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山鎮

老鷹山鎮

舊鎮名,詳見老鷹山街道。原老鷹山鎮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中部,東部和南部與濫壩鎮相鄰,西接鐘山區月照鄉,北與水城縣董地鄉接壤。其所轄的木橋村境內,群峰連綿,其中有三個山峰連成一體,中間稍高的山頭形似鷹的頭部,稍矮的兩座山則象鷹的翅膀。老鷹山鎮以此得名。

行政區劃


老鷹山鎮成立於1982年。2001年9月,原老鷹山、觀音山兩鎮合併,重新成立老鷹山鎮。鎮總面積63.38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鎮總人口48674人,轄陸家壩村、石板河村、木橋村、中坡村、石河村、觀音山村、仁活洞村等七個行政村,57個村民小組,7個居民委員會, 54個居民小組。2013年5月,老鷹山鎮劃歸水城縣

歷史變革


老鷹山鎮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中部(原屬水城縣萬全鄉),其木橋村的境內,群峰連綿,其中有三峰連成一體,中間稍高的山頭形似鷹頭向天,稍矮的兩座山則象鷹展翅欲飛。老鷹山以此得名。
1966年10月,國家在原水城縣萬全鄉(公社)籌建煤礦,以境內“老鷹山”為礦名,建成年產90萬噸的大型煤礦,並配套建成老鷹山選煤廠,形成了小而全的礦區。1982年原水城特區劃出萬全公社和白膩公社的大樹、大橋、尖山、陸家壩、中坡、幸福等村成立老鷹山鎮,該鎮於1984年被撤銷。1987年3月,鐘山區、水城縣分設。1988年9月,成立鐘山區老鷹山鎮。2001年9月,原老鷹山、觀音山兩鎮合併,重新成立老鷹山鎮。該鎮總面積63.38平方公里,轄陸家壩、石板河、木橋、中坡、石河、觀音山、人和洞等七個行政村,11個居民委員會,40個村民小組。
老鷹山鎮在明朝屬貴州宣慰司底水轄地。清朝為貴州大定府水城廳常平里管轄。民國時期,主要為水城縣東關、萬全二鄉轄地,1953年建鎮時多為水城縣(特區)的濫壩區(鎮)所轄。
2013年5月21日,《貴州省政府關於同意將鐘山區老鷹山鎮行政區域劃歸水城縣管轄的批複》(黔府函[2013]105號):同意將鐘山區老鷹山鎮整建制劃歸水城縣管轄,原老鷹山鎮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鐘山區、水城縣行政區域界線做相應變更。
2013年5月21日,《貴州省政府關於同意將水城縣雙戛彝族鄉行政區域劃歸鐘山區管轄的批複》(黔府函[2013]106號):同意將水城縣雙戛彝族鄉整建制劃歸鐘山區管轄,原雙戛彝族鄉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鐘山區、水城縣行政區域界線作相應變更。
2015年6月4日,省政府(黔府函[2015]129號)批複同意水城縣撤銷老鷹山鎮,設置老鷹山街道。

工業發展


老鷹山鎮是水城縣煤炭、鐵礦、鉛鋅、白雲石主要產地,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炭1990年累計探明儲量17489.8萬噸,鐵礦地質儲量2951萬噸,鉛鋅84.6萬噸。第二產業發達,全鎮分佈國有企業主要有水城礦務局老鷹山煤礦、老鷹山選煤廠、小河水泥廠,水城鋼鐵公司觀音山礦、觀音山水泥廠、白雲石礦,小河鐵廠等。鄉鎮企業主要有旗盛焦化、東泰礦業、佳聯公司等。2007年開工建設了貴州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

自然條件


老鷹山鎮地勢南北較高,東西較低,最高海拔2205米,最低約1700米,一般海拔高差130--200米,最大相對高差485米左右,屬雲貴高原剝蝕、侵蝕區。氣候高寒,屬黔西北暖濕帶夏濕春干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12.2℃,最高溫度31.3℃,最低溫度零下10.7℃。年平均降雨量約1240毫米,無霜期243天。

旅遊資源


老鷹山鎮
老鷹山鎮
全鎮交通四通八達,大煙公路、水納公路通過鎮境,貴昆鐵路、老鷹山煤礦及水鋼專用鐵路橫貫全境,村村通公路。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鎮西面的石河旅遊景區、北面木橋村內的“神洞迷宮”岩洞、鎮南部的觀音山群峰。景區有大白崖喀斯特峽谷、棄用戰備油庫群“九星陣”、石河水庫、天然杜鵑林、石大人山、陰河洞、山間草地、坡地牧場、清朝廢棄礦洞遺址等景點,建有竹樓(亭)多處,栽培紅石榴近千畝,景區離六盤水市區20公里,不但自然景觀奇特,還可感受到工業文明,是度假、避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