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博物館
巫山博物館
巫山博物館 巫山博物館位於重慶市巫山縣長江三峽巫峽與大寧河小三峽交匯處,選址於原巫山師範學校校址。該博物館自2009年9月開工建設,累計投資4000萬元,總佔地面積833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300平方米,館藏文物27187件/套,珍貴文物1345件/套,上起2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巫山博物館功能設施完善,包括庫房、展廳、修復室、休閑廣場、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為全國縣級一級博物館。
2018年9月,經過博物館自評申報,省級博物館行業組織評定,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組織專家複核,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決定同意巫山博物館為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巫山博物館巫山博物館位於重慶市巫山縣長江三峽巫峽與大寧河小三峽交匯處,選址於原巫山師範學校校址。該博物館自2009年9月開工建設,累計投資4000萬元,總佔地面積833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300平方米,館藏文物27187件/套,珍貴文物1345件/套,上起2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巫山博物館功能設施完善,包括庫房、展廳、修復室、休閑廣場、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為全國縣級一級博物館。2012年12月1日,巫山博物館正式開館,面向市民和國內外遊客免費開放。大家可以零距離觀看204萬年前的龍骨坡巫山人牙齒化石,了解悠久的巫山歷史文化。
巫山博物館設有1個基本陳列、2個專題陳列和1個臨時展覽,主要包括《巫山巫水巫文化》、《長河遺珍》、《靈山毓秀》,重點突出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巫文化等巫山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三峽文物搶救保護的豐碩成果。長江三峽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隨著三峽工程的竣工和水庫蓄水,三峽庫區尤其是巫山一代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文物發掘工作,出土了一大批非常有價值的文物,包括三峽巫山地區特有的墓葬品、極富巫山地域特色的鎏金銅棺。
巫山博物館
巫山博物館藏有10件國家一級文物,其中包括代表三峽庫區漢代制陶工藝頂峰水平的漢代紅陶馬。1998年,位於三峽庫區腹心的巫山縣城遷建時,正在現巫山新縣城黨政大樓西南側約60米處開挖地基的施工人員,在工地上一漢墓中挖出一匹偌大的陶馬。施工人員當即意識到這是一件珍貴文物,立即向文物管理所報告。時任文管所所長稅明宣,帶領幾位職工很快趕到現場清理,將陶馬搶救清理出土,小心地搬運到文管所保存下來。
遺憾的是,該陶馬最初被發現時就只有3條腿,儘管大家在現場仔細搜尋,還是未能找到丟失的后左腿。除缺了一條腿,還有馬的鬃毛和一隻耳也不完整。於是,在2003年,巫山縣文物管理所特委託重慶市考古所修復專家作了修復。紅陶馬由紅陶徠分段燒制,再拼接而成,長76厘米、寬26厘米、高86厘米,陶馬馬頭微向前伸,張嘴,豎耳,尾短而微向上翹,前腿直立,後腿微曲,整體顯得肥碩健壯,惟妙惟肖,雖歷經千年時光但風采依舊。考古專家稱,該紅陶馬目前系三峽庫區出土文物中體型最大的“馬”。
巫山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和展示巫山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它將成為重慶東大門的重要文化標誌,巫山博物館的開放對於研究三峽地區特別是巫山地區的歷史和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