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

北宋滅亡的標誌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來自北方的女真族攻佔當時北宋帝國的首都汴京,擄走徽、欽二帝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3000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最後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

事件名字的來源


靖康之恥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

原因


直接原因:金朝日益強大,想要擴大領土,入侵宋朝的決心越來越大。此時的宋軍腐敗,缺乏戰鬥力,數十萬大軍兩次攻打遼南京(燕京),均被遼守軍打敗,遼南京還是由金軍攻佔。並制定了盟約。宋每年加付一百萬貫錢為代稅錢,隨同每年的“歲幣”交付給金朝。
根本原因:北宋政治上的腐敗,宋徽宗信任蔡京、董貫等奸臣,在政治上他們相互幫助、勾心鬥角、拉幫結派、作惡多端,誣陷忠臣。
間接原因:北宋長期實行的“抑武政策”,導致了武官集團失去了應該擁有的軍權和戰爭決策權。

背景


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貫統治集團想乘遼朝衰亡之際,採取聯金滅遼的戰略,奪取五代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以建立萬世功業。
政和元年(1111),鄭允中、童貫使遼,遼人馬植夜謁童貫獻滅遼之策,受到童貫的重視,遂約馬植歸來,馬植到宋首都開封童貫家后,上書給徽宗,獻計宋派遣使臣自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屬山東)渡海到遼東與女真結盟,共滅遼朝,可以奪取五代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地區。
深受徽宗賞識,賜馬植姓名為李良嗣,后又賜姓趙。金朝建立后宋曾遣使渡海,但未能登陸而回。重和元年(金天輔二年,1118)馬政使金口頭表達宋金聯合攻遼及燕、雲地區歸來,金遣散覩等人使宋商議結盟事務。
宣和二年(金天輔四年,1120)宋遣趙良嗣、馬政先後使金,金亦數次遣使來宋,雙方議定夾攻遼朝,遼燕京由宋軍攻取,金軍進攻遼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等地,遼亡後燕雲地區歸宋朝,宋將原納給遼朝的歲幣轉給金朝,史稱“海上之盟”。
宋金摩擦
由於宋軍腐敗,缺乏戰鬥力,數十萬大軍兩次攻打遼南京(燕京),均被遼守軍打敗,遼南京還是由金軍攻佔。宋每年加付一百萬貫錢為代稅錢,隨同每年的“歲幣”交付給金朝,宣和五年四月,金方將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西部六州歸宋。
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東北作奴隸,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處”殘破不堪的一座空城,宋設燕山府路統治新得的燕京地區。雲州(遼西京)地區,金太祖也表示在宋出犒軍費給金的條件下歸屬宋朝。五月,金已許將朔(今屬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縣)三州先歸宋,還沒有來得及執行,就因同年六月金太祖病死而中止。
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約的。天會二年(宋宣和六年,1124),當時的主將宗翰、宗望都反對割山西地與宋,太宗還說:“是違先帝之命也,其速與之。”據此宋朝亦知求山西地並非失約,因之請加幣以求之,金太祖不要宋朝
的加幣獨許之,這是把合法佔領的原遼地讓給宋,其目的是為和好,其條件是“無容匿逋逃,誘擾邊民”。宗翰認為宋朝已違反條件的規定,是敗約的行為,因此反對再割山西諸鎮與宋朝,同時也是從鞏固金朝西邊的形勢出發的。

主要過程


金兵侵宋: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八月,完顏宗望完顏宗翰以張覺事變為由奏請攻宋。十月,東路完顏宗望率軍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島市盧龍縣)攻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宋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縣)戍將韓民毅投降。
第一次開封之戰:此時只有完顏宗望的金國東路軍參與圍攻開封。完顏宗翰的金國西路軍不但在太原被絆住,而且又拒絕完顏宗望提出的隔斷西軍(宋朝征西夏的邊防軍,是宋當時最精銳部隊)的部署,以至種師道率十萬西軍順利趕到開封,完顏宗望被動後撤到開封西北遠郊孟陽紮營寨。
金第一次撤軍: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侵。十一月金軍渡過黃河,宋朝軍隊望風而退,舉朝驚慌,被迫答應金朝以黃河為界的退兵條件。但這只是穩住宋軍,爭取進軍的詭計。
金第二次攻宋:第二次攻至汴京仍然是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兩人的比賽。第一階段,西路完顏宗翰八月庚戌和第一次攻宋一樣從大同出發,第二天破宋張灝軍於文水,陽曆9月21日克太原。東路完顏宗望9月8日從保州出發,當天破宋兵於雄州、中山。陽曆9月15日,攻下新樂。第二階段,經過休整,西路完顏宗翰陽曆11月18日自太原向汴京進攻,22日攻下威勝軍,29日克隆德府,渡盟津)。宋西京、永安軍、鄭州皆投降。
第二次開封之戰:完顏婁室的這部分軍隊南渡黃河,西趨洛陽,封鎖了潼關,把宋朝最精銳的西軍關在潼關以內,斷絕了其東來的勤王之路。
二帝被俘:靖康元年(天會四年,1126年)閏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因為郭京作祟,完顏宗望、完顏宗翰與諸將破城,俘宋徽宗、欽宗二帝。靖康二年)二月丙寅日,北宋滅亡(960年—1127年),金太宗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貶為庶人,強行脫去二帝龍袍,隨行的李若水抱著欽宗身體,斥責金人為狗輩。四月,金軍搶奪大量的財物,帶著宋徽宗、欽宗二帝及大臣等3000多人北歸。完顏宗翰初時想招降李若水,過了幾天看看無效,就隨便讓手下處理他。李若水罵不絕口,被宗翰的手下割裂咽喉而死節。
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
天會十三年(1135年),徽宗由於8年的俘虜生活,有家不能歸,有國不能回,精神上始終處於落魄他鄉的壓抑狀態,再加上身患重病,於四月病故。

