說言‘勒兵三十萬,旌旗千裡間,陝右上黨,至於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萬歲。於是召來吳道子、韋無忝、陳閎等,命他們三人共同繪製《金橋圖》。陳閎主畫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馬,韋無忝主畫狗馬、騾驢、牛羊等動物之類,而橋樑、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帷幕等主題部分則由吳道子主畫。《金橋圖》繪成后,“時謂三絕”。

揮作《金橋圖》
0742

描繪嘉陵江

公元742—755(天寶年間)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橫生,遂命吳道子乘驛船赴嘉陵江去寫生。玄宗頗為感慨地說:“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可見吳道子畫技高超,筆法嫻熟。

描繪嘉陵江
0759

逝世

約公元759年左右(唐肅宗時期)卒。

人物生平


年少刻苦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大約生於約公元685年左右(唐高宗時期),少年時孤苦窮困,隨書法大家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后發奮改攻繪畫,漸漸掌握了繪畫的妙法。由於他的刻苦好學,年未弱冠之時,已“窮丹青之妙”。
公元709(景龍三年)韋嗣立擢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逍遙公。這時在其屬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氣,每欲揮毫,必須酣飲”。後來,又任瑕丘(今山東兗州)縣尉
約在開元初年,不再做官,開始“浪跡東洛”。

入宮作畫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內供奉,充任內教博士,並命他“非有詔不得畫”。后官至“寧王友”。吳道子入內供奉之後,多在宮中作畫,有時也隨從玄宗巡遊各地。
公元725(開元十三年)唐玄宗東封泰山,陪同前往。事後還至潞州(今山西長治),車駕過金橋,御路“曲折縈轉”。玄宗見數千裡間“旗鮮潔,羽衛整肅”,心中非常興奮,對左右侍從說:“張說言‘勒兵三十萬,旌旗千裡間,陝右上黨,至於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萬歲。於是召來吳道子、韋無忝、陳閎等,命他們三人共同繪製《金橋圖》。陳閎主畫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馬,韋無忝主畫狗馬、騾驢、牛羊等動物之類,而橋樑、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帷幕等主題部分則由吳道子主畫。《金橋圖》繪成后,“時謂三絕”。
吳道子壁畫
吳道子壁畫
公元742—755(天寶年間)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橫生,遂命吳道子乘驛船赴嘉陵江去寫生。到了嘉陵江,漫遊江上,縱目遠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過,當時的體會與感受,便深深銘記在心上,並沒有繪製一張草圖。當吳道子遊覽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後回到長安,玄宗問他繪畫的情況時,他回答說:“臣無粉本,並記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繪畫。不是將嘉陵江山水表面羅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勝的境界,即把這一帶的山川壯麗優美與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揮筆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風光躍然紙上,玄宗看了嘖嘖稱讚。在此之前,大畫家李將軍(思訓)擅長山水畫,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畫嘉陵江山水,雖然畫得也十分奇妙,但卻“數月方畢”,不如吳道玄畫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頗為感慨地說:“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可見吳道子畫技高超,筆法嫻熟。

晚年傳奇

公元758—759(乾元年間)尚健在。盧稜伽是吳道子的門生,“乾元初,於殿東西廊下畫行道高僧數堵”。后又在莊嚴寺三門繪畫,“銳思張開,頗臻其妙”。吳道子見了盧稜伽的繪畫,覺得他有很大的長進,酷似自己的筆法,於是驚嘆說:“此子筆力,當時不及我,今乃類我。是子也,精爽盡於此矣。”由於盧稜伽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地繪畫,過了一個來月,即離開了人世。乾元年間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了。至於以後吳道子的生平仕履,因史籍失載,也就無從考證了。
約公元759年左右(唐肅宗時期)卒。

主要成就


繪畫造詣

吳道子壁畫《維摩經變圖》(局部)
吳道子壁畫《維摩經變圖》(局部)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於他刻意求新,勇於創作。《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他這樣兩句話:“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由此可見他在繪畫藝術上不落俗套,大膽創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為畫師們所學習的楷模,繪畫作品稱為“吳家樣”。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序》中品評了唐朝諸畫家“近代畫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吳道子天縱其能,獨步當世,可齊蹤於陸(探微)、顧(愷之)。”

