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雲騤

中國棉紡高支紗的開拓者之一

棉紡織專家,國內棉紡高支紗的開拓者之一。1896年生於浙江省江山縣。1949—1950年任上海第二、第三棉紡織廠廠長。1950—1952年任華東紡織管理局製造處處長。1952—1953年任華東紡織管理局技術處總工程師。1953—1966年任紡織工業部生產技術司(技術司、生產司)顧問、一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棉紡織生產技術、管理,形成一套科學化的管理方法,並屢次取得成效,曾撰著《棉紡高支紗工藝》。為發展中國紡織工業作出了積極貢獻。1985年11月病逝。

生平簡介


黃雲騤,原名龍驤,1896年5月22日生於浙江省江山縣張村。他從小家庭貧困,兄弟5人,姐妹2人,全靠其父充私塾教師維生。他自江山縣城文溪高等小學校畢業后,考入浙江省立第八中學。1918年,因父母和三哥相繼病故,黃雲騤被迫輟學,回江山縣南鄉富塘小學教書。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黃雲騤到杭州欲報考軍校,但當年陸海軍校均不招生,只好暫住在杭州的江山會館,另謀報國之途。後來他在報上看到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在上海招生的消息。該校學費較低,但知名度卻高,創辦人是紡織實業家、清代光緒末年狀元張謇。他決定報考該校,為發展中國紡織工業效力。錄取后,幸得到母校省立八中校長和老師等的支持,以及家鄉親屬的補助,再加上因學業優異獲得的獎學金,使他得以入學並維持到畢業。

平時工作


黃雲騤十分刻苦,寒暑假期仍留校在大生紗廠實習保全或在實習車間安裝機器。學習之餘,他還在當地報紙上就如何發展民族工業發表文章,並在校內義務主辦了一個技工學校,經費由校內教師、職工捐助,學生主要是該地大生紗廠的在職技工。張謇深贊此舉,賜予墨寶,黃雲騤裱好後送給了家鄉張村祠堂。
黃雲騤從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畢業后,先後在上海寶成紗廠、永安第一紡織廠、大豐紗廠、振泰紗廠任保全員、織布科長、布場主任和紡織工程師等。他在生產管理工作中不斷探索,積累經驗,在設備、運轉和管理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花了近10年時間,取得明顯成效。抗日戰爭爆發后,振泰紗廠被迫停產,他在位於上海租界區內的中紡紗廠任工程部總部長,直至1941年12月8日該廠遭日軍佔領為止。
1943年下半年,他應聘到上海南通學院紡織科任紡織系主任,講授棉紡學和工廠管理。同年底,他到無錫慶豐紗廠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其時,他開創了培養女技術人員的先例。

抗戰後工作


抗戰勝利后不久,他再度回到上海,擔任當時隸屬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所屬的第二、第三紡織廠的廠長。上海解放前夕,他積極投入護廠工作。解放后仍留任原職,直到1950年7月調任華東紡織管理局製造處處長。1952年7月,改任局技術處總工程師。1953年7月,他被調到紡織工業部生產技術司任顧問,1954年被評為一級工程師。從1958年起,他曾撰著《棉紡高支紗工藝》初稿,並致力於細紗機集體落紗裝置和布機府綢踏盤裝置的研究,集體落紗裝置在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召開過一次學術討論會,由於“文化大革命”受到衝擊,研究、試驗被迫中斷。
黃雲騤於1985年11月病逝,享年89歲。

工作成績


概述

實踐出真知。黃雲騤在棉紡織生產管理方面的經驗是從實踐中積累起來的。他從南通紡專畢業,剛進入寶成紗廠時,先在細紗間后在粗紗間參加平揩車工作,後來調到試驗室任保全員。進入永安第一紡織廠,他從清棉班長、粗紡保全,再調任修機科長,在該廠布場安裝時又調任準備和織布科長。以後,又經過大豐、振泰、中紡紗廠、無錫慶豐廠一直到中紡公司上海第二、第三棉紡織廠,從布場主任、紡織工程師、工程部總部長、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到廠長,隨著職務的遞升,在生產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效。
在永安第一紡織廠安裝布機前,他被派往日商上海第二、第三紗廠(今上海國棉九廠)做夜班替工,乘夜班日方管理人員不在時到各車間了解其設備配置和工藝情況。永安廠布場安裝時,他經常參加檢校工作,從絡筒、整經、卷緯到布機等的安裝,他都親自參加過。布場投入生產後,由於安裝質量好,生產情況也比較好,因此曾受到滬地各紡織廠的好評。