事件結果


北宋滅亡

北宋滅亡后,已經退位的宋徽宗趙佶與北宋皇帝欽宗趙桓以及皇室、皇族、貴戚、近臣、各種工匠等14000多人,被押往金國。徽、欽二帝先後被囚禁在燕京(今北京)、中京(內蒙寧城縣)、上京(黑龍江省阿城市)、韓州(遼寧省昌圖縣)等地,最後遷徙至五國城(黑龍江省依蘭縣)。徽、欽二帝在五國城囚禁的時間最長。欽宗后被遷往金上京及燕京,最終於被俘29年(1156年)后死於燕京。徽、欽二帝在金兵的押解下,一路北行,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公。從汴京到韓州期間,基本上處於輾轉遷徙過程,到了五國城后,囚禁生活才穩定。
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

宋室南遷

東京淪陷后,康王趙構于靖康元年(天會四年,1126年)十二月一日於相州建大元帥府,就任大元帥,此時金軍早已攻佔開封的城牆,北宋處於存亡危急之際,欽宗再次蠟書詔令趙構入援開封。趙構一面傳檄河北各州府起兵會於北京大名府,於中旬派小部隊南下湯陰(今屬河南)作疑兵,自率近萬軍隊出北門北上,經臨漳(今河北臨漳西南),踏河冰渡過黃河,到達大名。靖康二年(天會五年,1127年)正月初逃到東南方的東平府。二月下旬初,趙構等逃到濟州。金軍建立偽楚后,在濟州的群臣即想奉康王趙構在濟州稱帝以重建宋朝,趙構採納了宗澤的建議,前往作為宋太祖趙匡胤興王之地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然後再即位當皇帝。趙構見時機成熟,遂於五月初一日(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后建都(行在所)於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宋高宗播遷形勢
宋高宗播遷形勢

歷史影響


意識形態變化

中國婦女的節烈論,從靖康之變開始被宋代道學家所注重。因為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這個恥辱使道學家們捨棄了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轉而大力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由於當時的環境,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

北方地區破壞

北宋的紡織業主要是絲織業,其次為麻紡織業。作為兩稅的“絲帛”類的七類產品,有四種即絹、布、絲綿、紬,其中絹的數量最大,而北方的京東地區是產絹的集中地,“契丹謂之綾州區,真是名副其實的產綾地區”,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十六以上,但這兩個地區恰恰是金軍兩次南侵的受害最嚴重的地區,這對於北宋的紡織業是個不小的損失。
靖康之變,金兵大舉南下侵宋,北宋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南宋,其統治範圍狹小,僅僅只是秦嶺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區,國土面積只是北宋的三分之二。南宋偏安東南,完全丟失傳統農耕區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田賦收入大幅度減少,財政開始倚重非農產業。

經濟重心南移

隨著金軍的兩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園被毀,廣大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出現了歷史上又一次南遷的浪潮。靖康之變后,北方的經濟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響,加之無數難民遷至南方,必然導致經濟中心南移。在經濟重心南移的同時,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斷融入漢族的生活區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產技術互相借鑒,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也不斷融合。

相關人物


宋徽宗

宋徽宗
宋徽宗
宋徽宗趙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 ,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後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宋欽宗

宋欽宗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宋朝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
宋欽宗
宋欽宗
元符三年(1100年),趙桓生於坤寧殿。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開封,卻無力抵禦。北宋亡國皇帝,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6歲,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評價


《永樂大典》:靖康之變,恥莫大焉。仇雪恥,今其時矣。
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呂思勉:宋朝的滅亡,可以說是我國民族的文化,一時未能急劇轉變,以適應於競爭之故。原來游牧民族以掠奪為生產,而其生活又極適宜於戰鬥,所以其勢甚強,文明民族,往往為其所乘,羅馬的見軛於蠻族,和中國的見軛於五胡和遼、金、元、清,正是一個道理。……試看宋朝南渡以後,軍政的腐敗,人民的困苦,而一部份士大夫反溺於晏安酖毒,歌舞湖山可知。
胡繩:當金兵南下時,一路經過險關要津,全無宋兵抵禦,使金人都嘆息說,宋朝太無能了。足見當時宋朝軍隊的無能了。
南宋人陳規評價道:“京城之難,其源在於援太原之失利也”。

總結


在我們大部分人看來,“靖康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悲劇,而導致這樣悲劇的主要責任人是宋徽宗和姦臣蔡京、童貫等人。似乎北宋朝廷沒有這一群“昏君佞臣”,北宋就不會滅亡。但是,嚴格來說,這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們要知道的是,歷史並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很多時候得聯繫起國家最初的政治結構特點和歷史大勢來觀察的。
當然了,宋徽宗等人確實應該為“靖康之變”負責,但是我們僅只要這一點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得知道導致這場變亂的更深層次原因。而這個原因便是北宋長期實行的“抑武政策”,綜合來說,“抑武政策”就是一把雙刃劍,這個政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的穩定,但是在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卻往往無力掙脫這一束縛。所以說,任何一項措施,在制定的時候,都是針對特定問題的。而當特定的問題被解決之後,政策本身就應該被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地推行下去。

史書記載


• 《靖康稗史箋證》
• 《南征錄匯》
• 《開封府狀》
• 《呻吟語》
• 《青宮譯語》
• 《宋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