為人師表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局部)》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局部)》
吳道子還弘揚繪畫藝術,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藝傳給下一代,使繪畫藝術後繼有人。據《圖繪寶鑒》和《歷代名畫記》記載,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較知名的有盧稜伽、李生、張藏、韓虯、朱繇、翟琰等。韓虯“以丹青自污,學吳道玄,尤長於道釋”。朱繇從師於吳道玄,也“妙得道玄筆意”。吳道子對弟子言傳身帶,不是讓弟子們背誦口訣、研色等,就是讓弟子們臨摹他的畫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歷代名畫記》便有這樣的記載:“吳生(道子)每畫,落筆便去,多使琰(翟琰)與張藏布色。”有時,吳道子作壁畫時只描一個大概,其餘便讓弟子來完成,在洛陽敬愛寺中,吳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經變”即由翟琰完成的。吳道子的繪畫藝術對唐代的繪畫有著深刻影響,他被後世尊為“畫聖”,後來他的徒弟接替了“畫聖”的名號。

後世影響

吳道子畫像
吳道子畫像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於他可以創新。他善於從複雜的物體形態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結合物體內在的運動,構成線條的組織規律,如衣紋的高、側、深、斜、卷、折、飄、舉的姿勢,完全基於線條的組織而描摹出物體的性格。這種線的要求是嚴格的,每一根線都符合造型傳神的要求,每一根線都充滿了韻律美,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創造的線。吳道子的畫風為唐代和宋元以來的許多畫家所效仿、借鑒。宋代畫家李公麟的樸素淡雅的“白描”,便是從吳道子“不以裝背為妙,只以墨蹤為之”的白畫發展而來的,白描成為我國繪畫上的一種新體例。在他的遺跡湮沒殆盡的今畫聖天,吳道子仍被畫壇所熟知,這是因為他創造了支配民間畫壇一千多年來歷史的畫派——民間傳統畫派。我們見到的唐朝以後的壁畫都有吳道子的影響。元代永樂宮,明代法崗寺壁畫等都是吳道子的風格,敦煌壁畫也不乏吳派風貌的作品。

畫作風格

吳道子長於山水畫,他主畫的《金橋圖》令人拍手稱絕。在他獨自畫《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的過程中,其繪畫技藝更有所創新。
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因此,吳道子的佛畫藝術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東、西兩京寺觀作壁畫四十(一作四百)余間,而且“人相詭狀,無一同者”。西京興唐寺御注金剛經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及西面降魔盤龍、小殿前面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壽寺中三門兩神等,“皆妙絕當時”。吳道子畫中門內神,圓光最在後,一筆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數百人“競候觀之”;及其下筆之時,“望者如堵”,只見他“風落電轉,規成月圓”,圍觀的人群見他畫技如此高明,“喧呼之聲,驚動坊邑,或謂之神”。他畫的人物,使人感到“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可見,他畫的人物形象鮮明,真切感人。他畫人物,人體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確。
吳道子作品集
吳道子作品集
吳道子所畫的《地獄變相》是其代表之作。《東觀餘論》記吳道子在景雲寺所畫《地獄變相》時說:“視今寺剎所圖,殊弗同。了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房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慄。”既然畫中無“刀林、沸鑊”的恐怖的直覺形象來輔助畫面的“陰慘”,那麼作品中當然要有比神靈鬼怪等更能強烈地感動人心的力量。據景雲寺的老僧玄縱說:“吳生(道子)畫此地獄變成之後,都人咸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其藝術效果如此驚人,足見吳道子在佛畫藝術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吳道子畫人物,筆勢圓轉,衣服飄帶如迎風飄揚,後人稱這種風格“吳帶當風”。敦煌的唐宋壁畫中可見類似風格。與吳道子風格相似的還體現於線描與暈染等技法上。學者們認為,敦煌壁畫中的蘭葉描與吳道子線描絕技也是一脈相承的。唐代流行的蘭葉描所描勾的形態,外柔內剛,粗壯者挺拔有力,精細者委婉柔麗。
在畫史上評吳道子壁畫是“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道子之畫如塑然。”許多學者讚歎吳道子的畫:“風雲將逼人,鬼神若脫壁”。這樣的形象在敦煌壁畫中比比皆是。

個人作品


畫作類別畫作名稱
故實人物《送子天王圖》《梁武帝》《明皇受篆圖》《漢光武帝燎衣圖》《朱雲折檻圖》《金橋圖》《郗后》
人物寫真《玄元真》《孔聖像》《孔子按幾坐像》《司寇像》《顏子像》《仲由像》《李林甫像》《陳希烈像》《楊國忠像》《一行大師真》
宗教壁畫《地獄變相圖》《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孔雀明王像》《十指鍾馗圖》《寶積賓伽羅佛像》《萬國咸寧》《雲行雨施》《江海奔騰圖》《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
山水及其他《南嶽圖》《雙林圖》《華清宮圖》《群驢圖》《鹿圖》