1925年

黃雲騤被延聘至上海大豐紗廠任布場主任。當時該廠機械狀態很差,生產水平低,瀕臨倒閉。他在生產技術上採取措施,一面改進配漿成分,使經紗斷頭減少;一面將軋梭停車撐頭接長,並將壞綜換新,使布機運轉正常。同時紗廠工作也有改進,紗的條幹、強力漸有改善。布場產量迅速提高,200台織機13小時14磅粗布產量達到400匹左右,比原來提高2倍以上。其時適逢布價回升,資方獲得較大利潤。

1927年

黃雲騤進入振泰紗廠,初任布場主任,繼而被提升為工程師,負責紗、布兩個工場的工務。他在設備、運轉和管理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強保全,逐步更換損壞件,使各機達到正常狀態;二是整頓加油、清潔及一般操作法和工作秩序,並以日商紗廠的操作法為基礎培訓女工和新工;三是細紗、條粗車間加裝噴霧器,控制溫濕度;四是補充清梳設備,設置烘棉間,使含雜多、含水重的原棉得到預處理;並改進輸棉箱塵籠擋風板和壓板,消滅地弄漏白花;五是細紗機改裝日東式大牽伸。前後花了近十年時間,使該廠生產蒸蒸日上。

1943年底

黃雲騤應聘到無錫慶豐紗廠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他憑藉在上海振泰紗廠積累的生產管理經驗,包括借鑒日商紗廠的管理方法,並為該廠從南通學院聘來一批應屆畢業生,特別是他大力培養女技術人員,開創使用女技術人員指導青年女工操作的先例,並大膽提拔兩名女試驗工為助理技術員,充實該廠的技術管理力量,從而使該廠設備、工藝、輪班運轉管理諸方面,都打下比較好的基礎,產品質量提高,做到產銷兩旺。抗戰勝利不久,他應邀回上海工作,離開無錫那天,慶豐紗廠的職工聞訊自動到車站送行,眷念之情,感人至深。

1946年1月

黃雲騤任中紡公司上海第三棉紡織廠廠長,同年5月又兼任第二棉紡織廠廠長。當時,第三棉紡織廠只有第一工場開出一部分紡機,織機已改成帆布機。他去后一面加強設備保養,逐步開齊機台,並進而加開夜班;一面加快保全平修,梳棉機換上新針布,整頓運轉工作,加強清潔、加油,布機則由帆布機逐步改回普通布機。經過八九個月的工作,第一工場的生產漸趨正常。同年9月,利用擱置他廠經雨淋鏽蝕的紡錠2萬枚,開始恢復三棉第二工場。黃雲騤把原有平面錠膽改為進口的培林錠膽,集體傳動改為單獨傳動,羅拉方榫接頭改為螺絲接頭,牽伸部分改為大牽伸,車間裝噴霧器等。經過採取這些措施,用了一年多時間才把設備全部開齊,改進后的設備,生產情況良好。

生產管理方法


概述

黃雲騤從永安第一紡織廠安裝布機時到日商紗廠學習為起點。在振泰紗廠任紡織工程師期間,又兩度被派往日本考察,參觀該國的紡織廠、機械廠、紡織學校和研究所等,並引進了日東式大牽伸裝置。後來,在1946年他任中紡公司第二、第三棉紡織廠廠長時,留用了一批日方技術人員,組織全廠技術人員向他們學習有關設備保全保養、運轉管理和試驗培訓等方法,在實踐中消化吸收,使該二廠生產管理處於公司各廠前列。
黃雲騤在生產管理中總是強調要全面抓,包括設備保全保養、運轉管理和試驗培訓等三個方面,並且還善於抓主要環節,認為皮輥質量對生產的影響非常重要,應與試驗研究相結合,歸試驗部門負責。他吸取日商紗廠的經驗,成立了試訓調查課以及皮輥製作和保養工作室,配備了技師、技術人員和教練員,分別負責工藝設計、配棉試紡、機械配備和安裝設計等。這些做法,有效地保證了棉紗質量的穩定和提高。
在這一套科學化管理方法的薰陶下,他培養了一批懂理論又實幹,能獨立作戰的技術專家,還有較著名的皮輥專家。

