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飛來峰的結果 展開

飛來峰

酉陽飛來

酉陽飛來峰位於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縣城的“酉陽民族師範校”旁邊的巷子里,在長入雲天的大樹的婆娑枝葉中,一座奇特秀麗,極具獨特民族風格的土司別墅若隱若現,高聳的亭台樓閣、人工修建的假山沼池、精緻的廊橋、鵝卵石鋪成的步道、還有參天的古樹,呈現在眼前的完美建築物,如同一幅秀麗的風景畫,歷經數百年滄桑歲月,風貌依舊。這就是該酉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酉陽飛來峰
酉陽飛來峰
飛來峰,明弘治年間酉陽宣撫冉舜臣土司修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該縣最古老、保留最完整的古迹之一。
2009年被納入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土家族古代園林式標誌性建築物,被人們稱為建築史上的活化石。

歷史淵源


飛來峰,又名“雪洞”、“蟾窟”,為明朝弘治年間酉陽第16世土司冉舜臣修建的土司“別墅”,建築面積176.12平方米,佔地面積640平方米,距今有五百多年歷史,是目前該縣最古老、保留最完整的古迹之一。
明代土司別墅
明代土司別墅
相傳,冉舜臣土司因夢見傳說中的“廣寒宮”,看見宮堂華燈高照、五彩繽紛、仙樂動聽、舞女蹁躚。夢醒后,冉舜臣回憶夢中的情景,決定按夢中所見修建一空中樓閣。於是,他召集能工巧匠將用當時防虎用的石塊,裝飾成雲霧和天梯,壘成“雪洞”、“紅流”、“翠茸”三座洞穴,因洞壁洞頂凹凸不平,皆以白堊飾之,儼若天然溶洞,以寓作“廣寒宮”、“逍遙宮”以及“娛樂宮”。工事落成后,冉舜臣土司及當地民眾都認為此建築來源於天神相助,故名“飛來峰”。峰下的洞內壁上潔白,朝輝夕照,猶如銀山白玉,冬暖夏涼,令人心曠神怡,恰似人間廣寒宮。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這所奇特秀麗的土司別墅便成了土家族、苗、漢人民共同遊覽的勝地。清末民初,飛來峰內曾設縣模範小學,后又設民眾教育館,解放後設置《酉陽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物復甦,縣人民政府撥款修繕飛來峰。1982年,酉陽縣人民政府公布飛來峰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飛來峰被納入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貴賓官邸


酉陽土司別墅
酉陽土司別墅
飛來峰最初的用途是供酉陽土官娛樂,後來,當時各地政界要員和名人來到酉陽,冉舜臣土司把飛來峰作為接待貴賓下的官邸,飛來峰也在這些名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官味無殊黃柏苦,鄉心唯有白鷗知”。在飛來峰樓閣大門兩邊,兩幅對聯上的鎏金字體至今清晰可見,這是書法大家、前酉陽直隸州牧趙籓所作,趙籓還為飛來峰題下了另外一句話:“風馳電擎,日出煙消,園內此亭高,二酉雲山歸眼底;人慶來蘇,我慚撫字,階前生意滿,萬家憂樂在心頭”。
與趙籓同時代的書法名家、前酉陽州判徐桂元,明崇禎東閣大學士文鐵庵,國民黨司法院院長居正等名流也曾到飛來峰遊覽,並留有敘記石碑、詩詞歌賦,但不少作品已無蹤跡。而且不僅是書法名家,就連許多詩人也曾對它進行過描寫.

建築風格


酉陽飛來峰
酉陽飛來峰
飛來峰分為主峰和次峰,形如“品”字形,全由形狀各異的亂石壘砌而成,主峰離地面約3.5米高,佔地面長約15米,上有3間木樓閣,長約12米,寬7米,高約10米。閣樓分上下兩層,全木結構,為七脊六坡水重檐式樓閣,畫棟雕梁、飛檐翹角,凸顯出磅礴氣勢,宛如雲霧之中。其窗欞門楣,雕刻的花草蟲鳥栩栩如生,上層門額懸掛鎏金橫匾,上書“來熏閣”三字;下層屋宇寬敞,大門上方懸掛有“酉水樂土”字匾,前有迴廊,四周古樹參天,小橋碧水,儼然一幅天然畫卷。每登樓遠眺,則酉陽內外八景,盡收眼底。
飛來峰假山之下是一個四面通風的“洞穴”,名曰“雪洞”。四周有東西南北拱形洞口,高約1.6米,進洞的另3個洞口上方各有一個約50厘米的通風的小拱形洞口,洞內約20平方米,可擺放2副桌椅,供10餘人在內休閑避暑。與主峰相鄰,左右另有兩個對稱的小山峰,形如假山,同樣用亂石和鐘乳石壘砌而成,分別取名為“紅流”、“翠茸”,高約2米。離假山不遠處是一處約20平方米的池塘,池塘上建有小石拱橋,小橋的兩端各有一石雕的獅子把守。
飛來峰的樓閣用杉木修建,假山洞穴採用天然石塊和鐘乳石壘砌,環保健康。樓閣、假山和洞穴互為一體,其建造用心良苦,為當時對居家建築頗有研究的能工巧匠的傑作。另外,在院落里規劃處小橋、沼澤、假山、花草、綠樹等的配套建設,花園式的建造完全與現代園林式建築相吻合,成為建築史上遺留下來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