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戶李鎮
皂戶李鎮
皂戶李鎮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地處魯北平原,東連麻店鎮,南接淄角鎮和辛店鎮,西首毗連石廟鎮,北與縣城孫武街道,石廟鎮和何坊街道相接。截至2016年,全鎮轄74個村,5個社區。版圖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鎮政府駐皂戶李村。省道慶淄路、大濟路縱貫南北,沙河、土馬河、幸福河穿越鄉境。區劃代碼為371621115,長途區號為0543,郵政編碼為256600,車牌號碼為魯M。
2019年10月22日,皂戶李鎮被授予“山東省森林鄉鎮”稱號。
1724年(清雍正二年)改名直隸州。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題名武定府,始設附郭縣,名惠民縣,至今沿用。雖經八次更名,一次廢縣。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創建惠、商、濟抗日根據地,置三邊縣,鄉境歸屬之。1945年11月復歸縣屬,至今無更。
1945年,惠民縣解放,皂戶李稱第三區,轄96村。1947年3月區分為火把李區和豆腐寨區。1948年兩區合為伙龍居區,后稱第四區,轄村109個。1950年區分為御史、火把李、大杜、歇馬亭、張集、皂戶李、紀家、菜園劉、張郝、伙龍居十鄉。1958年6月改鄉為區,稱皂戶李區。同年9月,改稱皂戶李公社,分御史、王家、呂家、皂戶李、十五里堂、伙龍居六個管區。1961年,改稱皂戶李區,轄五個管區,82個村。1984撤社,改稱皂戶李鄉轄五個辦事處82村。
建國初期,皂戶李為第四區,轄109個村街,建國后,皂戶李先後為區、鄉、人民公社、鄉駐地,1956年12月撤區改為鄉。1958年2月三鄉合一改為人民公社,原來的10個鄉改為管理區,1961年4月由人民公社改為區,政社合一,下轄六個小公社(伙龍居、十五堂、皂戶李、呂家、王家、御史),1971年12月區劃調整
皂戶李人民公社轄五個管理區,(御史小公社歸石廟鎮屬)82個村街,1984年正式建制鄉,全鄉五個辦事處,74個行政村街。2011年9月整建制撤銷皂戶李鄉,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皂戶李鎮,鎮政府駐皂戶李村。
截至2016年,皂戶李鎮轄河西盧、河西崔、河西王、火把李、趙玉堂、大杜、曹李、常家、申家廟、打箔李、打箔路、張集街、李六、閆曹庄、王玉甫、王劉庄、歇馬亭、張尹、西呂、張棗棍、河南張、秘家、北劉、添丁、李棟、皂戶李街、袁家廟、石廟、新屯、后屯、岔路、前找李、后找李、幸福趙、幸福鄭、菜園劉、小朱、小趙、紀家、任三庄、十五里堂、豆腐宅、二堡宋、二堡楊、東盧、范家、康堡、西雙廟、陳坡牛、耿牛張、張稍桿、園子李、劉內官、頭堡趙、東崔、劉家、馬家、吳家、曹家、郭家、韓家、於大夫、馮家廟、管家、管堡、沙河張、沙河郝、沙河畢、楊千、南宋、東閆、東呂、寇家、石王莊共74個村,轄伙龍聚、十五堂、皂戶李、呂家、王家5個社區(辦事處)。
皂戶李鎮地跨東經117°21′30″-117°28′,北緯37°22′36″-37°27′。位於惠民縣西部偏北,東鄰麻店鎮,南與辛店鎮、淄角鎮毗鄰,西與石廟鎮接壤,北隔沙河與何坊街道辦事處、孫武街道辦事處、石廟鎮相望。
皂戶李鎮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下游北岸,黃河三角洲腹地,屬華北沖積平原,在地質構造上處於渤海窪陷南沿,地勢平緩低洼,西南高東北低,坡度為五千分之一,海拔9—10米之間。
皂戶李鎮勞動資源豐富,民風淳樸,鄉情濃厚,歷史悠久,河南張泥塑、火把李廟會等民俗享譽省內外。幾年來,鎮黨委、政府狠抓產業結構調整,食用菌和苗木先後被國家、省有關部門授予"中國食用菌特產基地"、"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鄉"、"優質苗木繁育基地"。成功舉辦了六屆黃河三角洲綠化苗木博覽會,搭建了產業交流合作的平台,展示涵蓋了綠化苗木、園林機械、園藝資材、花卉盆景等苗木生產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展會檔次和品牌實現雙提升。
土馬河水利設施
