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馬遠的結果 展開

馬遠

代表作《踏歌圖》

馬遠(1140-1225年或1227年)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河中(今山西永濟)人,生長在錢塘(今浙江杭州)。

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宋光宗宋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鳥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

1225年或1227年去世。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為畫院待詔。從北宋一直延續到南宋。“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后,馬遠的祖父隨著高宗趙構南渡,所以馬遠是在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長大的。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熏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

南宋四家

他大致的活動時間在南宋光宗、寧宗年間。為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約1190-1224年)的畫院待詔。擅畫人物、山水、花鳥。山水始承家學,後學李唐而自出新意,構圖多用邊角形式,有“馬一角”之稱,是南宋“翰林圖畫院”中的佼佼者。與另外三位畫院畫家李唐、劉松年、夏圭在畫史上合稱為“南宋四家”。
畫作
畫作

主要成就


藝術

馬遠的藝術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他師法李唐,多用水墨,筆法雄奇簡練。作畫特點是布局簡妙,線條硬勁,或用“斧劈”,水墨蒼勁,意境深邃清遠,標誌著南宋山水畫的時代特色。在構圖上,馬遠一變五代、北宋以來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於以偏概全,小中見大,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以表現廣大空間。故人稱“馬一角”,品評者多以馬遠的畫為“殘山剩水”,讚譽他的獨特畫風。其風格特點表現在或峭峰直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四面全空,僅畫一垂釣孤舟,使畫面達到了強烈的空間感,突出近景的藝術效果。

影響

水圖
水圖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
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閑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丘像》等傳世。
記載中馬遠的繪畫作品數量較多,但流傳至今的已屈指可數。重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及《寒山子像》《孔子像》《石壁看遠圖》《高閣聽秋圖》等一些小幅真品,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華燈侍宴圖》,美國納爾遜博物館收藏有《西園雅集圖》卷,上海博物館收有三幅:《松下閑吟圖》《倚松圖》和《雪屐觀梅圖》,還有少量作品散落在世界其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手中。市場中已不易見到馬遠作品,但偶爾也會有藏家拿出來作交易。1986年紐約蘇富比公司拍賣過馬遠的《山水十開冊》,作品為絹本,以31.9萬美元成交,以後幾年未見交易記錄。

個人作品


《踏歌圖》《華燈侍宴圖》《梅石溪鳧圖》《歡梅圖》《西園雅集圖》。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曾祖馬賁 善畫花禽、人物、佛像,形成“馬家”風格之後,為北宋徽宗朝宣和畫院待詔
祖父馬興祖高宗紹興年間的畫師,精於鑒別古代文物,工花鳥,亦擅畫人物
叔父馬公顯在人物、山水、花鳥畫上無一不工,紹興年間任職待詔,並獲“賜金帶”
父親馬世榮
兄長馬逵長於山水、人物,尤工花鳥畫,造詣頗深。其子馬麟工人物畫、山水、花卉,曾為畫院祗侯

人物評價


畫作1
畫作1
馬遠畫樹石等用鄭虔的淡彩法,又頗類於巨然。下筆嚴正,用雄奇簡紅的筆法,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以堅實、爽朗有力的淺染來描寫江南雄偉壯麗的山川。兼畫人物、花鳥,作人物有軒昂閑雅之氣,與同時的夏,號稱“馬夏”。他善作平視或仰視的構圖,用焦墨作樹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畫的《水圖》表現了不同條件下江河湖海的運動狀態,奇幻多姿。在構圖方面,善於將複雜的景色給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畫山,常畫山之一角,或“馬半邊”。對他簡潔有力的構圖,稱為“邊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畫樓閣用“界畫”;畫樹榦瘦硬為屈鐵,但剛健中有柔和。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和。歷代評畫者評他是“水墨蒼勁”的風格。現存畫水的作品用各種輕重不同的筆法,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撞、跳躍,以及微風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灧盪等水的動態,畫得十分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