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村

襄垣村

山西省平遙縣襄垣鄉襄垣村,位於平遙縣東北部,距縣城 15公里,是鄉鎮府所在地。相傳,原名為東桑垣、西桑垣兩村。明嘉慶年間,有一行者,仰觀其村后說:“若思興盛,須將兩村之間,小廟改為大寺”。眾議建寺猶缺資,僧願資助,遂舉北堡趙某為經理動工興建。龍午年落成慈神大寺,6月28日啟戲開光,並將東、西桑垣和南庄合為一村,由該僧以佳言贈名襄垣。該村有耕地7050畝,以農為主。

村情概況


襄垣村地處大陸性溫帶,冬季寒冷,多西北風,少雪;春季氣溫回升較快,晝夜溫差較大,雨少風大;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氣溫漸降,雨量減少,溫涼宜人,多晴朗天氣,光照比較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2433.2小時,大秋作物生長期5—9月,全年無霜期為136天~174天。年平均降水量439毫米,主要分佈在7-9月。主導風向,春、秋、冬季為西南風,夏季多為東北風,能滿足冬小麥、棉花以及大秋作物生育期對熱量的需要。每年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澇、風、雹、霜凍等自然災害。春旱、伏早尤為嚴重,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
襄垣村全村耕地面積5000餘畝,有2700餘人,880餘戶,共5個村民小組。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00餘元。

村規民約


1、認真學習、宣傳、執行遵守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自覺履行公民的義務,響應政府號召。
2、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嚴格履行經濟合同,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3、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講秩序,贍養老人,教育子女,鄰里和睦,團結互助,照顧孤寡老人,幫助五保戶、困難戶和殘疾人,樹立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4、綠化、美化環境,搞好家庭和個人衛生,防止疾病流行,開展有益的文娛活動。
5、學科學、學文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搞好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
6、禁止偷盜、賭博、打架鬥毆和封建迷信,破除陳規陋習。提倡健康民俗,搞好社會治安綜合管理,維護農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保證村民的權利和利益。

歷史名人


梁奔前(1925-1945),女,原名競一,襄垣村人。民國30年(1941),參加抗日教師訓練班,堅定了抗日救國思想。先後在照四角、千庄等村任抗日小學教師。組織婦女為前線戰士做軍鞋,動員青壯年參戰達數十人之多,並與群眾一起制石雷。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縣抗日民主政府交通局機要交通。民國34年(1945)2月14日,日軍北支一四六一部隊襲擊三岔口村時,面對日軍殘酷拷打無辜群眾,梁奔前挺身而出,大聲喝道:" 要共產黨我就是,要八路軍我知道,不準殘害無辜老百姓!"日軍信以為真,立即審訊,但得到的回答是:"你們失敗的命運已定,還敢屠殺中國人民!"日軍將其推進火中,奔前仍高喊:"你們只能把我燒死,中華兒女是殺不絕的,共產黨是燒不盡的!"日本隨軍翻譯渡邊龜二郎甚為感動,以"有事調查"為由請求中止死刑。當晚,即以"暫時放棄信仰,徐圖脫身" 相勸。答道:"無論如何不能說共產主義是錯誤,那怕是一時胡說!"日本軍官見翻譯"勸導"無效,即在數九寒天扒光衣服,捆在屋頂上"凍冰"一夜。滿懷敬意的渡邊龜二郎夜間偷用稻草覆蓋,得以度過寒夜。2月16日,趁日軍又脅迫其喊話引誘群眾回村,奔前趁勢站在高處,向山後群眾高喊:"打倒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萬歲!"喊聲剛落,即被日本軍官用軍刀刀劈而死。1957年12月15日,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赴日訪問時,渡邊龜二郎懷著敬仰兼愧疚的心情致信中國代表團,介紹了烈士的英雄事迹。1964年,中共平遙縣委、縣政府為烈士勒石銘碑,重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