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

辯論

辯論是漢語辭彙,拼音是biàn lùn,意思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後得到共同的認識和意見;辯論(賽)旨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該詞語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詞語釋義


1. 辯難論說。
2. 辯難論說之才。
3. 辯駁爭論。

詞語出處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
辯論
辯論
《新唐書·徐岱傳》:“於學無所不通,辯論明銳,座人常屈。”
明沈自徵《鞭歌妓》第一折:“以功名顯。”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邢訓》:“邢恕有文,然多不請而教人,士大夫謂之邢訓。”
《漢書·嚴助傳》:“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詘。”
宋葉適《建康府教授惠君墓誌銘》:“君夙悟幼成,與兄國子博士迪勵志讀書,至‘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辯論往往終夕不就睡。”
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時建言諸臣擯斥殆盡,無敢救者。公(袁可立)獨抗疏辯論:‘諫臣必非濟私市恩,沽名賣直,若因其言過激槩棄不用,臣恐謇諤之士退而緘口持祿,將順固寵之人進。’”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有個書生來拜,他極論鬼神之事。一個說:‘無’,一個說:‘有’,兩下辯論多時。”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此種辯論,廢時失業,實不如閑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