軼事典故


拜師學畫

吳道子畫觀音碑
吳道子畫觀音碑
吳道子年幼家貧,外出謀生路經河北定州城外時,在“柏林寺”結緣一位老和尚,並拜其為師。老和尚想畫一幅《江海奔騰圖》壁畫,但是怎麼都畫不好。於是,老和尚帶吳道子出遊觀察各地江河湖海,學習畫水。三年過去了,吳道子畫水很有長進。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吳道子說:“師父,我願替您畫那幅《江海奔騰圖》。”老和尚見十五六歲的吳道子,竟說出這樣有志氣的話,當下就答應了。整整九個月,吳道子不出殿堂,精心構思壁畫。直到深秋,吳道子才把這幅圖畫完,他對師父說:“師父,我已把《江海奔騰圖》畫出來了!請您去觀看。”老和尚聽后,病竟然全好了!老和尚站在殿門口,看著撲面而來的浪花仰天大笑,沖著吳道子說:“孩子,你畫的這幅《江海奔騰圖》成功啦!”

傳神之筆

《盧氏雜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吳道子去訪問某僧人,欲討杯茶喝,但此僧對他不太禮貌。他很氣憤,即請來筆硯,迅即在僧房牆壁上畫了一頭驢,然後離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畫的驢變成了真驢,惱怒異常,滿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傢具等物都給踐踏得亂七八糟,十分狼藉。這僧人知道是吳道子所畫的驢在作怪,只好去懇求他,請他把壁上畫塗抹掉。以後則相安無事了。畫上的驢變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種神奇的傳說,但卻反映了吳道子畫動物具有傳神之筆。

禿尾神馬

唐朝時候,畫聖吳道子來朝雞足山。他在金頂寺住宿的那天晚上,作了一幅《立馬圖》,那馬畫得真是活龍活現。要畫最後一筆馬尾的時候,他忽然感覺身體不適,就去禪房休息了,第二天便早早下山,把那幅未完成的《立馬圖》給忘記了。吳道子下山後,禪師細看《立馬圖》,才發覺馬尾巴還沒有畫,十分惋惜,但也無可奈何,只得將它掛在禪堂側室里。禪師每天要在畫前燒一爐香,一來懷念大師,二來觀賞馬圖。看那馬,越看越覺得活靈靈的,好象嘶鳴著要跳下來。突然,山下十來個農人鬧鬧嚷嚷地衝進寺院來,狀告禪師,說寺院有一匹禿尾馬糟蹋自己的莊稼。禪師百般辯解,說寺院不可能養馬的,農人仔細搜過寺院也一無所獲。禪師忽然想起那幅畫來,便告訴農人,自己無馬,只有一幅吳道子大師畫的立馬圖,請進屋來看看。農人一看那圖上的馬,都大吃一驚,於是,指著畫上的馬說:“就是它,天天夜裡偷吃我們的莊稼。”禪師大怒,指著禿尾畫馬罵道:“畜生,留著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里去。”一說這話,只見那馬跪了下來,兩眼流著淚。莊稼漢看著真是驚奇,覺得把它燒了也可惜,就說:“算了,只要它誠心改悔,不再糟蹋莊稼就行了。”

落筆生光

吳道子從新政離堆山觀景回來,路過一座茅草房側,聽到裡面有紡棉花的聲音,但不見燈光,感到奇怪。第二天,吳來到這茅草房前。了解了事情的緣故,才知道這是一個孤零零的老婆婆的家,只因家裡沒錢買燈油,才會在夜晚從不點燈。於是,他決定贈送老婆婆一幅畫。吳道子研磨鋪紙,開始作畫。先把蘸飽墨汁的筆往紙上一甩,紙上立刻出現許多亮晶晶的小點點,又用筆在小點點上輕輕塗幾下,最後在空白處畫了一個圓圈兒就算畫成了。他對老太婆說:“你把這畫貼在屋裡,會有用的。”老太婆雖看不出畫的是啥,可是深信吳道子是個好人,不會騙她,她高興的接過畫,老太婆小心地把畫帖在紡車前面的牆壁上。天黑了,老太婆發現,那幅畫竟是一片藍天,上面有數不清的星星在閃光,一個圓圓的月亮把屋裡照得和白天一樣亮。

