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飛來峰的結果 展開

飛來峰

四川飛來峰

飛來峰”為地質術語,意即外來岩塊。在逆掩斷層或輾掩構造中,常見老岩層覆蓋在新岩層上,這樣的老岩層稱推覆體。當推覆體遭受強烈剝蝕,周圍地區露出原來的新岩層,而殘留一部分老岩層,孤零零地蓋在新岩層上,叫飛來峰,具有極高的科研教學和觀賞價值。

飛來峰,也可以指以下中國山峰:杭州西湖旁,最著名的“飛來峰”。安徽,天柱山第三高峰。紹興,上有“應天塔”。山東,上有“應天塔”。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飛來峰。“

歷史形成


簡介

四川飛來峰
四川飛來峰
大約在距今240至340萬年前,地球歷史上出現了最後一次冰期。整個 青藏高原被厚約2000多米的冰雪覆蓋,龍門山脈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分佈在汶川、茂縣一帶呈岩溶地貌的小山丘陵,也在這次冰期中被厚厚冰蓋嚴嚴實實的包裹起來。在此期間,冰雪層受著每年四季氣溫變化和降雪量及暴風雪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冰雪層的厚度時厚時薄(保持在1700至3000米之間)。當地球溫度升高時,融化的冰雪就滲進石灰岩的裂隙中,並向裂隙處浸入;當地球溫度降低時裂隙中的水又結成冰。由於水在結冰時體積增 大,又擴大了裂隙的寬度和長度。如此經過幾十萬年的反覆侵襲,石灰岩的裂隙越來越寬,石灰岩內部被支解。
200萬年以後,也就是到了整個冰期的末期,氣候轉暖,青藏高原大冰蓋開始溶解,大冰蓋的東緣,即汶川、茂縣一帶,出現了大面積的整體由高向低,即由高原向盆地、由西向東的冰雪大滑坡,滑坡面積足有數百上千平方公里。許多萬年以後,冰川溶化得所剩無幾,雪水也流走,無力再帶動被夾帶的石灰岩小山時,這些小山便停留下來,一部分坐落在彭州市葛仙山,另一較完整的部分坐落到什邡八角與彭州交界處的大埡口,其滑行搬運的距離達50多公里。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大自然,還有誰有如此神力?

冰川漂礫

在大埡口發現的10米厚的冰磧泥礫層,就是冰川滑體在運動中捎帶來的,最大的石礫直徑在1米以上,其歷史約三、四百萬年,地質學家稱它為“冰川飄礫”,在八角大埡口的“冰川漂礫”遺跡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層由無數灰白、黃、褐、黑、灰等顏色的石塊組成的斷層。據科學家考證,壓在冰磧泥礫層的“冰凍灰岩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面積最大的冰川漂礫地質剖面,已有2億年歷史。2億年的巨型冰川漂礫壓在三、四百萬年的岩層上,形成了獨特的“兒子背老子”的反常地地質形態。而最下層又是約1億年左右的大埡口本身的煤層。這種地質現象是極為罕見的世界奇觀。

四川飛來


基本簡介

四川飛來峰(此乃黃山飛來石)
四川飛來峰(此乃黃山飛來石)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就是“飛來峰”,園區“飛來峰”集中分佈 在彭州市境內。“飛來峰”為地質術語,意即外來岩塊,最早於19世紀80年代發現於歐洲的阿爾卑斯山。我國地質學家於上世紀20年代末首次在彭州發現“飛來峰”,經眾多中外地質學家研究確認,並錄入地質教科書中。國內部分專家在研究西藏大冰蓋的同時,發現彭州境內的葛仙山--大埡口一帶的石灰岩具有冰川漂礫的特徵,認為該區石灰岩為罕見的特大型冰川漂礫,系西藏大冰蓋時期的產物,提出了冰川漂礫說,使“飛來峰”更為神秘。但無論是構造說還是冰川漂礫說,彭州“飛來峰”是外來岩塊,是獨特的地質景觀,比阿爾卑斯山“飛來峰”更具規模和特色,具有極高的科研教學和觀賞價值,是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亮點和看點。在彭州市境內主要與“飛來峰”相伴出現的溶蝕窪池、溶洞及石林等,其景觀優美,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對於地質科研和大眾旅遊都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配套地學景觀主要有古生物化石產地、礦產地、與推覆構造相伴產生的多種構造現象、典型的高山峽谷、冰川遺跡、溫泉、優質礦泉水、花崗岩奇峰、現代地震遺跡、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泥石流及流少等。
蜀國有仙山,仙山有飛來。”
在什邡和彭州的龍門山脈,分佈著11座特別的山峰,它們不是當地“土生土長”,而是從50 里以外的汶川、茂縣“飛”來的。並且,飛來的山峰,年齡高達2億歲,被它壓住的地層才1 億年左右。2000年6月2日,地質專家韓同林、郭克毅、周自隆,在距什邡八角鎮20公里的大埡口山區,發現“冰川漂礫”,從而解開了“飛來峰”之謎。

形成簡介

一切,緣於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冰雪層受著每年四季氣溫 變化和降雪量及暴風雪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如 此經過幾十萬年的反覆侵襲,石灰岩的裂隙越來越寬,石灰岩內部被支解。
想想: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大冰蓋斷裂成數百上千平方公里的一排冰山,從高處向海拔1000多米的汶川、茂縣滑過來,可不象遊樂園坐滑梯好玩的。其勢可吞山河。
在冰雪層包裹之中的石灰岩小山,隨著冰川滑動。剛開始時,由於冰川融化較少,“身體”笨重,每年滑動距離不到1米。慢慢地,滑體底部的滑動面全面形成,氣溫也越來越高,冰川融化加速,滑動速度漸漸加快,衝擊力可排山倒海!
當人們正在為“冰川漂礫”嘆為觀止的時候,2000年9月下旬又在大埡口轉經樓山一狹窄溶洞內發現了約1萬年前就已絕跡的東方劍齒象的巨齒和若干古老動物骨頭化石。據成都理工學院古脊動物研究專家蔡開基教授介紹,東方劍齒象是約1萬年前就已絕跡的珍稀動物。地質年代大約在中更新世。發現的化石是劍齒象的嚼牙,牙面呈乳白色,泛黃,牙根呈棕紅色,長約16厘米,寬約8厘米,高約5厘米,重約3公斤。另幾塊小牙骨,是豪豬門齒及羊類等第三下臼齒,地質時代系中至晚更新世。這些動物化石的形成系“冰川漂礫”之後,地殼變熱,劍齒象、豪豬、羊類動物曾群居在此,死於最後的氣候變遷。據地質專家稱,這些動物化石的發現在川西一帶尚屬首次,溶洞內可能還有古動物軀幹化石遺存,它將對“冰川漂礫”學說提供更有力的佐證,對古動物研究、地質及人類的發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專家們認為,這些發現在地質學上意義十分重大,為青藏大冰蓋確實存在並搬運到四川盆地邊緣地帶找到了更有力的證據,使“飛來峰”有了更科學、更合理的註釋。
有關單位正在搜集資料,向聯合國申請世界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