這裡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是投資者的寶地,創業者的樂園,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鎮黨委、政府堅持“招商興鎮”戰略不動搖,將招商引資、財政稅收工作列為全鎮重點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全員招商及企業二次創業,在服務好原有項目的基礎上,招商引資有了較大進展。2016年底,中國北方花木博覽園項目投入使用;2017年3月,山東黃河三角洲花木現代物流園建成使用;鼎泰飼料項目於2016年4月正式投產;靈秀溫泉森林公園一期項目已完成;錦尚園林570畝高檔苗圃已建設完成;齊發果蔬項目建設完成;裕康農牧科技高標準食用菌基地基本建成。
皂戶李鎮強化帶頭引領,特色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一是成功舉辦了六屆苗博會。苗博會搭建了產業交流合作的平台,吸引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1500多家企業參展,觀眾流量達到32萬人次,現場交易額由首屆0.8億元到第六屆達2.5億元。六屆苗博會共計展示了20大類、160餘種產品,涵蓋了綠化苗木、園林機械、園藝資材、花卉盆景等苗木生產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展會檔次和品牌實現雙提升。該鎮先後獲得“山東省苗木花卉百強鎮”、“山東省苗木十佳鄉鎮”、“山東省一村一品示範鎮”等榮譽稱號。二是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苗木品種進一步豐富,引進了楸樹、欒樹、五角楓等十幾個新品種,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另外積極拓展造型樹、盆景、園林等產業發展新模式。林下經濟發展實現突破,林禽、林菌、林蟬、林畜、林漁等延伸產業初具規模。三是休閑旅遊逐步跟進。靈秀溫泉森林公園申報國家3A級旅遊景區已順利得到批複,康家堡村成立康莊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火把李村依託火把李廟會積極發展旅遊產業,前找李村被評為“省級旅遊特色村”,2014年皂戶李鎮被山東省旅遊局評為“好客山東最美村鎮”。四是營銷服務全面提升。“網際網路+”功能日益提升,2012年皂戶李鎮建立了中國白蠟網、中國國槐網兩大苗木產業網站,2015年對中國白蠟網進行了全面改版升級,增加了網上支付、供方資料查詢、物流信息等功能,已有573家企業註冊會員,共發布各類信息3.3萬餘條。花木通、苗信通、苗聯通等實用平台全面運營,中國花卉網等9家電商企業成功簽約入駐中國善融網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數碼港。和苑創業園被評為山東省創業示範園區。五是食用菌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在齊發果蔬和裕康食用菌兩家公司帶動下,“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條形成,齊發果蔬食用菌交易市場正式成立,開發生產了香菇醬、香菇麵條等深加工產品,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和產品體系的延伸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
泥塑
皂戶李鎮
花籃秧歌
據了解,花籃秧歌起源於清末,人們模仿廟裡壁畫上仙女拿花的樣子,紮成10束花枝子,讓10名男扮女裝的青年持花束扭唱,給人們拜年,名叫十女獻花,也叫花枝子秧歌,曾經到處流傳,盛行一時。
花籃秧歌所用的花籃有擔子花籃和手端花籃2種,人們盛裝出演,場面宏大,妙趣橫生,觀賞性極強。近年來,秧歌隊在花籃女身上掛有綬帶,在跑秧歌的同時宣傳國家的好政策,寓教於樂。每年自年初開始,到正月十六止,秧歌隊要到多個村表演,正月十五到惠民縣城參加縣政府組織的文化匯演活動,成為皂戶李鎮春節、元宵節期間群眾自發組織的重要文化宣傳活動之一。
入圍好客山東最美村鎮
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
優質苗木繁育基地
山東省苗木花卉百強鎮
山東省苗木十佳鄉鎮
山東省一村一品示範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