史籍記載


唐朝名畫錄》唐·朱景玄
宣和畫譜》北宋
《圖繪寶鑒》宋·夏士良

後世紀念


建畫聖祠

鴻暢鎮山底吳村舊有畫聖祠,座東向西,門樓上懸一石匾,上書陰刻“一峰聖堂”四個字,清嘉慶六年重修,門前立有“文王世官員至此下馬”石碑。祠內有正殿三間,偏殿六間,正殿中央有楠木精雕“聖主樓”,內供奉著吳道子金身塑像。吳聖祠毀於1974年,材料用於建校,原址圍牆尚存。“元朝至治元年,重修吳聖祠、祖師廟、湯王廟時,畫聖三十八世孫吳大倉,力大無窮,為施工勞累致死,皇封恩榮壽宮。”碑文載:“開封府禹州知事莫天麟,同知張聚坦,判官郭鑣,吏目章逢渙為已故善人吳大倉立碑紀念。天啟元年歲次辛酉孟秋之吉。”吳聖祠時存碑碣四通,其一碑文日:“重修吳聖祠金妝神像碑,且夫三峰山之陽,藍水之在,有九山焉。吳聖祠其始不知創自何時延於今……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吉立”;另一碑文的下半部分字跡被毀,上半部分的碑文曰:“大明天啟二年歲次壬申朔月初十日……南禹州鴻暢前吳家村……修蓋吳聖祠……每月望日祀道子……”山底吳村東北角原有一座祖師廟,廟裡供奉著祖師吳道子的塑像,廟毀於1966年冬橋基尚存。從遺址挖出殘碣一塊,已不成文,但仍能看到:“道子忠厚長者……道子寵異褒……”等字樣。

墓葬

吳道子晚年時候,唐玄宗再度命吳道子入蜀作畫。可惜,吳道子染上了瘟疫,病死於旅途之中。《資陽縣誌稿·冢墓篇》有吳道子卒死的記載:吳道子墓在縣北十五里李家溝,俗稱真人墓。李家溝就在現今的四川省資陽縣城北公社境內。
吳道子墓分為“真人墓”和衣冠冢,“真人墓”在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李家溝,衣冠冢則在吳道子故里——河南禹州市鴻暢鎮的山底吳村。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芥舟學畫編》:吳道子應詔圖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勢之明驗也。山形樹態,受天地之生氣而成,墨滓筆痕託心腕之靈氣以出,則氣之在是亦即勢之在是也。氣以成勢,勢以御氣,勢可見而氣不可見,故欲得勢必先培養其氣。

歷代評價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張彥遠:自顧陸以降,畫跡鮮存,難悉詳之。唯觀吳道玄之跡,可謂六法俱全,萬象必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所以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縑素;筆跡磊落,遂恣意於牆壁;其細畫又甚稠密,此神異也。因寫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其書跡似薛少保。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張既號書顛,吳宜為畫聖。神假天造,英靈不窮。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虯須雲賓,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當有口訣,人莫得知。數仞之畫,或自臂起,或從足先。巨狀詭怪,膚脈連結,過於僧繇矣。(《歷代名畫記》)
荊浩:吳道子筆勝於象,骨氣自高,樹不言圖,亦恨無墨。(《筆法記》)
郭若虛:曹吳二體,學者所宗。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北齊曹仲達者,本曹國人,最推工畫梵像,是為曹,謂唐吳道子曰吳。吳之筆,其勢圓轉而衣服飄舉。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後輩稱之曰:“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圖畫見聞志敘論》)
蘇軾: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游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書吳道子畫后》)
趙希鵠:畫忌如印,吳道子作衣紋或揮霍如蓴菜條,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時孫太古專作遊絲,猶未盡善。李尚時省逸筆,太古則去吳天淵矣。(《洞天清祿集古畫辨》)
湯垕:吳道子筆法超妙,為百代畫聖。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方圓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畫鑒》)
李日華:每見梁楷諸人寫佛道諸像,細入毫髮,而樹石點綴則極灑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謹,不能不藉此助雄逸之氣耳。至吳道子以描筆畫首面肘腕,而衣紋戰掣奇縱,亦此意也。(《紫桃軒又綴》)
周履靖:吳之人物,似燈取影,逆來順往,意見疊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把,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游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而來,一人而已。(《天形道貌畫人物論》)
何良俊:夫畫家各有傳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資流通其白描有二種:趙松雪出於李龍眠,李龍眠出於顧愷之,此所謂鐵線描。馬和之馬遠則出於吳道子,此所謂蘭葉描也。(《四友齋畫論》)
方薰:衣褶紋如吳生之蘭葉紋,衛洽之顫筆紋,周昉之鐵線紋,李公麟之遊絲紋,各極其致。(《山靜居畫論》)
沈宗騫:.規矩盡而變化生,一旦機神湊會,發現於筆酣墨飽之餘,非其時弗得也,過其時弗再也。一時之所會即千古之奇迹也。吳道子寫地獄變相,亦因無藉發意,即借裴將軍之舞劍以觸其機,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電影、電視劇飾演者
1994年電視劇《東方小故事之道子拜師》李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