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鴻熙
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主任
蘇鴻熙,男,(1915—2018年7月31日),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醫學院,1949年赴美國留學。曾任附屬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主任。在心血管外科學領域有多項開拓性貢獻,是我國心血管外科學開拓者之一,心血管外科學專家,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7月31日,蘇鴻熙病故,享年104歲。
蘇鴻熙教授夫婦
1943年——1944年參加抗日戰爭,回校任外科住院醫師、助教、住院總醫師、講師。
1949年赴美芝加哥西北大學附屬醫院及依里諾依大學研究醫院進修麻醉、外科、胸外科、心血管外科。
1957年春回國後任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胸外科主任、副教授、教授。
1972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軍醫進修學院工作,先後任胸外科、心臟外科主任、教授。
1958年在國內首次成功地應用人工心肺機進行了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修補室間隔缺損,並對心內直視手術的心肌保護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逐漸形成了心肌保護概念的全面觀點和系列防治方法,提出了人工心肺機的結構要求和體外循環前、中、后鉀代謝規律及分段補鉀方法。由於成績突出,在全國醫藥衛生技術經驗交流會上獲得國務院獎狀獎勵。
1963年在國內首次成功應用人造血管進行主動脈-頸動脈搭橋術。在國內首先在動物實驗發現高濃度鉀鹽對心肌的損害,避免了臨床應用的嚴重後果。在國內首先對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后顱內出血和血腫致死性併發症的產生機制和規律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防治方案,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探索了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中、術后鉀的代謝規律,有很好的臨床參考價值,對輔助循環進行了一系列前沿性動物實驗研究,豐富了該專題的理論基礎,先後主編了《現代多發傷治療學》與《重症監護學》。
在擔任學會工作期間,先後負責組織了三次大型國際胸心血管外科和體外循環學術會議,進行了廣泛學術交流,既學到了國外先進經驗,又打開了國際交流渠道,且為中、青年出國學習架好了橋樑,先後被中國當代名人錄、英國劍橋和美國傳記中心納入其傳記,後者並授與《有卓越貢獻證書》。
1993年主編《現代多發傷治療學》等兩部專著。參加撰寫了《心血管外科進展》《心血管外科學》《胸心外科手術學》《(國際胸心外科學》等著作,發表論文80餘篇。
1984年《矯正型大動脈轉位合併心內畸形的外科治療》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作者),《輔助循環實驗研究及臨床應用》1991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作者)。
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被總後勤部評為“一代名師”。
2017年11月9日,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類。
2018年7月31日病故,享年104歲。
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
1985年10月—1992年5月被選任為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會首兩屆主任委員。
1992年為中華胸心血管外科學會體外循環委員會主委。曾任《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誌》主編,《解放軍學雜誌》《中華胸心血管疾病雜誌》《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編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科學委員會委員,北京丰台胸心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長等。為政協陝西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及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