中國棉紡高支紗的早期開拓者之一

中國生產棉紡高支紗始於20世紀40年代。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上海第二棉紡織廠就是早期生產高支紗的工廠之一。黃雲騤是當時中紡公司二廠、三廠的廠長。他在致力於恢復這兩家紡織廠生產的同時,與二廠副廠長張一枝組織研製高支紗,在二廠自1914年創辦以來最高紡60英支紗的基礎上,通過反覆試驗,開拓生產出80英支精梳棉紗,以綵球牌商標面市。
黃雲騤組織研製80英支精梳紗,一是抓原棉選配,二是抓工藝流程。那時國產棉的纖維長度較短,一般均在25.4毫米(1英寸)以內。從上海、天津、青島有關生產60英支棉紗配棉看,普遍採用進口外棉,纖維長度一般為28.6毫米(9/8英寸)左右;而二廠所紡80英支精梳紗則經過精心選配,採用纖維長度為28.6毫米(9/8英寸)和44.45毫米(7/4英寸)的秘魯棉各40%,纖維長度為34.9毫米(11/8英寸)的美棉20%配置而成。在工藝流程上,採用的是:頭道清花→二道清花→梳棉→條卷→並卷→精梳→頭道並條→二道並條→三道並條→頭道粗紗→二道粗紗→細紗。細紗牽伸倍數為24倍,捻度為136.6捻/分米(34.7捻/英寸)。
建國后,上海第二棉紡織廠在原中紡公司二廠、三廠的基礎上,對發展高支紗生產十分重視,並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現在中國軍工方面需用的150英支、180英支紗,均由該廠生產供應。出口方面,該廠的100英支、120英支飛鹿牌紗,已成為中國出口高支紗的定標產品,飲譽海外。

熱心從事紡織教育和學會工作

棉紡織廠工序多,機台多,操作工人多。黃雲騤認為,要加強工廠生產管理,必須提高職工素質。對於青工培訓,他提倡上技術課與實地指導相結合。早在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學習時,即義務舉辦技工學校,致力於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1933—1935年他在振泰紗廠任職時,曾兼任中國紡織學會滬西紡織夜校主任,義務為各紗廠培訓職工。1943年受聘南通學院紡織科任紡織工程系主任和教授。1947年主辦中紡公司技術幹部粗紗進修班。在培養紡織技術人才方面作出很大的貢獻。
黃雲騤是中國紡織學會創始人之一,歷任學會第一至第八屆執行委員、理事。抗戰勝利后,學會由渝遷滬,黃被選為第十三屆常務理事。他與其他紡織前輩共同倡議捐款建造學會會所,組織開展學術活動,曾任學會學術部主任。粉碎“四人幫”后,他仍積極關心學會的恢復工作。
黃雲騤對工作一絲不苟,事必躬親,對工作嚴格要求,特別重視夜班生產,常因夜班巡視而留宿廠內。他為人正直,嚴於律己,生活儉樸,廉潔奉公,不徇私情,從不受人饋贈與宴請,處事賞罰分明,因而受到下屬的敬重。

個人簡歷


1896年5月22日出生於浙江省江山縣
1922年畢業於南通紡織專門學校。
1922—1923年任上海寶成紗廠保全員。
1923—1925年任上海永安第一紡織廠織布科長。
1925—1926年任上海大豐紗廠布場主任。
1927—1939年任上海振泰紗廠紡織工程師。
1939—1941年任上海中紡紗廠工程部總部長。
1943年任上海南通學院紡織科紡織工程系主任兼棉紡織教授。
1943—1946年任無錫慶豐紡織染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46—1949年任上海第三棉紡織廠廠長。兼任上海第二棉紡織廠廠長。
1949—1950年任上海第二、第三棉紡織廠廠長。
1950—1952年任華東紡織管理局製造處處長。
1952—1953年任華東紡織管理局技術處總工程師。
1953—1966年任紡織工業部生產技術司(技術司、生產司)顧問、一級工程師。
1985年11月病逝於北京。

主要論著


1黃雲騤.布場設計.中國紡織學會年刊,1931.
2黃雲騤.本會紡織夜校之旨趣.紡織年刊,1932,11.
3黃雲騤.府綢織法之研究.紡織年刊,1933,16—19.
4黃雲騤.搖紗工程之研究.紡織年刊,1934,199—204.
5黃雲騤.對紡織機器製造會後感言.紡建,1948,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